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人间佛教的蓝图(上)▪P7

  ..续本文上一页反的,《龙舒增广净土文》说:「现世多为吉善则增福寿,……现世多为罪恶则减福寿。」如果我们所作所行合乎因果法则,应该享有福寿的果报,龙天神明也无法一手遮蔽,抹杀我们所应享有的果报,正如浮荡在水面上的热油,纵然有人祈求说:「油呀!油呀!请你沉下去吧!」油是不会和他相应沈淀水底的。因此福寿的获得,是别人无法操纵的,即使神明也不能掌握我们的生死祸福,一切都取决于我们自己是否努力去播种福寿的种子。

  

  福寿具足虽是世人普遍的愿望,尤其「五福临门」--福禄寿财喜这五福齐降门庭,更是一般人心目中所企盼的幸福。然而果真拥有这五福,人生就美满无憾了吗?人生的幸福快乐就仅仅止于这五福的获得吗?其实世间一切都是有为法,福寿本身有时也有它们的缺陷,不是无漏究竟的。举例说,一般人常欣羡别人说:「你真有福气!」有「福」就会有「气」!福是伴随着气一齐而来的。譬如儿女成群,儿女所带来的闲气也不在少数,幼小时担心他身心的成长;长大了忧心他能否成龙成凤;即使成家立业了,还要挂心他家庭是否美满、事业是否顺利?如果遇到不肖子弟,操心的事就更多了!儿女多,福气多;钱财多,福和气也如影随形接踵而至。钱财多,有时固然可以享受声色之娱,但是钱财有时也会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烦恼,何况周转不灵时,银行三点半那种焦虑的滋味,如同烈火焚身一样难忍。

  

  福和气如身影一般关系非常密切,寿和老也焦不离孟、孟不离焦,无法分开。如平时我们也常听到有人说:「祝你长命百岁」,甚至说「愿你活到一百二十岁」。

  

  活到一百二十岁的人瑞也许是人人羡慕的对象,但是一个人如果真的活到一百二十岁,也许他一百岁的儿子已经寿终了,八十岁的孙子也逝世了,甚至六十岁的曾孙也撒手尘寰,一个须发皤皤的老人活得这么长久就为了要为儿孙送葬?这样的一百二十岁,生命的意义究竟在哪里?

  

  所以,佛教认为世间上的福寿并不究竟,不是我们所要追寻的目标;不过佛教也并非排斥对福寿的追求。只是佛教主张「求福当求智慧福,增寿当增慈悲寿」。只有福报,没有智慧,就如独轮难行,单翅难飞,必须融合了智慧的福报才能功行圆满,有了智慧的福报,才能运用智慧把自己的福报回馈给一切众生。同样的,只有长寿而不知行善,这种长寿对众生而言,没有存在的意义。因此我们应该追求的是智慧福、慈悲寿。

  

  说起寿命,人的生命,这一期过了,还有下一期,甚至有无限期的生命;正如花果萎谢了,只要留下种子,就会有第二期的生命、第三期的生命,乃至无量无限期的生命。也就是说,人的躯体是有为法,是有生有灭的;但是生命、心灵是无为法,可以无量寿。所以,求寿当求「无量寿」。

  

  「无量寿」是阿弥陀佛的名号;阿弥陀佛不但「无量寿」,又称「无量光」。无量寿是超越了时间;无量光是超越了空间。如果我们能把自己的精神、智慧、贡献,都流入到无限的时空中,我们不就是「无量寿」了吗?因此,人除了珍惜肉体上的寿命之外,更应该留下:

  

  (一)事业的寿命 开创事业,造福邦梓,泽被社会人群,譬如创建公司、工厂,一经营就是几十年,甚至百年老店,不但本身投注毕生的岁月,子子孙孙继承不辍,就是一种事业上的寿命。

  

  (二)文化的寿命 人类生命的可贵,就在于文化的传递,祖先的嘉言懿行、历史的经验轨迹,都是我们文化的宝贵财产,如中国文化史上的文物、典籍,乃至佛教三藏十二部的经典结集,都是后世佛弟子要珍惜的文化寿命。

  

  (三)言教的寿命 古人所谓立德、立功、立言,古今圣贤的珠玑教谕,让后代的人不断的沿用,他们的教言是人类智慧的遗产、文化的宝库。透过古人的著书立说,传之其人,文化得以薪火相传的绵延下去,言教上的寿命是超越时空,是和心灵交会的生命。

  

  (四)信仰的寿命 中国人非常注重传宗接代的观念,事实上,不仅肉体寿命要传递,事业的寿命要接棒,信仰的寿命更要代代相传,灯灯相续,世世代代皆为正信的佛弟子,续佛慧命,就是信仰的寿命。

  

  (五)道德的寿命 古人说「典范在宿昔」,中国历代的圣贤舍身成仁、杀身取义,道德的馨香遗留千古,后世缅怀,这就是「立德」的完成。

  

  (六)智慧的寿命 智慧的寿命是解脱的、清净的生命,它包含欢喜、无私、慈悲、智慧的无量功德;无尽知识的宝藏,是佛弟子应该努力体证与完成的生命。

  

