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体认真空妙有,即空即有,即有即空,空有不二的事理,故而沉空守寂,不能植众德本。而菩萨空不碍有,有不废空,既能以空除有,破执除贪,又能从空起用,圆满功德,这才是真正的菩萨行径。
具体到在现代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下,一个修道者如何体认空和有的关系,象菩萨行那样识空又能从空起用,这是决定一个人如何弘法利生,实现悲智、弘愿的大事。其一:认识森罗万象,形形色色、纵横交织的微观和宏观世界,以及人本身的精神、物质实质。几乎所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建立在这样一个“有”的基础上。所以,我们必须较一般人更善于高度体认和概括它。其二,大量事实证明社会和自然科学构造在假设或者说假说的基础上,即所谓“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者是也。故而当我们了解了“约定俗成”、“假定”、“名实不符”以后才发现佛法中“缘起性空”揭示了人生和宇宙的本质。其三,认识“空”后,从很大程度上破除了生命固有的贪欲和执着,为个人的解脱奠定了基础,但很多人在这个时候,便消极厌世,百无卿赖,以为这样就是无为,结果不但失落了自己,而且误导了佛法。世人对佛法的认识很大程度停留在这样一个水平上,所以才有佛教是消极的,厌世的,佛教徒是“寄生虫”等,一系列灰蒙蒙的色彩,强加在了佛教徒身上。呜呼哀哉!积尘难反,便是有千万张口也说不清了。故而,其四:从空的本质生起妙用,也即从空起用,决不因空废有,有的当体即是空,有是空的表现形式。认识“空”后,当知生命、间、空间的宝贵,更加精进实践佛法,利益人群这才是一个佛教徒的本怀。使自己的功德在教化众有,利益社会中日积月累的圆满起来,正如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所说: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所以此三句经文从菩萨的三解脱来印证菩萨行
虽行无相,而度众生,是菩萨行;
《金刚经》中有“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也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句,就是说,只有破除人我相以及众生相才能行平等法,一有类似长短方圆,人我、众生的差别相,便违背了“诸法平等,无有高下”的佛法。所以,《金刚经》中又有“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的偈语,这都是要我们破除虚妄的假相,直证真如本体的至理佳句。
现在,维摩诘又说,虽然佛陀曾教导我们行于无相,以除去我们以为有众生可度的想法,但仅此是不够的,明知无众生可度还要做度众生的事。明知“所谓众生即非众生,是名众生,”但不能因此而舍弃众生。应知“相”即是无相,无相也不碍有相。所谓“实际理地不立一尘,佛事门头不舍一法”须悉心体会。
虽行无作,而现受身,是菩萨行;
造作是众生流浪生死的根本,无作,就是不造作,不造作就是为了脱离生死流转。但菩萨虽然体证空、无相、无作三解脱门,踏上解脱之路,还是依然和众生“和光同尘”,“流浪生死”,在同生死共命运中实践自己“不舍众生”,“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悲切大愿。反之,体证无作,断生死之因,对于自利是毫无疑问的,但却没有利益众生,问题的关键是有无大慈大悲的心愿和自利的同时利他的精神。
虽行无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萨行;
妄念纷纷,烦恼接连不断,起心动念是非迭起,这是凡夫的心性。菩萨因久植善本,加之用功真切,了知诸法实相,故而对境心不起,也就是心不被境所转、所惑。无起,就是心不浮动,湛湛寂寂。虽然这样,但菩萨并不是象小乘人那样“万事不关心,长伸双脚卧”,而是不舍所有善行。表面看来“无起”和“起”是矛盾的,而实质上这正反映出大菩萨“无起而无不起”,“从真出假”,“即真而俗”“即俗而真”的本领。正因为“无起”心,才冥和诸法实相,但不落沉空守寂,故而建立所有善行,这才是菩萨的作为。
虽行六波罗密,而遍知众生心心数法,是菩萨行;
六波罗密,就是六度,六度犹如六条大智慧之船将众生从此岸度向彼岸。以布施度悭贪为例,能给予别人以财、法,就能破除自己的自私心,但此不同于世俗人的给予,这个布施要求施者将能施、所施、施物当下观空,所谓三轮体空,那么心才能不生贪着。故而六度的根本精神是以智慧为先导,以六度为方法,以无相为本质。那么既然以“无相”为本质,为何又普遍知道众生的心和心数法呢?这样一来能施、所施不就有相了吗?这正是菩萨“上穷碧空,下彻黄泉”的本领。无相以冥合真理,知众生所思所想以“观机说法,应病与药”。
心心数法,是唯识学上对人进行精神和心理分析时提出的概念,统指八识心王和五十一个心所法。
虽行六通,而不漏尽,是菩萨行。
六通,就是六种神通。必须漏尽才能证六神通。漏,是各种烦恼习气的总称,也是异名,如不严实的器皿,有流注漏世的意思。三界有情,由六根疮门,日夜流注烦恼而不止,所以叫漏。只有所有的烦恼断尽才能证六种神通,菩萨虽然断尽所有烦恼,证得六种神通,但为了救度众生,而行“留惑润生”之法,和众生一样有苦乐情怀,给众生一种亲近感,从而达到教化众生的目的。从谈玄说妙上来说,菩萨观漏即无漏,所以能永处生死,“与物同漏”,岂能以漏尽,而异于不漏尽乎!
