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度佛教史(聖嚴法師)▪P25

  ..續本文上一頁、因緣心論釋(一卷)。失譯。西藏也有譯本(此爲敦煌發現的小論)

  十一、菩提資糧論頌(六卷)。自在作釋,並與達磨笈多譯出。

  十二、實行王正論(一卷)真谛譯。西藏亦有譯本,此乃爲梵文“寶論”之一部。

  十叁、龍樹菩薩勸誡王頌(一卷)。義淨譯,另有異譯二種。西藏也有譯本,梵本已無存。

  (以上叁種爲討論修持問題以及佛教對于政治的看法)

  其中最主要的,則爲中論、智度論、十住毗婆沙論。中論闡發緣起性空的深義,揭示生死解脫的根本,爲叁乘共由之門;智論采中道立場爲顯不共般若;十住論以深遠之見而暢發菩薩之大行。

  龍樹的思想 相傳龍樹享有高壽,在他一生之中,從事著作的時間很長。人的思想,尤其是一個大思想家,思想的幅度會隨著年齡及環境的不同而有伸縮變動,所以,我們由龍樹的全部著作來看,不能不說他的思想內容是複雜的,甚至是有自相矛盾的。

  因此,有人爲龍樹思想的不能自相統一,說有叁點理由:①著作的時間有先後。②著作的對象因了大乘、小乘、外道的異執不同而各有異說的方便。③著作的對象爲了誘導不同時地階層的群衆而用各種方便的異說。

  對于外道及小乘而言,當他面對外道時,站在佛教的立場,他固宏揚大乘,卻也同樣要給小乘的地位,小乘確比外道強。因此,他雖在大乘的立場時,要批評小乘,站在應付外道的立場時,同樣也要利用小乘的經律論了。

  可是,龍樹雖以般若空義爲他的大乘教的重心,當他面對小乘之時,他便站在全部大乘的立場,即使是淨土教系的聖典,他也不予忽略,他以爲任一大乘思想,也比小乘爲佳。

  當龍樹菩薩面對衆生的接引而著作時,爲了適應各類的根性,設教便不能不有差別,以十住毗婆沙論爲例:在教化的契機上,有時他用(大、中、小)叁乘的分類,有時又用大、中(獨覺)小(聲聞)、人、天五乘的分類。至于大智度論,包羅了種種的解釋、傳說、譬喻、人名、地名、部派名、經典名、無異一部佛教百科全書。

  龍樹乃是總括了他所見到的一切佛教思想,以大乘爲中心予以高下不等的地位,從四方八面來發揮。這樣說明龍樹思想的龐雜,大概是正確的。也正爲如此,龍樹的招牌,可被各種立場的後世佛子所采用,龍樹之被仰爲八宗、九宗的開祖,原因即在于此。

  龍樹的立場 根據學者們的研究,龍樹雖有多方面的思想意趣,他的主要立場,卻在中論的主張,中論成于他的壯年時代,故有一股充沛的力量。中論有五百頌,分作二十七品,但是,它的主要思想,即在于八不偈,或加上叁谛偈,若理解了八不偈,其他的從開頭的因緣品到最後的邪見品,就可順著此一原理而貫通下去了。現在對此兩偈略加介紹:

  一、八不偈:“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這是第一品的第一頌。

  在般若經,雖已觀破五蘊、十八界、十二因緣的一切是空,但那主要是從實踐的立場說話,尚未進到理論的立場。龍樹的中論,便是把般若的真空說,進一步而在辯證的論理上建立起來。

  八不是基于緣起法的本質而說,緣起法的本質是空,空即無礙,不落空有即爲中道,中論之名即是以其闡明中道而得。一般人觀察世界的狀態,皆用生滅、常斷、一異、來出(即來去)作爲固定的觀念,故有凡夫的我執,外道的常見及斷見,小乘的法執生起。可是在緣起的尺度下,觀察世界的真相,乃是即不生起亦不消滅;既非常有亦非斷絕;既不能說是統一的亦不能說是差異的;即無新造出來的亦無還去本處的。一般教外學者,誤將此等說法解爲詭辯、解爲無是無非論、解爲似是而非論,實則是他們未能明白佛教所講的中道觀,乃是基于緣起法的第一義谛上,透視世界的真相,它既空無自性可得;然而從俗谛上看,依舊照著緣生緣滅的軌則而存在。若執此緣起幻有的世界爲實在或虛無,便落于凡夫外道的境界。若以緣起之世界雖爲幻有不實,但以觀緣起法而入涅槃境界則爲實在,那落于小乘境界。這到中國的天臺家,便說凡夫外道執俗(假)谛,小乘聖者執真(空)谛,大乘聖者則否定真俗二谛而立于中谛的立場。唯有立于中谛者,才能入生死而不爲生死所纏繞;入涅槃而不放棄對于衆生的救濟。

  二、叁谛偈:“衆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這是中論觀四谛品第二十四的第十八頌。按此偈末句“亦是中道義”。如依藏文重譯,則爲“斯是中道義”,表示即空假即是中道義,而不另立中谛,正與中國叁論宗只說二谛相合。

  其實,在中論的本義,並未將此偈分作叁谛,乃是即以衆因緣所生之一切法,爲空、爲假、爲中。緣起無自性,所以是空;爲了引導衆生,又不得不說 種種的法,這些法既無自性,所以是假名而說。假名之法,即是世俗谛。小乘人基于對緣起法觀察的結果,是空;此空;仍是由第二義(世俗)谛相對而起,所以不算徹底,唯有將此空的觀念也一掃而空,才是大乘的第一義谛,也就是不落空有兩邊的中道。

