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梦参老和尚:金刚经▪P21

  ..续本文上一页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是这个样子的,没有我、人、众生,也没有无寿者相,一切法不是相续的,可以把这寿者相解释为相续义,寿者是相续不断,没有,一切法都如是,这样来修一切善法,修一切善法不执着一切善法。所以社会上一般的做点好事到处宣扬是善人了,做的善事多了是大善人,全是假名。修一切善法,做好事还是存在的,则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虽然一切无着,作恶的得不到,得修善法。佛法落于断灭,而这样说修什么?你还得修善法才能达到这个真空绝相。

  佛利益众生时候说法非常难,难到什么地方呢?你说有,众生执着有;说无,众生执着断灭空,所以反反覆覆就是让众生无执着。发菩提心,说菩提法,上至诸佛,下至一切有情,哪管一个蚂蚁、一个蚊虫,就是从佛到一切昆虫,他们都具足佛种性,他们都具足一切智智。佛是修成了,众生是没有修,众生的法身叫素法身,没有功德相,没有作用,具足而已。所以说平等,上至诸佛,下至有情,平等,没有高下。什么呢?佛性,菩提性,菩提性没有分佛和众生,平等平等。但是你得把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四相离开,没有四相执着就是佛,执着四相的就是众生,不执着四相了就是佛。修一切善法则得菩提,这个得得即无得,善法即非善法,总目的是不要执着。假使说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没有离,修一切善法,得不到佛的究竟解脱。但是你修一切善法使它无染还得无着,不要执着,就是你对一切所有境界相、所有一切相不为它动摇,不动摇就是不执着的意思,不为它动摇,不执着。所以世间法、出世间法不贪,不执着,没有爱,也没有舍。但是常行大悲,这就方便,大慈大悲大喜大舍,这是利生的方便善法;但是随顺众生,不舍众生,都得让他欢喜、领受、幸福。

  以下就讲善法,所言善法者,什么是善法?如来说即非善法,含义是不立,一立了众生就执着,去众生执着的,说善恶不让你执着善恶,就是这个含义。说人不要执着人,说畜生不要执着畜生,人也会变畜生,畜生也会变为人。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的一切须弥山,一个小世界一个须弥山,三千大千世界里头拿这个须弥山形容,形容什么?七宝,有像三千大千世界须弥山那么多的七宝,有人持用布施,有人拿这么多七宝布施。拿这个功德来比,比什么?比喻般若波罗蜜经,就是比喻咱们现在金刚经。很少四句,就是四句话,它的功德,受持、读诵、给人解说的功德,比前头用三千大千世界七宝的供养功德还要大。这一分功德比供养七宝的百千万亿分功德,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这个功德大了。为什么?三千大千世界七宝的供养像须弥山是有相的,有相就有量,有数量。无相的,般若波罗蜜经是智慧,这是无相法门,无相法门就没有量、没有相。

  须弥山经上讲二百二十四万里,周围都是铁围山,铁围山高一百二十二万里,所以称为妙高峰,这是形容拿这个比喻,拿有相形容无相的功德,就是你做有相的功德做好多、好高、好大,都没有无相的功德大。般若波罗蜜是智慧,没有相,没有形相,因此拿这个形容词形容的,例如我们断贪瞋痴,你断贪瞋痴有形相吗?没有形相的。得到戒定慧,戒定慧有形相吗?没有形相。这叫无相法门,拿有相的比无相的不能为比。不管你有形相大还是小,总有个形相吧?无形相的永远超过有相的,大里头还有大、大里头还有大,无穷无尽。

  须弥山称妙高峰,我那么样想,幻想,这是我的想法。我说现在我们上月球,上天,看过须弥山没有?为什么没发觉未发明须弥山?须弥山的南边是南瞻部洲、北面北俱卢洲、西面西牛货洲、东面东胜身洲,月球是绕须弥山转的,日月两球昼夜都不断围须弥山转的,那日球对着更远了。现在我们人类的发明,有些人以这个问题来问,跟现在社会上所发现的须弥山、无量星球、银河系,这个科学家都发明了,日球对人类距离很远很远的,都说探月球,没人探日球,找那近的,这是最近的。佛经上所说的,跟现在世间相所印证的,有时候现在人类的智慧还没达到,还不能够把它表白,神话小说破灭了,什么月球里头吴刚,毛主席诗词吴刚捧出桂花酒,哪有个吴刚?人家传说月球里头有一棵树,还有一个兔子,还一个嫦娥,有吗?神话。

  佛跟我们讲这都是执着,众生幻想,众生业力成就的,现在我们一切无着,告诉我们什么?空的、假的,没有一样是真实的。我们有时候想想我们自己,观想时候,修行时候,我们还用我们最根本的贪瞋痴,我们说三毒,贪瞋痴每样具足一千,三千大千世界各具一千,也拿须弥山形容,形容我们的贪瞋痴,七宝可以,如须弥山叫做七宝布施供养功德。我们假使要断我们的贪瞋痴也像这样这么多,断贪瞋痴得戒定慧,那个功德、那个福德有量吗?无量的。有边际吗?没有边际的。所以你一念断贪,这七宝对你什么用处都没有,你能做什么呢?

