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习。空性的观修是佛教经、续二道的心要,虽然慈悲心也是修行的根本基础,但它主要意义是在于行者的发心动机,观修空性却是修教的重要修持,因为它能去除达成佛果的一切障碍,令行者的利他悲愿得以实现。的所有(方便)修法皆是为了助益通达空性之(智慧)而进行。寂天Shantideva于《入菩萨行论》Spyod”jug,bodhicaryavatara有言:
“如是一切诸支分(即其余五种波罗密多——译按)能仁悉为般若说”(见《入菩萨行论广解——般若波罗密多品》——译按)
若将空观视为续道的中心,就必定会像达斯各达S.B.Dasgupta一般错把空观用作区分秘密真言乘与波罗密多乘。“不同的玄学派系皆要处理实相的本质及其实证的理趣,然续典则著重以秘密的方法现证此实相。”
相反地,谢夫贺健士Jeffrey Hpokins则认为密续瑜伽士必需精勤趣修与其他佛教行者性质相同的正理抉择:
“无分别智乃是经、续二道之命根,故以分别正理而显出我等尚未现量亲证之法性,乃是二道之行者所必需具足。”
续部瑜伽士能较波罗密多乘的行者快速成办智慧资粮,是因为密续的瑜伽行者能凭借“本尊瑜伽”证得“止观双运”一以心一境性之心识证空一故在时间上远较仅修习经乘道轨者所需的无数劫为少。续部瑜伽士以“本尊瑜伽”提升空观,他们运用“本尊瑜伽”提升专注与观察结合的势力,快速引生封空性的初次现观(详见止观双运一节)。“无上瑜伽续”更明示一种证空的殊胜微细心,以此即能快速断除“烦恼障”及“所知障”。
尽管就积习“方便”、“智慧”二资粮而言,密续行者看来比较其他行者殊胜,但过往至今却有一些学者认为密续的行者皆是品格低劣之辈。像鼎鼎有名的意大利藏学家杜齐Guiseppe Tucci便有这样的说法:
“上部密续完全是针对一些心中充满非宗教的衡动欲念,特别是性欲炽盛的人而设。”
他在另一书中又说:
“无上瑜伽密续是为一些罪孽深重,不辩善恶正邪,生活颠倒淫猥者而设。”
像这一类的见解已被许多格鲁派的论师所反驳。他们说修持密续的行者应当具足最清净的发心一为利他而愿成无上正觉的菩提心一还要具有毫无瑕疵的行为。虽然无上瑜伽续确实是运用贪欲,但这仅是为了要破除贪欲,情况就如“虫生于木而食木”一般,贪欲是用于引发殊胜有力的大乐心,然后再凭借此心通达“自性空”而断除贪欲的根本(即“自性有”——译按)。
格鲁派论师亦对“密续是易行道,是为无力作艰辛修持的人而设”的见解立场作出反驳。例如,米素依列迪Mircea Eilade说:“金刚乘提出一个佛法的新启示,适合于根器极甚低劣的现代人。”但正好相反,续道被许为远较经乘艰难之道,故有说爱乐修持密续者虽然为数甚多,但具量的行者却是寥若晨星。
(三)灌顶:
除了修习出离心、慈悲心及正见之外,修持某种特别密续的生起次第者更必需首先从该续的具量上师处接受灌顶-灌顶的的内容包含了广大的观想、祈请、献供及运用种种法器圣物来为行者清除障垢,授权允许初业行人修持密结,教导他们修持次第的行法及于其心中植下成就修持的潜能。
行者欲圆满修持此道就必需具足四级灌顶:
(1)宝瓶灌顶、
(2)秘密灌顶、
(3)智慧灌顶、
(4)名词灌顶(参见附表三)。
“宝瓶灌顶”是凭借瓶水而给予,四部密续(即事续、行续、瑜伽续及无上瑜伽续——译按)皆有传授这种灌顶,然而后三种灌顶则为无上瑜伽续所所不共独有。修持生起次第仅需要接受宝瓶灌顶,但在事修圆满次第之前必需先授予其余三种灌顶。
“宝瓶灌顶”仪轨需依四类中围坛城mandala之一(有音译为曼陀罗或曼荼罗——译按),四类坛城即是:
(1)布绘坛城、
(2)彩沙坛城、
(3)身坛城、
(4)静虑坛城。
中围坛城是一个神圣的轮围,“中围”一词可指一位特殊的本尊或本尊的住处,中围坛城亦常用来称呼本尊刹土及越量宫的平面图像或立体塑像。“布绘坛城”是一幅描绘本尊的胜妙宫殿及眷属的平面画像,常被悬褂于墙壁之上。“彩沙坛城”是在台架或地板上以沙锥(沙锥是一种制作沙坛城的金属器具,外表呈圆锥形,窄长中空,外旁刻有一列细小的凹凸坑纹,较尖的一端有小孔,盛满彩沙后以辅助工具弹刮凹凸坑纹便可将沙粒从小孔中震出,随意堆成不同的图案——译按)把彩色沙粒弹出而堆砌成的同类形图像。“身坛城”是把上师的身体观为中围坛城的各个部份,但基于某些限制故鲜有采用,譬如:
(1)前时未有经由其他方式趣入续部灌顶的人便不能采用“身坛城”、
(2)《密集根本续》Guhyasamaja Tantra虽共许“身坛城”之法,但却不是用于灌顶之中、
(3)下三续部及《怖畏金刚续》Vajrabhairava Tantra等一类无上瑜伽密续皆没有“身坛城”之法。
