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舌、身、意)運作起用,“心識”就像騎師禦焉的方式一般騎乘于風息之上。心識憑借騎乘放風息之上,便能移離本位而進入(位于眼、耳等)根門中認取外境。沒有“風”作篇活動的工具媒介,“心”便沒法起用;“風”若缺乏“心”(爲主導)即無明確的取向。故“心”可喻作眼能見物的瘸子,“風”則像雙腿健全的盲人,瘸者(心)靠于盲者(風)的背上便能一起四處走勤。由放風息是心識運作的媒介,所以風息的變動便會對心識構成影響,而這便是密續瑜伽士要結合心識以自在駕禦風息活動的關鍵所在,密續瑜伽士所修持的種種法門便是爲要調攝風息,能攝風即能攝心。
據阿旺巴舟對無上瑜伽續部次第的說法而言,“風”是可依多種不同的方法來劃分,其中一法是開爲五種:
(1)持命風——引生呼吸等活動。
(2)遍行風——引生四肢等活動。
(3)上行風——與說話、吞咽等活動有關。
(4)下行風——負責大、小便排泄及射精等活動。
(5)火住風——(火住風有譯爲平住風)擔任消化等活動。
另一法則將風息分爲、“根本風”及“支分風”,根本風即是上述的五種風息,支分風是與五根相連的五分持命鳳(所以支分風事實亦攝于根本風之內》還有一種判分方法是將風息分爲“粗風”及“細風”二類。其中,“粗風”只會在平常生活中的醒位運作,“細風”是“光明心”的根本及“幻身”之生因(光明及幻身在下文將會解釋),“細風”僅會在一切粗風收攝消融後才會現行。
“脈”:
風息是在遍布全身的七萬二仟脈絡中流動。于各脈之中,最主要是“叁主脈”,叁者皆由前額中央出發向上並排而行,經過頂門下行至脊骨底部,再通往下身密處的頂端。中脈上端出口是在前額兩眉之間;右脈及左脈的上端出口是位于鼻門。
右、左二脈緊緊盤繞于中脈的某些位置上,令風息無法穿越該處。依“密集派”所說,中脈有七個交糾結的要竅,由于其中分枝出許多狀如輪幅的細脈,故又稱篇“脈輪”。又因其處糾盤結,故名“脈結”脈輪之相猶如開敷的花朵,所以脈輪的輪輻狀細脈有時被稱爲“脈瓣”。
“脈輪”位于前額、頂門、喉簡、心間、臍間、密處及密杵的杵端。前額的脈輪便是中脈的上端出口;密杵端的脈輪是在中脈的下端出口;臍間的脈輪位于太陽神經叢之後,其接近脊骨多于肚臍;密處輪是位于脊骨的底部。各脈輪的脈瓣或輪輻的數量皆有不同,頂輪有叁十二瓣;喉輪有十六瓣;心輪有八瓣;臍輪有叁十二瓣;密杵輪亦有八瓣。
風息不僅能在中脈的上下端出口流動,亦能出入于中脈的任何脈輪,可是在中脈內的脈結縛壓抑了風息的暢順流動,更令中脈的脈瓣或輪輻的末端閉塞。身中的風息在各脈輪脈結未開解之前,雖可停留于該處,但都不能穿越其中。譬如說,在“身遠離”修法的末階段,身中風息雖能攝入中脈,然因心輪的脈結所阻而無法趣入心間。
呼吸出入息的長短輕重平常是各不相同,但風入中脈的征兆是出入息的長短均衡,在二鼻孔中流動的風息,其長短與輕重完全相等。風息趣入中脈的程度愈大,出入息便會漸轉微弱,直至最後完全停滅。
“諸風消融”:
依據“事續”、“行續”、“瑜伽續”等下叁續部而言,駕禦風息的意思是指堪能攝持諸根,憑借遮止諸根所依的風息不從(眼、耳等)根門外出。但是無上瑜伽密續非僅遮止諸風不令外泄,其本旨是要以修習之力令風息內攝于身中,然後再趣入中脈。風息被收入中脈後,即會任持于該處的範圍中流動,並收攝消融于各不同之處。由于風息的收攝消融亦一同令依附于其上的各品心識消融收攝,所以當“粗風”收滅,“粗心”亦隨之收滅,剩余下來的便只有“細風”及“細心”。此剩下的“細心”(騎乘于余下的細風上)後即利用于證悟空性。
“修習力”:
令風息入、住、融于中脈的修法是由專注于身中要竅的殊勝方便所粗成,專注穿透的修法在生起次第中雖有修習,但是在生起次第位卻未足以令風息收攝及消融于中脈之內,此事在圓滿次第位才能出生。
由借是時串習無上瑜伽密續二次第的不同階段修法,行者即能圓滿方便、智慧二資糧,由此成就佛陀色、法二身的印記。這些法門將于下文解釋圓滿次第的各章中討論。
“死有、中有與生有”:
憑借自在駕禦風息之力,瑜伽士便能模擬仿造死有、中有及生有的過程,這樣他們即有能力降伏圓滿正等正覺(無上菩提)的障礙。
在凡常的死殁次第中,風息會自然收入中脈,脈結亦會自然開解,令一切風息全悉融入心間“不壞明點”。如是即令最細根本心識——“光明心”顯現。當“光明心”隱滅時,“中有位”即告現起,在隨後的四十九日內便會轉生。
