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發展至大乘淨土爲稱名念佛,到了大乘密教,則爲誦持陀羅尼。
二、阿(Aksobhya 不動)佛的東方淨土妙喜國:此與般若思想有關,般若經中說到有阿佛,般若經出于東南印,常啼菩薩求法向東行,阿佛的淨土也在東方。阿佛的思想散見于諸經,把它編集起來的則有支婁迦谶譯的“,阿佛國經”、菩提流支譯的“大寶積經”第六“不動如來會”。阿佛在因地作比丘時,立有自行願十六及淨土願二十叁,計爲叁十九願。求生妙喜國的條件,是修六度行,並以修般若的空觀這主,故此比起彌陀淨土的他力往生,算是自力的。妙喜國在理想化的程度上雖不及極樂淨土,在道德、社會、文化方面,則又勝過極樂淨土。
叁、阿彌陀(Amitayus Amitabha 無量壽、無量光)佛的西方淨土極樂國:在龍樹時代,從其十住毗婆沙論等所引用的內容而言,是近于現存本的二十四願經,即支謙譯的“阿彌陀經”或“無量清淨平等覺經”的一種爲其代表。在梵文的現存本,則爲叁十六願及四十六願,在康僧會譯的“無量壽經”便成了四十八願。由此可見出其本願數目漸次增加的軌迹。漢譯彌陀經典,除了支謙及康僧會所出的,尚有大阿彌陀經,大無量壽經、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大乘無量壽莊嚴經。梵文則爲“樂有莊嚴”(Sukhavativyuha),以及它的西藏譯本。
本願思想,原始于釋尊的本生譚,阿佛即開出叁十九願,阿彌佛則由二十四願而增加到四十八願,其中的演進過程,不難想像。尤其在四十八願中的“欲生我國,臨終接引”,“聞名供養、系念,必生我國”,“志心信樂,十念來生”等語,已開出了他力淨土的一門。
由于佛本願力的建設,彌陀的樂土,有二大特色:
①阿彌陀佛自身是無量壽、無量光,往生被國的一切衆生,也是無量壽、無量光的。這在彌勒及阿的淨土是沒有的。
②彌陀淨土可以帶業往生,凡夫也能生彼國土,一切衆生凡能志信十念者即可往生。這比法華經的會叁乘入一佛乘,更加地通俗化及普及化了。法華經尚須專修至聖位而會歸佛道,此則凡夫均有往生的機會,而且“生我國者,一生遂補佛處。”此即龍樹“十住毗婆沙論”易行品所說的易行道。
大乘經典的特色 對于小乘經教而言,大乘經教有很多特色。大乘經典,與部派佛教的經典,雖同樣采用“佛說”的形式,小乘多用記事記實的文體,很少演繹鋪張。大乘經則多用通俗的演義,故事、譬喻、偈頌的文藝筆觸。如華嚴經的入法界品,法華經的火宅喻、叁車喻、化城喻、窮子喻藥草喻,特別是維摩诘經,甚至被胡適說爲“半小說,半戲劇的作品”。用淺近的方法,發揮佛陀的本懷,引生大衆的信仰,是大乘經的第一特色,但是,密嚴、解深密、楞伽等經,頗有論書的色彩,正像那先比丘經本爲論書,也稱爲經。由大衆部到大乘教的許多論書,多有采取經的名稱而爲佛說,論書的性質與經書不同,是值得注意的。
部派的小乘經典,在結尾時僅說明聞法者的歡喜奉行便止。大乘經典爲使其廣爲流布起見,經末往往有“囑累”菩薩、天神、王臣等的護持,並且強調受持、讀誦、解說、書寫的功德。同時每說一經,辄用最上的字句來說明該經在佛法中地位之隆高。用最勝的形容。強調信奉及傳流的功德,乃是大乘經的第二特色。
小乘教以羅漢的解脫爲目標,大乘教則以菩薩道的圓滿——成佛爲目標。所以菩薩之道,深廣無倫,其主要內容爲:菩薩,發菩提心,行波羅密多,曆十地而成佛。根據大智度論的叁句話可以總括大乘教義:①一切智智相應作意——一切智智即是無上菩提,②大悲爲上首——發大悲心以普濟衆生之苦,③無所得爲方便行——體證緣生空無我之義,忘我而爲衆生服役,嚴淨國土。
根據大日如來經,也有叁句話攝大乘教義:①菩提心爲因,②大悲爲根本,③方便爲究竟。
切勿誤解“方便”的本義。以善巧的種種方法,達成便利衆生悟入佛智的任務,稱爲方便。所以決不可釋作“隨便”。
第九章 龍樹系的大乘佛教及其後的經典
第一節 龍樹菩薩
大乘思想的分系法 從整個的佛法而言,本是一味的;從發展的趨向而言,便不能無別。
由思想的承上啓下而論,日本的荻原雲來,以爲可分作兩大系統,可以列表如下(參考呂編譯的“印度佛教史略”):
但在實際上,大乘佛教尚有淨心緣起的一系,因此,我國的太虛大師,經過叁期的改進而分大乘爲叁系。初以①空慧宗攝叁論,②唯識宗攝唯識及戒律,③真如宗攝禅那、天臺、賢首,真如、淨土。(太虛全書叁叁一頁)
到了民國二十九年,太虛大師又將叁系改爲①法性空慧宗,以法空般若爲宗,②法相唯識宗,以唯識法相爲本,③法界圓覺宗,包括法性及法相二宗,以盡一切法爲界,而爲任何一法所不能超越,華嚴(賢首)、法華(天臺)、淨土、真如等,無不進入此第叁宗的範圍(太虛全書五二叁至五二五頁)
