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二十五課 四重四谛觀

  第二十五課 四重四谛觀

  天臺智者大師依四教中的四重觀意,以聲聞四谛的法門而建立四谛的觀修方法,使苦集滅道的最基本的四谛,逐漸升華爲無生四谛,無量四谛,及至圓成無作的不可思議四谛。

  一、藏教的生滅四谛觀 立足于人生現實,以客觀相對性的觀點。在禅定心中明了地谛觀生滅變異的四種谛理,所以稱爲生滅四谛。

  (1)生滅苦谛:對于人生的叁苦、八苦,谛觀它們在衆生心中出現時,有産生變化,以至滅亡的叁個過程,所以一切諸苦都是無常變滅的。

  (2)生滅集谛:苦由衆生心中的貪嗔癡及等分煩惱而來,而此煩惱心是流動遷移,不斷地擾濁內心,由此才引生了善、惡無記的叁有漏業,能感招生死的苦果。

  (3)生滅道谛:以戒定慧等佛教法門對治自心的煩惱,改變其習慣的思想,使貪嗔癡煩惱得以調伏。這是道法的善巧作用。

  (4)生滅滅谛:以修行的功用,滅盡叁界因果的有爲法,還歸于真谛的無爲無漏的寂滅空境,生死已了,煩惱不生,獲證永恒的空性。

  二、通教的無生四谛觀 如能依生滅四谛爲基本的觀修智慧,不必入于空性,而以理觀的悟智,進一步了達四谛如幻,當體即是無生,而不等煩惱滅盡方證無生,所以稱爲無生四谛。

  (1)無生苦谛:了苦如幻,當體即空,所以苦也就沒有了逼迫之相,而于苦時不再被苦受所逼,生死也即通于涅槃了。

  (2)無生集谛:了悟惑業都是因緣所生,緣生無性,全體是空,空無和合,更無煩惱可染之心,所以煩惱也即通了菩提了。

  (3)無生道谛:所對治的惑業即已空幻,能對治的道法也即空設,無能治與所治,所以一切道法也就空無所執了,因不再被道法所阻,所以道與煩惱也即成了不二之相。

  (4)無生滅谛:苦與集都已如虛空,空性之中無有生滅,無生滅的性質即真谛涅槃,更無幻化的苦集染于真性,所以在滅谛中就無生相了。

  叁、別教的無量四谛觀 無生如幻的觀修,仍偏于真谛空性的一邊,未能起無量差別的妙用,所以其智慧雖利而不廣,其境界雖深卻不普。因此菩薩在無生理觀的基礎上更進而展開悲願廣大,智解無邊無量四谛,以此而適應無量衆生差別機緣。

  (1)無量苦谛:觀照十法界諸苦的無量境況。因爲菩薩谛觀地獄界有八萬四千鬲子,一一獄中受苦形狀,亦複多種。乃至谛觀,畜生餓鬼等差別的苦報、苦受等無量差別,悟知苦谛有無量相。

  (2)無量集谛:觀照五住煩惱的無量集積。因爲菩薩谛觀見惑就有十六知見,六十二見,一百八百等,一一皆具八十八使,何況思惑,塵沙,無明等無邊差別的煩惱。所以悟知集有無量相,菩薩通達一切衆生界的無量煩惱,方能即煩惱而成菩提,廣度一切衆生。

  (3)無量道谛:觀照一佛出世的無量法門。菩薩谛觀大小二乘,偏圓權實,各有八萬四千法門,一佛的法門就有恒河沙了,何況十方諸佛法門。所以悟知道有無量相,菩薩能達無量道相,方能廣施方便,普利一切。

  (4)無量滅谛:觀照涅槃指歸的無量差別。菩薩谛觀道谛的法門因人設立有無量差別,故針對各種法門而形成的指歸之法也有無量。無量的因心成就無量的果德,通達無量的果德,方能隨機印證,授記作佛。

  四、圓教無作四谛 無量四谛雖然廣大無邊,仍有其差別相在,所以未達究竟圓融。圓教的四谛是實相、是天然本具,非造作而後有,故稱“無作四谛”,爲佛法最究竟圓滿的體現。因此有無平等,小大一體,是非齊觀,迷悟不二。

  (1)無作苦谛:谛觀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等苦境的存在,一一即是實相的妙現,法爾如是,本然任運,所以一切苦相都不必捨棄,因爲全體真實故。

  (2)無作集谛:谛觀無明塵勞即是菩提。因爲無明無性,即是法性,法性的當體即是一念清淨心,此心即是菩提,不必離菩提而修菩提,所以無集可斷。

  (3)無作道谛:谛觀著有滯空之邊與心外取法之邪,當下無性,無性之性,即是叁千諸法,即空即假即中的實相正體。邊邪之人,隨聞一句,皆得作佛,所以無道可修。

  (4)無作滅谛:谛觀生滅都是緣生,緣生無性,即是寂滅性。一切衆生即是涅槃相。因此離開生滅,就沒有涅槃可得。所以生死即涅槃,離生死無滅可證。

  臺宗行人以智慧心對四重四谛理,一一觀照,使理境明了現前,達理無礙,圓悟一切皆自心所現,如果真能深入無作,那麼萬物緣生皆是一乘大道,更不被諸法所拘了。

  練習題;

  1. 爲何要立四重四谛觀?

  2. 生滅四谛的基本名義如何?

  3. 無生四谛谛觀過程如何?

  4. 無量四谛的量以什麼來體現?

  5. 無作四谛的無作妙在那裏?

  6. 如何體悟無作四谛的微妙處?

  思考題:

  1. 一一谛觀四重四谛之後,觀看自己心靈世界的變化。

  2. 聯系人生實際去體悟四重四谛的不同層面。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