無上瑜伽續生、圓二次第所運用的殊勝修持方便,便是生起與凡俗死亡時所出現的相同程序。在圓滿次第位,風息趣入並安住于中脈,後再融入“不壞明點”,與此同時,“光明心”亦得顯露,但因爲這種情況是瑜伽士依修習力而産生,所以行者並不會像死後一般進入“中有位”,反而是生起了“幻身”,此微細身由風息所成,無有質礙,身相酷似本尊,行者最終即能成佛,而非無自主流轉受生于輪回之中。
就特殊的定義而言,大多數生起次第修法皆是隨順“死有”、“中有”與“生有”的次第,然就阿旺巴丹所說,一些生起次第修法卻非如此,例如有說使用護輪諸尊的觀想,而非隨順模效死、中、生叁有的修持。
(二)生起次第的支分數量:
判分“生起次第”的方法有多種,如于“事”、“行”、“瑜伽”等下叁續部,行者可以“近修成就四支”、“四相應”、“六支”及“叁等持”之法來分判無上瑜伽續。雖然在《明顯釋》中,只是純以“粗、細生起次第”及“叁等持”二者來解釋判攝生起次第各個環節的方法,但是《明顯釋》亦按修道者的修持娴熟程度,尤其是于觀想修法作出區分,此顯出了生起次第修法的特色。這叁種分判的方法將于本節中闡明。
“粗、細瑜伽”:
“粗”的“生起次第”便是“粗分一念瑜伽”,這種修法是屬于本尊天衆及其所依住處的觀想,兩者皆被稱爲“粗分曼陀羅”,但並非因爲其不明顯微細而被視爲“粗分”,而是僅就“細分生起次第”所觀的中圍曼陀羅而作區分,由于在“細分生起次第”的修法中,圓滿的本尊中圍及種種莊嚴是要在一極細的明點中觀出。
“粗分曼陀羅”的觀想被名爲“粗分一念瑜伽”,是指行者要一心專緣中圍壇城,建立本尊天衆、宮殿、莊嚴及廣大刹土的心境影像。宗喀巴大士有言:
言“一念”者,非說僅念本尊一次或但念一尊,是說專念本尊或念自身與本尊爲一。彼雖可通用于修習粗、細二分本尊天衆,但此處是說能依、所依粗分天瑜伽……故學生起次第者,先當引生粗分明顯叁摩地。
此觀想是要依照一特別的密續之“成就法”sadhana來進行(漢地一般是將“成就法”稱爲“儀軌”——譯按),它是一本爲輔助觀想而造的禅修手冊。中圍壇城的觀想是依每個修持環節的部份逐少添加,直至整體完成爲止,但行者在一座的修法中必需圓滿修習整個“成就法”,而非僅唯修習其中一段。
例如,若行者是修持《時輪續》的生起次第,就需要如下文所說,把自身觀想爲本尊時輪:自身顔色青黑;具黑色、紅色及白色叁頸項;四臉各爲黑、紅、白、黃四色;每一面皆具叁目;頭發盤結于頂,髻頂上有金剛、新月及金剛薩埵身像爲嚴;身上帶有耳铛、花鬘等莊嚴飾物;具十二上臂,在左右方每邊的六條上臂中,二臂爲紅色,二臂爲青黑色,二臂爲白色;複具二十四下臂,左右每邊各有四條紅色、白色及青黑色的下臂。在一一手中分別執持:金剛杵、寶劍、叁尖槍、钺刀、叁箭、金剛鈎、鼗鼓、金剛錘、寶輪、矛槍、寶杖、钺斧、金剛鈴、盾牌、卡當嘎天杖、盛血顱器、弓、套索、摩尼寶珠、蓮花、法螺、明鏡、鐵鏈、四面梵天 Brahma的頭顱。雙腿一爲紅色,一爲白色,右足踏壓欲天之上,左足則踩踏于大自在天魔汝渣Rudra的身上。
本尊時輪擁抱其明妃雜色母Vishvamata,佛母全身黃色,具黃、白、青、紅四臉,各面皆有叁目。左右每邊各有四臂,分別手孰:钺刀、鐵鈎、鼗鼓、念珠、顱器、套索、白蓮花及寶珠。
此外,由于時輪與雜色母皆是叁尊合一之體,故于各尊的外相有別于時輪及雜色母時,行者便應該觀想不動如來Akshobhya及金剛薩埵Vajrasattva與時輪一體無別,而金剛界自在母Vajradhatvishvari(金剛薩埵之明妃——譯按)及般若波羅密多佛母Prajnaramita則與雜色母一如無異。行者還要觀想十位佛母shakti站于中央主尊下方的蓮瓣上,完成所有觀想後,行者要開始觀想合共七百二十二位本尊會衆安住于壇城的不同部份中。諸尊出生的中圍壇城是一組極爲精巧的建築物,其有五層及廣大的地基,例如:在四邊圍牆皆有一精巧細致的門樓,門樓的壁龛皆有不同的法物及有情爲莊嚴。
這便是成瓣“粗分生起次第”觀想的簡略介招。在“細分生起次第”——“細分分別瑜伽”(或名“細分假立瑜伽”——譯按)中,行者要將圓滿中圍觀于一微細明點之內,此明點是位于中脈的上端出口或下端出口中。想借圓滿此瑜伽,即能于止、觀取得成就(參見“寂止與勝觀”一節),由“生起次第”邁向“圓滿次第”。
“叁等持”:
另一種方法是以“叁等持”分判生起次第的道階,叁者皆是闡釋觀中所完成的不同程序。“叁等持”的第一種是“初加行等持”,行者于此是力求于所依住處及中圍的根本相引生明顯;第二是“最勝曼陀羅王等持”,行者于此修法中要生起圓滿中圍壇城;第叁是“最勝事業王等持”(注87),行者要觀想效法諸尊的事業,作淨治情、器二界等不同的事業。在修習“…
《《無上瑜伽密續》節錄(丹尼高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