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一章 六妙门修法 第五节 观门修法

  第五节 观门修法

  观门的修法与止门修法不同,它要在禅定心中,以能观的观智,观于所观的诸境,层层深入,最后达于智境冥一,悟证实相。先述次第三机,次论觉意三味,最后论十乘观法。

  一、次第三观

  次第三观是方便观法,如练习者在止法中无法入门,即用次第三观来修。

  1、从假入空观这一观是入门的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应认真修习,反复研磨。此法又分为二科,一是析假入空观,属于初步的练习;二是体假入空观,观力较强者方可进修。

  (1)析假入空观:练习者在禅定心中,以明了的心慧分别起观,先观定心中的微细出入呼吸的相状,只觉此时息相,犹如空中之风一般,无内无外,了无实合格。次观皮肉筋骨、五腑六腑等身体各种成份,犹如芭蕉之叶,也如梦幻泡影,无有实质。次观微细的心念,无常变迁,刹那不住,没有一个我的主宰。因此,一一遍观身体、感受、心念、五蕴等一切诸法,令其消归于空。久之,于观心中,明见诸法皆无自性,没有得禅之人,亦无禅境之法,既无人法,而此禅定依什么而立

  因此了达禅定的虚妄,其体本空。在定心中作如是观时,便有功能与观智的开发,如感觉呼吸出入遍及全身毛孔,心眼开明,透视身内的五脏六腑及经脉细胞与一切虫类,因见到内外不净的假相,及刹那变易的诸法,于是心生悲喜,证得无常、苦、空、无我的四念处智慧,破除凡夫常乐我净的四颠倒。由此得相应的智慧,已深明无我的真理,但未入见道,未证本来。如果在修此法时,出现各种烦恼障碍,则应用对治观来分别观破,如(一)多贪的用不净观法;(二)多嗔的用慈悲观法;(三)愚痴重的用因缘观法;(四)业障重的用念佛观,或用持咒法。

  用析空观修习后,虽未证入真空,但已得相应空,内心应是清明的,空觉应时时现前,身心轻快,头脑清醒,精神爽朗而饱满,执着明显减轻,在生活中有一种异常的寂静安宁感。

  (2)体假入空观:这种观法也是在禅定细心中,或在析空观的基础上作进一步观法。析空观以思惟分析身息心三者皆空无性,而此法则以推理心境四性无体而悟入无生真空理性,故在观智上要比前一步难一些。

  四性即以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的四句模式,来推理心境诸法本自无性的真理。不过不能在四句上产生分析性的执着,而应借四句模式的推理,打破心境的执着。如在推理时冥然进入真空无生之境,则推理就可停止不用,因为当证入真境时,法亦应舍故。

  推理的方法是这样的:①先以心法来推四性:如果是心法自生,应从心生心,那么,能生所生,就有二个心了;又不对境时,心也应常生,但没有境的存在,也就没有心的反映,因此,心并非自生。如果心是从他而生,从外境产生的心,与我又有何干呢

  又如从境生心,那么圣人在对境时,也应该生心了,但圣人并不会在对境时生心,所以心并不是从他而生。如果是心境共生,那么,到底与心境各有生性才成为共生呢

  还是心与境各无生性才有共生呢

  如果心境各有生性,为什么还要依赖对方的共和才能生起

  假如一定要心境共和时才能生起,那么应有二个心共同生起,一个心从自心生,一个心则从境而生,但实际上又不然,因为假如心境各无主体没有独立的能生之性,那么在共和之际怎能有所生呢

  比如一粒沙没有油,众多的沙共压又岂能压出油来

  所以心并非从共生而来。如果说无因而生的,既然是不因心生,又不因境生,心境的本体尚自没有,又怎能产生心呢

  不应该人虚空突然无中生有的变幻出心识来,所以说也不是无因生。这样用四性来推理检责,寻找不到一个心的生处,则悟知心本无生,因无生故,一切妄念当下止息,真空妙性全体显现,便证入一空一切空的境界。

  ②如果用以上四性推检心本无生仍未入门,就应用四性推检境本无生的道理了。如果境是自生的,那么应该从境生境,便有二境的重叠。又心不缘境时,境也该常常现前,而实际上心不缘时境便不现,由此而知境必待缘,是不能自生的。假如从他而生,那么从心生境,此境还属于心中之境,怎能说是境

  又心念兔角,兔应生角,而实际上心念之时兔角是不可能产生的,所以不是他生。假如是共生的话,正如前面所说,各无能生的主体,又怎能从共和中而生呢

  (注意:前面的二心并生,在此处应改为二境并生)假如说无因而生,就如在太阳之中,忽然出现月亮一样,是不可能的。因此境的产生也不是无因而生的。如此用四性推理检责,也寻找不到一个境的生处,则悟知境也是无生的。

  因此,无论是心或境,在反复的推理中,悟知俱如梦幻,求其生性了不可得,当体即是无生。这无生之理,今古常然,始终不改,故佛不能增,生不能减。悟入此无生性,即体达无生真空之道。《童蒙上观》第十证果章中说:“若行者如是修止观时,能了知一切诸法皆由心生,因缘虚假不实故空;以知空故,即不得一切诸法名字相,则体真止也(此与从假入空义同,法则略有差别,初入佛法,最难的即是体入空寂的真性)。尔时上不见佛果可求,下不见众生可度,查名从假入空观,亦名二谛观,亦名慧眼,亦名一切智。若住此观,即堕声闻、辟支佛地。……当知若见无为入正位者,其人终不能发三菩提心,此即定力多故不见佛性。若菩萨为一切众生、成就一切佛法,不应取着无为而自寂灭,尔时应修从空入假观。”此即提示证空的情况。

