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悦——快乐呼吸16法(阿姜布拉姆)▪P2

  ..续本文上一页痛苦……前9天的每个晚上,他都请求老师准许他回家,而老师每次都说:"只要再多待一天,痛苦就会消失。" 令他惊讶的是,就在最后一天,即第十天早上,痛苦的感觉彻底消失了,他可以长时间打坐而不觉痛苦。对于这样的结果,他感到妙不可言。

  所以说,你无法预知未来,未来是如此奇妙、神秘、完全超乎预期,你完全可以抛开对未来的所有顾虑与期盼。当你在禅修时想"还要等几分钟?我还要忍耐多久?"时,这说明你已经分心,过度顾虑未来的事了。事实是,痛苦可能转瞬即逝,但你就是无法预料它何时会消失。

  刚开始时,你也许以为自己的禅修之法无一可取之处,但下回打坐的时候,你会感觉非常平静、轻松。你会想:"哇,现在我可以修禅了!"可是再下一回打坐时,初始禅修的痛苦又出现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我的第一位禅修老师,曾对我说过一句在当时听来相当奇怪的话。他说:"没有”坏的禅修”。"他是对的。不论是"坏的"或"有挫折"的禅修,到最终,你所有的辛苦付出都会得到回报。 这就如某个人星期一辛苦工作了一整天,下班时却没有领到薪水,他会想:"我这么做是为了什么?"星期二他工作一整天,仍然一无所获;星期三、星期四他依然勤奋工作,但还是没有领到薪水,连续四个糟糕的日子。到了星期五,他和以前一样继续工作,当天下班时老板把薪水付给了他。

  为什么不能把每次禅修都变成"领薪水的日子"呢?这是因为在禅修的困难阶段,你是在积蓄力量,在为成功奠定基础。勤奋禅修时,你的力量将会增强,从而创造出获得平静的动力,当力量积蓄到一定程度,你的内心将进入一个美好的禅修境界,那便是"领薪水的日子"。但你必须记得,多数工作是在所谓"坏的禅修"中完成的。

  第二部分 3.过去与未来都是负担

  在我主持的一次闭关活动中,小参①时有位女士告诉我,她以前常生我的气,但每次生气的理由都不同。在禅修初期,她因身体不适而怨我没有早些摇铃结束禅修,后来她进入美好平静的状态时,又怨我太早摇铃。可实际上,每次禅修的时长都同样是一小时。

  ①小参:禅修期间,禅师针对每个禅修者的身心状况,分别给予指导的时刻

  当你开始思虑未来,并开始想:"还要过几分钟才摇铃?"你就无法安住于当下——这是在自找麻烦,而非修禅。 在禅修的第一阶段,你对当下的专注,要达到全然不在意时间流逝的程度。现在是上午还是下午?——不知道!你甚至不记得今天是何年何月何日,而只知道"当下"。

  我当初在泰国出家时,真的忘了那是哪一年!那种没有时观念的感觉极为美妙,在没有时间的空间中,你将了悟当下的实相。当下的实相是宏大而庄严的。当你放下过去与未来的一切时,也就相当于活在当下,心中只有当下的念想,此即禅修的第一阶段,达到此阶段,说明你已摆脱进入禅那的初步障碍。 接下来,你需要积极努力地精进,稳固并安住于这一初级阶段,这点相当重要。

  第三部分 第27节:第三章 正念的特质(5)

  总而言之,创造正念之道的关键在于:明白什么是正念,它应该如何增强,尤其是该如何在每个禅修阶段安立正念。你需要给你的守门人下达清楚的指示,让他知道该做什么,然后你就只管坐在一旁观察他自行工作吧。

  正念的层次

  禅修中最不可思议的一件事就是:当你增强正念时,会发现它有不同的层次。对于智慧而言,平常的正念太过晦暗、无用,敏锐度不高且没什么力量。当你的禅修取得进步时,正念会变得越来越敏锐、强大。换言之,当你能持续专注于极细微的领域时,正念也将变得非常明亮、强大、灵敏而锐利。

  有时,禅修者会遇到失去觉知对象的情况,例如以呼吸为对象,就可能忽然觉知不到呼吸。其实那是呼吸变得极细且微妙,而此时正念依然太粗糙,跟不上呼吸变化的进度。这时,你应该返回上一个修习阶段。这种情况随时可能发生,尤其是在第四阶段“持续专注地觉知呼吸”上更易发生。 有时呼吸消失且出现禅相,但你却无法维持禅相,这是因为维持禅相所需要的正念必须非常精细,而此时的你尚未拥有那样的力道,因此你必须返回禅相出现之前的第五阶段,即“持续专注地觉知“美丽的呼吸””。你必须学习如何持续专注于较粗糙的禅修对象,之后才有能力面对更精细的禅相。

  在这些相续的禅修阶段中,正念将层层提升,后一阶远比前一阶更灵敏、更锐利。以正念持守禅相所需的技巧,就如同外科医生进行脑部手术一样精细,而在第三阶段持守呼吸的技巧则像在削马铃薯皮。细微程度不同,需要的精巧度也不同,若直接从削马铃薯皮进阶到做脑部手术,一定会把事情搞得一团糟。同理,若禅修对象太快从呼吸进阶到禅相,就很容易找不到觉知对象。