這是站在佛法原本一味的立場而開出“法界圓覺宗”以圓融一切法的。實際上,原始的根本佛教固屬一味,發展的技末佛教,能否仍是一味而圓融得來,似有很大的疑問。雖然太虛大虛是受了天臺及賢首“所判圓教,亦皆依佛智境界而闡說”的影響,才設立了法界圓覺宗以取代圓教的地位。可是,天臺及賢首的判教法就有問題。此到中國佛教史中再討論。
因此,近人印順法師,根據佛教的發展過程及其思想體系,將印度大乘佛教分爲叁大流:①性空唯名論,是以龍樹爲首的初期大乘,②虛妄唯識論,是以無著爲首的中期大乘,③真常唯心論,是以佛梵綜合的後期大乘。(參閱印師所著“印度之佛教”及成佛之道”)
因要介紹龍樹教系的大乘佛教,故將大乘的分系說首先介紹如上。
龍樹傳略 在印度佛教史上被譽爲第二釋迦的龍樹(Nagarjunn),可譯爲龍猛或龍勝,據龍樹菩薩傳末所說:“其母樹下生之”,以龍成其道,“號曰龍樹”。
龍樹的傳記有異說多種,現舉叁種如下:
一、羅什譯的“龍樹菩薩傳”;說他生于南印度婆羅門家,天聰奇悟,事不再告,先博學吠陀、術數、天文、地理、圖緯、谶。後與另叁個契友,相率學隱身術,出入王宮,淫亂宮中美女,達百余日,嗣後事敗,叁友被殺而龍樹僅以身免,因出體悟“欲爲苦本,種禍之根,”逐入佛教出家。先學小乘叁藏,次于雪山塔中老比丘處受大乘經典,因其未得實義而起慢心,故有大龍菩薩見而憐愍,接他入海,在龍宮九十天,讀諸方等深奧經典而體得實利。于是回到南印大宏法化,催破外道,從事著述。當他教化了南印的國王之後,知有一位小乘法師對他忿疾,他便退入閑室,蟬蛻而去。
二、西藏布頓(Buston)的“佛教史”所傳:龍樹生于韋陀爾蔔(Vidarbha今之貝拉爾Berar),出家于那蘭陀(Nalanda),就學于沙羅诃(Saraha)波羅門,以及長老羅羅跋陀羅(Rahalabhadra),後在龍(Naga)國得“十萬頌般若”。逐到東方的派吐韋沙(PataveSa?)及比方的拘樓(Kuru)等地遊曆,建造寺院,從事著作。最後受一位國王的嗣子沙克帝瑪(Sktimat)之請,自刎而化。
叁、“大唐西域記”卷十所說:龍樹受到南橋薩羅國之王,娑多婆诃(Satavahnna引正)的歸信,爲龍樹于跋邏末耆厘(Bhramaragiri)黑峰,鑿山建築伽藍,極盡莊嚴,功猶未半,府庫已因之空虛,龍樹即用藥物,滴石成金,濟成勝業。又因龍樹善閑藥術,餐餌養生,壽年數百,引正王亦得妙藥而壽亦數昌,他的嗣子看看繼承王位,遙遙無期,因此向龍樹菩薩乞頭,龍樹自刎壽終,王亦哀痛而死。
以上第一及第叁說,頗有演義性質,未必盡爲史實,但也確有史實存在其中。大致上說,龍樹出生于南印,先受案達羅大衆部的感化,次在有部出家,進而受般若經及華嚴經的影響而弘大乘,他雖遊曆全印度,他的活動則以南印爲主,由于感化南印二位原來信奉外道的國王歸佛,大乘佛教乃得盛行。關于龍樹的年代,異說甚多,大致推定在西紀一五至二五年之際,已爲近世學者的多數公認。
龍樹的主要著述 龍樹菩薩是大乘的第一位偉大論師,一般傳說他享壽百二叁十之的年齡,著有大量的論典。日本大正修藏,收有龍樹著作二十五部,西藏大藏經,收有龍樹著作百二十五部。因爲龍樹之名太大,所以其中不免兼收有同名別師的著作,以及後人名的著作。主要的,約有如下數種:
一、中論頌(Madhyamakakarika)
有關中論頌的釋論,有如下數種:
①無畏注—一說爲龍樹自撰,僅西藏有譯本。
②青目注——此即羅什所譯的“中論”梵文藏已無存。
③佛護注——西藏譯爲“根本中疏”。
④清辨注——即是漢譯及西藏譯的“般若燈論釋”。
⑤月稱注——即是梵文及西藏譯的“明句論”(Prasannapada)。
⑥安慧注——即是漢譯的“大乘中觀釋論”九卷。
二、十二門論(一卷)。羅什譯,現尚未匈梵、藏本。
叁、七十空性論。西藏譯。(以上叁種爲破小揚大之作)。
四、回爭論(一卷)。毗目智仙。瞿昙流支共譯,現亦存有梵、藏本。
五六十頌如理論(一卷)。施護譯,西藏亦有譯本。
六、廣破經、廣破論。也有西藏譯本(以上叁種以破外道的正理派爲主)。
七、大智度論(百卷)羅什譯,系爲大般若經第二會即大品般若(二萬五千頌)的譯論。西藏未傳。
八、十住毗婆沙論(十七卷)。羅什譯,系爲華嚴十地經的釋論,唯其僅譯出初地及二地部分。梵文已不存,西藏亦未傳。(以上是兩種爲兩部主要大乘經的釋論)
九、大乘二十頌論。施護譯,西藏也有譯本。(此爲獨立的短論)
十、因緣心論頌…
《印度佛教史(聖嚴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