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觀門修法
觀門的修法與止門修法不同,它要在禅定心中,以能觀的觀智,觀于所觀的諸境,層層深入,最後達于智境冥一,悟證實相。先述次第叁機,次論覺意叁味,最後論十乘觀法。
一、次第叁觀
次第叁觀是方便觀法,如練習者在止法中無法入門,即用次第叁觀來修。
1、從假入空觀這一觀是入門的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應認真修習,反複研磨。此法又分爲二科,一是析假入空觀,屬于初步的練習;二是體假入空觀,觀力較強者方可進修。
(1)析假入空觀:練習者在禅定心中,以明了的心慧分別起觀,先觀定心中的微細出入呼吸的相狀,只覺此時息相,猶如空中之風一般,無內無外,了無實合格。次觀皮肉筋骨、五腑六腑等身體各種成份,猶如芭蕉之葉,也如夢幻泡影,無有實質。次觀微細的心念,無常變遷,刹那不住,沒有一個我的主宰。因此,一一遍觀身體、感受、心念、五蘊等一切諸法,令其消歸于空。久之,于觀心中,明見諸法皆無自性,沒有得禅之人,亦無禅境之法,既無人法,而此禅定依什麼而立
因此了達禅定的虛妄,其體本空。在定心中作如是觀時,便有功能與觀智的開發,如感覺呼吸出入遍及全身毛孔,心眼開明,透視身內的五髒六腑及經脈細胞與一切蟲類,因見到內外不淨的假相,及刹那變易的諸法,于是心生悲喜,證得無常、苦、空、無我的四念處智慧,破除凡夫常樂我淨的四顛倒。由此得相應的智慧,已深明無我的真理,但未入見道,未證本來。如果在修此法時,出現各種煩惱障礙,則應用對治觀來分別觀破,如(一)多貪的用不淨觀法;(二)多嗔的用慈悲觀法;(叁)愚癡重的用因緣觀法;(四)業障重的用念佛觀,或用持咒法。
用析空觀修習後,雖未證入真空,但已得相應空,內心應是清明的,空覺應時時現前,身心輕快,頭腦清醒,精神爽朗而飽滿,執著明顯減輕,在生活中有一種異常的寂靜安甯感。
(2)體假入空觀:這種觀法也是在禅定細心中,或在析空觀的基礎上作進一步觀法。析空觀以思惟分析身息心叁者皆空無性,而此法則以推理心境四性無體而悟入無生真空理性,故在觀智上要比前一步難一些。
四性即以自生、他生、共生、無因生的四句模式,來推理心境諸法本自無性的真理。不過不能在四句上産生分析性的執著,而應借四句模式的推理,打破心境的執著。如在推理時冥然進入真空無生之境,則推理就可停止不用,因爲當證入真境時,法亦應舍故。
推理的方法是這樣的:①先以心法來推四性:如果是心法自生,應從心生心,那麼,能生所生,就有二個心了;又不對境時,心也應常生,但沒有境的存在,也就沒有心的反映,因此,心並非自生。如果心是從他而生,從外境産生的心,與我又有何幹呢
又如從境生心,那麼聖人在對境時,也應該生心了,但聖人並不會在對境時生心,所以心並不是從他而生。如果是心境共生,那麼,到底與心境各有生性才成爲共生呢
還是心與境各無生性才有共生呢
如果心境各有生性,爲什麼還要依賴對方的共和才能生起
假如一定要心境共和時才能生起,那麼應有二個心共同生起,一個心從自心生,一個心則從境而生,但實際上又不然,因爲假如心境各無主體沒有獨立的能生之性,那麼在共和之際怎能有所生呢
比如一粒沙沒有油,衆多的沙共壓又豈能壓出油來
所以心並非從共生而來。如果說無因而生的,既然是不因心生,又不因境生,心境的本體尚自沒有,又怎能産生心呢
不應該人虛空突然無中生有的變幻出心識來,所以說也不是無因生。這樣用四性來推理檢責,尋找不到一個心的生處,則悟知心本無生,因無生故,一切妄念當下止息,真空妙性全體顯現,便證入一空一切空的境界。
②如果用以上四性推檢心本無生仍未入門,就應用四性推檢境本無生的道理了。如果境是自生的,那麼應該從境生境,便有二境的重疊。又心不緣境時,境也該常常現前,而實際上心不緣時境便不現,由此而知境必待緣,是不能自生的。假如從他而生,那麼從心生境,此境還屬于心中之境,怎能說是境
又心念兔角,兔應生角,而實際上心念之時兔角是不可能産生的,所以不是他生。假如是共生的話,正如前面所說,各無能生的主體,又怎能從共和中而生呢
(注意:前面的二心並生,在此處應改爲二境並生)假如說無因而生,就如在太陽之中,忽然出現月亮一樣,是不可能的。因此境的産生也不是無因而生的。如此用四性推理檢責,也尋找不到一個境的生處,則悟知境也是無生的。
