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印度佛教史(圣严法师)▪P22

  ..续本文上一页有原始教理的根据,纵非皆出于佛说,何至于即成为魔说!这一现象,若从其结果说,也都值得尊敬,倘不如此,新旧思想便分别不出,因其相反适相成。到了法华经中,大小三乘会归一乘,便调和了大小之争。大乘佛教的圆熟,得助于有部的思想基础者很多,有部对于唯识的成熟尤其有功。

  发起大乘的人物及思想 大乘运动的骨干,无疑的,有两种:

  一、声闻僧团中的比丘们:大众部的比丘们,从来便是进步自由的,大天是其典型的代表,也可说是大乘佛教的先知先觉者。后来由大众部的案达罗派而影响到化地部、法藏部、经量部,终于开出大乘而化入于大乘之中。

  二、自由思想的在家信徒们:向来的上座僧团中,在家众依出家众而修学佛法。此时出现的大乘圣典,却多以在家菩萨为宏法的中心人物,例如“维摩诘经”、“胜夫人经”,不仅僧俗平等,男女平等。乃至维摩诘经要将舍利弗作为声闻比丘的代表人物,大事奚落,藉以嘲笑固执保守的比丘僧团。

  这是说明思想的趋势,却不必即代表大乘佛教的全盘史实。大乘佛教固然摒斥小乘行者的保守风格,大乘佛教的圆成者及发扬者,从史实的考察而言,仍是出于比丘僧中的历代大师。

  另外,我们已屡次说到的所谓时代思潮,也有两方面的因素:

  一,佛教内部的相互激荡:部派与部派之间,乃至在同一部派之内的学者,也相互发明,彼此批判,这是为了法义之争,而构成的现象。旧思想在争持不下之时,往往即有新生一代的思想继之而起。

  二、外教及外来思想的攻错: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错,当佛教的气运压抑了婆罗门教及其他外道学派之际,也正是他们企图重整旗鼓之时。例如大战诗的“薄伽梵歌”,此时已成立;数论及胜论等的外道哲学,此时已完成了体系;新的婆罗门教维修奴派及湿婆派,已趋于隆盛。他们对于佛教的攻击是不容忽略的。佛教一旦遭受攻击,就会发现自身在人为方面的弱点,同时也发现了对方的优点,取长补短,或发挥所长扬弃所短,乃是必然的结果。同时,我们已说过,南印达罗维荼族的文化,北印来自希腊及波斯的文化,佛教也在容忍的精神下,在不违背佛陀本怀的原则下,容受了它们,融化了它们。经过数番的大开大合,大乘佛教便达于鼎盛。

  部派时代的大乘学者 我们不能不说,初期大乘圣典的渐次结集而公布于世,乃是一代又一代的具有进步思想的无名学者,他们在默默中为了发扬佛的本怀而工作。直到龙树菩萨出世,集数百年无名大乘学者的工作成果于一身,予以归集整理著术发扬,才确立了大乘佛教的地位。

  但是,在龙树之前,至少已有了下列数人,确已具有大乘思想:

  一、龙军:这就是弥兰陀王时代的那先比丘,从那先比丘经看,他虽是罗汉,所作的问答亦多为小乘的范围,可注意的,便是他以为佛对“去事、甫始、当事来”,“悉知之”。佛能悉知三世诸法,同时也主张佛的智慧能对人的“从心念至知苦、乐、寒、温、粗、坚,从心念有所向,佛悉知,分别解之。”佛是全知者,佛智是无边的,这就含有大乘的先驱思想了。

  二、肋尊者:这是迦腻色迦王时代的人,也就是促成第四次结集的人物, 但他已经接受了由南印传到北印的般若思想。所以他的学风,取直要而厌烦琐,与有部发智论系的学者颇有不同。同时他对方广经的解释,竟说:“此中般若,说名方广,专用大故。”

  三、世友:这是第四结集中的重要人物,著有异部宗伦论及界身足论,他本是有部的小乘学者,但在真谛译的部执异论、玄奘译的异部宗轮论、玄奘著的西域记,均称他是大乘菩萨。西域记卷三也载有世友的自白:“我顾无学,其犹唾,志求佛果,不趋小径。他对小乘的无学罗汉,也看同”唾“而不向往,他所求的乃是佛果,这便是不折不扣的大乘思想了。”

  四、马呜菩萨:

  马呜菩萨 马呜(Asvaghosa),大正藏史传部有“马呜菩萨传”一卷,是迦腻色迦王时代的人,传说他生于中印,本学婆罗门外道,长于音乐及诗歌,声誉著卓,后为肋尊者所论破而归依佛教。马呜的著作很多,现存于藏经中的有:①大乘起信论一卷,真谛译。②大宗地玄文本论二十卷,真谛译。③尼乾子问无我义经一卷,日称译。④大庄严论经十五卷,罗什译。⑤佛所行赞五卷,昙无忏译。⑥十不善业道经一卷。日称译⑦事师法五十颂一卷,日称译。⑧六趣轮回经一卷,日称译。其他著作,未见汉译。

  从以上八种马呜的著书中看,仅一二两书属大乘性质,余均小乘境界,故近代学者如日人境野黄洋等,怀疑“大乘信起论”不是马呜造,“大宗地玄文本论”,亦疑非真谛译。甚至有人以为大乘起论是中国人名马鸣所造(如望月停亨,荻原云来等)。境野氏认为起信论纵是马鸣造,也不是迦腻色王时的马鸣,而是龙树以后的人,乃是陈那与坚慧时代的学者,恐怕是世亲的弟子,这是从起信论的思想上分析而知。

