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息入、住、融于中脈而生起于有學者之相續中。
在“圓滿次第”位,行者是把“生起次第”唯依勝解假想之本尊身,轉化成爲真實本尊。行者在明顯自成本尊及住處爲清淨刹土的觀想中,修習專注穿透身中要竅之法,令現時于身中流動的風息趣入並消融于中脈,複融入“心輪”的“不壞明點”中。運用由風息完全融入“不壞明點”而生起的最細殊勝“光明心”證悟空性。由借現起本尊相好的“幻身”(由風息所成之身)及以“光明心”觀修空性,行者即能速疾積聚“智慧”、“方便”二資糧,斷除“煩心障”及“所知障”,成就究竟佛位。判分“圓滿次第”的不同階位主要有兩種方法:
(1)依果而分
(2)依法門而分
換言之,各品階位均是按照運用特殊法陰所引生的真實色身轉變而安立,否則便是依照所運用的法陰來加以判分。而阿旺巴丹的分判方法便是依果而立,至于依法陰的分判方法僅是順帶論及,所以本書的第叁章便是依果位的劃分方式來鋪設。
若就“圓滿次第之果位”來判分“圓滿次第階位”之法而言,“圓滿次第”可分爲“六支”:
(1)身遠離
(2)語遠離
(3)心遠離
(4)幻身
(5)勝義光明
(6)有學雙運
並非所有“密集派”的開示,皆依這種方法來鋪設其道階,另一些則將前二道階或前叁道階總攝爲一(注111)(但于安立道階的方法或界限的決定,卻未有作出任何改變)。還有,“圓滿次第”的第一道階“身遠離”是被同時判爲“生起次第”及“圓滿次第”的瑜伽(注112)從阿旺巴丹所許的“身遠離”定義看來,明顯是指“圓滿次第”的“身遠離”,但亦暗指有一種“生起次第身遠離”,其爲風息融入中脈之加行。若依法門來分判“圓滿次第”的道階,也可分爲六品(注113):
(1)別攝支
(2)靜慮支
(3)命力支
(4)認持支
(5)隨念支
(6)叁摩地支
(一)身遠離:
“身遠離次第”的定義爲:
彼圓滿次第之界限是從成辦此派細分生起次第之瑜伽士,借于下門修(圓滿中圍于)微細(明點),由風息入、住、融于中脈而引生之空智起,乃至上、下門風息融入心間中脈之空智未生起間。
于微細明點中觀修曼陀羅中圍,是無上續部細分生起次第的根本修法。在生起次第之中,行者要把明點明顯觀想于中脈的上端或下端;但于此圓滿次第卻僅將明點觀于下端(即密處頂端)。雖然這明點是極爲細小,但是都要觀想其中包含圓滿的中圍、本尊、宮殿及護法守者等。由于廣大的靜慮是必需要修習生起此極微細的觀想所緣,于此得成就時,相隨的靜慮心便能將根門的風息內攝,並收于中脈下門所觀想的微細曼陀羅中。
當此“細點瑜伽”令部份風息真實入、住、融于中脈下端時(名爲“空”的各層微細心即依次顯現,後解釋),在修持的技巧上,此際已達成了“圓滿次第身遠離瑜伽”的定義。在此階位的禅修過程中,風息雖會趣入中脈,部份脈結亦會開解,讓風息能在中脈內流動;然而,“身遠離”並未足以令“心輪”的脈結解開,或因風息不易收入心間,所以要解開心輪的脈結是遠較其他的脈結爲難。“身遠離位”的最高界限是在心簡脈結開始松解時爲止。
“身遠離的名義”:
在續部的修行中,“庸常顯”及“庸常執”必需要“遠離”;換言之,爲了保護心識,便要降伏此二者。這並非僅是要令心退遠庸常顯境,在各品圓滿次第的道階中,當住于“等引位”時,諸根亦當退離于外境,令瑜伽士與庸常顯境分離。但隨著前時退離顯境之位被取代時,行者便要作意觀想庸常顯境爲樂空所現或觀爲本尊天衆,所以僅令心退離于外境並不是本尊瑜伽。
“身遠離”之“身”是指此道階的一種觀修之法。于此法中,行者要把含攝一切諸法的“二十種粗法”(由五蘊、四界、六處及五境所粗成)觀想爲本尊及淨土。行者以此修法而“遠離”于庸常的色法世間顯相。
“遠離”及“身”皆非“身遠離”道階所特有,所有“生起次第”及“圓滿次第”的道階均是遠離,因爲它們都報都是要降伏“庸常顯執”。此外,修一切法爲本尊淨土的所渭“身遠離”觀想,亦是生、圓二次第一切道階所要事修之法。但無論如何,此處的名相是用于簡別“圓滿次第”的首一道階。
“身遠離的支分數量”:
“身遠離”的兩種主要支分是:(1)別攝支及(2)靜慮支。“靜慮支”又可分爲五門:
(1)尋求
(2)伺察
(3)意喜
(4)安樂
(5)心一境性
但這些支分並非依上列的次序修習,事實首先要修習的是“意喜”、“安樂”及“心一境性”,因爲它們皆是“等引位”的不同面向。反之,“別攝支”、“尋求”、“伺察”卻是“後得位”所作的行持。此外,這等支分明顯是不甚詳盡,蓋因“身遠離位”修法的性質是顯出一切六支修法及其附屬支分僅與四位修法次第(注117)中的第二、第叁及第四位有關。以下即依此四位修法次第作出探討。