  在精进修行时,你能体验到静默的正念,那是完全专注于某件事、非常清晰又敏锐的正念,佛陀说这已经达到第四个禅修阶段的高峰,是正念的顶点。此时的你心灵澄澈且静默,并已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了

  解到正念的能耐,也会明白无需体验禅那即可觉悟的想法是多么可笑。你将明白,到达觉悟需要怎样的正念层次。

  日常生活中的念是一回事,而禅定中的念又是另一回事。不同的念有不同的力量,细微与穿透程度也不同,就如同有各种类型的刀子:有钝刀和锋利的刀子,有用来削马铃薯皮的刀子,也有手术用的解剖刀。因此,请培养一种敏锐而又强大的正念,用来深入挖掘心的本质,并发现无常、痛苦和无我的美丽宝藏。

  有些人可能会抗议:痛苦怎么可能是宝藏呢?无常与无我又怎么可能是宝?这些人是想发现一些看起来相当炫目的宝藏,例如美、超越、宇宙意识或一切存在的本质,这正是他们找不到真正宝藏的原因,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寻找什么。

  

  第二部分 4.第二阶段:静默地觉知当下

  我已在"导论"中勾勒出禅修的目标:获得内心的美好静默、安定和清明。如今,你已摆脱阻碍深入禅那的某些负担,现在应进一步体验内心更为美丽与真诚的静默境界。

  开始第二阶段的讨论之前,我们先理清"静默地觉知当下"与"评价当下"之间的差别。以观赏网球比赛的电视转播为例,你会同时看到两场比赛:显现在荧幕上的比赛,以及你听评论员描述的比赛。评论经常是带有个人偏见的,例如澳洲人与美国人比赛,澳洲主播与美国主播的评论一定大不相同。在这个譬喻中,只看电视画面不听评论,代表禅修中的静默觉知,而听取评论则表明你也在评论它。你需要明白的是:不带偏见、不作评论地观察当下(静默地感受当下),你会更接近当下的实相。

  我们有时会带着内心固有的认知看待这个世界,事实上,内心的认知完全无助于我们认识世界,内心只会编织造成痛苦的妄想,使我们怨恨敌人或疯狂地依恋所爱的人,由此产生人生中的诸般困惑。内心会制造种种假象,如同技巧娴熟的演员自如操纵观众的情绪一样,让你感到恐惧与罪恶、焦虑与沮丧。因此,你若想追求当下实相,应珍视静默,在禅修时将它看得比任何想法都重要。

  过于珍视自己的思想是保持静默的主要障碍,我们该如何抛开内在的思想? 一个有效的方法是:精炼"觉知当下",非常仔细地觉知当下的每个时刻。这样,你就根本无暇去评价过去发生的事。当你在注意或评论已发生的事时,就无法专注于当下,这犹如因沉湎于回忆旧访客而忽略

  了新来者。

  延伸这个比喻,想象你的心是宴会的主人,正在门口招呼客人。若客人进门后主人便开始和他攀谈,此时主人就无法尽到招呼每一位来客的责任。 由于每时每刻都有客人来访,主人必须不停地招呼,与其中某位访客交谈就意味着错过下一位来客。 禅修也一样,你若专注于回忆依次进入内心世界的一桩桩往事,就会错过随之而来的下一桩。

  如果能够心无旁骛地完全专注于当下的每一件事,你就无暇顾及内心的感受,这便是精炼"觉知当下"。精炼"觉知当下"、深化内在静默的过程,就好像你鼓足勇气放下三四十年来一直背着的沉重包袱。放下吧!这样你会感觉到极大的解脱与轻松,从此无牵无挂。

  另一个深化内在静默的有效技巧是认出"思想间的空隙"。以敏锐的正念,仔细留意一个念头结束而另一个念头开始之前——就是那里,那个间隙便是静默! 起初,"思想间的空隙"可能只是一瞬间,但当你感受到这一瞬间的静默时,你会开始慢慢熟悉它,而静默的时间也会因此延长。请记得,静默是很害羞的,若听到你在评说她,她就会立即消失!

  第二部分 5.静默令人愉悦

  若能放下内在的一切思想,并安住于"静默地觉知当下"中,只要时间够久,便能了解这种经验是多么令人愉悦而美妙。比起种种分心杂念,静默更能使人清明、生智;你若了解这一点,静默将会变得更具吸引力。

  你的心灵应趋向静默,寻求静默,真正必要时才动用思想。我们脑中的多数思想其实毫无意义,只会让自己感到茫然与头痛。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会轻松愉悦地专注于追求内在的静默。

  "静默地觉知当下"是禅修的第二阶段。对于禅修的第一、二阶段,我们应付出更多时间,若能完成这两个阶段的练习,表明我们已在禅修之路上迈出了一大步。这样,我们便能在静默的"当下"之中,体验到无尽的安定、喜悦,以及随之而来的智慧。

  第二部分 6.第三阶段:以"呼吸"为觉知…

  倘若我们希望禅修更进一步,此时就不必去觉知内心所想到的每一件事,而是只选择一件事,于静默的当下去觉知。我们可选择呼吸的经验、慈的概念、观想一个有颜色的圆轮,或其他几个并不常见的事物作为觉知的对象。以下我将要描述的是:于静默的当下觉知"呼吸"。

  …

《禅悦——快乐呼吸16法(阿姜布拉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开动真理之轮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