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印度佛教史(圣严法师)▪P3

  ..续本文上一页因缘、故事、来历,而以散文来解释它们。

  在印度哲学史的分期上,梵书、奥义书,均列于吠陀时期。在此所要介绍的三大圣书,吠陀时期的即占其二。现在分述如下:

  (一)吠陀经:即是四种吠陀的集本。吠陀哲学的开出,是在梨俱吠陀的末叶,由于对向来所崇拜的自然诸神之怀疑,而在诸神之上,立一最高唯一的原理。从来未有独立的神名,此时则出现了;从来未说宇宙的创造,此时则将抽象的唯一最高原理,予于生主(Prajapati),造一切主(Visvakarman),原人(Purusa)等的名。以此作为有情与非情的本体。宇宙即为此原理所统一而发生者。此在其无有歌(Nasadasiy

  Sukta)、生主歌(Praiapatya Sukta)、造一切歌(Visvakarman Sukta)祈祷主歌(Brahmanaspati Sukta)、原人歌(Purusa Sukta)各篇中表达出来。

  (二)奥义书:奥义书的梵名为UPZ+NI+SAD,乃“近坐”的合成语,为肝胆相照的对坐之意,其目的在于教人不知的秘密教义。奥义书在形式上仍是婆罗门教正统的产物,而为梵书的一部分,它的最古部分的时代,则在西纪前七百至五百年间所作,这是由于时代思潮的所趋,自由思想抬头,尤其是王者的权力升高而予以鼓励,故其内容有露出反传统的锋芒。此书有两种集本,一是五十二种本,一是一百零八种本,均可称为全集。此书内容之佳,叔本华曾说:“余得是书,生前可以安慰,死后亦可以安慰”。可见其价值之高。从本体论的梵=我,到现象论的梵之显相,而到其结果的轮回解脱,何颖而深邃,其对印度哲学思想的启迪极大。

  奥义书与佛陀的时代虽相连续,然佛陀是否知有此书,则殊属疑问,唯其开明的内容,似已成了当时时代思潮的通途(木村泰贤“原始佛教思想论”一篇二章)。

  据说,基督教也受有奥义书不少的影响。(尼赫鲁“印度的发见”四章九节)。

  (三)薄伽梵歌(The BhagavadGita):这是史诗的一部分,它是“大战诗”第六卷毗须摩品之第二十五章至四十二章的一段。大约创作于西元前四百年至二百年之间的时期。当时的佛教正以新气运的发展而压倒了婆罗门教和其他教团,吠陀经的学者们更将奥义书的思想,平民化于薄伽梵歌中,并把不合理的,重加组织,把矛盾的,调和起来,赋予新力量及新路向。经过长期的潜流,婆罗门教终于复兴而为印度教,仍取佛教的地位而代之。此书甚至被享波尔(William Von Humboldt)描写为:“最美丽,甚或是任何已知言语中唯一的真正哲学之歌。”尼赫鲁则说:“这圣歌的宣说不是宗派的,或者说是宣示给思想上的任何一个学派的。”(均见尼赫鲁作“印度之发现”四章十四节)此圣歌在印度教徒心目中的重要,犹如新约之于基督徒。

  以上三书在中国尚未见有全译本,仅有糜文开编译了一册“印度三大圣典”的节本。

  六派哲学 所谓六派哲学,即是产生于史诗时期之末,与佛教初期阶段相近的婆罗门教哲学,其名称即是:

  一、尼夜耶派(TheNyaya School)

  二、僧耶派(The Sankhya School)即数论派

  三、毗舍迦派(The Vaisesika School)即数论派

  四、瑜伽派(The Yoga School)

  五、弭曼差派(The Mimamsa School)

  六、吠檀多派(The Vedanta School)

  此六派不但信仰梵天的存在,并且承认吠陀的存在价值。唯其前四派的立论不以吠陀为根据,后二派的立论则以吠陀为根据。

  由奥义书激发的主要学派,为数论派、瑜伽派、有神派(以梵天为中心而产生维修奴与湿婆=自在天的信仰者)三潮流,吠檀多派亦属其正系而成立较前三流为迟。瑜伽派较佛陀为迟;佛陀时代也尚无如今时僧耶颂所传之数论派;与奥义书系思想相并,而认为是梵书系哲学思想的弭曼差派、胜论派、尼夜耶派,其除尼夜耶派于间接关系上尚有讨论之外,其余诸派之成立,均较佛陀为迟。(木村氏“原始佛教思想论”一篇二章)。

  第二章 释迦世尊

  第一节 释尊的时代背景

  奥义书与佛教 在上一章第三节已经说到了奥义书的出现,是由于时代思潮的所趋,故其内容有反传统的锋芒。从大体言之,佛教亦可谓曾受此书的熏陶,例如业说,在古奥义书本为不公开的密教,到佛世则成为各教派所公认的思想;轮回说,在梵书时代已萌芽,完成而为一般所承认者,则自奥义书时代始;解脱说,乃为奥义书的最终目的。凡此,均足以推定,佛陀虽因奥义书为印度西部婆罗门教内的密教而未亲见,但却不能说佛陀未曾受到此书之自由思想的间接影响。因为,佛陀所说的业、轮回、解脱,虽不尽同于奥义书,却不能说其间毫无关系。