  在龙树的“释摩诃衍论”,举出了六位马呜:①释尊同时的马呜,出于胜顶王经。②另一释尊同时的马呜,出于大乘本法经。③佛灭后百年顷出世的马呜,出于摩尼清净经。④佛灭后三百年顷出世的马鸣,出于变化功德经。⑤佛灭后六百年顷出世的马鸣,出于摩诃摩耶经。⑥佛灭后八百年顷出世的马鸣,出于常德三昧经。其中的第五马鸣,便是迦腻迦王时代的人,一般相信撰著起信论等大小乘论的马呜就是他。至于其中所称的佛灭后多少年,因为佛灭纪年的推定,有众多的异说,故此仅供参考,不必作为定论。

  不论如何,迦腻色迦王时的北印,已有大乘教法的流行。肋尊者、世友,也都有了大乘的思想。生于中印的马鸣,既与肋尊者等亲近,当也不难受有大乘思想的感染启发。

  西方净土 有人以为,从南印发展出的般若思想,是主智的大乘佛教;从北印(西域)开出的他力往生的净土思想,是主情的大乘佛教。据印顺法师说:“肋尊者信般若经,马鸣菩萨则与西方净土有关。大悲经谓北天竺国,尝有比丘,名祁婆迦(Asvaghosa即马鸣),作大乘学,生西方极乐世界。马鸣本信仰之热诚,佛之本生、史迹,有往生他方佛土之信念,颇与其个性合。”(印度之佛教十一章四节)。

  又说:“若以经暗示者解释之,般若经(之一分)可谓源于东方,如常啼菩萨求法之东行;大众见东方不动佛之国土。”“大悲经、弥陀经、明西方极乐,当为西方学者所集出。”(同上引),其实,就印度佛教的大势而言,东南方可以互用,西北方也可以互相。

  弥陀净土思想之发源于西方,可有两种因素:

  一、原始佛教的开展:净土救济的思想,实在是从佛的本怀中流出。杂阿含经二二·五九二说,向佛走去一步,也有无量功德。杂阿含经三五·九八○及增一阿含经一四高幢品之一说,念三宝可以除恐怖。增一阿含经二七邪聚品之七说,被迫供佛,也能六十劫不堕恶趣。到了那先比丘经卷下,便进一步说,“人虽有本恶,一时念佛,用是不入泥犁中,便生天上。”由生天而知求生当来佛的兜率天;由本界佛的净土而知有他方佛的净土;由佛的本生谭而知佛的本愿力。西方净土便是阿弥陀佛的本誓愿力所成。可见,释尊虽未在阿含圣典中说到弥陀净土,弥陀净土的思想,确系由释尊的本怀中流出。

  二、外来思想的激发:净土的他力救济,虽旱存于原始圣典,但在未遇外缘的激发之先,尚不受人重视。一旦接触到来自希腊、波斯等北方民族的宗教信仰时,为了接引异教回入佛教,对异教的思想便不能不考虑其价值。他力救济的祈祷崇拜,乃是神教的通性,佛教不信有神,佛的本愿力中,确含有他力救济的功能。所以那先比丘见了希腊的弥兰陀王,便说了念佛可以生天。到了马鸣菩萨时,弥陀净土的思想已经出现人间,弥陀圣典由口传诵而被结集成为成文的经书时。便是西方净土的当机化,弥陀净土之确有其事,与西方极乐之究在何方,应是两个问题。“生则定生,去则不去。”这是对西方之在何方的最好解答。

  第三节 大乘初期的经典

  时代的推定 此所谓的初期,是指西纪元年至二百年间,相当中国的汉平帝元始元年至汉献帝建安五年,此为大约的看法。

  主要的分期界限,是以龙树菩萨的时代为准,他大约是西元一五○至二五○年之间的人。大乘佛教由于龙树出世而确立,龙树却不即是大乘经典的结集者。他不过是利用了在他以前存在的大乘经典,疏解、撰述、阐扬而树立了大乘的佛教。

  审查初期出现的大乘圣典,木村泰贤以为,可用两种方法来确定:

  一、从龙树的作品中所引用的经典查考:龙树虽有种种作品,唯以“大智度论”、“十住毗婆沙论”引用的诸大乘经典最多,其中有的已不传存,但其所用者,必定是在以前即已成立。

  二、由中国译经史上查考:到龙树时为止,凡在中国已译的大乘经典,均可视为初期的。例如支娄迦谶(西纪一六七年汉桓帝永康元年来华),吴支谦(西纪二二○年汉献帝亡国之年来华)、康僧会(西纪二五二年来华)、竺法护(西纪二六五年来华),这些是龙树以前被认为是龙树同时的人,他们译出的大乘经典,必是龙树以前即已存在的。(“大乘佛教思想论”一篇三章二节)

  印顺法师以为查考大乘经典的成立迟早,可分四种方法来探索:

  一、大乘经中每自述其流布人间的时代。

  二、大乘经中常有引述其他经典:如无量义经叙及般若、华严;法华经又叙及无量义经;大般涅槃经又论及般若、华严、法华;楞伽经叙及大云、涅槃、胜央掘魔;密严经又叙及华严、楞伽。

  大乘经中每有悬记后代的论师:如摩诃摩耶经中的马鸣、龙树;楞伽经中的龙树;文殊大教王经中的龙树、无著,皆足以推知该等经典出现的时节;同时,在经中所见印度的王、臣之名,也可作为推知其出世年代的佐证。

  四、依圣典之判教可以得知经典传布的先后:如陀罗尼…

《印度佛教史(圣严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