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度佛教史(聖嚴法師)▪P22

  ..續本文上一頁有原始教理的根據,縱非皆出于佛說,何至于即成爲魔說!這一現象,若從其結果說,也都值得尊敬,倘不如此,新舊思想便分別不出,因其相反適相成。到了法華經中,大小叁乘會歸一乘,便調和了大小之爭。大乘佛教的圓熟,得助于有部的思想基礎者很多,有部對于唯識的成熟尤其有功。

  發起大乘的人物及思想 大乘運動的骨幹,無疑的,有兩種:

  一、聲聞僧團中的比丘們:大衆部的比丘們,從來便是進步自由的,大天是其典型的代表,也可說是大乘佛教的先知先覺者。後來由大衆部的案達羅派而影響到化地部、法藏部、經量部,終于開出大乘而化入于大乘之中。

  二、自由思想的在家信徒們:向來的上座僧團中,在家衆依出家衆而修學佛法。此時出現的大乘聖典,卻多以在家菩薩爲宏法的中心人物,例如“維摩诘經”、“勝夫人經”,不僅僧俗平等,男女平等。乃至維摩诘經要將舍利弗作爲聲聞比丘的代表人物,大事奚落,藉以嘲笑固執保守的比丘僧團。

  這是說明思想的趨勢,卻不必即代表大乘佛教的全盤史實。大乘佛教固然摒斥小乘行者的保守風格,大乘佛教的圓成者及發揚者,從史實的考察而言,仍是出于比丘僧中的曆代大師。

  另外,我們已屢次說到的所謂時代思潮,也有兩方面的因素:

  一,佛教內部的相互激蕩:部派與部派之間,乃至在同一部派之內的學者,也相互發明,彼此批判,這是爲了法義之爭,而構成的現象。舊思想在爭持不下之時,往往即有新生一代的思想繼之而起。

  二、外教及外來思想的攻錯: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當佛教的氣運壓抑了婆羅門教及其他外道學派之際,也正是他們企圖重整旗鼓之時。例如大戰詩的“薄伽梵歌”,此時已成立;數論及勝論等的外道哲學,此時已完成了體系;新的婆羅門教維修奴派及濕婆派,已趨于隆盛。他們對于佛教的攻擊是不容忽略的。佛教一旦遭受攻擊,就會發現自身在人爲方面的弱點,同時也發現了對方的優點,取長補短,或發揮所長揚棄所短,乃是必然的結果。同時,我們已說過,南印達羅維荼族的文化,北印來自希臘及波斯的文化,佛教也在容忍的精神下,在不違背佛陀本懷的原則下,容受了它們,融化了它們。經過數番的大開大合,大乘佛教便達于鼎盛。

  部派時代的大乘學者 我們不能不說,初期大乘聖典的漸次結集而公布于世,乃是一代又一代的具有進步思想的無名學者,他們在默默中爲了發揚佛的本懷而工作。直到龍樹菩薩出世,集數百年無名大乘學者的工作成果于一身,予以歸集整理著術發揚,才確立了大乘佛教的地位。

  但是,在龍樹之前,至少已有了下列數人,確已具有大乘思想:

  一、龍軍:這就是彌蘭陀王時代的那先比丘,從那先比丘經看,他雖是羅漢,所作的問答亦多爲小乘的範圍,可注意的,便是他以爲佛對“去事、甫始、當事來”,“悉知之”。佛能悉知叁世諸法,同時也主張佛的智慧能對人的“從心念至知苦、樂、寒、溫、粗、堅,從心念有所向,佛悉知,分別解之。”佛是全知者,佛智是無邊的,這就含有大乘的先驅思想了。

  二、肋尊者:這是迦膩色迦王時代的人,也就是促成第四次結集的人物, 但他已經接受了由南印傳到北印的般若思想。所以他的學風,取直要而厭煩瑣,與有部發智論系的學者頗有不同。同時他對方廣經的解釋,竟說:“此中般若,說名方廣,專用大故。”

