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智慧與解脫《維摩诘經》釋論 第八章 文殊問疾品▪P6

  ..續本文上一頁體認真空妙有,即空即有,即有即空,空有不二的事理,故而沈空守寂,不能植衆德本。而菩薩空不礙有,有不廢空,既能以空除有,破執除貪,又能從空起用,圓滿功德,這才是真正的菩薩行徑。

  具體到在現代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下,一個修道者如何體認空和有的關系,象菩薩行那樣識空又能從空起用,這是決定一個人如何弘法利生,實現悲智、弘願的大事。其一:認識森羅萬象,形形色色、縱橫交織的微觀和宏觀世界,以及人本身的精神、物質實質。幾乎所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都建立在這樣一個“有”的基礎上。所以,我們必須較一般人更善于高度體認和概括它。其二,大量事實證明社會和自然科學構造在假設或者說假說的基礎上,即所謂“大膽假設,小心求證”者是也。故而當我們了解了“約定俗成”、“假定”、“名實不符”以後才發現佛法中“緣起性空”揭示了人生和宇宙的本質。其叁,認識“空”後,從很大程度上破除了生命固有的貪欲和執著,爲個人的解脫奠定了基礎,但很多人在這個時候,便消極厭世,百無卿賴,以爲這樣就是無爲,結果不但失落了自己,而且誤導了佛法。世人對佛法的認識很大程度停留在這樣一個水平上,所以才有佛教是消極的,厭世的,佛教徒是“寄生蟲”等,一系列灰蒙蒙的色彩,強加在了佛教徒身上。嗚呼哀哉!積塵難反,便是有千萬張口也說不清了。故而,其四:從空的本質生起妙用,也即從空起用,決不因空廢有,有的當體即是空,有是空的表現形式。認識“空”後,當知生命、間、空間的寶貴,更加精進實踐佛法,利益人群這才是一個佛教徒的本懷。使自己的功德在教化衆有,利益社會中日積月累的圓滿起來,正如美學家朱光潛先生所說: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所以此叁句經文從菩薩的叁解脫來印證菩薩行

  雖行無相,而度衆生,是菩薩行;

  《金剛經》中有“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也有“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句,就是說,只有破除人我相以及衆生相才能行平等法,一有類似長短方圓,人我、衆生的差別相,便違背了“諸法平等,無有高下”的佛法。所以,《金剛經》中又有“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的偈語,這都是要我們破除虛妄的假相,直證真如本體的至理佳句。

  現在,維摩诘又說,雖然佛陀曾教導我們行于無相,以除去我們以爲有衆生可度的想法,但僅此是不夠的,明知無衆生可度還要做度衆生的事。明知“所謂衆生即非衆生,是名衆生,”但不能因此而舍棄衆生。應知“相”即是無相,無相也不礙有相。所謂“實際理地不立一塵,佛事門頭不舍一法”須悉心體會。

  雖行無作,而現受身,是菩薩行;

  造作是衆生流浪生死的根本,無作,就是不造作,不造作就是爲了脫離生死流轉。但菩薩雖然體證空、無相、無作叁解脫門,踏上解脫之路,還是依然和衆生“和光同塵”,“流浪生死”,在同生死共命運中實踐自己“不舍衆生”,“衆生度盡,方證菩提”的悲切大願。反之,體證無作,斷生死之因,對于自利是毫無疑問的,但卻沒有利益衆生,問題的關鍵是有無大慈大悲的心願和自利的同時利他的精神。

  雖行無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薩行;

  妄念紛紛,煩惱接連不斷,起心動念是非疊起,這是凡夫的心性。菩薩因久植善本,加之用功真切,了知諸法實相,故而對境心不起,也就是心不被境所轉、所惑。無起,就是心不浮動,湛湛寂寂。雖然這樣,但菩薩並不是象小乘人那樣“萬事不關心,長伸雙腳臥”,而是不舍所有善行。表面看來“無起”和“起”是矛盾的,而實質上這正反映出大菩薩“無起而無不起”,“從真出假”,“即真而俗”“即俗而真”的本領。正因爲“無起”心,才冥和諸法實相,但不落沈空守寂,故而建立所有善行,這才是菩薩的作爲。

  雖行六波羅密,而遍知衆生心心數法,是菩薩行;

  六波羅密,就是六度,六度猶如六條大智慧之船將衆生從此岸度向彼岸。以布施度悭貪爲例,能給予別人以財、法,就能破除自己的自私心,但此不同于世俗人的給予,這個布施要求施者將能施、所施、施物當下觀空,所謂叁輪體空,那麼心才能不生貪著。故而六度的根本精神是以智慧爲先導,以六度爲方法,以無相爲本質。那麼既然以“無相”爲本質,爲何又普遍知道衆生的心和心數法呢?這樣一來能施、所施不就有相了嗎?這正是菩薩“上窮碧空,下徹黃泉”的本領。無相以冥合真理,知衆生所思所想以“觀機說法,應病與藥”。

