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一章 六妙門修法 第五節 觀門修法▪P2

  ..續本文上一頁住坐臥、一切時處中,不斷地觀察四相,了達四相即是非相,便入一相平等,悟入無念真心。悟入後,又以了了分明的慧照,啓明用一切心能,善巧成就一切事業,廣度無量衆生。如果因根機較差而未能悟入,則應用推理四相以念轉念的方法,以冀悟入。

  推理方法分四層,每層中有四句,如于其中一句相應,即能趨入妙道。

  第一層谛觀推理法:

  第一句:未念心爲滅、欲念心生耶

  

  第二句:未念心爲不滅、欲念心生耶

  

  第叁句:未念心爲亦滅亦不滅、欲念心生耶

  

  第四句:未念心爲非滅非不滅、欲念心生耶

  

  第二層還轉谛觀推理法:

  第一句:未念是心滅者,爲欲念心生耶

  

  第二句:未念心滅,爲欲念心不生耶

  

  第叁句:未念心滅,爲欲念心亦生亦不生耶

  

  第四句:未念心滅,爲欲念心非生非不生耶

  

  第叁層谛觀推理法:

  第一句:念心生,爲念已滅耶

  

  第二句:念心生,爲念已不滅耶

  

  第叁句:念心生,爲念已亦滅亦不滅耶

  

  第四句:念心生,爲念已非滅非不滅耶

  

  第四層還轉谛觀推理法:

  第一句:念心心生,爲念已心滅耶

  

  第二句:念心心灰,爲念已心滅耶

  

  第叁句:念心心亦滅亦不滅,爲念已心滅耶

  

  第四句:念心心非滅非不滅,爲念已心滅耶

  

  在如上四相的推理中,找不到一個生滅、不生滅、亦生滅亦不生滅、非生滅非不生滅的任何一種特定的心相,一切過程都是虛妄無實,但有名字。名字之法不在內外中間,也不自有,即是無名字。假如在推理中,深悟在生滅四句中沒有名字相,但也不離假名的遷流作用;因無名字,所以非假(即空故),仍有假名的作用,所以非空(即假故)。于是在一念妙觀心中,融通了真俗、世出世間、有漏無漏、生死涅等的二邊,不取不執,遠離一切結業障覆。正觀之心,猶如虛空,湛然清淨;因此中道正慧,朗然開發、雙照二谛,自然流入大涅海。

  覺意叁昧觀法的主要意義是通過推理等方法,返照心不可得,本然無住及畢竟空寂的心性原態,無論坐中修或動中的曆緣對境修,都無非是體悟四相本空的真境,從而返照真心,任運無礙。由此可知,這種觀法是較爲親切的,與禅宗的參話頭有一定的相似處。因此在谛觀中,不能向外分析,而重在破其妄執,洞明心願,一旦“翻身觸破太虛空”,則真常靈光,朗然現前!

  叁、十乘觀法

  十乘觀法是天臺宗最廣大、最圓滿的法門,它是在十境的觀境上,用十法構成非常嚴密的觀行系統。通過十法的修習,無論是哪一種根性,只要具備對諸法實相的圓解,都能悟證道果。現將十乘攝在六妙門的觀門下,一方面是由于六妙門的圓通性,另一方面是使學者通過最後這一道觀法,能有更深的體驗,得到親切靈活的受用。

  在論十乘觀法前,先述十境,因爲十乘觀法均是在十境上立觀的,所以一境有十觀,十境便有百觀法,而且,境中有境,粗細深淺等各有差別,故境智觀法便有無量了,這只有在具體的修習中,方能真正體悟。

  1、十境:(1)陰境,即色受想行識的五陰之境,取第五識陰中的第六意識作爲入手的觀境,因爲它時時現前,易于起觀故。(2)煩惱境,貪嗔癡等惱亂昏煩的心理現象。(3)病患境,四大增損等種種生理疾病。(4)業相境,過去所造善惡之業在坐中所現的善惡幻相。(5)魔事境,一切破壞寂靜善根的外在種種功能、境界,如天魔、精靈、鬼神及邪道功能等。(6)禅定境,一般出現禅定是色界中的四禅,屬于過去宿習的再現,極少數有更深一層禅的發現。(7)諸見境,一切不正確的推理與識識,由于在靜細心中不斷地思惟,久之似乎對人生宇宙的真理有所明悟,但因未斷分別意識的虛妄執著,所以這些認識皆屬邪見。(8)慢境,妄心暫息的人得悟相似智慧,因不了真境,以爲已記聖果,于是産生自恃輕他之心。(9)二乘境,在靜寂心中,沈溺于偏空,不發大心利益衆生,這是宿習小志的發現。(10)菩薩境,雖發大心,且用覺悟之道廣益衆生,但悟解未圓,處處有偏執二邊之咎,因此應更進一步用圓教不可思議的理性,以超越其境。

