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度佛教史(聖嚴法師)▪P3

  ..續本文上一頁因緣、故事、來曆,而以散文來解釋它們。

  在印度哲學史的分期上,梵書、奧義書,均列于吠陀時期。在此所要介紹的叁大聖書,吠陀時期的即占其二。現在分述如下:

  (一)吠陀經:即是四種吠陀的集本。吠陀哲學的開出,是在梨俱吠陀的末葉,由于對向來所崇拜的自然諸神之懷疑,而在諸神之上,立一最高唯一的原理。從來未有獨立的神名,此時則出現了;從來未說宇宙的創造,此時則將抽象的唯一最高原理,予于生主(Prajapati),造一切主(Visvakarman),原人(Purusa)等的名。以此作爲有情與非情的本體。宇宙即爲此原理所統一而發生者。此在其無有歌(Nasadasiy

  Sukta)、生主歌(Praiapatya Sukta)、造一切歌(Visvakarman Sukta)祈禱主歌(Brahmanaspati Sukta)、原人歌(Purusa Sukta)各篇中表達出來。

  (二)奧義書:奧義書的梵名爲UPZ+NI+SAD,乃“近坐”的合成語,爲肝膽相照的對坐之意,其目的在于教人不知的秘密教義。奧義書在形式上仍是婆羅門教正統的産物,而爲梵書的一部分,它的最古部分的時代,則在西紀前七百至五百年間所作,這是由于時代思潮的所趨,自由思想擡頭,尤其是王者的權力升高而予以鼓勵,故其內容有露出反傳統的鋒芒。此書有兩種集本,一是五十二種本,一是一百零八種本,均可稱爲全集。此書內容之佳,叔本華曾說:“余得是書,生前可以安慰,死後亦可以安慰”。可見其價值之高。從本體論的梵=我,到現象論的梵之顯相,而到其結果的輪回解脫,何穎而深邃,其對印度哲學思想的啓迪極大。

  奧義書與佛陀的時代雖相連續,然佛陀是否知有此書,則殊屬疑問,唯其開明的內容,似已成了當時時代思潮的通途(木村泰賢“原始佛教思想論”一篇二章)。

  據說,基督教也受有奧義書不少的影響。(尼赫魯“印度的發見”四章九節)。

  (叁)薄伽梵歌(The BhagavadGita):這是史詩的一部分,它是“大戰詩”第六卷毗須摩品之第二十五章至四十二章的一段。大約創作于西元前四百年至二百年之間的時期。當時的佛教正以新氣運的發展而壓倒了婆羅門教和其他教團,吠陀經的學者們更將奧義書的思想,平民化于薄伽梵歌中,並把不合理的,重加組織,把矛盾的,調和起來,賦予新力量及新路向。經過長期的潛流,婆羅門教終于複興而爲印度教,仍取佛教的地位而代之。此書甚至被享波爾(William Von Humboldt)描寫爲:“最美麗,甚或是任何已知言語中唯一的真正哲學之歌。”尼赫魯則說:“這聖歌的宣說不是宗派的,或者說是宣示給思想上的任何一個學派的。”(均見尼赫魯作“印度之發現”四章十四節)此聖歌在印度教徒心目中的重要,猶如新約之于基督徒。

  以上叁書在中國尚未見有全譯本,僅有糜文開編譯了一冊“印度叁大聖典”的節本。

  六派哲學 所謂六派哲學,即是産生于史詩時期之末,與佛教初期階段相近的婆羅門教哲學,其名稱即是:

  一、尼夜耶派(TheNyaya School)

  二、僧耶派(The Sankhya School)即數論派

  叁、毗舍迦派(The Vaisesika School)即數論派

  四、瑜伽派(The Yoga School)

  五、弭曼差派(The Mimamsa School)

  六、吠檀多派(The Vedanta School)

  此六派不但信仰梵天的存在,並且承認吠陀的存在價值。唯其前四派的立論不以吠陀爲根據,後二派的立論則以吠陀爲根據。

  由奧義書激發的主要學派,爲數論派、瑜伽派、有神派(以梵天爲中心而産生維修奴與濕婆=自在天的信仰者)叁潮流,吠檀多派亦屬其正系而成立較前叁流爲遲。瑜伽派較佛陀爲遲;佛陀時代也尚無如今時僧耶頌所傳之數論派;與奧義書系思想相並,而認爲是梵書系哲學思想的弭曼差派、勝論派、尼夜耶派,其除尼夜耶派于間接關系上尚有討論之外,其余諸派之成立,均較佛陀爲遲。(木村氏“原始佛教思想論”一篇二章)。

  第二章 釋迦世尊

  第一節 釋尊的時代背景

  奧義書與佛教 在上一章第叁節已經說到了奧義書的出現,是由于時代思潮的所趨,故其內容有反傳統的鋒芒。從大體言之,佛教亦可謂曾受此書的熏陶,例如業說,在古奧義書本爲不公開的密教,到佛世則成爲各教派所公認的思想;輪回說,在梵書時代已萌芽,完成而爲一般所承認者,則自奧義書時代始;解脫說,乃爲奧義書的最終目的。凡此,均足以推定,佛陀雖因奧義書爲印度西部婆羅門教內的密教而未親見,但卻不能說佛陀未曾受到此書之自由思想的間接影響。因爲,佛陀所說的業、輪回、解脫,雖不盡同于奧義書,卻不能說其間毫無關系。

