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痛苦……前9天的每個晚上,他都請求老師准許他回家,而老師每次都說:"只要再多待一天,痛苦就會消失。" 令他驚訝的是,就在最後一天,即第十天早上,痛苦的感覺徹底消失了,他可以長時間打坐而不覺痛苦。對于這樣的結果,他感到妙不可言。
所以說,你無法預知未來,未來是如此奇妙、神秘、完全超乎預期,你完全可以抛開對未來的所有顧慮與期盼。當你在禅修時想"還要等幾分鍾?我還要忍耐多久?"時,這說明你已經分心,過度顧慮未來的事了。事實是,痛苦可能轉瞬即逝,但你就是無法預料它何時會消失。
剛開始時,你也許以爲自己的禅修之法無一可取之處,但下回打坐的時候,你會感覺非常平靜、輕松。你會想:"哇,現在我可以修禅了!"可是再下一回打坐時,初始禅修的痛苦又出現了。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我的第一位禅修老師,曾對我說過一句在當時聽來相當奇怪的話。他說:"沒有”壞的禅修”。"他是對的。不論是"壞的"或"有挫折"的禅修,到最終,你所有的辛苦付出都會得到回報。 這就如某個人星期一辛苦工作了一整天,下班時卻沒有領到薪水,他會想:"我這麼做是爲了什麼?"星期二他工作一整天,仍然一無所獲;星期叁、星期四他依然勤奮工作,但還是沒有領到薪水,連續四個糟糕的日子。到了星期五,他和以前一樣繼續工作,當天下班時老板把薪水付給了他。
爲什麼不能把每次禅修都變成"領薪水的日子"呢?這是因爲在禅修的困難階段,你是在積蓄力量,在爲成功奠定基礎。勤奮禅修時,你的力量將會增強,從而創造出獲得平靜的動力,當力量積蓄到一定程度,你的內心將進入一個美好的禅修境界,那便是"領薪水的日子"。但你必須記得,多數工作是在所謂"壞的禅修"中完成的。
第二部分 3.過去與未來都是負擔
在我主持的一次閉關活動中,小參①時有位女士告訴我,她以前常生我的氣,但每次生氣的理由都不同。在禅修初期,她因身體不適而怨我沒有早些搖鈴結束禅修,後來她進入美好平靜的狀態時,又怨我太早搖鈴。可實際上,每次禅修的時長都同樣是一小時。
①小參:禅修期間,禅師針對每個禅修者的身心狀況,分別給予指導的時刻
當你開始思慮未來,並開始想:"還要過幾分鍾才搖鈴?"你就無法安住于當下——這是在自找麻煩,而非修禅。 在禅修的第一階段,你對當下的專注,要達到全然不在意時間流逝的程度。現在是上午還是下午?——不知道!你甚至不記得今天是何年何月何日,而只知道"當下"。
我當初在泰國出家時,真的忘了那是哪一年!那種沒有時觀念的感覺極爲美妙,在沒有時間的空間中,你將了悟當下的實相。當下的實相是宏大而莊嚴的。當你放下過去與未來的一切時,也就相當于活在當下,心中只有當下的念想,此即禅修的第一階段,達到此階段,說明你已擺脫進入禅那的初步障礙。 接下來,你需要積極努力地精進,穩固並安住于這一初級階段,這點相當重要。
第叁部分 第27節:第叁章 正念的特質(5)
總而言之,創造正念之道的關鍵在于:明白什麼是正念,它應該如何增強,尤其是該如何在每個禅修階段安立正念。你需要給你的守門人下達清楚的指示,讓他知道該做什麼,然後你就只管坐在一旁觀察他自行工作吧。
正念的層次
禅修中最不可思議的一件事就是:當你增強正念時,會發現它有不同的層次。對于智慧而言,平常的正念太過晦暗、無用,敏銳度不高且沒什麼力量。當你的禅修取得進步時,正念會變得越來越敏銳、強大。換言之,當你能持續專注于極細微的領域時,正念也將變得非常明亮、強大、靈敏而銳利。
有時,禅修者會遇到失去覺知對象的情況,例如以呼吸爲對象,就可能忽然覺知不到呼吸。其實那是呼吸變得極細且微妙,而此時正念依然太粗糙,跟不上呼吸變化的進度。這時,你應該返回上一個修習階段。這種情況隨時可能發生,尤其是在第四階段“持續專注地覺知呼吸”上更易發生。 有時呼吸消失且出現禅相,但你卻無法維持禅相,這是因爲維持禅相所需要的正念必須非常精細,而此時的你尚未擁有那樣的力道,因此你必須返回禅相出現之前的第五階段,即“持續專注地覺知“美麗的呼吸””。你必須學習如何持續專注于較粗糙的禅修對象,之後才有能力面對更精細的禅相。
在這些相續的禅修階段中,正念將層層提升,後一階遠比前一階更靈敏、更銳利。以正念持守禅相所需的技巧,就如同外科醫生進行腦部手術一樣精細,而在第叁階段持守呼吸的技巧則像在削馬鈴薯皮。細微程度不同,需要的精巧度也不同,若直接從削馬鈴薯皮進階到做腦部手術,一定會把事情搞得一團糟。同理,若禅修對象太快從呼吸進階到禅相,就很容易找不到覺知對象。
