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三等持”时,行者必需任持空性定解,宗喀巴大士言:
如祥米金刚dpal ”bras rdo rje说:缘坛轮行相之心,转趣无我真实瑜伽,是三三摩地之通规。当知亦即智足Jnanapada之意趣。故初次第(如最初的诸尊观想)虽以修习显品(或名现品)天轮为主,然于诸法无自性义,亦当引生猛厉定解,令一切法皆现如幻。修习天轮后,缘天(本尊)为境,修无自性行相,发胜解慧转入空性,其慧相分现为能依、所依天相。
在“生起次第”的本尊观想中,不论行者修习“三等持”的任何一者,亦必需含有空性的定解。正如宗喀巴大士所说“于心专缘本尊的同一时间专注空性正解并于此观察中现为本尊。”(“三等持”有译为“三三摩地”、“三定”,但不可与宁玛派所说的“三定”混为一谈。宁玛派的“三定”是:“真如三摩地”、“遍显三摩地”及“本因三摩地”,此三者所修的内容是属于此处所说的“初加行等持”——译按)
“四品成就”:
趣修无上瑜伽密续二次第的行人,常依其所取得的修道阶位而立名,但有时亦会依四级较为明确的纲领来说明:
(1)初发业
(2)略降少智
(3)得少智自在
(4)正得智自在(注89)
就生起及圆满二次第而论,住于“初发业”及“略降少智”二位者皆为“粗分生起次第”的行人;“得少智自在”是位属“细分生起次第”至“圆满次第不净幻身位”范围内的行者;“正得智自在”是最低已达到“圆满次第光明位”的行人。
“初发业位”的瑜伽士仍未能令圆满的“粗分中围”明显现起最少达四十八分钟之久,以一种极微细的特殊中围坛城为例(譬如,“密集中围”内有三十二主尊,而在各尊的密处又各别具有一微细的本尊身相,此外还有中围的地基及越量宫殿等众多形相),虽然有说只要无间精进修习一载,即能成办此观,但行者仍大有可能要住于“初发业位”颇长的时间。“初发业”的行者在每一座间事修整体观想的同时,还要逐一依次建立所观影像的不同支分。
“略降少智位”的行者虽能于一时间明显坚固观想圆满“粗分中围”及所有本尊的手、足等细相,但于增上观想微细本尊的次第仍需励力修习。“降智”一词的“降”是意指行者于此位中,观想诸尊由顶门降入自己的庸常蕴身,并融于其中,由此令全身产生颤抖震勤,毫发倒竖等特殊觉受。
“得少智自在”的行者能于一时间明显坚固观想圆满中围,甚至能明显观想位于各主尊密处的细小本尊。他们于此次第所观之相已得善巧娴熟,故唯稍加作意,诸相即能显现。由于此位行者已能于一切时中任持“我即本尊”之念,并成办一切日常威仪,所以有说他们再无上座、下座之分。处于高上品位的行者以禅悦为食较依世间的饮食存活更为重要。
达至“得少智自在”者,最低下亦已成办“细分生起次第”。此位最主要的转变是在于能将中围曼陀罗的身量收细,令圆满的中围坛城当下显现于一极细的明点或手帜(如金刚杵或莲花)中。
最后一种是“正得智自在”的行者,他们最低亦已达至“圆满次第胜义光明”之位。此时,其于智慧的串习即引发空性的现观,而有碍解脱生死轮回的“烦恼障”亦同时断除。这些“得智自在”者的道阶次第将于第三章中加以讨论。
(三)“寂止与胜观”:
在“粗分生起次第”及“细分生起次第”的观想过程中,必需要再三不断观察,此即行者需于心中忆念其色泽、位处及名号等,重覆生起所观的本尊中围及越量宫殿,更应胜解彼等皆是本尊显现;平衡修正所观影像之显相。
一般而言,观察思惟会对行者坚住于一境的专注有害;同样,专注亦会对观察造成障碍。然于“波罗密多乘”的法统中,当行者达成“寂止”(一种成办柔软堪能的三摩地,达至此位的行者能随自所欲长时安住于所缘境上)之后业不止于此,其时观察不但不再障碍专注,而且更能真实助益“寂止”。在“波罗密多乘”中,当行者得“寂止”后,即于“观修空性”及“长养三摩地”轮替修习,达至娴熟;即能不损专注而作猛厉观察,据说最后观察甚至会引生出更大的专注。
但就密续而言,即使住于“生起次第位”时,观察亦能增益专注而不害专注;故此能不舍分别观察而成办“寂止”,更能速疾成就“止观双运”。“胜观”是于禅修中对空性引生“分别通达”或“现量亲证”之境。换言之,即是以不低于“寂止”位之专注心念,由“名言分别”或“现量”通达空性。
依密续的说法,“止观双运”是借收放诸尊天众的修持而成办。此修法是在空观之中完成,其意指观想诸尊之身相皆为行者证空之慧俱时显现。然而,密续行者却非如“波罗密多乘”的行者一般,抉择彼境的存在方式,因此即非像“波罗密多乘”一般轮替修习引生专注及智慧之法,“寂止”、“胜观”二者是于一心中同时成就。其“三摩地”是由以下两种修法引生:
(1)行者先于中脉上端出口处(即位于前额处的脉轮)修一微细明点,并于其中观想圆满本尊中围,于此修法得坚固时,即成办“寂止”。
(2)行者复观由微细明点中放出诸尊天众,前往量与有情相等之世间以作救度,后再观想回收诸尊于明点中。
凭借反覆收放诸尊天众的修持,即能成办“止观双运”及达至“生起次第”的结行位。
(四)“本尊佛慢”:
要言之,生起次第的性质是著重于行者现为本尊之相,最低限度亦当长养所渭的“佛慢”为要。如前所说,秘密真言的“真言”之本义是救护心念远离庸常显现及执自身为庸常。在秘密真言的的法统中,行者是凭借结合“净观”(能所依中围宫殿)及“自成本尊”之念来救护心识远离庸常之境(注103)。事实上,引生“本尊佛慢”是被许为生起次第的主要修持,而长养“显明”则为次要的修持;故二者实是唇齿相依,互为助伴。
是尔,从“粗分生起次第”的起首,便要开始长养“佛慢”。由于主重粗分本尊中围宫殿之“一念瑜伽”是指坚固攀缘“我即本尊”之念,所以当行者于此观想获得善巧后,心识即能完全安住显于意识上的本尊天相,故尔,外境虽然不断于根识中显现,但亦不需再加以分别取拾。
攀缘“佛慢”之心看似与佛法的心要教法“无我”背道而驰,“无我”是说:由庸常无明愚痴所计的俱生自性我见是绝不存在,所以在名义上虽然有“我”,又即使此“我”是被计度为“自性有”,但无论如何,“佛慢”仅在于与 “我见”相连的“空观”。之后才能成办。因此,本尊瑜伽之“我”是不像平常的“我”一般执持“自性有”,尽管行者在完全安住于“我即本尊”之念,其时亦能通达其仅为“名言有”。所以“本尊佛慢”能真实作为“庸常我执”及依此而生的“我慢烦恼”之对治法(104)。此即说明了行者凭借胜解修习,作意生起的“佛慢”并非一种(错误认取其所缘境的)妄识。“佛慢”不仅不是“我执烦恼”,反而是一种极有效的假想安立,让续部行者在投入自身角色的过程中,能深入认识自我而成办解脱。
(五)道轨与行者之区分:
于“生起次第”中,行者借胜解观想,假想把由根门外流的风息收摄于身中,且这些风息及于身内流动的风息皆趣入、安住及消融于中脉。而在“圆满次第”中,行者再不是假想风息被收入中脉,风入中肪的过程会真实显现。然而,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某些正在修习“生起次第”的行者,虽未起修“圆满次第”的不共修法,但却能觉受风入中脉及消融于中脉,虽然这些觉受是出现在生起次第行者的身上,但仍被许为圆满次第之觉受(注105)。
因此,生起次第行者及其所修的道轨可能会有所差别。依他们的行持或其所得之果而言,这些道轨可能是显教经乘之道、下三续部之道,甚至也可能是圆满次第之道。由于悲心及空性的证悟是经、续二道修持之心要,所以生起次第行者修习经乘道轨,在事实上并无任何奇特之虚。同样,生起次第行者修持下部密续之法亦屡见不鲜,但是生起次第行者修习“圆满次第”的道轨却不常见,然在这两种情形之下亦会发生:
(1)在生起次第之最后位。
(2)于用“外印”之时。
在第一种情况下,行者会在完成“生起次第”时,觉受风息自然趋入中脉。依宗喀巴大士所言,在“生起次第”完成之位即已圆满成罗“止观相运三摩地”。
在第二种情况中,非圆满次第的行者明显观想自身为殊妙的本尊天众时,能生起圆满次第道轨之觉受(106)。
于空观已得善巧之瑜伽士以此方法即能令其空性证德与大乐和合,复而转为证悟空性之大乐心,此大乐心便是圆满次第之道(注107)。此法通常是留待“圆满次第”修习,而运用这种方便的行者,因未能于观想中借修习力令风息入、住、融于中脉,故仍被判为生起次第的行者。
总之,虽然这些行者已完成“生起次第”,并觉受“圆满次第”之道轨,但阿旺巴丹却随顺宗喀巴大士之说,称彼为生起次第行者而非圆满次第行者(注108),这是由于他们的风息未有因专注穿透中脉各处要窍之力而入、住、消融于中脉。同样,即使在接受灌顶时(注109),亦可生起圆满次第风息入、住、融于中脉的“四喜”(大乐心),但由接受灌顶而觉受“四喜”者并不被视为圆满次第的行人。
(附表四):无上瑜伽密续的共规
次第 次第之道阶 中脉 与经乘道之关系
佛位 无学双运(佛果) 心间不坏明点 无学道
圆满次第 有学双运 (一切风息) 修道
胜义光明 见道
不净幻身
心远离 心间不坏明点 加行道
(部分风息)
语远离 心间
身远离 下门
生起次第 细分生起次第 胜解假想消融 资粮道
粗分生起次第
第三章 无上瑜伽续的圆满次第
“圆满次第六支”:
“圆满次第”的定义是:(注110)
此瑜伽是借修习力令风…
《《无上瑜伽密续》节录(丹尼高索)》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