  叁、世友:這是第四結集中的重要人物,著有異部宗倫論及界身足論,他本是有部的小乘學者,但在真谛譯的部執異論、玄奘譯的異部宗輪論、玄奘著的西域記,均稱他是大乘菩薩。西域記卷叁也載有世友的自白:“我顧無學,其猶唾,志求佛果,不趨小徑。他對小乘的無學羅漢,也看同”唾“而不向往,他所求的乃是佛果,這便是不折不扣的大乘思想了。”

  四、馬嗚菩薩:

  馬嗚菩薩 馬嗚(Asvaghosa),大正藏史傳部有“馬嗚菩薩傳”一卷,是迦膩色迦王時代的人,傳說他生于中印,本學婆羅門外道,長于音樂及詩歌,聲譽著卓,後爲肋尊者所論破而歸依佛教。馬嗚的著作很多,現存于藏經中的有:①大乘起信論一卷,真谛譯。②大宗地玄文本論二十卷,真谛譯。③尼乾子問無我義經一卷,日稱譯。④大莊嚴論經十五卷,羅什譯。⑤佛所行贊五卷,昙無忏譯。⑥十不善業道經一卷。日稱譯⑦事師法五十頌一卷,日稱譯。⑧六趣輪回經一卷,日稱譯。其他著作,未見漢譯。

  從以上八種馬嗚的著書中看,僅一二兩書屬大乘性質,余均小乘境界,故近代學者如日人境野黃洋等,懷疑“大乘信起論”不是馬嗚造,“大宗地玄文本論”,亦疑非真谛譯。甚至有人以爲大乘起論是中國人名馬鳴所造(如望月停亨,荻原雲來等)。境野氏認爲起信論縱是馬鳴造,也不是迦膩色王時的馬鳴,而是龍樹以後的人,乃是陳那與堅慧時代的學者,恐怕是世親的弟子,這是從起信論的思想上分析而知。

  在龍樹的“釋摩诃衍論”,舉出了六位馬嗚:①釋尊同時的馬嗚,出于勝頂王經。②另一釋尊同時的馬嗚,出于大乘本法經。③佛滅後百年頃出世的馬嗚,出于摩尼清淨經。④佛滅後叁百年頃出世的馬鳴,出于變化功德經。⑤佛滅後六百年頃出世的馬鳴,出于摩诃摩耶經。⑥佛滅後八百年頃出世的馬鳴,出于常德叁昧經。其中的第五馬鳴,便是迦膩迦王時代的人,一般相信撰著起信論等大小乘論的馬嗚就是他。至于其中所稱的佛滅後多少年,因爲佛滅紀年的推定,有衆多的異說,故此僅供參考,不必作爲定論。

  不論如何,迦膩色迦王時的北印,已有大乘教法的流行。肋尊者、世友,也都有了大乘的思想。生于中印的馬鳴,既與肋尊者等親近,當也不難受有大乘思想的感染啓發。

  西方淨土 有人以爲,從南印發展出的般若思想,是主智的大乘佛教;從北印(西域)開出的他力往生的淨土思想,是主情的大乘佛教。據印順法師說:“肋尊者信般若經,馬鳴菩薩則與西方淨土有關。大悲經謂北天竺國,嘗有比丘,名祁婆迦(Asvaghosa即馬鳴),作大乘學,生西方極樂世界。馬鳴本信仰之熱誠,佛之本生、史迹,有往生他方佛土之信念,頗與其個性合。”(印度之佛教十一章四節)。

  又說:“若以經暗示者解釋之,般若經(之一分)可謂源于東方,如常啼菩薩求法之東行;大衆見東方不動佛之國土。”“大悲經、彌陀經、明西方極樂,當爲西方學者所集出。”(同上引),其實,就印度佛教的大勢而言,東南方可以互用,西北方也可以互相。

  彌陀淨土思想之發源于西方,可有兩種因素:

  一、原始佛教的開展:淨土救濟的思想,實在是從佛的本懷中流出。雜阿含經二二·五九二說,向佛走去一步,也有無量功德。雜阿含經叁五·九八○及增一阿含經一四高幢品之一說,念叁寶可以除恐怖。增一阿含經二七邪聚品之七說,被迫供佛,也能六十劫不墮惡趣。到了那先比丘經卷下,便進一步說,“人雖有本惡,一時念佛,用是不入泥犁中,便生天上。”由生天而知求生當來佛的兜率天;由本界佛的淨土而知有他方佛的淨土;由佛的本生譚而知佛的本願力。西方淨土便是阿彌陀佛的本誓願力所成。可見,釋尊雖未在阿含聖典中說到彌陀淨土,彌陀淨土的思想,確系由釋尊的本懷中流出。

  二、外來思想的激發:淨土的他力救濟,雖旱存于原始聖典,但在未遇外緣的激發之先,尚不受人重視。一旦接觸到來自希臘、波斯等北方民族的宗教信仰時,爲了接引異教回入佛教,對異教的思想便不能不考慮其價值。他力救濟的祈禱崇拜,乃是神教的通性,佛教不信有神,佛的本願力中,確含有他力救濟的功能。所以那先比丘見了希臘的彌蘭陀王,便說了念佛可以生天。到了馬鳴菩薩時,彌陀淨土的思想已經出現人間,彌陀聖典由口傳誦而被結集成爲成文的經書時。便是西方淨土的當機化,彌陀淨土之確有其事,與西方極樂之究在何方,應是兩個問題。“生則定生,去則不去。”這是對西方之在何方的最好解答。

  第叁節 大乘初期的經典

  時代的推定 此所謂的初期,是指西紀元年至二百年間,相當中國的漢平帝元始元年至漢獻帝建安五年,此爲大約的看法。

  主要的分期界限,是以龍樹菩薩的時代爲准,他大約是西元一五○至二五○年之間的人。大乘佛教由于龍樹出世而確立,龍樹卻不即是大乘經典的結集者。他不過是利用了在他以前存在的大乘經典,疏解、撰述、闡揚而樹立了大乘的佛教。

  審查初期出現的大乘聖典,木村泰賢以爲,可用兩種方法來確定:

  一、從龍樹的作品中所引用的經典查考:龍樹雖有種種作品,唯以“大智度論”、“十住毗婆沙論”引用的諸大乘經典最多,其中有的已不傳存,但其所用者,必定是在以前即已成立。

  二、由中國譯經史上查考:到龍樹時爲止,凡在中國已譯的大乘經典,均可視爲初期的。例如支婁迦谶(西紀一六七年漢桓帝永康元年來華),吳支謙(西紀二二○年漢獻帝亡國之年來華)、康僧會(西紀二五二年來華)、竺法護(西紀二六五年來華),這些是龍樹以前被認爲是龍樹同時的人,他們譯出的大乘經典,必是龍樹以前即已存在的。(“大乘佛教思想論”一篇叁章二節)

  印順法師以爲查考大乘經典的成立遲早,可分四種方法來探索:

  一、大乘經中每自述其流布人間的時代。

  二、大乘經中常有引述其他經典:如無量義經敘及般若、華嚴;法華經又敘及無量義經;大般涅槃經又論及般若、華嚴、法華;楞伽經敘及大雲、涅槃、勝央掘魔;密嚴經又敘及華嚴、楞伽。

  大乘經中每有懸記後代的論師:如摩诃摩耶經中的馬鳴、龍樹;楞伽經中的龍樹;文殊大教王經中的龍樹、無著,皆足以推知該等經典出現的時節;同時,在經中所見印度的王、臣之名,也可作爲推知其出世年代的佐證。

  四、依聖典之判教可以得知經典傳布的先後:如陀羅尼…

《印度佛教史(聖嚴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