  心心數法,是唯識學上對人進行精神和心理分析時提出的概念,統指八識心王和五十一個心所法。

  雖行六通,而不漏盡,是菩薩行。

  六通,就是六種神通。必須漏盡才能證六神通。漏,是各種煩惱習氣的總稱,也是異名,如不嚴實的器皿,有流注漏世的意思。叁界有情,由六根瘡門,日夜流注煩惱而不止,所以叫漏。只有所有的煩惱斷盡才能證六種神通,菩薩雖然斷盡所有煩惱,證得六種神通,但爲了救度衆生,而行“留惑潤生”之法,和衆生一樣有苦樂情懷,給衆生一種親近感,從而達到教化衆生的目的。從談玄說妙上來說,菩薩觀漏即無漏,所以能永處生死,“與物同漏”,豈能以漏盡,而異于不漏盡乎!

  雖行四無量心,而不貪著生于梵世,是菩薩行。

  慈、悲、喜、舍的四種精神方法能給衆生以無量的福,結無量的緣,故名四無量心,因其能登四禅地,又名四梵行。這個法門是可以凡聖同修的。小乘人修此是爲了生住梵天,而菩薩修大乘四無量心是爲了利樂衆生,不獨以生于梵天享受暫時的清福。閱經時值此,值得注意的是因古人或今人斷句的錯誤,會出現使人費解或錯會意思的地方。本句應斷爲:“雖行四無量心,而不貪著生于梵世,是菩薩行”。而有的本子斷成:雖行四無量心,而不貪著,生于梵世,是菩薩行”,如此,和經義不合。

  雖行禅定、解脫、叁昧,而不隨禅生,是菩薩行;

  禅定,指四禅定,已在前文詳釋,故略;解脫,指八解脫,業已前述。叁昧,是空、無相、無作;“不隨禅生”是說不住小乘之禅。串通起來講就是:菩薩雖然也行證四禅八定,八種解脫,叁叁昧,但決不象小乘人那樣“沈空守寂”,而遺棄度生的弘願和事業。所以經文中說“而不隨禅生”,才是真正的菩薩行。“菩薩行其因,而不取其果”,可以說是真實的自在行。

  雖行四念處,而畢竟不離身受心法,是菩薩行;

  凡夫以爲世間是不苦的,事物是恒定的,我是堅實的,而對于內外、主客觀生起種種貪愛。

  之所以如此皆是因“執有”而生起的病;而小乘人以念受是苦、念心無常、念法無我,念身不淨爲出離之法,生起大畏怖,而永離身受心法,落入“空見”,又叫斷見。凡夫執有,小乘執空,只有菩薩雖現觀受是苦、心無常、法無我、身不淨而生起大出離心,但決不離心身而取常樂我淨,而是即心身取證常樂我淨,不落有無兩邊,處于中道。

  雖行四證勤,而不舍身心精進,是菩薩行;

  四正勤是:

  一、對已生之惡爲除斷而勤精進;

  二、對未生之惡更爲使不生而勤精進;

  叁、對未生之善爲生而勤精進;

  四、對已生之善爲使增長而勤精進。

  菩薩雖然善根深厚,但也毅然勤修四正勤,和小乘人所不同的是,小乘人通過叁十七道品中的四正勤法的修證而取證涅槃,菩薩雖然也修習四正勤,但決不因爲取證而舍去繼續身心精進,也就是說依舊身心精進的,不斷的圓滿功德。

  雖行四如意足,而得自在神通,是菩薩行;

  四如意足即是欲如意足,念如意足,進如意足,慧如意足;此四法是修神通之因,能引發神通。菩薩雖然也修行此四如意足,但能“妙契神穎,任運自在”,自由出入,不被神通所拘,故而這是菩薩的行徑。

  雖行五根,而分別衆生諸根利鈍,是菩薩行;

  五根即是念、信、進、定、慧,可以對治昏、疑、懈、散、愚五種凡夫之病,“根”有生發之意。菩薩雖然也和小乘人一樣勤苦修習這五根,但小乘人唯證遍枯,不能分別衆生根性之利鈍。而菩薩“雖同自修,而善知人根”。知衆生根性之利鈍,便可以相教相印,應病與藥。