虽行四无量心,而不贪著生于梵世,是菩萨行。
慈、悲、喜、舍的四种精神方法能给众生以无量的福,结无量的缘,故名四无量心,因其能登四禅地,又名四梵行。这个法门是可以凡圣同修的。小乘人修此是为了生住梵天,而菩萨修大乘四无量心是为了利乐众生,不独以生于梵天享受暂时的清福。阅经时值此,值得注意的是因古人或今人断句的错误,会出现使人费解或错会意思的地方。本句应断为:“虽行四无量心,而不贪著生于梵世,是菩萨行”。而有的本子断成:虽行四无量心,而不贪著,生于梵世,是菩萨行”,如此,和经义不合。
虽行禅定、解脱、三昧,而不随禅生,是菩萨行;
禅定,指四禅定,已在前文详释,故略;解脱,指八解脱,业已前述。三昧,是空、无相、无作;“不随禅生”是说不住小乘之禅。串通起来讲就是:菩萨虽然也行证四禅八定,八种解脱,三三昧,但决不象小乘人那样“沉空守寂”,而遗弃度生的弘愿和事业。所以经文中说“而不随禅生”,才是真正的菩萨行。“菩萨行其因,而不取其果”,可以说是真实的自在行。
虽行四念处,而毕竟不离身受心法,是菩萨行;
凡夫以为世间是不苦的,事物是恒定的,我是坚实的,而对于内外、主客观生起种种贪爱。
之所以如此皆是因“执有”而生起的病;而小乘人以念受是苦、念心无常、念法无我,念身不净为出离之法,生起大畏怖,而永离身受心法,落入“空见”,又叫断见。凡夫执有,小乘执空,只有菩萨虽现观受是苦、心无常、法无我、身不净而生起大出离心,但决不离心身而取常乐我净,而是即心身取证常乐我净,不落有无两边,处于中道。
虽行四证勤,而不舍身心精进,是菩萨行;
四正勤是:
一、对已生之恶为除断而勤精进;
二、对未生之恶更为使不生而勤精进;
三、对未生之善为生而勤精进;
四、对已生之善为使增长而勤精进。
菩萨虽然善根深厚,但也毅然勤修四正勤,和小乘人所不同的是,小乘人通过三十七道品中的四正勤法的修证而取证涅槃,菩萨虽然也修习四正勤,但决不因为取证而舍去继续身心精进,也就是说依旧身心精进的,不断的圆满功德。
虽行四如意足,而得自在神通,是菩萨行;
四如意足即是欲如意足,念如意足,进如意足,慧如意足;此四法是修神通之因,能引发神通。菩萨虽然也修行此四如意足,但能“妙契神颖,任运自在”,自由出入,不被神通所拘,故而这是菩萨的行径。
虽行五根,而分别众生诸根利钝,是菩萨行;
五根即是念、信、进、定、慧,可以对治昏、疑、懈、散、愚五种凡夫之病,“根”有生发之意。菩萨虽然也和小乘人一样勤苦修习这五根,但小乘人唯证遍枯,不能分别众生根性之利钝。而菩萨“虽同自修,而善知人根”。知众生根性之利钝,便可以相教相印,应病与药。
虽行五力,而乐求佛十力,是菩萨行。虽行七觉分,而分别佛之智慧,是菩萨行。虽行八圣道,而乐行无量佛道,是菩萨行。
五根生发之至极便是五力,此五力可以克服以上所说的五种凡夫积弊,至此小乘人证空便不思进一步圆满功德,而菩萨进而上求佛之十力,不以此而停步。“念、择、进、喜、轻安、定、舍”这七觉分,又叫七觉支,以“念”为主干,念,就是观想,在浮沉、散乱等时,都可以用“念”来提醒它。小乘人修行七觉支,只能将念头调至空寂。菩萨虽然行这七觉友,但调念分明,深入佛慧。八圣道又叫八正道,意为是求解脱唯一正确的道路和方法。是佛陀初转*轮时的根本教义。所以竺摩法师在他的“维摩经讲话”中说:佛一生竖说、横说、或演绎说、或归纳说、都不出这些根本教义”(注:指三十七道品)。小乘人修此八法即求证涅槃,不求上进,菩萨和小乘人一样也行此八法,但更深的目的在于乐无量佛道,不滞于偏空涅槃。总之,总结这三句文意在于表明:菩萨虽然现行浅法,但心内实在已经证入深法,即佛法的第一义谛。