(4)“静虑坛城”是由师徒二人各自以静虑之力明显生起的观想坛城,此更稀有。
当以圆满如量的方式来传授“秘密灌顶”、“智慧灌顶”及“名词灌顶”时,便要使用真实的三昧耶物,但这只能授予上上根器的行者。
“秘密灌顶”需要采用“世俗菩提心坛城”,“世俗菩提心”便是本尊父母所降下的甘露。同样,“智慧灌顶”亦需要采用“婆伽坛城”
“名词灌顶”则要采用“胜义菩提心坛城”,此即上师传授有关清净身及清净心双运的教授辞句。
灌顶的成就有四品,最下品的灌顶成就是在传授灌顶时,胜解假想生起大乐;第二是在受灌时由接触法器或尝受瓶水时引生安乐;第三是胜解假想以大乐心观照空性;最上品是在灌顶时真实觉受大乐并以此大乐心识观修空性。
(附表三):灌顶
灌顶种种 所采用之坛城 所允许之修法
宝瓶灌顶 布绘、彩沙、身,静虑 无上瑜伽之共法
秘密灌顶 世俗菩提心坛城 幻身
智慧灌顶 婆伽坛城 光明
名词灌顶 胜义菩提心坛城 双运
(四)誓句戒律:
密续行者在灌顶时除了受持种种不同的戒律及立下各种誓句,还要共同守持波罗密多乘行者的戒律。由于密续的修法不只困难而且非常危险,所以这些承诺皆是秘密的誓句(因为缺乏清净的发心而趣修贪欲之道,便只会令行者的恶业增长)。
一切续部行者必须护持菩萨十八根本戒及四十六支分戒,此外于“瑜伽续”及“无上瑜伽续”还要守持十四根本堕及十种支分续部誓句。因此并不像某些人的想法一般,认为密续的瑜伽士不守戒律,应知绝对不是这一回事。事实上,他们的行为是极为严谨如法的。
当行者在接受无上瑜伽部每一部续典的灌顶时,皆要承诺力行种种善法修持的“不共誓句”及承诺不染犯某类行为的“禁戒”。例如,于《时轮根本续》Kalachakara Tantra便要守持二十五种禁行以遮止二十五种恶行:
“五恶作”(杀生、不与取、邪淫、妄语、饮酒)
“五近罪”(赌博、掷骰、食用不净用、随意闲谈、祭祀祖先、杀牛畜作供)
“五种杀”(杀牛、杀童子、杀妇女、杀男子、毁坏佛身像)
“五邪思”(不信佛、不信正法、怨恶领主、僧伽、欺骗信己者)
“五欲贪”(色、声、香、味、触)。
虽然各密续中的誓句禁戒略有差别,但所有一切密续皆共许守持誓句禁戒是极为重要。据说,行者即使未以大精进力行持续道,但只要严守誓句禁戒便能于十六生中成就佛果。但另一方面,若行者于誓句禁戒不加守护,那尽管精通其他的修持方法亦终会堕入恶趣行者若破犯誓句或禁戒,便需要发露罪过,发誓永不再犯,并依续典所载的仪轨如法还净。
第二章 无上瑜伽续的生起次第
(一)生起次第的特色:
“生起次第”的功用是为了成熟(修习)“圆满次第”之心相续,生起次第亦别名为“假施设瑜伽”及“戏论瑜伽”。“生起次第”是“圆满次第”的演习,就意义上而言,行者由“生起次第”趣向“圆满次第”是凭借令胜解假想的明显势力到达极至,如是即令假想开始变成真实。“圆满次第”便是以凭借达成行者转成佛陀的转化而“圆满”此假想。
“生起次第”的定义如下:
此一瑜伽(1)非仗修习力令风息入、住、融于中脉而起,其功用是为圆满次第而成熟相续,又(2)是随顺生有、死有及中有之相新起意想假立之修法。
本章余下各节便会封这个定义的重要名相作出解释。
“瑜伽”:
“瑜伽”yoga一词是来自梵文字根yuj,意即“契合”、“结合”,与英文中的yoke一词同出一源。一般而言,“瑜伽”的意思是指驾御自心,令自心与实相契合。就无上瑜伽续而言,“瑜伽”亦意指行者心识中的微细及甚深之双运,此即微细的喜乐觉受与人、法悉无自性的甚深证德和合一如,这是密续修法的最高成就。在此心识生起之中,微细的大乐觉受是与空性融合,故二者看似无异无别,凭借此殊胜微细的乐空和合,即有可能仅于一生之中降伏有碍佛果之道的障垢。反之,没有一种非密续的修法能以少于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成就此标的。
无上瑜伽续的瑜伽次第所引生的道位心识,是含括了“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及“无学道”等臻达佛果的五位道阶(详见第四章)。处于前四道的行者由于仍未达至“无学道”的佛果阶位,犹需精勤上进,故名为“有学道”。
“风”:
事修无上瑜伽密续生、圆二次第的瑜伽,是为了要自在驾御“风息”或“命力”。在佛教的生理学中,“风息”并非仅是流动的空气,更是引生一切活动及身体内部的肌肉活动、血液及淋巴液的循环、大小便排泄及呼吸等活动的生命能量(命力)。
风息还能辅助六种心识(眼、耳、鼻、…
《《无上瑜伽密续》节录(丹尼高索)》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