  何为时代思潮 要讲当时的思潮,须先说明当时的印度民族及社会的变迁。

  雅利安人以拘罗地方为中心,建立了婆罗门教的文化思想,例如潘迦那(Pancala)、摩野(Matsya)、秀罗色那(Suracena)等国家,均以此为中心。

  可是,到了此时,被婆罗门的法典视为半雅利安半野蛮的下等种族,却在恒河流域,特别是摩羯陀国,产生了新的文化思想。从包达耶那法典(Bandhayana dharma Sutra)等看来,摩羯陀人似系吠舍种与首陀罗种的混血人种,他们的祖先,吠舍种的雅利安人,也较居于拘罗地方的雅利人,更早来到印度,经过与贱族达维荼人的通婚,便成了新的独立的种族。

  这些独立的种族,以摩羯陀国为中心,至佛陀时代,大国约有十六国,例如中阿含经五五·二二的持斋经所载,其中以都以于王舍城的摩羧陀、都于舍卫城的萨罗、都于赏弥的嗟弥、都于毗舍离的跋耆等国,较著名而强盛。

  在这些新的邦国,虽亦受有传统婆罗门文化的影响,但其自由文化的勃兴,却受到了王者的保护。故在此一区域,虽也有四种姓的观念,却把刹帝利阶级,置于婆罗门之上。这些王者,未必出于原来刹帝利的血统,然其仍以刹帝利种自居而领导四姓。因此,凡是新思想,均受到重视,婆罗门至上的观念,则受到严重的考验,反吠陀的思潮,则受到王者的保障。

  反吠陀的沙门团 我们已介绍过六派哲学的名称,那是传统学派的繁衍,他们无一不承认吠陀的价值。这里的沙门团,却是否认吠陀价值的革新派。

  事实上,在佛陀前后的一二百年间,印度的思想界极混杂,归纳起来,大致可分四类:

  ①正统的婆罗门教。②习俗的信仰,此系以史诗为中心的思想,他们是以梵天、维修奴、湿婆等三神为中心的婆罗门教的通俗化。③哲学,例如六派哲学之大部分已在成立中。④反吠陀的沙门团。

  反吠陀的各派,均有其特种的主义及其教团的组织,此等教团为了与婆罗门区别起见,即以沙门(Sramana勤息)来命名。故在佛陀介绍各派的意见时,便称之为“或沙门,或婆罗门”。各派之称佛陀,也以“大沙门”或加上释尊之姓“沙门瞿昙”呼之。

  当时的沙门团很多,佛典中有九十六种外道的记载,其中最有名的外道沙门,便是六师外道。

  六师外道 六师外道的有关记载,见于小乘经律的有多起,今以长阿含经第二十七之“沙门果经”为准,介绍他们的名字如下:

  一、不兰迦叶(PurnaKasyapa):为伦理的怀疑者,否定善恶之业有其相应之根,故唱无作用论。

  二、末伽梨瞿舍利(MakkholiCosala):此为邪命外道之祖,唱无因而有论。乃是耆那教的一派,在佛世极有势力,除了耆那教,他是其余五师中的最盛大者。

  三、阿耆多翅舍钦婆罗(Ajita Kcsakambali):否定灵魂之说,唱唯物论,以快乐为人生之目的,排斥一切严肃的伦理观念,此亦即是顺世外道。

  四、婆浮陀伽旃那(Pukudha Kacayana):主张心物永不消灭,唱世间常存论。

  五、散若夷毗梨沸(Sanjaya Belatthiptta):为诡辩派的或捕鳗论者,舍利弗及目犍连,即是此派出身而归信佛教的。

  六、尼乾子若提子(Nirgranthajiatiputra):这就是耆那教之始祖摩诃毗卢(Mahavira),他出世稍早于释尊,也是王子出身。此派以命(Jiva)及非命(ajiva)之二元论而说明一切,故也是否定有上帝造物观念的无神论者。其实践方面,则以极端的苦行严守不杀生为特色。印度是禁欲苦行的风行国,故当佛教沦为密教之左道而行男女之大乐后即告灭亡,耆那教则历二千五百年,迄今仍在印度流行。

  六师外道,从佛典中看,可谓一无是处,实则考察彼等之思想,固然不及佛教之合理,但也未必尽如佛经之结集者们所以为的那样。从此亦可反映出当时的佛教与外道之间的冲突,壁垒非常明显。正信的佛子,也确不容存有模棱两可的乡愿意识。

  六十二见 当时的外道思想,总括各沙门团及婆 罗门之学说,加以整理分类,其得六十二种见解,此见于长阿含经第二十一“梵动经”。综 合六十二见,又可分为如下的两说及十类:

  甲、说过去世,或称本劫本见者,五类十八见:

  一、世间常住论,即是常见论,四种。

  二、世间半常半无常论,四种。

  三、世间有边无边论,四种。

  四、异问异答论,即是诡辩派、捕鳗论、不死矫乱论,四种。

  五、无因而有论即是无因论,二种。

  乙、说未来世,或称末劫末见者,五类四十四见:

  六、世间有想论,十六种。

  七、世间无想论,八种。

  八、世间非有想非无想论,八种。

  九、众生断灭无余论,即是断见论,七种。

  …

《印度佛教史(圣严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