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二十五课 四重四谛观

  第二十五课 四重四谛观

  天台智者大师依四教中的四重观意,以声闻四谛的法门而建立四谛的观修方法,使苦集灭道的最基本的四谛,逐渐升华为无生四谛,无量四谛,及至圆成无作的不可思议四谛。

  一、藏教的生灭四谛观 立足于人生现实,以客观相对性的观点。在禅定心中明了地谛观生灭变异的四种谛理,所以称为生灭四谛。

  (1)生灭苦谛:对于人生的三苦、八苦,谛观它们在众生心中出现时,有产生变化,以至灭亡的三个过程,所以一切诸苦都是無常变灭的。

  (2)生灭集谛:苦由众生心中的贪嗔痴及等分烦恼而来,而此烦恼心是流动迁移,不断地扰浊内心,由此才引生了善、恶无记的三有漏业,能感招生死的苦果。

  (3)生灭道谛:以戒定慧等佛教法门对治自心的烦恼,改变其习惯的思想,使贪嗔痴烦恼得以调伏。这是道法的善巧作用。

  (4)生灭灭谛:以修行的功用,灭尽三界因果的有为法,还归于真谛的无为无漏的寂灭空境,生死已了,烦恼不生,获证永恒的空性。

  二、通教的无生四谛观 如能依生灭四谛为基本的观修智慧,不必入于空性,而以理观的悟智,进一步了达四谛如幻,当体即是无生,而不等烦恼灭尽方证无生,所以称为无生四谛。

  (1)无生苦谛:了苦如幻,当体即空,所以苦也就没有了逼迫之相,而于苦时不再被苦受所逼,生死也即通于涅槃了。

  (2)无生集谛:了悟惑业都是因缘所生,缘生无性,全体是空,空无和合,更无烦恼可染之心,所以烦恼也即通了菩提了。

  (3)无生道谛:所对治的惑业即已空幻,能对治的道法也即空设,无能治与所治,所以一切道法也就空无所执了,因不再被道法所阻,所以道与烦恼也即成了不二之相。

  (4)无生灭谛:苦与集都已如虚空,空性之中无有生灭,无生灭的性质即真谛涅槃,更无幻化的苦集染于真性,所以在灭谛中就无生相了。

  三、别教的无量四谛观 无生如幻的观修,仍偏于真谛空性的一边,未能起無量差别的妙用,所以其智慧虽利而不广,其境界虽深却不普。因此菩萨在無生理观的基础上更进而展开悲愿广大,智解无边无量四谛,以此而适应无量众生差别机缘。

  (1)无量苦谛:观照十法界诸苦的无量境况。因为菩萨谛观地狱界有八万四千鬲子,一一狱中受苦形状,亦复多种。乃至谛观,畜生饿鬼等差别的苦报、苦受等无量差别,悟知苦谛有无量相。

  (2)无量集谛:观照五住烦恼的无量集积。因为菩萨谛观见惑就有十六知见,六十二见,一百八百等,一一皆具八十八使,何况思惑,尘沙,无明等无边差别的烦恼。所以悟知集有无量相,菩萨通达一切众生界的无量烦恼,方能即烦恼而成菩提,广度一切众生。

  (3)无量道谛:观照一佛出世的无量法门。菩萨谛观大小二乘,偏圆权实,各有八万四千法门,一佛的法门就有恒河沙了,何况十方诸佛法门。所以悟知道有无量相,菩萨能达无量道相,方能广施方便,普利一切。

  (4)无量灭谛:观照涅槃指归的无量差别。菩萨谛观道谛的法门因人设立有无量差别,故针对各种法门而形成的指归之法也有无量。无量的因心成就无量的果德,通达无量的果德,方能随机印证,授记作佛。

  四、圆教无作四谛 无量四谛虽然广大无边,仍有其差别相在,所以未达究竟圆融。圆教的四谛是实相、是天然本具,非造作而后有,故称“无作四谛”,为佛法最究竟圆满的体现。因此有无平等,小大一体,是非齐观,迷悟不二。

  (1)无作苦谛:谛观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苦境的存在,一一即是实相的妙现,法尔如是,本然任运,所以一切苦相都不必捨弃,因为全体真实故。

  (2)无作集谛:谛观无明尘劳即是菩提。因为无明无性,即是法性,法性的当体即是一念清净心,此心即是菩提,不必离菩提而修菩提,所以无集可断。

  (3)无作道谛:谛观着有滞空之边与心外取法之邪,当下无性,无性之性,即是三千诸法,即空即假即中的实相正体。边邪之人,随闻一句,皆得作佛,所以无道可修。

  (4)无作灭谛:谛观生灭都是缘生,缘生无性,即是寂灭性。一切众生即是涅槃相。因此离开生灭,就没有涅槃可得。所以生死即涅槃,离生死无灭可证。

  台宗行人以智慧心对四重四谛理,一一观照,使理境明了现前,达理无碍,圆悟一切皆自心所现,如果真能深入无作,那么万物缘生皆是一乘大道,更不被诸法所拘了。

  练习题;

  1. 为何要立四重四谛观?

  2. 生灭四谛的基本名义如何?

  3. 无生四谛谛观过程如何?

  4. 无量四谛的量以什么来体现?

  5. 无作四谛的无作妙在那里?

  6. 如何体悟无作四谛的微妙处?

  思考题:

  1. 一一谛观四重四谛之后,观看自己心灵世界的变化。

  2. 联系人生实际去体悟四重四谛的不同层面。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