因此,無論是心或境,在反複的推理中,悟知俱如夢幻,求其生性了不可得,當體即是無生。這無生之理,今古常然,始終不改,故佛不能增,生不能減。悟入此無生性,即體達無生真空之道。《童蒙上觀》第十證果章中說:“若行者如是修止觀時,能了知一切諸法皆由心生,因緣虛假不實故空;以知空故,即不得一切諸法名字相,則體真止也(此與從假入空義同,法則略有差別,初入佛法,最難的即是體入空寂的真性)。爾時上不見佛果可求,下不見衆生可度,查名從假入空觀,亦名二谛觀,亦名慧眼,亦名一切智。若住此觀,即墮聲聞、辟支佛地。……當知若見無爲入正位者,其人終不能發叁菩提心,此即定力多故不見佛性。若菩薩爲一切衆生、成就一切佛法,不應取著無爲而自寂滅,爾時應修從空入假觀。”此即提示證空的情況。
2、從空入假觀證得空寂之性後,不取著空覺,而更從空寂之性上啓其妙用,廣施善巧方便,度化一切衆生,成就一切功德莊嚴,因此菩薩應進修從空入假的觀法。入假觀法須在了知一切諸法如幻、緣生無住的基礎上,進一步深明入假叁法:①知病:深知衆生叁惑等無量煩惱習氣之病,明晰無謬。②識藥:深悉一切佛法方便,八萬四千法門,諸宗善巧妙觀,乃至世間一切有用的學問,都應一一掌握。③應病與藥:深明病藥相治之法,對不同的衆生、方便施以不同的法門,使各得其益,符合于根機,善巧除其障難;在一一病藥中,沒有錯謬與顛倒,都能使衆生歡喜受益。菩薩如果不明了以上叁點即是塵沙惑,能夠遍觀叁點又能遍學精進,即是伏塵沙惑。如進一步能稱機啓用,深符藥病,即稱之斷塵沙惑。如所知病藥及應用之見未亡,即屬于菩薩習氣。如《童蒙止觀》中說:
“則當谛觀心性雖空,緣對之時,亦能出生一切諸法,猶如幻化,雖無定實,亦有見聞黨知等相差別不同。行者如是觀時,雖知一切諸法畢竟空寂,能于空中修種種行,如空中種樹。亦能分別衆生諸根,性欲無量故(病),則說法無量(藥)。若能成就無礙辯才,則能利益六道衆生(生病與藥)。是名方便隨緣止。乃是從空入假觀,亦名平等觀,亦名法眼,亦名道鍾智。住此觀中,智慧力多故,雖見佛性而不明了。菩薩雖複成就此二種觀(指入空、入假),是名方便觀門,非正觀門也。”
此即提示入假的情況。
3、中道第一義谛觀在入假觀的修習中,因爲緣對偏多,慧照偏勝,所以對寂靜心有所影響,這也正是菩薩在衆生中所難避免的微細四相的執著,因此必須進一層打破偏執、融空有于一體,消真俗于不二,便可破無明、證法身,全體契入中道妙境。因此《童蒙止觀》中說:
“因是二空觀,得入中道第一義谛觀,雙照二谛,心心寂滅,自然流入薩婆若海(中道果智)。若菩薩欲于一念中具足一切佛法,應修息二邊分別止,行于中道正觀。雲何修正觀
若體知心性非真非假,息緣真假之心,名之爲正;谛觀心性非空非假,而不壞空假之法。若能如是照了,則于心性通達中道,圓照二谛。若能于自心見中道二谛,則見一切諸法二谛;亦不取中道二谛,以決定性不可得故。是名中道正觀。”
通過中道正觀的修習,啓開大智慧,證入佛眼一切種智,因定慧力等故,了了見于佛性,獲得六根清淨,入佛境界,于一切法無所染著,一切佛法同時證入,具足真名二身,能于百娑婆界,八相顯示,廣度衆生。這就是中道觀初步成就的初發心時,此時的性質、功能與佛一樣,所以也稱爲佛,不過仍未究竟圓滿,所以只是分證佛德而已。
二、覺意叁昧觀
修習者在次第叁觀法中,經過數月的練習而終未悟證中道,或毫無興趣,或初有進步,中途退轉,由于種種因緣與上法不契,則可改修覺意叁昧觀法,以進一步開發善根,助成大道。
修此觀法,先要發大誓願,以此莊嚴自心,並要深明自性空寂、本具一切萬德,而我今被無明所覆,未能覺了,因此必須勤修正觀,真正行到此境乃能證知,一切知解均屬緣慮故,不能明悟佛法。因此以廣大真正之心,行六度法化轉六蔽,在修六度時,應一一了知叁輪體空,善調其心,令意柔軟,然後隨心所起,以無住著之心,反照觀察四念細心之相。這四念即是所觀境:①未念:心未起緣境寂然狀態。因爲此時心相已止,沒有對待,但心體空湛寂,靈明不昧,不過一般粗妄未歇,覆蔽重的人是看不見的。②欲念:心正想起念緣境的最初一刹那開端,是從細至粗,從弱至強的心相活動過程。③念:起一念一定有一個對象,心與對象相應,即有明了思惟的作用,念正是心與境相應的一個過程,這也有粗細不同,粗的心緣境較長而不自覺,波動較大;細的較短而能自覺,波動也小。不過未證空性的心會隨之而遷,如悟知心相心體不一不異,則即是明心見性的境界。④念已:一念緣境勢力盡的時候,但一般很短,所以平常不易察覺,如果慧照力強,即在念滅之時,頓了空相,然後又見念起,或者亦可以暫伏不起,但不能即認爲無念爲究竟,因爲心念的作用,正是寂滅體上的妙能,所以無念無所不念,方是真正寂照同時的真境。我們的心念無論緣善緣惡以及行住坐臥語言行動等一切作用,都有以上四相的過程,因此把握住四相,即能自在地應用心的功能。假如能夠在行…
《第一章 六妙門修法 第五節 觀門修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