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息入、住、融于中脉而生起于有学者之相续中。
在“圆满次第”位,行者是把“生起次第”唯依胜解假想之本尊身,转化成为真实本尊。行者在明显自成本尊及住处为清净刹土的观想中,修习专注穿透身中要窍之法,令现时于身中流动的风息趣入并消融于中脉,复融入“心轮”的“不坏明点”中。运用由风息完全融入“不坏明点”而生起的最细殊胜“光明心”证悟空性。由借现起本尊相好的“幻身”(由风息所成之身)及以“光明心”观修空性,行者即能速疾积聚“智慧”、“方便”二资粮,断除“烦心障”及“所知障”,成就究竟佛位。判分“圆满次第”的不同阶位主要有两种方法:
(1)依果而分
(2)依法门而分
换言之,各品阶位均是按照运用特殊法阴所引生的真实色身转变而安立,否则便是依照所运用的法阴来加以判分。而阿旺巴丹的分判方法便是依果而立,至于依法阴的分判方法仅是顺带论及,所以本书的第三章便是依果位的划分方式来铺设。
若就“圆满次第之果位”来判分“圆满次第阶位”之法而言,“圆满次第”可分为“六支”:
(1)身远离
(2)语远离
(3)心远离
(4)幻身
(5)胜义光明
(6)有学双运
并非所有“密集派”的开示,皆依这种方法来铺设其道阶,另一些则将前二道阶或前三道阶总摄为一(注111)(但于安立道阶的方法或界限的决定,却未有作出任何改变)。还有,“圆满次第”的第一道阶“身远离”是被同时判为“生起次第”及“圆满次第”的瑜伽(注112)从阿旺巴丹所许的“身远离”定义看来,明显是指“圆满次第”的“身远离”,但亦暗指有一种“生起次第身远离”,其为风息融入中脉之加行。若依法门来分判“圆满次第”的道阶,也可分为六品(注113):
(1)别摄支
(2)静虑支
(3)命力支
(4)认持支
(5)随念支
(6)三摩地支
(一)身远离:
“身远离次第”的定义为:
彼圆满次第之界限是从成办此派细分生起次第之瑜伽士,借于下门修(圆满中围于)微细(明点),由风息入、住、融于中脉而引生之空智起,乃至上、下门风息融入心间中脉之空智未生起间。
于微细明点中观修曼陀罗中围,是无上续部细分生起次第的根本修法。在生起次第之中,行者要把明点明显观想于中脉的上端或下端;但于此圆满次第却仅将明点观于下端(即密处顶端)。虽然这明点是极为细小,但是都要观想其中包含圆满的中围、本尊、宫殿及护法守者等。由于广大的静虑是必需要修习生起此极微细的观想所缘,于此得成就时,相随的静虑心便能将根门的风息内摄,并收于中脉下门所观想的微细曼陀罗中。
当此“细点瑜伽”令部份风息真实入、住、融于中脉下端时(名为“空”的各层微细心即依次显现,后解释),在修持的技巧上,此际已达成了“圆满次第身远离瑜伽”的定义。在此阶位的禅修过程中,风息虽会趣入中脉,部份脉结亦会开解,让风息能在中脉内流动;然而,“身远离”并未足以令“心轮”的脉结解开,或因风息不易收入心间,所以要解开心轮的脉结是远较其他的脉结为难。“身远离位”的最高界限是在心简脉结开始松解时为止。
“身远离的名义”:
在续部的修行中,“庸常显”及“庸常执”必需要“远离”;换言之,为了保护心识,便要降伏此二者。这并非仅是要令心退远庸常显境,在各品圆满次第的道阶中,当住于“等引位”时,诸根亦当退离于外境,令瑜伽士与庸常显境分离。但随著前时退离显境之位被取代时,行者便要作意观想庸常显境为乐空所现或观为本尊天众,所以仅令心退离于外境并不是本尊瑜伽。
“身远离”之“身”是指此道阶的一种观修之法。于此法中,行者要把含摄一切诸法的“二十种粗法”(由五蕴、四界、六处及五境所粗成)观想为本尊及净土。行者以此修法而“远离”于庸常的色法世间显相。
“远离”及“身”皆非“身远离”道阶所特有,所有“生起次第”及“圆满次第”的道阶均是远离,因为它们都报都是要降伏“庸常显执”。此外,修一切法为本尊净土的所渭“身远离”观想,亦是生、圆二次第一切道阶所要事修之法。但无论如何,此处的名相是用于简别“圆满次第”的首一道阶。
“身远离的支分数量”:
“身远离”的两种主要支分是:(1)别摄支及(2)静虑支。“静虑支”又可分为五门:
(1)寻求
(2)伺察
(3)意喜
(4)安乐
(5)心一境性
但这些支分并非依上列的次序修习,事实首先要修习的是“意喜”、“安乐”及“心一境性”,因为它们皆是“等引位”的不同面向。反之,“别摄支”、“寻求”、“伺察”却是“后得位”所作的行持。此外,这等支分明显是不甚详尽,盖因“身远离位”修法的性质是显出一切六支修法及其附属支分仅与四位修法次第(注117)中的第二、第三及第四位有关。以下即依此四位修法次第作出探讨。