  2、从空入假观证得空寂之性后,不取着空觉,而更从空寂之性上启其妙用,广施善巧方便,度化一切众生,成就一切功德庄严,因此菩萨应进修从空入假的观法。入假观法须在了知一切诸法如幻、缘生无住的基础上,进一步深明入假三法:①知病:深知众生三惑等无量烦恼习气之病,明晰无谬。②识药:深悉一切佛法方便,八万四千法门,诸宗善巧妙观,乃至世间一切有用的学问,都应一一掌握。③应病与药:深明病药相治之法,对不同的众生、方便施以不同的法门,使各得其益,符合于根机,善巧除其障难;在一一病药中,没有错谬与颠倒,都能使众生欢喜受益。菩萨如果不明了以上三点即是尘沙惑,能够遍观三点又能遍学精进,即是伏尘沙惑。如进一步能称机启用,深符药病,即称之断尘沙惑。如所知病药及应用之见未亡,即属于菩萨习气。如《童蒙止观》中说:

  “则当谛观心性虽空,缘对之时,亦能出生一切诸法,犹如幻化,虽无定实,亦有见闻党知等相差别不同。行者如是观时,虽知一切诸法毕竟空寂,能于空中修种种行,如空中种树。亦能分别众生诸根,性欲无量故(病),则说法无量(药)。若能成就无碍辩才,则能利益六道众生(生病与药)。是名方便随缘止。乃是从空入假观,亦名平等观,亦名法眼,亦名道钟智。住此观中,智慧力多故,虽见佛性而不明了。菩萨虽复成就此二种观(指入空、入假),是名方便观门,非正观门也。”

  此即提示入假的情况。

  3、中道第一义谛观在入假观的修习中,因为缘对偏多,慧照偏胜,所以对寂静心有所影响,这也正是菩萨在众生中所难避免的微细四相的执着,因此必须进一层打破偏执、融空有于一体,消真俗于不二,便可破无明、证法身,全体契入中道妙境。因此《童蒙止观》中说:

  “因是二空观,得入中道第一义谛观,双照二谛,心心寂灭,自然流入萨婆若海(中道果智)。若菩萨欲于一念中具足一切佛法,应修息二边分别止,行于中道正观。云何修正观

  若体知心性非真非假,息缘真假之心,名之为正;谛观心性非空非假,而不坏空假之法。若能如是照了,则于心性通达中道,圆照二谛。若能于自心见中道二谛,则见一切诸法二谛;亦不取中道二谛,以决定性不可得故。是名中道正观。”

  通过中道正观的修习,启开大智慧,证入佛眼一切种智,因定慧力等故,了了见于佛性,获得六根清净,入佛境界,于一切法无所染着,一切佛法同时证入,具足真名二身,能于百娑婆界,八相显示,广度众生。这就是中道观初步成就的初发心时,此时的性质、功能与佛一样,所以也称为佛,不过仍未究竟圆满,所以只是分证佛德而已。

  二、觉意三昧观

  修习者在次第三观法中,经过数月的练习而终未悟证中道,或毫无兴趣,或初有进步,中途退转,由于种种因缘与上法不契,则可改修觉意三昧观法,以进一步开发善根,助成大道。

  修此观法,先要发大誓愿,以此庄严自心,并要深明自性空寂、本具一切万德,而我今被无明所覆,未能觉了,因此必须勤修正观,真正行到此境乃能证知,一切知解均属缘虑故,不能明悟佛法。因此以广大真正之心,行六度法化转六蔽,在修六度时,应一一了知三轮体空,善调其心,令意柔软,然后随心所起,以无住着之心,反照观察四念细心之相。这四念即是所观境:①未念:心未起缘境寂然状态。因为此时心相已止,没有对待,但心体空湛寂,灵明不昧,不过一般粗妄未歇,覆蔽重的人是看不见的。②欲念:心正想起念缘境的最初一刹那开端,是从细至粗,从弱至强的心相活动过程。③念:起一念一定有一个对象,心与对象相应,即有明了思惟的作用,念正是心与境相应的一个过程,这也有粗细不同,粗的心缘境较长而不自觉,波动较大;细的较短而能自觉,波动也小。不过未证空性的心会随之而迁,如悟知心相心体不一不异,则即是明心见性的境界。④念已:一念缘境势力尽的时候,但一般很短,所以平常不易察觉,如果慧照力强,即在念灭之时,顿了空相,然后又见念起,或者亦可以暂伏不起,但不能即认为无念为究竟,因为心念的作用,正是寂灭体上的妙能,所以无念无所不念,方是真正寂照同时的真境。我们的心念无论缘善缘恶以及行住坐卧语言行动等一切作用,都有以上四相的过程,因此把握住四相,即能自在地应用心的功能。假如能够在行…

《第一章 六妙门修法 第五节 观门修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