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舌、身、意)运作起用,“心识”就像骑师御焉的方式一般骑乘于风息之上。心识凭借骑乘放风息之上,便能移离本位而进入(位于眼、耳等)根门中认取外境。没有“风”作篇活动的工具媒介,“心”便没法起用;“风”若缺乏“心”(为主导)即无明确的取向。故“心”可喻作眼能见物的瘸子,“风”则像双腿健全的盲人,瘸者(心)靠于盲者(风)的背上便能一起四处走勤。由放风息是心识运作的媒介,所以风息的变动便会对心识构成影响,而这便是密续瑜伽士要结合心识以自在驾御风息活动的关键所在,密续瑜伽士所修持的种种法门便是为要调摄风息,能摄风即能摄心。
据阿旺巴舟对无上瑜伽续部次第的说法而言,“风”是可依多种不同的方法来划分,其中一法是开为五种:
(1)持命风——引生呼吸等活动。
(2)遍行风——引生四肢等活动。
(3)上行风——与说话、吞咽等活动有关。
(4)下行风——负责大、小便排泄及射精等活动。
(5)火住风——(火住风有译为平住风)担任消化等活动。
另一法则将风息分为、“根本风”及“支分风”,根本风即是上述的五种风息,支分风是与五根相连的五分持命凤(所以支分风事实亦摄于根本风之内》还有一种判分方法是将风息分为“粗风”及“细风”二类。其中,“粗风”只会在平常生活中的醒位运作,“细风”是“光明心”的根本及“幻身”之生因(光明及幻身在下文将会解释),“细风”仅会在一切粗风收摄消融后才会现行。
“脉”:
风息是在遍布全身的七万二仟脉络中流动。于各脉之中,最主要是“三主脉”,三者皆由前额中央出发向上并排而行,经过顶门下行至脊骨底部,再通往下身密处的顶端。中脉上端出口是在前额两眉之间;右脉及左脉的上端出口是位于鼻门。
右、左二脉紧紧盘绕于中脉的某些位置上,令风息无法穿越该处。依“密集派”所说,中脉有七个交纠结的要窍,由于其中分枝出许多状如轮幅的细脉,故又称篇“脉轮”。又因其处纠盘结,故名“脉结”脉轮之相犹如开敷的花朵,所以脉轮的轮辐状细脉有时被称为“脉瓣”。
“脉轮”位于前额、顶门、喉简、心间、脐间、密处及密杵的杵端。前额的脉轮便是中脉的上端出口;密杵端的脉轮是在中脉的下端出口;脐间的脉轮位于太阳神经丛之后,其接近脊骨多于肚脐;密处轮是位于脊骨的底部。各脉轮的脉瓣或轮辐的数量皆有不同,顶轮有三十二瓣;喉轮有十六瓣;心轮有八瓣;脐轮有三十二瓣;密杵轮亦有八瓣。
风息不仅能在中脉的上下端出口流动,亦能出入于中脉的任何脉轮,可是在中脉内的脉结缚压抑了风息的畅顺流动,更令中脉的脉瓣或轮辐的末端闭塞。身中的风息在各脉轮脉结未开解之前,虽可停留于该处,但都不能穿越其中。譬如说,在“身远离”修法的末阶段,身中风息虽能摄入中脉,然因心轮的脉结所阻而无法趣入心间。
呼吸出入息的长短轻重平常是各不相同,但风入中脉的征兆是出入息的长短均衡,在二鼻孔中流动的风息,其长短与轻重完全相等。风息趣入中脉的程度愈大,出入息便会渐转微弱,直至最后完全停灭。
“诸风消融”:
依据“事续”、“行续”、“瑜伽续”等下三续部而言,驾御风息的意思是指堪能摄持诸根,凭借遮止诸根所依的风息不从(眼、耳等)根门外出。但是无上瑜伽密续非仅遮止诸风不令外泄,其本旨是要以修习之力令风息内摄于身中,然后再趣入中脉。风息被收入中脉后,即会任持于该处的范围中流动,并收摄消融于各不同之处。由于风息的收摄消融亦一同令依附于其上的各品心识消融收摄,所以当“粗风”收灭,“粗心”亦随之收灭,剩余下来的便只有“细风”及“细心”。此剩下的“细心”(骑乘于余下的细风上)后即利用于证悟空性。
“修习力”:
令风息入、住、融于中脉的修法是由专注于身中要窍的殊胜方便所粗成,专注穿透的修法在生起次第中虽有修习,但是在生起次第位却未足以令风息收摄及消融于中脉之内,此事在圆满次第位才能出生。
由借是时串习无上瑜伽密续二次第的不同阶段修法,行者即能圆满方便、智慧二资粮,由此成就佛陀色、法二身的印记。这些法门将于下文解释圆满次第的各章中讨论。
“死有、中有与生有”:
凭借自在驾御风息之力,瑜伽士便能模拟仿造死有、中有及生有的过程,这样他们即有能力降伏圆满正等正觉(无上菩提)的障碍。
在凡常的死殁次第中,风息会自然收入中脉,脉结亦会自然开解,令一切风息全悉融入心间“不坏明点”。如是即令最细根本心识——“光明心”显现。当“光明心”隐灭时,“中有位”即告现起,在随后的四十九日内便会转生。