  因此,到了中國的天臺家,便引用此偈而成立了空、假、中的叁谛說。但是,叁谛之說,未筆恰如龍樹的本義,龍樹未嘗立有叁谛,這在他晚年撰著的大智度論所說:“佛法中有二谛,一者世谛,二者第一義谛;爲世谛故,說有衆生,爲第一義谛故,說衆生無所有。”可以證明。同時即在中論觀四谛品中也說到:一諸佛依二谛,爲衆生說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義谛。”中論的中,乃是掃除了空有二邊的畢竟空,稱龍樹中觀之學爲空宗的道理,亦即在此。

  第二節 龍樹的後繼者

  提婆傳略 在龍樹的弟子中,提婆(Aryadeva聖天,西紀一七至五七間之人)是最傑出的一位。根據“提婆菩薩傳”的記載,他出身于南印婆羅門家,但他智慧拔群,當時有一用黃金鑄造身長二丈的大自在天像,神靈異常,但不許人見,人有見者亦不敢正視,提婆卻非要一見不可,見到金像對他搖動兩眼而怒目之,提婆即沿梯而上,鑿出左眼,後來他自己也挖一左眼,施自在天,因他只剩下一只右眼,所以時人又稱他爲迦那提婆(Kanadeva)。由于此一因緣,他便舍外道入佛教,從龍樹菩薩出家受法,周遊揚化。

  也同龍樹一樣,提婆也感化了一位本來信奉外道的國王,又以辯論的方式,催破了外道,叁月之間,度百余萬人。有一外道的弟子,因其師遭提婆論破,懷忿在心,誓言:“汝以口勝伏我,我當以刀勝伏汝;汝以空刀困我,我以實刀困汝。”于是,有一天,提婆菩薩正在閑林經行,這個外道弟子便捉刀而至,並說:“汝以口破我師,何如我以刀破汝腹!”

  偉大的提婆菩薩,雖已腹破而五勝落地,但仍哀愍此一凶手的愚癡,告訴他說:“吾有叁衣缽盂,在吾住處,汝可取之,急上山去,勿就平道。我諸弟子未得法忍者,必當捉汝,或當相得送汝于官。”

  當弟子們趕到現場,有些未得法忍的人,便大哭大叫,狂突奔走,要追截凶手。提婆菩薩反而藉此機緣向弟子們開示:“諸法之實,實無受者,亦無害者,誰親誰怨,誰賊誰害?汝爲癡毒所欺,妄生著見而大號跳,種不善業。彼人所害,害諸業報,非害我也。汝等思之,慎無以狂追狂,以悲哀也。”告誡完畢,他便放身蟬蛻而去。

  所謂菩薩的心行,必當如此,才算真菩薩;學佛觀空,必當如此,才算真受用;殉道者的精神,必當如此,才算真佛子。偉大的提婆菩薩,真是菩薩道的實踐者了。

  提婆的著述 提婆的傳記,另有布頓的“佛教史”,說他是執師子(Simhala錫蘭)人,受學于龍樹,曾在那爛陀教化摩★裏製吒(Matrceta),作有許多的論書。在多羅那他的“印度佛教史”中,則說提婆在晚年時,自那爛陀去到南印度,于建志國(Kanci今之(Conjeveeam)附近的朗迦難德(Ranganatha),付法給羅羅跋陀羅,遂示寂。

  因此有關提婆菩薩的確實傳記,至今尚不完全明。他的著述,在大正新修藏中,收有有六部,西藏大藏中,收有九部,被認爲主要而確系出于提婆之手的,則有如下的叁部:

  一、四百論。西藏全譯,梵文現存有斷片。玄奘漢譯的“大乘廣百論本”,相當于四百論後半的二百偈。

  二、百論(二卷)。羅什譯。

  叁、百字論(一卷)菩提流支譯。西藏亦有譯本。

  這些論書,是采用龍樹中論頌的論法,以破斥外道及小乘的教義爲立場。後來的人,則繼承此一方針,而形成了中觀派。

  羅羅跋陀羅 龍樹之師,叫做羅羅跋陀羅(Rahulabhadea),在大智度論卷十八,引用的“歎般若偈”,證明系此人所作。提婆的弟子,也名羅羅跋陀羅,究系同名異時的兩人,抑系一人而被誤傳爲兩個,尚未完全明了。不過,羅羅跋陀羅尚作有法華經贊,以及中論初品之釋。能爲中論作釋,似爲龍樹以後的人了,老師爲弟子的著述作釋的,畢竟是不尋常的。近人推定他是西紀二至叁百年間的人。

  羅羅跋陀羅以後,有婆薮、青目、青目(pingala照字多,應譯爲黃目),作有中論釋,羅什所譯的中論,實即是青目菩薩的釋論;他大概是羅什來華以前的人,至少也是西紀叁四百年間的人。婆薮著有提婆的百論本頌譯。

  次有堅意,年代不詳,他作的“入大乘論”二卷爲我國北涼道泰等譯出,那麼,他大約是青目同時代的人罷?

  中觀派 龍樹的性空學,自提婆以後,曾一度衰微,到世親時(西紀叁二至四年),有龍友(Nagamitra)的弟子僧護(Samgharaksita),起而宏揚龍樹之學,然以其未見龍樹的大論,僅以中論及百論頌爲宏通,故未見浃意。然到中印後僧護受學的,有佛護、清辯、解脫軍叁人。叁人中,以佛護、清辨二人較著。龍樹時代以來,並未成立何種學派,到清辨時,由于世親的弟子安慧作中論釋,以所謂佛的隱密意解釋唯識學(以爲龍…

《印度佛教史(聖嚴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