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发展至大乘净土为称名念佛,到了大乘密教,则为诵持陀罗尼。
二、阿(Aksobhya 不动)佛的东方净土妙喜国:此与般若思想有关,般若经中说到有阿佛,般若经出于东南印,常啼菩萨求法向东行,阿佛的净土也在东方。阿佛的思想散见于诸经,把它编集起来的则有支娄迦谶译的“,阿佛国经”、菩提流支译的“大宝积经”第六“不动如来会”。阿佛在因地作比丘时,立有自行愿十六及净土愿二十三,计为三十九愿。求生妙喜国的条件,是修六度行,并以修般若的空观这主,故此比起弥陀净土的他力往生,算是自力的。妙喜国在理想化的程度上虽不及极乐净土,在道德、社会、文化方面,则又胜过极乐净土。
三、阿弥陀(Amitayus Amitabha 无量寿、无量光)佛的西方净土极乐国:在龙树时代,从其十住毗婆沙论等所引用的内容而言,是近于现存本的二十四愿经,即支谦译的“阿弥陀经”或“无量清净平等觉经”的一种为其代表。在梵文的现存本,则为三十六愿及四十六愿,在康僧会译的“无量寿经”便成了四十八愿。由此可见出其本愿数目渐次增加的轨迹。汉译弥陀经典,除了支谦及康僧会所出的,尚有大阿弥陀经,大无量寿经、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大乘无量寿庄严经。梵文则为“乐有庄严”(Sukhavativyuha),以及它的西藏译本。
本愿思想,原始于释尊的本生谭,阿佛即开出三十九愿,阿弥佛则由二十四愿而增加到四十八愿,其中的演进过程,不难想像。尤其在四十八愿中的“欲生我国,临终接引”,“闻名供养、系念,必生我国”,“志心信乐,十念来生”等语,已开出了他力净土的一门。
由于佛本愿力的建设,弥陀的乐土,有二大特色:
①阿弥陀佛自身是无量寿、无量光,往生被国的一切众生,也是无量寿、无量光的。这在弥勒及阿的净土是没有的。
②弥陀净土可以带业往生,凡夫也能生彼国土,一切众生凡能志信十念者即可往生。这比法华经的会三乘入一佛乘,更加地通俗化及普及化了。法华经尚须专修至圣位而会归佛道,此则凡夫均有往生的机会,而且“生我国者,一生遂补佛处。”此即龙树“十住毗婆沙论”易行品所说的易行道。
大乘经典的特色 对于小乘经教而言,大乘经教有很多特色。大乘经典,与部派佛教的经典,虽同样采用“佛说”的形式,小乘多用记事记实的文体,很少演绎铺张。大乘经则多用通俗的演义,故事、譬喻、偈颂的文艺笔触。如华严经的入法界品,法华经的火宅喻、三车喻、化城喻、穷子喻药草喻,特别是维摩诘经,甚至被胡适说为“半小说,半戏剧的作品”。用浅近的方法,发挥佛陀的本怀,引生大众的信仰,是大乘经的第一特色,但是,密严、解深密、楞伽等经,颇有论书的色彩,正像那先比丘经本为论书,也称为经。由大众部到大乘教的许多论书,多有采取经的名称而为佛说,论书的性质与经书不同,是值得注意的。
部派的小乘经典,在结尾时仅说明闻法者的欢喜奉行便止。大乘经典为使其广为流布起见,经末往往有“嘱累”菩萨、天神、王臣等的护持,并且强调受持、读诵、解说、书写的功德。同时每说一经,辄用最上的字句来说明该经在佛法中地位之隆高。用最胜的形容。强调信奉及传流的功德,乃是大乘经的第二特色。
小乘教以罗汉的解脱为目标,大乘教则以菩萨道的圆满——成佛为目标。所以菩萨之道,深广无伦,其主要内容为:菩萨,发菩提心,行波罗密多,历十地而成佛。根据大智度论的三句话可以总括大乘教义:①一切智智相应作意——一切智智即是无上菩提,②大悲为上首——发大悲心以普济众生之苦,③无所得为方便行——体证缘生空无我之义,忘我而为众生服役,严净国土。
根据大日如来经,也有三句话摄大乘教义:①菩提心为因,②大悲为根本,③方便为究竟。
切勿误解“方便”的本义。以善巧的种种方法,达成便利众生悟入佛智的任务,称为方便。所以决不可释作“随便”。
第九章 龙树系的大乘佛教及其后的经典
第一节 龙树菩萨
大乘思想的分系法 从整个的佛法而言,本是一味的;从发展的趋向而言,便不能无别。
由思想的承上启下而论,日本的荻原云来,以为可分作两大系统,可以列表如下(参考吕编译的“印度佛教史略”):
但在实际上,大乘佛教尚有净心缘起的一系,因此,我国的太虚大师,经过三期的改进而分大乘为三系。初以①空慧宗摄三论,②唯识宗摄唯识及戒律,③真如宗摄禅那、天台、贤首,真如、净土。(太虚全书三三一页)
到了民国二十九年,太虚大师又将三系改为①法性空慧宗,以法空般若为宗,②法相唯识宗,以唯识法相为本,③法界圆觉宗,包括法性及法相二宗,以尽一切法为界,而为任何一法所不能超越,华严(贤首)、法华(天台)、净土、真如等,无不进入此第三宗的范围(太虚全书五二三至五二五页)