在精進修行時,你能體驗到靜默的正念,那是完全專注于某件事、非常清晰又敏銳的正念,佛陀說這已經達到第四個禅修階段的高峰,是正念的頂點。此時的你心靈澄澈且靜默,並已通過自己的親身實踐了
解到正念的能耐,也會明白無需體驗禅那即可覺悟的想法是多麼可笑。你將明白,到達覺悟需要怎樣的正念層次。
日常生活中的念是一回事,而禅定中的念又是另一回事。不同的念有不同的力量,細微與穿透程度也不同,就如同有各種類型的刀子:有鈍刀和鋒利的刀子,有用來削馬鈴薯皮的刀子,也有手術用的解剖刀。因此,請培養一種敏銳而又強大的正念,用來深入挖掘心的本質,並發現無常、痛苦和無我的美麗寶藏。
有些人可能會抗議:痛苦怎麼可能是寶藏呢?無常與無我又怎麼可能是寶?這些人是想發現一些看起來相當炫目的寶藏,例如美、超越、宇宙意識或一切存在的本質,這正是他們找不到真正寶藏的原因,因爲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尋找什麼。
第二部分 4.第二階段:靜默地覺知當下
我已在"導論"中勾勒出禅修的目標:獲得內心的美好靜默、安定和清明。如今,你已擺脫阻礙深入禅那的某些負擔,現在應進一步體驗內心更爲美麗與真誠的靜默境界。
開始第二階段的討論之前,我們先理清"靜默地覺知當下"與"評價當下"之間的差別。以觀賞網球比賽的電視轉播爲例,你會同時看到兩場比賽:顯現在熒幕上的比賽,以及你聽評論員描述的比賽。評論經常是帶有個人偏見的,例如澳洲人與美國人比賽,澳洲主播與美國主播的評論一定大不相同。在這個譬喻中,只看電視畫面不聽評論,代表禅修中的靜默覺知,而聽取評論則表明你也在評論它。你需要明白的是:不帶偏見、不作評論地觀察當下(靜默地感受當下),你會更接近當下的實相。
我們有時會帶著內心固有的認知看待這個世界,事實上,內心的認知完全無助于我們認識世界,內心只會編織造成痛苦的妄想,使我們怨恨敵人或瘋狂地依戀所愛的人,由此産生人生中的諸般困惑。內心會製造種種假象,如同技巧娴熟的演員自如操縱觀衆的情緒一樣,讓你感到恐懼與罪惡、焦慮與沮喪。因此,你若想追求當下實相,應珍視靜默,在禅修時將它看得比任何想法都重要。
過于珍視自己的思想是保持靜默的主要障礙,我們該如何抛開內在的思想? 一個有效的方法是:精煉"覺知當下",非常仔細地覺知當下的每個時刻。這樣,你就根本無暇去評價過去發生的事。當你在注意或評論已發生的事時,就無法專注于當下,這猶如因沈湎于回憶舊訪客而忽略
了新來者。
延伸這個比喻,想象你的心是宴會的主人,正在門口招呼客人。若客人進門後主人便開始和他攀談,此時主人就無法盡到招呼每一位來客的責任。 由于每時每刻都有客人來訪,主人必須不停地招呼,與其中某位訪客交談就意味著錯過下一位來客。 禅修也一樣,你若專注于回憶依次進入內心世界的一樁樁往事,就會錯過隨之而來的下一樁。
如果能夠心無旁骛地完全專注于當下的每一件事,你就無暇顧及內心的感受,這便是精煉"覺知當下"。精煉"覺知當下"、深化內在靜默的過程,就好像你鼓足勇氣放下叁四十年來一直背著的沈重包袱。放下吧!這樣你會感覺到極大的解脫與輕松,從此無牽無挂。
另一個深化內在靜默的有效技巧是認出"思想間的空隙"。以敏銳的正念,仔細留意一個念頭結束而另一個念頭開始之前——就是那裏,那個間隙便是靜默! 起初,"思想間的空隙"可能只是一瞬間,但當你感受到這一瞬間的靜默時,你會開始慢慢熟悉它,而靜默的時間也會因此延長。請記得,靜默是很害羞的,若聽到你在評說她,她就會立即消失!
第二部分 5.靜默令人愉悅
若能放下內在的一切思想,並安住于"靜默地覺知當下"中,只要時間夠久,便能了解這種經驗是多麼令人愉悅而美妙。比起種種分心雜念,靜默更能使人清明、生智;你若了解這一點,靜默將會變得更具吸引力。
你的心靈應趨向靜默,尋求靜默,真正必要時才動用思想。我們腦中的多數思想其實毫無意義,只會讓自己感到茫然與頭痛。認識到這一點,我們才會輕松愉悅地專注于追求內在的靜默。
"靜默地覺知當下"是禅修的第二階段。對于禅修的第一、二階段,我們應付出更多時間,若能完成這兩個階段的練習,表明我們已在禅修之路上邁出了一大步。這樣,我們便能在靜默的"當下"之中,體驗到無盡的安定、喜悅,以及隨之而來的智慧。
第二部分 6.第叁階段:以"呼吸"爲覺知…
倘若我們希望禅修更進一步,此時就不必去覺知內心所想到的每一件事,而是只選擇一件事,于靜默的當下去覺知。我們可選擇呼吸的經驗、慈的概念、觀想一個有顔色的圓輪,或其他幾個並不常見的事物作爲覺知的對象。以下我將要描述的是:于靜默的當下覺知"呼吸"。
…
《禅悅——快樂呼吸16法(阿姜布拉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