“身遠離位”的四位不同修法是:(1)細點修法、(2)以大樂心修空、(3)觀一切法爲樂空之顯現、(4)回入空性等引。
“細點修法”:
如前所釋,“身遠離位”中的細點修法,實質上乃是“細分生起次第細點修法”的延續。圓滿的本尊中圍、宮殿及一切表微物事,皆要在中脈下端(密處頂端)的微細明點中完整觀想(注118)。由于猛厲專注于此位之力,即令風息攝集于中脈下門,並于此處開始進入中脈,此即令住于下腹的“下行風”上行,促使“忿怒母拙火”燃起(注119)。此拙火暖熟逐漸溶化部份白明點,引生“四喜”、“四空”。在繼續解釋“身遠離位”的其他修法前,先要對“忿怒母”、“白、紅明點”、“四空”及“四喜”作進一步的解釋。
“忿怒母”——“忿怒母”是藏文“吞嫫”gtu mo一詞的直譯。“忿怒母”是瑜伽士借猛厲專注靜慮在腹部生起之暖熟的名稱。生起拙火暖熟的瑜伽是續部修持不可或缺的法門,因爲這可令遍覆于脈內的白明點及紅明點溶化,並流注于各個不同的重要竅穴中,引發出猛厲的樂受。由此所生的大樂心便是用作證悟空性的殊勝智慧。
燃起“忿怒母”是一切密續之共道修法,在“密集派”之中,“忿怒母”是借“風瑜伽”生起,但是這種瑜伽並非稱爲“忿怒母”或“拙火瑜伽”,在其他法軌中亦有類似的情形。
“白明點與紅明點”——白、紅明點與風、脈皆是構成密續生理學的重要部份。它們被解釋爲男女身中水大的淨分,其乃于入胎時由常人色身結生基礎的父分白大明點及母分紅大明點所構成。因此在所有男女身中的任何地方皆能發現白、紅二明點像凝霜一般覆蓋于脈道之內;但是由于白明點主要是住于頂門,而紅明點是主要住于太陽神經叢處,故明點並非平均分布于全身。
明點的根源是來自心間的“不壞明點”,此上紅下白的細小明點,其量猶如極大的芥子或細小的豌豆。由于其中的最細風息相續是永不壞滅,故被稱爲“不壞明點”,但“不壞明點”實有兩種:
(1)恒常不壞明點,此即最細風、心。
(2)盡形壽不壞明點,此爲最微細的色法,于一期生命終結時便即壞滅。
“恒常不壞明點”會一直延續至成佛,其住于“盡形壽不壞明點”之中。風息會融入“盡形壽不壞明點”中,然後再融入“恒常不壞明點”之內。住于“不壞明點”內的紅、白明點是細明點,而處于脈中的明點卻是粗明點。
當風息入、住、融于中脈時,即燃起“忿怒母”令白明點溶化,引生“四空”、與由上身下降及由下身上提的“四喜”。
“四空”——由于風息入、住、融于中脈便會引生“空智”。此處的“空智”並不是如其名相所指的一般,是一種現證法無自性之心慧;反之,此“空智”是名爲“四空”的四種細心之一雖然,這四種微細心被用于證悟空性,但它們本身並非四種空性,亦不是空性的證境。
“四空”與風息入、住、融于中脈有關;亦是伴隨風息消融而顯現的後四種征兆(見附表五)。由于此等征兆的顯現是與風息入、住、融于中脈有關,故並非唯在密續的修持中才會出現,在平常的死殁次第、入睡、貪樂燃盛及昏昧等風入中脈的時位中,這些征兆亦同樣會出現。在這些時位中,于第五圈表列出的各種征兆便會一一顯現于心中。
“四空”的名稱分別爲:“空”、“善空”、“大空”及“一切空”;此四者亦可稱爲:“白顯現心”、“紅增上心”、“黑近得心”及“光明心”。“初空白顯現心”是由于一切風息從右、左二脈趣入心藏上方的中脈,令住于頭上的白明點溶化下滴于心的頂部(各種明點將于後文解釋),當明點流抵心的頂部時,心識便會充滿像月光般的白色澄明光輝,因此而得“白顯現”之名。
這種遍滿白色澄明光輝的心又名爲“空”,因其已遠離“八十性妄”及其所乘之粗風。“八十性妄”是八十種分別心一庸常的心念如憂傷或喜悅等皆是間接經由一共同的影像認取外境,這些純爲庸常覺受的善、不善分別慧,由嗔心到悲心皆入于其範圍中。
“白顯現”、“紅增上”、“黑近得”及“光明”四種微細心雖亦完全遠離一切粗顯分別,但是前叁者仍被說爲“分別心”,蓋因此叁者既未遠離“能所二取”,亦未脫離“自性有境”。
“第二空紅增上心”是由于心髒下方右、左二脈內的風息,已從下門趣入中脈,令位于臍下的紅明點向上升至心間,當紅明點觸及心間脈結的下分時,心境便會充滿如日光般的淡紅色光華。此境不但遠離一切粗風,而且更遠離“白顯現心”及其所禦之風,故名爲“善空”。
“第叁空黑近得”是風息被攝集于心間時顯現,其時心間的脈結已得開解,讓處于心上方的白明點及下方的紅明點得以准入“心輪不壞明點”中。當白明點及紅明點會合時,心境即遍滿漆黑暗冥,猶如秋夜(注131)的澄淨虛空一…
《《無上瑜伽密續》節錄(丹尼高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