  雖行五力,而樂求佛十力,是菩薩行。雖行七覺分,而分別佛之智慧,是菩薩行。雖行八聖道,而樂行無量佛道,是菩薩行。

  五根生發之至極便是五力,此五力可以克服以上所說的五種凡夫積弊,至此小乘人證空便不思進一步圓滿功德,而菩薩進而上求佛之十力,不以此而停步。“念、擇、進、喜、輕安、定、舍”這七覺分,又叫七覺支,以“念”爲主幹,念,就是觀想,在浮沈、散亂等時,都可以用“念”來提醒它。小乘人修行七覺支,只能將念頭調至空寂。菩薩雖然行這七覺友,但調念分明,深入佛慧。八聖道又叫八正道,意爲是求解脫唯一正確的道路和方法。是佛陀初轉*輪時的根本教義。所以竺摩法師在他的“維摩經講話”中說:佛一生豎說、橫說、或演繹說、或歸納說、都不出這些根本教義”(注:指叁十七道品)。小乘人修此八法即求證涅槃,不求上進,菩薩和小乘人一樣也行此八法,但更深的目的在于樂無量佛道,不滯于偏空涅槃。總之,總結這叁句文意在于表明:菩薩雖然現行淺法,但心內實在已經證入深法,即佛法的第一義谛。

  雖行止觀,助道之法,而不畢竟墮入寂滅,是菩薩行。

  止觀,是一種修道的方法,也是幫助速證涅槃的助道法。止,是對外境治心一處,從而使心不攀緣妄境,達到止息妄心的目的。觀,是以智慧反觀內心,使本心朗然。

  止觀法門最詳見中國八大宗派之一的天臺宗,有大小止觀專論此法,以此修治妄心收效很明顯。止觀和定慧的區別在于,止觀是因,定慧是果,止觀修習久久純熟,定慧自然生成。當然,到達定慧的方法很多,止觀只是其中一法,但決不是唯一的方法。菩薩也通過止觀法門息妄歸真,但決不以此速入涅槃,這就是經中所說“而不畢竟,墮入寂滅,”這也是菩薩和小乘人的區別。

  雖行諸法,不生不滅,而以相好莊嚴其身,是菩薩行;

  大千世界從表象看來,林林總總,千差萬別,但其總量和本質上是不生不滅的,這也就是“諸法實相”,菩薩雖然深達實相,但在觀行上還是“以相好莊嚴其身”,也就是業報莊嚴,以莊嚴有情世間。也正因爲體證諸法實相,自然感生現世莊嚴之身。

  雖現聲聞辟支佛威儀,而不舍佛法,是菩薩行;

  佛陀在娑婆世界教化衆生顯現聲聞的形象,叁衣一缽,光頭赤腳,但這決不能表明佛和聲聞們一樣以自利爲目的而住空入滅,而是如《法華經》所說:“內秘菩薩行,外現似聲聞”。這句話展示了佛陀的本懷。

  雖隨諸法,究竟淨相,而隨所應,爲現其身,是菩薩行;

  諸法以無相爲淨相,無相也就是空相,但菩薩爲度衆生而現身說法,正顯菩薩證得勝行,而不舍勞行,證空而不住空,不舍有爲而不住無爲的圓融無礙。例如文字是一種假名字安立,約定俗成的東西,也就是空無真實的,但爲了表達思想,認識真理,乃至認知“名實不符”本身都需要語言文字,這就需要從叁個層面上來認識,一、本體畢竟是空;二、起用即是有;叁、當體即有即空。

  雖觀諸佛國土,永寂如空,而現種種清淨佛土,是菩薩行;

  諸佛常在常寂光淨土中,這就是經文中所說“永寂如空”,但爲了普度衆生而顯現方便、凡聖、實報叁土,以化度衆生。

  雖得佛道,轉于*輪,入于涅槃,而不舍于菩薩之道,是菩薩行;

  菩薩雖然深植善本,久證法身,常轉*輪,常處涅槃,但在行事上不舍衆生,實踐自己的弘願。

  總結這兩句,前句是“證理而觀衆象”,後句是“證果而顯修因”。

  將全部十叁節闡示中道觀的意思簡約概括,有以下叁個層面:一、首先體證叁空(人、我、法)以自利;二、從空起用,以大悲心利他;叁、不住空有二邊,圓修萬行,叁觀(空、假、中)精修,自他兼利;至此文殊師利啓請調心之法明白如晝。

  十四、聽法受益

  說是法時,文殊師利所將大衆,其中八千天子,皆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

  聽聞了維摩诘對大法的演示,八千天子,發起求證無上菩提的心同時,也顯示出說法的功德。

  

  

《智慧與解脫《維摩诘經》釋論 第八章 文殊問疾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