  我在美国跟一个科学家辩论,他问我,他说:这个人类都是为财产堕落。我说:不一定吧?他说:老和尚,你说以什么堕落?我说:假使不吃饭行不行?肚子饿了他会造业的了,他想吃饱,他什么业都可以造,粮食是第一,比七宝贵重得多。大家想想,如果没有饮食了、没有粮食了,七宝有什么用?我跟你讲个故事,河南发大水灾,黄河发灾,逃难的人一个人带着金银珠宝,一个人带着一口袋的馒头,俩人躲在一棵树上,带馒头的人饿了,从口袋拿一个馒头吃;拿七宝的人看到他口袋里的馒头,没办法,说我拿我的金子,一块黄金换你一个馒头;那人想着发财了就跟他换了。他饿了就跟他换。换换的,水不退,他把馒头都换成金子了,等到他肚子饿了,想跟上头的人换回来,那人不跟他换了,吃的没什么了,馒头也吃的没什么了。拿一口袋馒头的饿死了,拿一口袋金子的人换了馒头吃了,那个没饿死,底下那个人饿死了。那他下来了,他又把他那口袋珠宝又背起走了,拿馒头的人饿死了。

  我听这故事我想到愚痴,人的愚痴,七宝有用?馒头有用?在那个时候七宝没用处了。世界上没有七宝可以,要没有粮食了人还能生存吗?这是智慧的判断。所以佛告诉我们,凡是有相的、有形色的一定要消失,虚空不会消失的,随便你怎么变,虚空不会变的。虚空就形容比喻我们的佛性,不管你起贪瞋痴,你修戒定慧,还是这个佛性。今天就讲到这里。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

  佛问须菩提说你怎么想的,也就是说你怎么样看法,你看佛出世间是不是这样想,佛出世间是度众生的。汝等,不是须菩提一个人,所有与会大众千二百五十人,你们是什么样想法,是不是看见我在度众生?如果这样想法是错误的。不要作是念,什么念呢?不要认为佛出世是度众生。何以故?明明佛出世就是度众生,那佛要说不要作这想法,什么原因?就是何以故,什么原因?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我跟你们说真实话,实实在在说没有众生可度,也没有如来来度众生。假使若有众生可度,那佛就有我、人、众生、寿者,就有四相。

  佛在这个时间以前没说这个话,度众生度了二十年了才说这个话。这样子说一切众生就有疑心了,须菩提跟千二百五十人法会大众都认为如来出世是度众生,这是执着见,这个见一切众生都如是。佛遣除这些个执着见,你这样执着认为佛出世是在度众生,说前二十年佛说法都是在度众生,这个念都有,这是错误的,不要有这个念头。为什么?如果认为如来度众生,那如来就有我、佛能度者,还有所度的众生,就有人我知见,度众生说法就有法见,而且相续不断的,有这样想法、这样认识法就错了。以前没有错,随缘;现在显般若义、显真实义,如还有以前那个念那就错了。你在什么时候说什么法,还一个因缘,对什么人说什么法。现在到我们末法时候,说者没有般若智,听者也没有般若智,我们这是种善根。我们看那些小道友来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种个善根而已!你跟他讲你不要人我知见,他莫名其妙的你说的是什么话。

  因此应当知道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但是迷了,迷了要没有佛说法,他怎么能明白呢?业障怎么消失呢?又能够依照什么修行呢?佛说法度众生不错的了,你要是没有这个怀疑,没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这些知见都没有了之后,你就知道了佛是说即无说,那你怎么办?你也是听即无听。这个经的含义就是让我们把二十年前佛说法都有我、人、众生、寿者,把这些个遣除,要不因为佛说法他不能得悟。我们举例来说吧!六祖大师听见人家在念金刚经,他就开了悟了,念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开悟了。假使没人念经,他没听到,他就开不了悟。一开悟,他不执着,他也不去找谁念经,谁念的也不管,能念者,他听闻开悟了,念金刚经那个人并没开悟,也不知道他念金刚经别人开了悟了,他知道吗?他也不知道。这个就是不知者不有执着,没有执着,但是这个不执着可不是解脱的不执着。

  但是我们在修行当中,对于这类启发智慧的法,你怎么样用功?因为你听见多了,闻到也多了,理解也多了。咱们现在是在我、人、众生、寿者当中锻炼学习,要增长智慧,想达到,达到就是证得,想证得这种境界,那你就平常的生活当中,遇到任何事情多看破放下。看破放下就是不要执着的含义,不要执着,知道一切法乃至于我自己的修行一切行为,没有一样是真实的。既然不是真实的,我们磕头、礼拜、念经,还赞叹佛的功德,忏悔、…

《梦参老和尚:金刚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