虽行止观,助道之法,而不毕竟堕入寂灭,是菩萨行。
止观,是一种修道的方法,也是帮助速证涅槃的助道法。止,是对外境治心一处,从而使心不攀缘妄境,达到止息妄心的目的。观,是以智慧反观内心,使本心朗然。
止观法门最详见中国八大宗派之一的天台宗,有大小止观专论此法,以此修治妄心收效很明显。止观和定慧的区别在于,止观是因,定慧是果,止观修习久久纯熟,定慧自然生成。当然,到达定慧的方法很多,止观只是其中一法,但决不是唯一的方法。菩萨也通过止观法门息妄归真,但决不以此速入涅槃,这就是经中所说“而不毕竟,堕入寂灭,”这也是菩萨和小乘人的区别。
虽行诸法,不生不灭,而以相好庄严其身,是菩萨行;
大千世界从表象看来,林林总总,千差万别,但其总量和本质上是不生不灭的,这也就是“诸法实相”,菩萨虽然深达实相,但在观行上还是“以相好庄严其身”,也就是业报庄严,以庄严有情世间。也正因为体证诸法实相,自然感生现世庄严之身。
虽现声闻辟支佛威仪,而不舍佛法,是菩萨行;
佛陀在娑婆世界教化众生显现声闻的形象,三衣一钵,光头赤脚,但这决不能表明佛和声闻们一样以自利为目的而住空入灭,而是如《法华经》所说:“内秘菩萨行,外现似声闻”。这句话展示了佛陀的本怀。
虽随诸法,究竟净相,而随所应,为现其身,是菩萨行;
诸法以无相为净相,无相也就是空相,但菩萨为度众生而现身说法,正显菩萨证得胜行,而不舍劳行,证空而不住空,不舍有为而不住无为的圆融无碍。例如文字是一种假名字安立,约定俗成的东西,也就是空无真实的,但为了表达思想,认识真理,乃至认知“名实不符”本身都需要语言文字,这就需要从三个层面上来认识,一、本体毕竟是空;二、起用即是有;三、当体即有即空。
虽观诸佛国土,永寂如空,而现种种清净佛土,是菩萨行;
诸佛常在常寂光净土中,这就是经文中所说“永寂如空”,但为了普度众生而显现方便、凡圣、实报三土,以化度众生。
虽得佛道,转于*轮,入于涅槃,而不舍于菩萨之道,是菩萨行;
菩萨虽然深植善本,久证法身,常转*轮,常处涅槃,但在行事上不舍众生,实践自己的弘愿。
总结这两句,前句是“证理而观众象”,后句是“证果而显修因”。
将全部十三节阐示中道观的意思简约概括,有以下三个层面:一、首先体证三空(人、我、法)以自利;二、从空起用,以大悲心利他;三、不住空有二边,圆修万行,三观(空、假、中)精修,自他兼利;至此文殊师利启请调心之法明白如昼。
十四、听法受益
说是法时,文殊师利所将大众,其中八千天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听闻了维摩诘对大法的演示,八千天子,发起求证无上菩提的心同时,也显示出说法的功德。
《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八章 文殊问疾品》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