  何爲時代思潮 要講當時的思潮,須先說明當時的印度民族及社會的變遷。

  雅利安人以拘羅地方爲中心,建立了婆羅門教的文化思想,例如潘迦那(Pancala)、摩野(Matsya)、秀羅色那(Suracena)等國家,均以此爲中心。

  可是,到了此時,被婆羅門的法典視爲半雅利安半野蠻的下等種族,卻在恒河流域,特別是摩羯陀國,産生了新的文化思想。從包達耶那法典(Bandhayana dharma Sutra)等看來,摩羯陀人似系吠舍種與首陀羅種的混血人種,他們的祖先,吠舍種的雅利安人,也較居于拘羅地方的雅利人,更早來到印度,經過與賤族達維荼人的通婚,便成了新的獨立的種族。

  這些獨立的種族,以摩羯陀國爲中心,至佛陀時代,大國約有十六國,例如中阿含經五五·二二的持齋經所載,其中以都以于王舍城的摩羧陀、都于舍衛城的薩羅、都于賞彌的嗟彌、都于毗舍離的跋耆等國,較著名而強盛。

  在這些新的邦國,雖亦受有傳統婆羅門文化的影響,但其自由文化的勃興,卻受到了王者的保護。故在此一區域,雖也有四種姓的觀念,卻把刹帝利階級,置于婆羅門之上。這些王者,未必出于原來刹帝利的血統,然其仍以刹帝利種自居而領導四姓。因此,凡是新思想,均受到重視,婆羅門至上的觀念,則受到嚴重的考驗,反吠陀的思潮,則受到王者的保障。

  反吠陀的沙門團 我們已介紹過六派哲學的名稱,那是傳統學派的繁衍,他們無一不承認吠陀的價值。這裏的沙門團,卻是否認吠陀價值的革新派。

  事實上,在佛陀前後的一二百年間,印度的思想界極混雜,歸納起來,大致可分四類:

  ①正統的婆羅門教。②習俗的信仰,此系以史詩爲中心的思想,他們是以梵天、維修奴、濕婆等叁神爲中心的婆羅門教的通俗化。③哲學,例如六派哲學之大部分已在成立中。④反吠陀的沙門團。

  反吠陀的各派,均有其特種的主義及其教團的組織,此等教團爲了與婆羅門區別起見,即以沙門(Sramana勤息)來命名。故在佛陀介紹各派的意見時,便稱之爲“或沙門,或婆羅門”。各派之稱佛陀,也以“大沙門”或加上釋尊之姓“沙門瞿昙”呼之。

  當時的沙門團很多,佛典中有九十六種外道的記載,其中最有名的外道沙門,便是六師外道。

  六師外道 六師外道的有關記載,見于小乘經律的有多起,今以長阿含經第二十七之“沙門果經”爲准,介紹他們的名字如下:

  一、不蘭迦葉(PurnaKasyapa):爲倫理的懷疑者,否定善惡之業有其相應之根,故唱無作用論。

  二、末伽梨瞿舍利(MakkholiCosala):此爲邪命外道之祖,唱無因而有論。乃是耆那教的一派,在佛世極有勢力,除了耆那教,他是其余五師中的最盛大者。

  叁、阿耆多翅舍欽婆羅(Ajita Kcsakambali):否定靈魂之說,唱唯物論,以快樂爲人生之目的,排斥一切嚴肅的倫理觀念,此亦即是順世外道。

  四、婆浮陀伽旃那(Pukudha Kacayana):主張心物永不消滅,唱世間常存論。

  五、散若夷毗梨沸(Sanjaya Belatthiptta):爲詭辯派的或捕鳗論者,舍利弗及目犍連,即是此派出身而歸信佛教的。

  六、尼乾子若提子(Nirgranthajiatiputra):這就是耆那教之始祖摩诃毗盧(Mahavira),他出世稍早于釋尊,也是王子出身。此派以命(Jiva)及非命(ajiva)之二元論而說明一切,故也是否定有上帝造物觀念的無神論者。其實踐方面,則以極端的苦行嚴守不殺生爲特色。印度是禁欲苦行的風行國,故當佛教淪爲密教之左道而行男女之大樂後即告滅亡,耆那教則曆二千五百年,迄今仍在印度流行。

  六師外道,從佛典中看,可謂一無是處,實則考察彼等之思想,固然不及佛教之合理,但也未必盡如佛經之結集者們所以爲的那樣。從此亦可反映出當時的佛教與外道之間的沖突,壁壘非常明顯。正信的佛子,也確不容存有模棱兩可的鄉願意識。

  六十二見 當時的外道思想,總括各沙門團及婆 羅門之學說,加以整理分類,其得六十二種見解,此見于長阿含經第二十一“梵動經”。綜 合六十二見,又可分爲如下的兩說及十類:

  甲、說過去世,或稱本劫本見者,五類十八見:

  一、世間常住論,即是常見論,四種。

  二、世間半常半無常論,四種。

  叁、世間有邊無邊論,四種。

  四、異問異答論,即是詭辯派、捕鳗論、不死矯亂論,四種。

  五、無因而有論即是無因論,二種。

  乙、說未來世,或稱末劫末見者,五類四十四見:

  六、世間有想論,十六種。

  七、世間無想論,八種。

  八、世間非有想非無想論,八種。

  九、衆生斷滅無余論,即是斷見論,七種。

  …

《印度佛教史(聖嚴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