无上瑜伽续生、圆二次第所运用的殊胜修持方便,便是生起与凡俗死亡时所出现的相同程序。在圆满次第位,风息趣入并安住于中脉,后再融入“不坏明点”,与此同时,“光明心”亦得显露,但因为这种情况是瑜伽士依修习力而产生,所以行者并不会像死后一般进入“中有位”,反而是生起了“幻身”,此微细身由风息所成,无有质碍,身相酷似本尊,行者最终即能成佛,而非无自主流转受生于轮回之中。
就特殊的定义而言,大多数生起次第修法皆是随顺“死有”、“中有”与“生有”的次第,然就阿旺巴丹所说,一些生起次第修法却非如此,例如有说使用护轮诸尊的观想,而非随顺模效死、中、生三有的修持。
(二)生起次第的支分数量:
判分“生起次第”的方法有多种,如于“事”、“行”、“瑜伽”等下三续部,行者可以“近修成就四支”、“四相应”、“六支”及“三等持”之法来分判无上瑜伽续。虽然在《明显释》中,只是纯以“粗、细生起次第”及“三等持”二者来解释判摄生起次第各个环节的方法,但是《明显释》亦按修道者的修持娴熟程度,尤其是于观想修法作出区分,此显出了生起次第修法的特色。这三种分判的方法将于本节中阐明。
“粗、细瑜伽”:
“粗”的“生起次第”便是“粗分一念瑜伽”,这种修法是属于本尊天众及其所依住处的观想,两者皆被称为“粗分曼陀罗”,但并非因为其不明显微细而被视为“粗分”,而是仅就“细分生起次第”所观的中围曼陀罗而作区分,由于在“细分生起次第”的修法中,圆满的本尊中围及种种庄严是要在一极细的明点中观出。
“粗分曼陀罗”的观想被名为“粗分一念瑜伽”,是指行者要一心专缘中围坛城,建立本尊天众、宫殿、庄严及广大刹土的心境影像。宗喀巴大士有言:
言“一念”者,非说仅念本尊一次或但念一尊,是说专念本尊或念自身与本尊为一。彼虽可通用于修习粗、细二分本尊天众,但此处是说能依、所依粗分天瑜伽……故学生起次第者,先当引生粗分明显三摩地。
此观想是要依照一特别的密续之“成就法”sadhana来进行(汉地一般是将“成就法”称为“仪轨”——译按),它是一本为辅助观想而造的禅修手册。中围坛城的观想是依每个修持环节的部份逐少添加,直至整体完成为止,但行者在一座的修法中必需圆满修习整个“成就法”,而非仅唯修习其中一段。
例如,若行者是修持《时轮续》的生起次第,就需要如下文所说,把自身观想为本尊时轮:自身颜色青黑;具黑色、红色及白色三颈项;四脸各为黑、红、白、黄四色;每一面皆具三目;头发盘结于顶,髻顶上有金刚、新月及金刚萨埵身像为严;身上带有耳铛、花鬘等庄严饰物;具十二上臂,在左右方每边的六条上臂中,二臂为红色,二臂为青黑色,二臂为白色;复具二十四下臂,左右每边各有四条红色、白色及青黑色的下臂。在一一手中分别执持:金刚杵、宝剑、三尖枪、钺刀、三箭、金刚钩、鼗鼓、金刚锤、宝轮、矛枪、宝杖、钺斧、金刚铃、盾牌、卡当嘎天杖、盛血颅器、弓、套索、摩尼宝珠、莲花、法螺、明镜、铁链、四面梵天 Brahma的头颅。双腿一为红色,一为白色,右足踏压欲天之上,左足则踩踏于大自在天魔汝渣Rudra的身上。
本尊时轮拥抱其明妃杂色母Vishvamata,佛母全身黄色,具黄、白、青、红四脸,各面皆有三目。左右每边各有四臂,分别手孰:钺刀、铁钩、鼗鼓、念珠、颅器、套索、白莲花及宝珠。
此外,由于时轮与杂色母皆是三尊合一之体,故于各尊的外相有别于时轮及杂色母时,行者便应该观想不动如来Akshobhya及金刚萨埵Vajrasattva与时轮一体无别,而金刚界自在母Vajradhatvishvari(金刚萨埵之明妃——译按)及般若波罗密多佛母Prajnaramita则与杂色母一如无异。行者还要观想十位佛母shakti站于中央主尊下方的莲瓣上,完成所有观想后,行者要开始观想合共七百二十二位本尊会众安住于坛城的不同部份中。诸尊出生的中围坛城是一组极为精巧的建筑物,其有五层及广大的地基,例如:在四边围墙皆有一精巧细致的门楼,门楼的壁龛皆有不同的法物及有情为庄严。
这便是成瓣“粗分生起次第”观想的简略介招。在“细分生起次第”——“细分分别瑜伽”(或名“细分假立瑜伽”——译按)中,行者要将圆满中围观于一微细明点之内,此明点是位于中脉的上端出口或下端出口中。想借圆满此瑜伽,即能于止、观取得成就(参见“寂止与胜观”一节),由“生起次第”迈向“圆满次第”。
“三等持”:
另一种方法是以“三等持”分判生起次第的道阶,三者皆是阐释观中所完成的不同程序。“三等持”的第一种是“初加行等持”,行者于此是力求于所依住处及中围的根本相引生明显;第二是“最胜曼陀罗王等持”,行者于此修法中要生起圆满中围坛城;第三是“最胜事业王等持”(注87),行者要观想效法诸尊的事业,作净治情、器二界等不同的事业。在修习“…
《《无上瑜伽密续》节录(丹尼高索)》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