  以上十境如從生起而言,應從五陰境入手,次第開發後九境;如從互發不定來說,則後九境的出現是無規則的,因各人的宿因根機不同,故境界的出現也有差異。

  2、十乘觀法:

  (1)觀不思議境,現前第六意識的一念妄心,此心全真成妄,今達妄即真,因此了知此一念妄心具足萬法,無有缺減。這一念妄心不起則已,若起,則于十法界中,必落一界;若落一界,必具百界千如。以此墮落一界之心,不是心的少部分,而必然是心的全體,因爲心外更無百界千如之故。如果能在一念觀心中,頓了這現前一念妄心,全具百界千如叁千性相,無自性、無他性、無共性、無無因性,無性亦無性,則能頓證法身、般若、解脫的叁德秘藏。則爲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則是定慧平等莊嚴;則以遍破見思、塵沙、無明的叁惑;則已了知一切諸法中、皆有安樂性;則已具足圓妙道品;則已到于事理彼岸;則爲登于菩薩正位;則爲永超十魔八難;則已心心流注薩婆若海。這是上根人,只于觀不思議境的一法,便能圓成菩提,同時也即具足了十法之乘。

  (2)真正發菩提心,上中根人在觀不思議境時,未能頓入,應思惟心佛衆生叁無差別的道理,爲什麼諸佛已悟、而我及一切衆生猶滯迷情

  因此以無作四谛爲所緣之境,思惟彼我,痛憫自他,殷重發起四弘誓願。因爲緣至真理性發心故,豁然開悟,一發一切發,登于發心住,成就叁德秘藏。

  (3)善巧安心,如果行者在緣理發心時,心仍散動,未能登位。應思惟心體本來寂照,善巧調試。或以即寂之照、令不沈沒;或以即照之寂,令不浮散。浮沈病除,心體明淨,則能破惑證真,登于初住位。這是上下根人在第叁善巧安心中,得證叁德秘藏。

  (4)破法遍,如修前法仍未安心入道,則心中對所觀一念叁千之境猶存意解,未知當下即空假中。行者應以四性推理法逐步檢責,悟入無生,無生則無所不生,便圓顯中道,成就叁德秘藏。這是中上根人在四性破法遍中,悟入中道的方便行法。

  (5)識通塞,中中根人在上法中,往往意執難忘,因破法而成塞,故應善識通塞,思惟一切諸法中,都有安樂性,但去其病,不去其法;如果是塞阻大道之法,則應破之,若是通順于大道之法,則應護持。由于善識通塞故,即塞成通。于是煩惱即菩提,菩提通達,無複煩惱;生死即涅,涅寂滅,無複生死。因此悟入,得證道果。

  (6)調適道品,中下根人在前法中未入,應觀現前一念叁千性相不可思議,即是圓心念處(四念處)。一心念處,即是一切心念處。更以四正勤策發,緣四如意足,而生五根,使其增長,便成就五力;調停七覺支、使其懈于八正道;開圓叁解脫門(空、無作、無相),而入叁德秘藏,成就道果。

  (7)對治助開,下上根人,因有無始事障未除,所以在前法中被蓋障所覆,不能入位。因此須仔細觀察哪一障偏重,並以理觀爲主,以對治事行爲助;正助合行、勇猛精進,不惜身命,誓願證道,終不懈怠退轉。由此以事理二治,斷無始事理二種幻障,障除理現,豁然證入中道。

  (8)知次位,通過前面七個階段的修習,縱然是鈍根之人,也都能獲得利益,倘如不知次位,生起增上慢之心,以凡濫聖,招過不輕,所以必須在內心所證上,深入簡別觀察,到底是究竟即佛

  還是分證、相似即佛

  或者僅是小輕安的境界

  通過觀察後,已知自己所入之們即不起上慢之心。

  (9)能安忍,在前知位後,或入五品觀行位中,障轉慧開,神智爽利,本不聽學,能解經論;欲釋一義,辯不可盡。于是名聲漸傳,外招名利,內動宿障,被信衆之所圍繞,講說弘法,廢損自行,不但正行不進,障道還可能時時出現。因此應在此刻好自勉節,對于名利安然無著;並慶忍耐內外榮辱,不動不退;策進五品,進入十信,證入六根清淨之德。

  (10)離法愛,行者斷除內外障後,愛著六根清淨、互用神通等中道相應法愛,不能進入初住之位。因此更應斷離法愛,而入分真中道,證入分真後,分得大理、大誓願、大莊嚴、大智斷、大遍知、大道、大用、大權實、大利益、大無住。從知位到最後的叁法,是下根人修前面七法未入中道。所以須加方便助道。當修完十法時,也就同證叁德秘藏,得菩提果,圓顯中道了。

  

  

《第一章 六妙門修法 第五節 觀門修法》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