这是站在佛法原本一味的立场而开出“法界圆觉宗”以圆融一切法的。实际上,原始的根本佛教固属一味,发展的技末佛教,能否仍是一味而圆融得来,似有很大的疑问。虽然太虚大虚是受了天台及贤首“所判圆教,亦皆依佛智境界而阐说”的影响,才设立了法界圆觉宗以取代圆教的地位。可是,天台及贤首的判教法就有问题。此到中国佛教史中再讨论。
因此,近人印顺法师,根据佛教的发展过程及其思想体系,将印度大乘佛教分为三大流:①性空唯名论,是以龙树为首的初期大乘,②虚妄唯识论,是以无著为首的中期大乘,③真常唯心论,是以佛梵综合的后期大乘。(参阅印师所著“印度之佛教”及成佛之道”)
因要介绍龙树教系的大乘佛教,故将大乘的分系说首先介绍如上。
龙树传略 在印度佛教史上被誉为第二释迦的龙树(Nagarjunn),可译为龙猛或龙胜,据龙树菩萨传末所说:“其母树下生之”,以龙成其道,“号曰龙树”。
龙树的传记有异说多种,现举三种如下:
一、罗什译的“龙树菩萨传”;说他生于南印度婆罗门家,天聪奇悟,事不再告,先博学吠陀、术数、天文、地理、图纬、谶。后与另三个契友,相率学隐身术,出入王宫,淫乱宫中美女,达百余日,嗣后事败,三友被杀而龙树仅以身免,因出体悟“欲为苦本,种祸之根,”逐入佛教出家。先学小乘三藏,次于雪山塔中老比丘处受大乘经典,因其未得实义而起慢心,故有大龙菩萨见而怜愍,接他入海,在龙宫九十天,读诸方等深奥经典而体得实利。于是回到南印大宏法化,催破外道,从事著述。当他教化了南印的国王之后,知有一位小乘法师对他忿疾,他便退入闲室,蝉蜕而去。
二、西藏布顿(Buston)的“佛教史”所传:龙树生于韦陀尔卜(Vidarbha今之贝拉尔Berar),出家于那兰陀(Nalanda),就学于沙罗诃(Saraha)波罗门,以及长老罗罗跋陀罗(Rahalabhadra),后在龙(Naga)国得“十万颂般若”。逐到东方的派吐韦沙(PataveSa?)及比方的拘楼(Kuru)等地游历,建造寺院,从事著作。最后受一位国王的嗣子沙克帝玛(Sktimat)之请,自刎而化。
三、“大唐西域记”卷十所说:龙树受到南桥萨罗国之王,娑多婆诃(Satavahnna引正)的归信,为龙树于跋逻末耆厘(Bhramaragiri)黑峰,凿山建筑伽蓝,极尽庄严,功犹未半,府库已因之空虚,龙树即用药物,滴石成金,济成胜业。又因龙树善闲药术,餐饵养生,寿年数百,引正王亦得妙药而寿亦数昌,他的嗣子看看继承王位,遥遥无期,因此向龙树菩萨乞头,龙树自刎寿终,王亦哀痛而死。
以上第一及第三说,颇有演义性质,未必尽为史实,但也确有史实存在其中。大致上说,龙树出生于南印,先受案达罗大众部的感化,次在有部出家,进而受般若经及华严经的影响而弘大乘,他虽游历全印度,他的活动则以南印为主,由于感化南印二位原来信奉外道的国王归佛,大乘佛教乃得盛行。关于龙树的年代,异说甚多,大致推定在西纪一五至二五年之际,已为近世学者的多数公认。
龙树的主要著述 龙树菩萨是大乘的第一位伟大论师,一般传说他享寿百二三十之的年龄,著有大量的论典。日本大正修藏,收有龙树著作二十五部,西藏大藏经,收有龙树著作百二十五部。因为龙树之名太大,所以其中不免兼收有同名别师的著作,以及后人名的著作。主要的,约有如下数种:
一、中论颂(Madhyamakakarika)
有关中论颂的释论,有如下数种:
①无畏注—一说为龙树自撰,仅西藏有译本。
②青目注——此即罗什所译的“中论”梵文藏已无存。
③佛护注——西藏译为“根本中疏”。
④清辨注——即是汉译及西藏译的“般若灯论释”。
⑤月称注——即是梵文及西藏译的“明句论”(Prasannapada)。
⑥安慧注——即是汉译的“大乘中观释论”九卷。
二、十二门论(一卷)。罗什译,现尚未匈梵、藏本。
三、七十空性论。西藏译。(以上三种为破小扬大之作)。
四、回争论(一卷)。毗目智仙。瞿昙流支共译,现亦存有梵、藏本。
五六十颂如理论(一卷)。施护译,西藏亦有译本。
六、广破经、广破论。也有西藏译本(以上三种以破外道的正理派为主)。
七、大智度论(百卷)罗什译,系为大般若经第二会即大品般若(二万五千颂)的译论。西藏未传。
八、十住毗婆沙论(十七卷)。罗什译,系为华严十地经的释论,唯其仅译出初地及二地部分。梵文已不存,西藏亦未传。(以上是两种为两部主要大乘经的释论)
九、大乘二十颂论。施护译,西藏也有译本。(此为独立的短论)
十、因缘心论颂…
《印度佛教史(圣严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