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於“大菩提寺”,属於无畏山派。其於此学习巴利三藏,但因有许多地方不解,因此到锡兰修学。据说在印度时造《法集论注》以注释《法集论》,很显然他学过无畏山派的纲目书《解脱道论》。到达锡兰之后,他看出大寺派学识方面的优越,其论注也正统。上座部学者为要考验其才识,要求他解释尼柯耶的一段经文,因此佛音写了《清净道论》,将大寺派的教理系统化,大寺派学者识其才华,供给他各种资料,请他注释三藏。他深信大寺派思想属正统,因此在他的注释书中明白表现其代表大寺派思想,也符合佛陀正统教义。他的有关阿毗达磨的著作有《清净道论》,是佛音到达锡兰之后的第一部著作。南传佛教中,此论解释阿毗达磨教义最为详尽。佛音写本论似仿照无畏山派《解脱道论》的系统方法。佛音方法与有部的世亲一样,世亲著《俱舍论》时,亦参考法救的《杂阿毗昙心论》。解脱道论的巴利原著已失传,有中译本叫《解脱道论》。其作者优婆底沙所造且属於无畏山派。下面是《解脱道论》和《清净道论》内容安排之比较:
解脱道论
vimokSamArga-sAstra(12品)
1。nidAnaM(因缘品)
2。sIlapariccheda(分别戒品)
3。dhutanga(头陀品)
4。kalyanamitta-sevana(分别定品)
5。bhavana-paricchedo(觅善知识品)
6。kammatthana(分别行品)
7。kammaTThAna(分别行处品)
8。panna-saMskAra(行门品)
9。pa ̄ca-abhij ̄nA(五通品)
10。Pa ̄n ̄nA-pariccheda(分别慧品)
11。pa ̄nca-upAya(五方便品)
12。sacca-pariccheda(分别谛品)
清净道论
visuddhimagga(23品)
1。nidanakatha序品,sila说戒品
2。dhutanga(说头陀支品)
3。kammaTThAna-gahana(说取业处品)
4。pathavi-kasina(说地遍品)
5。sesa-kasina(说余遍品)
6。asubhA-kammaTThAna(说不净业处品)
7。cha-anussati(说六随念品)
8。anussati-kammaTThAna(说随念业处品)
9。brahma-vihAra(说梵住品)
10。aruppa(说无色品)
11。samAdhi(说定品)
12。iddhi-vidha(说神变品)
13。abhi ̄n ̄nA(说神通品)
14。khandha(说蕴品)
15。ayatana-dhatu(说处界品)
16。indriya-sacca(说根谛品)
17。pa ̄n ̄na-bhumi(说慧地品)
18。ditthi-visuddhi(说见清净品)
19。kankha-vitarana-visuddhi(说度疑清净品)
20。maggamagga-nanadassana-visuddhi(说道非道智见清净品)
21。patipada-nanadassana-visuddhi(说行道智见清净品)
22。nanadassana-visuddhi(说智见清净品)
23。pannabhavananisamsa(说修慧的功德品)
此比较显示二论以戒定慧次序说明解脱之道。在纲目排列上此二论相符合,但《清净道论》则更为详尽。其教理大体亦一致,但细节上小有不同。
下列三论亦为佛音所造:(一)《法集论注》,注解《法集论》。佛音往锡兰前所造。原著与现存本有不同,可能它是在印度本上写成,后来加以修订。不过在内容和文体上还有受无畏山派影响的迹象。本论有些教义的注解是别的论中所没有的,因此本论是研究阿毗达磨不可或缺的参与书。
(二)《除痴论》sammohauinsdani:注解《分别论》,其内容与《清净道论》相同。(三)pancappakarana-atthakatha(五论之注释):其余五论之注释合成一集,使人对教义有具体了解。
佛音在其所造注释书中,他不用自己意见而以锡兰论书做资料,以此而言他不像《俱舍论》的世亲,而像《大毗婆沙论》的作者。
四、其他纲目书。佛音之著作卷帙繁多,对初学者过於难懂。因此有纲目书或缩简本的需要。佛音后五、六百年之间为符合需要有许多纲目书的出现。下列九论在缅甸被视为阿毗达磨纲目书的代表:《入阿毗达磨论》,《色非色分别论》,《谛要略论》,《断痴论》,《名色抄论》,《摄阿毗达磨义论》,《第一义决定论》,《名色差别论》,《名行灯论》。
前二论是佛音同时代的佛授所造。他依佛音的论著作了几本阿毗达磨和律的纲目书。其态度不像佛音的保守,他很自由地发表自己意见。《入阿毗达磨论》是《清净道论》的缩本,以颂偈为文体。在《摄阿毗达磨义论》出现前,广被研究。散文体裁的《色非色分别论》适合初学者研究。佛授的这二论将现实(reality)分成“心”、“心所”、“色”和“涅槃”,解释和分类所谓“施设”,又将“色”和“心所”再分析。这个理论和分类甚至佛音的论里亦没有,是种革新。《谛要略论》为“护法”所造。为与佛音以后的最伟大论师“大护法”区别,称他为“小护法”。此论卷帙少,初没有包括新的教理发展和特点,适合初学者。“大护法”除了写了几部《小尼柯耶》的注释外,据说也造了《清净道论注》以注解佛音的《清净道论》,和paramattappakasini。他的著作对於希望详细研究《清净道论》的人很有帮助。
《断痴论》的作者是锡兰人迦叶。《名色抄论》或叫khema-padarana,其作者年代不详,也许与大护法同一时代。这都是适合初学的小部作品,无创意。
《摄阿毗达磨义论》、《第一义决定论》和《名色差别论》的作者是阿那律Anuruddha。其写作时期亦不详。论文文字含有梵文音的巴利文,而其注释书完成於十二世纪后半叶,从这些事实可推断此三论完成於十一世纪或十二纪初,这个时期梵文开始影响巴利文。《摄阿毗达磨义论》是此三论的最具权威的。本论精简大寺派的教义,由於其过於精简,没有特殊研究的人不易了解,有很多它的注解书。全论连贯有系统,完成了对“心所”、“色”、“施设”等的分类解释。可说本论代表阿毗达磨教义的发展之最高峰。与有部的《俱舍论》同等地位。本论最有名的注释书是十一或十二世纪samangala造的《阿毗达磨义广明》。《第一义决定论》《名色差别论》适合初学者,但评价不如《摄阿毗达磨义论》高。
《名行灯论》是缅甸僧人saddhamma-jotipala(又名ghapada)所造。於十二世纪末至锡兰留学出家,将锡兰佛教传入缅甸。当时为大寺派之教理研究和教会活动发展之最盛时期。ghapda於锡兰停留十年后,携回缅甸大量锡兰佛教教典,因而奠定缅甸研究阿毗达磨之基础。除《名行灯论》外,ghapda并著visuddhimagganthipada,解释《清净道论》中之难字。从此,阿毗达磨研究之风从锡兰传到缅甸,延续至今。
(恒清译自Eneyclopaedia ofBuddhism第一册“Abhidharma Literature”条,本文原作者为Kogen Mizuno,即日本学者水野弘元)
《阿毗达磨文献导论》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