“身远离位”的四位不同修法是:(1)细点修法、(2)以大乐心修空、(3)观一切法为乐空之显现、(4)回入空性等引。
“细点修法”:
如前所释,“身远离位”中的细点修法,实质上乃是“细分生起次第细点修法”的延续。圆满的本尊中围、宫殿及一切表微物事,皆要在中脉下端(密处顶端)的微细明点中完整观想(注118)。由于猛厉专注于此位之力,即令风息摄集于中脉下门,并于此处开始进入中脉,此即令住于下腹的“下行风”上行,促使“忿怒母拙火”燃起(注119)。此拙火暖熟逐渐溶化部份白明点,引生“四喜”、“四空”。在继续解释“身远离位”的其他修法前,先要对“忿怒母”、“白、红明点”、“四空”及“四喜”作进一步的解释。
“忿怒母”——“忿怒母”是藏文“吞嫫”gtu mo一词的直译。“忿怒母”是瑜伽士借猛厉专注静虑在腹部生起之暖熟的名称。生起拙火暖熟的瑜伽是续部修持不可或缺的法门,因为这可令遍覆于脉内的白明点及红明点溶化,并流注于各个不同的重要窍穴中,引发出猛厉的乐受。由此所生的大乐心便是用作证悟空性的殊胜智慧。
燃起“忿怒母”是一切密续之共道修法,在“密集派”之中,“忿怒母”是借“风瑜伽”生起,但是这种瑜伽并非称为“忿怒母”或“拙火瑜伽”,在其他法轨中亦有类似的情形。
“白明点与红明点”——白、红明点与风、脉皆是构成密续生理学的重要部份。它们被解释为男女身中水大的净分,其乃于入胎时由常人色身结生基础的父分白大明点及母分红大明点所构成。因此在所有男女身中的任何地方皆能发现白、红二明点像凝霜一般覆盖于脉道之内;但是由于白明点主要是住于顶门,而红明点是主要住于太阳神经丛处,故明点并非平均分布于全身。
明点的根源是来自心间的“不坏明点”,此上红下白的细小明点,其量犹如极大的芥子或细小的豌豆。由于其中的最细风息相续是永不坏灭,故被称为“不坏明点”,但“不坏明点”实有两种:
(1)恒常不坏明点,此即最细风、心。
(2)尽形寿不坏明点,此为最微细的色法,于一期生命终结时便即坏灭。
“恒常不坏明点”会一直延续至成佛,其住于“尽形寿不坏明点”之中。风息会融入“尽形寿不坏明点”中,然后再融入“恒常不坏明点”之内。住于“不坏明点”内的红、白明点是细明点,而处于脉中的明点却是粗明点。
当风息入、住、融于中脉时,即燃起“忿怒母”令白明点溶化,引生“四空”、与由上身下降及由下身上提的“四喜”。
“四空”——由于风息入、住、融于中脉便会引生“空智”。此处的“空智”并不是如其名相所指的一般,是一种现证法无自性之心慧;反之,此“空智”是名为“四空”的四种细心之一虽然,这四种微细心被用于证悟空性,但它们本身并非四种空性,亦不是空性的证境。
“四空”与风息入、住、融于中脉有关;亦是伴随风息消融而显现的后四种征兆(见附表五)。由于此等征兆的显现是与风息入、住、融于中脉有关,故并非唯在密续的修持中才会出现,在平常的死殁次第、入睡、贪乐燃盛及昏昧等风入中脉的时位中,这些征兆亦同样会出现。在这些时位中,于第五圈表列出的各种征兆便会一一显现于心中。
“四空”的名称分别为:“空”、“善空”、“大空”及“一切空”;此四者亦可称为:“白显现心”、“红增上心”、“黑近得心”及“光明心”。“初空白显现心”是由于一切风息从右、左二脉趣入心藏上方的中脉,令住于头上的白明点溶化下滴于心的顶部(各种明点将于后文解释),当明点流抵心的顶部时,心识便会充满像月光般的白色澄明光辉,因此而得“白显现”之名。
这种遍满白色澄明光辉的心又名为“空”,因其已远离“八十性妄”及其所乘之粗风。“八十性妄”是八十种分别心一庸常的心念如忧伤或喜悦等皆是间接经由一共同的影像认取外境,这些纯为庸常觉受的善、不善分别慧,由嗔心到悲心皆入于其范围中。
“白显现”、“红增上”、“黑近得”及“光明”四种微细心虽亦完全远离一切粗显分别,但是前三者仍被说为“分别心”,盖因此三者既未远离“能所二取”,亦未脱离“自性有境”。
“第二空红增上心”是由于心脏下方右、左二脉内的风息,已从下门趣入中脉,令位于脐下的红明点向上升至心间,当红明点触及心间脉结的下分时,心境便会充满如日光般的淡红色光华。此境不但远离一切粗风,而且更远离“白显现心”及其所御之风,故名为“善空”。
“第三空黑近得”是风息被摄集于心间时显现,其时心间的脉结已得开解,让处于心上方的白明点及下方的红明点得以准入“心轮不坏明点”中。当白明点及红明点会合时,心境即遍满漆黑暗冥,犹如秋夜(注131)的澄净虚空一…
《《无上瑜伽密续》节录(丹尼高索)》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