  (七)功德的寿命 信众在寺院中建殿堂、造宝桥、装佛像、印经书、植草木、供道粮等功德,留在道场中的是后人缅怀的事迹,子孙引以为傲的福德。僧众遗留在寺院中的功德是修持道行的潜移默化,除了升华一己的生命,更是长养后学修道者的信念,这种纯粹无所得,又无所不得的功德是永恒的寿命。

  

  (八)共生的寿命 佛教中根深蒂固的惜福、惜缘等观念,用之于今日,就是爱护地球、注重环保、珍惜资源。让共生的环境、因缘能够持续,使互存的时空、条件得以绵延,俾令子孙后代在地球上能获得安乐、幸福、自在的共生寿命。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生命的意义,不在尸位素餐,而在于明理达道,于世有益。因此《法句经》说:「若人寿百岁,不知大道义;不如生一日,学推佛法要。」世间上的寿命纵然如彭祖活到八百那样长寿,最后仍然免不了生老病死的现象;世间上的福乐纵然贵如帝王一般希有,终究归于生灭幻空。因此,我们追求福报要追求生生世世的永久福报,而不要追求一世一时的短暂福报,如《金刚经》所言,一生一世的幸福是有限、有量、有尽、有为、有漏;永久的幸福是无限、无量、无尽、无为、无漏,是盗贼不能偷、水火不能侵,是永恒不缺失的幸福。

  

  有人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张群说:「人生七十才开始」。人的一生当中,即使你活了一百二十岁,你拥有家财万贯,但你究竟真正「拥有」多少?又「享有」多少呢?在时间上,即使你「拥有」人生百岁,但是你可曾「享有」几时的清闲?在空间上,你「拥有」华屋美厦千万间,但是你可曾「享有」多少个清酣无梦的睡眠吗?在人间里,你「拥有」家人,家人是你的吗?你「拥有」许多事业,那些事业都能靠得住吗?所以,世间上你所「拥有」的,不一定都能为你所「享有」;不是你所「拥有」的,也并不代表你就不能「享有」它!

  

  因此,人的生活,重要的是要过得自在、欢喜。日常生活要有规律秩序,早睡早起,有一定的作息;心情要保持安和愉快,不轻易闹情绪,不随便发脾气;要把自己忙碌起来,忙碌于学习新的知识技能,忙碌于事业的创造,忙碌于服务社会人群,忙碌于自我生命的提升,把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让烦恼没有一丝空隙可乘,如此自可享受放旷逍遥的欢乐人生!

  

  总之,人到世间上来,除了要把握时间、争取时间、利用时间多做有益社会人群的事,以延长时间上的寿命以外,更应该努力创造美好的语言寿命、芬芳的道德寿命、显赫的事业寿命、不朽的文化寿命、坚定的信仰寿命、清净的智慧寿命、恒久的功德寿命、互存的共生寿命,如此才是真正拥有了福德与长寿。

  

  --------------------------------------------------------------------------------

  

  九、保健观(医疗之道)

  世间上最宝贵的不是金钱、名利,也不是权势、地位,世间上最宝贵的是健康,有了健康,才能享受幸福的人生。因此一个人尽管事业有成,家财万贯,僮仆成群,大厦千间,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一切都不是我的,所以平时注重身心的保健,这是人生重要的课题。

  

  然而「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在缘起缘灭的世间,生老病死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尤其人吃五谷杂粮,难免会有生病的时候。《佛医经》中提到,人会生病的原因有:久坐不食、过度疲劳、饮食无节制、忧愁、纵欲、瞋恚、忍大小便、忍呼吸、忍放气等等。

  

  《清净道论》指出引起疾病的原因有八,即:风、痰、饮食不调、业、外伤、非人、鬼、魔所致。

  

  《摩诃止观》提到造成疾病的原因有六种,即:四大不调、饮食不节、坐禅不调、鬼神得便、魔神所扰、恶业所起。前三种因素引起的病,只要改善饮食,不受病菌感染,即可治愈;后三者则与患者自身的业力相关,必须藉由拜佛礼忏修福,才能减轻病苦。

  

  总结说来,致病的原因不外乎下列二种:

  (一)四大不调 人身是由四大假合而成,《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云:「凡四大之身有病生者,咸从多食而起,或由劳力而发。」《小止观》说,人身四大各能生一百零一病,合生四百四种,即一切身病的总称。其中,地大病相为身体沉重,坚结疼痛;水大病相为饮食不消,腹痛下痢;火大则会全身发热,大小便不通;风大会引起肺闷,气急呕吐。

  

  (二)贪瞋痴毒 外在的四大不调固然是致病的因素,内在的贪、瞋、痴三毒更是引发各种疾病的主因。《维摩诘经》说:「今我此病,皆从前世妄想颠倒诸烦恼生。」众生因为执着了我相,所以才产生烦恼和疾病。《大智度论》卷十四云:「瞋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无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为最坚;诸心病中,第一难治。」

  

  智者大师认为:沉迷色境的人多半会生肝病,贪享声音的人多半会生肾病,贪爱香气的人多半会生肺病,贪图口味的人多半会生心病,眷恋触觉的人多半会生脾病。可见凡事以中道为宜,否则贪图睡眠容易造成惛沉;贪求美味,吃过多的高脂、高醣的食物,容易引起诸多慢性病;缺乏运动、噪音过高等,容易造成现代人的文明…

《人间佛教的蓝图(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