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教法的生死观
主讲/法藏法师
地点/圆光佛研所
一、前 言:资讯生活的盲点
这次圆光佛研所举办大专智慧营,邀请学人来向大家说明有关净土教法的生死观,希望能从一个比较广泛的角度给诸位得到利益。
就事实来看,在这种时代要办这个活动是更显得不容易;电脑网路时代一来临,什么事情都可以在指尖上完成,那生死的问题呢?会去注意它的人就越来越少了。日常中我们所看到、听到的讯息,几乎都是教我们不断地向外追逐;其内容大都是怎样交朋友,如何打扮自己,怎样才能把生意做得成功、股票做得更好…..等等。我们所看到的电视节目呢?也大都是暴力、血腥、情欲占多数。而人际的关系呢?是真实加虚拟,平常不敢说的话,现在可以在网路上说,说了之后,发现好象也无所谓,于是大家把虚拟的话也当真了,结果在现实的生活中,不少人,尤其是年轻人,就陷入了虚实错乱的情境中而不自知。这些就是大家今日所面对的生活。所以网路虽增加了人类的方便,其实也扩张了人类的欲望,然后也让人类渐渐地忘失了人性。在网路上任何可以发生的事,说得出来的话,也渐渐变成现实世间的真实,这正是佛教所谓的「熏习」之力!
如果现在请问大家平常都使用哪一种牌子的洗发精?相信大家都能说出市面上的那些品牌。请问大家为什么都知道这些?其实,我们并没有想要记得它们的名字,但是却已经记得了;因而当我要去买洗发精的时候,不会有人质疑我为什么要买那些品牌的洗发。我们为什么不用豆渣洗头发?其实用豆渣洗头发更具有保养的功能,而且洗得更干净、更环保啊!但是我们却从来没想到要这样做?因为我们在没有检择、注意的情况下,每天经由电子信箱、电视、报纸等媒体一直在自我灌输:「洗头发就是要用「洗发精」(而且
某某牌子的)」这个概念,从而失去了对于「洗头发」这件事的独立思考能力。所以,不要以为我们在资讯的社会里,自己能独立思考,事实上可能刚好相反!在此学人想说明两件事:
第一、我们在这充满资讯洪流的社会中,自己到底能够决定什么?从上面的说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至少洗头发这件事我们就不能独立选择了。其实我们有更多种选择,但是我们不懂得要这样选择,因为我们的资讯被封闭。与其说被封闭,不如说我们被外来资讯充满了整个心识,被有目的的人一直灌输特定的资讯,而使自己没有选择的机会。在大部份的时候,我们都有或多或少的资讯焦虑症:如果别人都知道的事,只有自己不知道,我们一定会非常焦虑。因为我们害怕这种焦虑,所以也要跟着大家一样,一而再、再而三的,没有来由的奔狂去吸收各种常常是被特定目的所包装的资讯,然后再也无法去检别及独立思考了,我们就是这样过一辈子的。
第二、我们被社会既有的观念所蒙蔽了。我们的营队叫「智慧营」,课程的目的是要告诉我们,要用智慧来认识生死,然而我们有多少机会来认识生死?医院里一有人往生,三分钟就被包走;如果家里有人往生,很快的葬仪社马上就来,他会告我们一大堆的繁文褥节,要这样做,要那样做,不管我们愿意或不愿意,似乎都会照着做。可见,我们连面对死亡的事情,资讯也是被人家牵着走,而且几百年来都这样。我这样说的目的,不是要与众不同,而是要大家去思考:非得要这样做吗?为什么不让往生者穿原来的衣服?为什么一定要放冥纸?放信用卡不是更快、更方便?诸位一定要注意的现象是,无论我们遇到生命中的抉择,或生活中的事情也好,其实我们大部分被一堆似是而非的看法牵着走,然而我们却觉得很心安理得,只因为「大家都这样」。今天虽然我们自认为是「知识份子」,然而却也无法从这样的生活资讯盲点(佛法名之为「共业」)中超越出来。
二、了生与脱死的宗教现世关怀与终极关怀
所以什么是佛教所期许的知识份子?佛教所期许的知识份子就是要有这种觉醒的力量,既然我们的营队名称叫做「智慧营」,那什么是「智慧」呢?佛教所说的智慧,就是一种「觉醒」;而觉醒之前一定要先有一种「叛逆性的思维」,不是为叛逆而叛逆,而是一种「反既有化、反固定化」思惟,当然这并不是要你为反传统而反传统,佛教不提倡反传统或不反传统。意思是说:应该就现在所面对的事情去思惟、简别;例如:思惟为什么我要过这样子的日子?当社会一再的在粉饰「死亡」时,死亡这件事被我「正确而清楚地」意识过没有?死亡是怎么一回事?事实上,死亡不妨看作是:我们至爱的亲友在无法抗拒的情况下,到一个你我都不知道的地方,他将永远消失;无论我们乐意或不乐意,他就这样消失了,这就叫「死亡」。然而我们却又为什么从来就无法接受它呢?
佛教不是要我们悲观、消极,它是非常现实而积极的。它要我们从现实中去观察人类的感情、人类存活的方式,然后告诉我们:若按照原来的生活方式生活,并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佛陀当初做太子时,离开皇宫的目的就是去寻找答案,最后他找到了一种能够让人真正永远快乐的方法,而且得到了也不会再失去。他找到了这个方法后,并没有宣告他是神,也没有宣告宇宙由他所创造,更没有说他能够创造任何生命,当然他也没有说能赐给诸位快乐。但是他关怀了我们现世与来世的一切,这叫佛法的「终极关怀」。佛陀强调生命的关怀,从现世到来世,从自己到周围,他关怀了我们,还有一切众生。所以终极关怀有两个意思:第一、是生命如何究竟圆满的关怀;第二、在时间上来说,大家能从现在开始注意自己的生命,一直到成佛,这段时间都能关怀到;而在空间上,是指个人对这个世界与全宇宙都关怀;最后,在对象上来说,不但关怀了人,还关怀了人以外如猪、狗、猫、羊等其他生命的问题,综合了以上两点,才是佛教所说的「终极关怀」。因而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开始做生命关怀,这也就是标题所说的:了生与脱死的宗教现世关怀与终极关怀之意思。
那么何谓「了生」?即是今生的生命在生活中所对面的一切,如学生考试、老师教书,丈夫赚钱、太太持家,老板经营事业、员工上班做事,凡此等等所有的工作都用佛法的智慧来面对与完成,这叫做「了生」。何谓「脱死」?就是了解死亡是什么,以及该如何面对死亡;不但自己面对死亡时能洒脱自在,也能帮助别人洒脱自在,这就是「脱死」。脱死不是在求长生不死;如果一个人长生不死,就不会觉得生命的可贵。就如一朵花,真的花会雕谢,正因为它会雕谢,所以当它绽放的时候才会显得更加迷人而让人珍惜;如果是假花,我们并不会去珍惜它,因为即使抽出来洗一洗再插上去,它还是亮丽无比,因而不会对它产生珍惜。我们会珍惜真的花,就是因为它有花开花谢的时候,而假花没有开谢,所以叫做假的。而生命就像真的花一样,因为有起伏才有其价值,才会让人刻骨铭心,这也是它被珍惜的地方。所以我们不要去求长生不死,佛教没有教人饮药服气得长生不老之身,他想教我们的,是了生与脱死,而不是长生不死。然而佛法如何教我们了生脱死呢?在中国,一般来说其方法有自力及他力两大类,
如果生死是一条河,禅宗渡河的方式是,自己去造一条船,然后自己摇桨过去,这即是代表「自力」的修法。而净土教虽也是要我们自己过去,但是那条船已经有人帮我们准备好了,虽然终究还是自己摇桨过去,不过对岸边有位老师在那里看着我们、鼓励我们,这即是代表「他力」的修法。虽然终究要靠自己,然这两种修法不一样,比较特别之处是净土教有阿弥陀佛站在对岸,不由得让我们产生力量。例如我们生命当中有很多时候是受人家提携、帮助的,虽然路还是要我们自己去走,但是可能别人的一句鼓励、保证,而让我们能更勇敢的继续走下去!佛接引我们往生也是这样,他在成佛之前曾发下四十八大愿,那正是他的保证,他的提携,他的劝勉,也是他的教育。因此我们能经由「他力」而加强自己的修行力量,从而更容易地走向了生脱死之境。事实上,我们因为无使始以来已与阿弥陀佛有缘,所以我们才听得到他的名号,并且了解及相信他所发的大愿。更因为了解并信仰他的大愿,所以能受到他的大愿加被、接引,而得以往生佛国修持更深的佛法。这正是净土教的「终极关怀」之所在。
三、大乘佛教所共的生命观
1、三世轮回──识苦修道
由于我们受到太多外在环境的影响,而忘记要面对自己的生死,因此而长期轮回于生死之中无法出离。所以佛教告诉我们,生命乃是由一念一念不停的意志,加上这个意志所推动的语言与行动所结合而成「业」,去成就为生命无量无边的轮回「因缘」,这就是所谓的生命「缘起观」;而其中,促成众生轮回不停的根本因缘就是「我爱」或说「我执」。我们常常因为我执而起恶心,造了很多恶业;也常因为善心而做了很多善事,而这些善、恶业力会随着各种缘而现前。就如同一颗种子,如果放在桌上,便无法长不出稻子;但是如果放在泥土里,加上水、空气、阳光等助缘,它就会长出来。种子是「因」,泥土、水等等是「缘」,有因有缘最后才能结出果来。众生因为有「我爱」的因,复又造作各种善业与恶业的缘,因此就有轮回生死的「果报」。只是所造的那些业因是否必然在今生感报?那就必须视所造业力的轻重与我们今生的作为而定。如果我们的心很坏,那就更容易招感更多的恶缘与不好的果报;譬如一个老是摆着老K脸对待周围的人,周围的人对他一样不会有好感,也可能处处找他的麻烦。所以「缘」的产生除了过去世所造之外,主要还是由今生的心念所招感。佛陀教导我们如果要超越轮回,那就要好好地利用自己今生的生命去「知命转运」:…
《净土教法的生死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