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當你的內心開始持續關注一件事而不作他想時,必會體驗到更多的安定與禅悅。此時我們會發現,分心會造成多余的重擔,猶如有6部電話同時響起,我們若舍棄5部而只接聽一部電話,即是一大解脫。想要專注于呼吸,先要了解分心即是重擔,這點很重要。
安忍是捷徑
你若能小心謹慎地努力實現"靜默地覺知當下",會發現自己能輕易地把覺知轉到當下的呼吸上,而且能不間斷地連續覺知呼吸,這是因爲你已移除了"入出息念"(呼吸禅法)的兩個主要障礙。第一個障礙是內心習慣于回憶過往或思慮未來,第二個障礙是先入爲主的內心思想。所以,我才會先教導"覺知當下"與"靜默地覺知當下",以此作爲更深邃的"入出息念"的堅實基礎。
我們時常看到,禅修者會過早地進入第叁階段來修習"入出息念",而彼時他的內心還在過去與未來之間跳躍,尚未放下內在的一切思想雜念。這便是准備工作未做好,就想修習"入出息念"。這樣很難修習成功,很可能因挫折感而放棄。
反之,完成前面兩個階段的練習之後,你就能輕松地持續專注于修習"入出息念"。一旦你發現很難專注于呼吸,表明你應該重新回到前面兩個階段去練習,唯有安忍才是捷徑。
呼吸的部位無關緊要
當你專注于呼吸時,有些老師會告訴你,要觀察鼻尖處的狀態或腹部的起伏等。然而,通過親身實踐,我發現其實沒必要去關注呼吸的部位,若專注于鼻尖的呼吸,你就會産生"關于鼻子的覺知",而非"關于呼吸的覺知";若專注于腹部,那麼你將會産生"關于腹部的覺知"。其實,你只需在當下問自己:"我是在吸氣還是吐氣?我是怎麼知道的?"實踐將會告訴你是在吸氣還是吐氣,放下對呼吸部位的顧慮吧,呼吸的過程才是你需要關注的。
控製呼吸的節奏
此階段的常見問題是如何把握呼吸的節奏。在此階段的練習過程中,你的呼吸可能會有些不順暢。應對之法是,你可以想象自己只是車裏的一位乘客,不必操心車輛的駕駛,只需放輕松並享受這趟旅程——讓氣息自行吐納,你只需坐在車上從旁觀察即可。
當你可以連續覺知自己呼入與呼出氣息(即"入息"與"出息")近百次而無任何遺漏時,便已達到了禅修的第叁階段——持續覺知呼吸,這比第二階段更能令人感到安定與喜悅。想要更深入的話,你就得准備下一階段的練習,即持續專注地覺知呼吸。
第二部分 7.第四階段:持續專注地覺知呼吸
當你有能力把握每一次呼吸的節奏時,自然能進入第四階段。在覺知入息的第一個停頓時,你會發現自己正不斷深入,對入息全過程的感受也在逐漸增強。 隨後,你還會注意到入息之時的下一個停頓,然後是更多的停頓——每一次停頓都只是相當短暫的一刹那——之後你才開始吐氣。
同樣地,你會注意到出息過程中的每一次停頓,直到出息全過程結束。當然,你所覺知的都是靜默當下的入息與出息。
讓開
你連續覺知每一回合的入息與出息,直至數百回,這個過程才可稱爲"持續專注地覺知呼吸"。你無法通過憋氣或握拳來勉強達到這個階段,唯有忘卻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默默地覺知當下的呼吸過程方可達成。事實上,"你"並未達到這個階段,是"心"自己完成的。"心"明白在這個階段只要專注于呼吸,即可感受到平靜與喜悅。
你會發現,要在這個禅修階段取得進步並不費力,我們只需讓開、放下,任其發展。只要肯放下,心就會自動趨近、靠向非常單純、安定、甜美的心一境性①,在每一個相續的停頓間覺知呼吸。 ①心一境性:即內心與外界融合爲一。
美麗的呼吸
我稱第四階段爲禅修的"跳板",因爲你能由此潛入禅悅的狀態。當我們只是通過讓開(不幹涉)來維持內心的專注時,當心轉而專注于呼吸過程的核心——極度的安定、自由和禅悅時,呼吸本身似乎漸漸消逝了。
在這個階段我要提及"美麗的呼吸",因爲心在覺知呼吸的過程時,顯得格外美麗。我們在一個個相續的刹那中持續覺知這美麗的呼吸,輕松而且持久。
接下來我將進一步解釋,當呼吸消失時,只剩下不以實體存在的"美麗",成爲內心覺知的唯一對象。我們不再覺知呼吸、身體、思想、聲音以及外在世界,所能覺知的就只有美麗、安定、禅悅、輕盈,甚至之後被喚起的一切感知,但它們都不是以實體的形式存在!我們早已放下內心的雜念,不再對其他事物妄加評判,此時心是如此安定。剛開始我們只是粗淺地感受到內心的禅悅,而隨著禅悅的增長,我們便可進入所謂"禅那"的境界。
到目前爲止,我已經描述了禅修的前四個階段。在進入下一階段之前,你務必多花點時間,好好修習這四個階段,以確保自己進階之前的根基已經非常穩固。這時的你,應該可以輕松地維持第四階段的禅修——持續專注地覺知每一次呼吸。這不是要你在這個階段細數呼吸的次數,而是要求你在進階前,把握自己停留在第四階段的大致時長。在禅修過程中,唯有安忍才是捷徑!
第二部分 8.第五階段:持續專注地覺知"美…
此階段接續上一個階段,其轉變通常自然且不留痕迹。我們曾討論過,當禅修者完全持續專注地覺知呼吸,諸般感知不受外界任何事物幹擾而漸漸平穩時,其氣息將會安定下來,轉變爲非常平順安穩的"美麗的呼吸"。你的內心會對此深覺滿足和快樂,而觀察過程也不會很費力。
什麼也不做
在這個階段,"你"無需做什麼事也無需嘗試做什麼,否則就會擾亂整個過程,美麗將會消失,猶如降落在"蛇梯棋"①遊戲中的蛇頭上,你必會倒退數格。從這個禅修階段起,造作者(即心中的"自我意識")必須消失——你只是個被動的正在進行觀察的覺知者。
①蛇梯棋(SnakesandLadders),英美等國小朋友常玩的一種棋,玩者擲骰子決定要走的格數,碰到子就往上爬,碰到蛇就要往下走。
在此階段有一個有效的技巧,即暫時打破內心的靜默,並溫柔地對自己說:"安定。"在此禅修階段,心通常很敏感,只要輕輕推一下,它就會遵照你的指示去做。這樣一來,呼吸將變得安定,並呈現出美麗的意境。
當我們被動地觀察當下"美麗的呼吸"時,對于氣息"入"或"出",或者對氣息"初"、"中"、"後"段的感知,都應該消失。
心不在乎所觀察的是呼吸的哪一部分,也不在乎所觀察的是身體的哪個部位,心只在乎"美麗的呼吸"這個過程本身。在此,我們應當簡化禅修的對象,除去一切不必要的細節,只體驗當下的呼吸,只是覺知平順、連續且幾乎毫無變化的"美麗的呼吸"。
什麼也不要做,看看呼吸是如何平順、美麗和不受時間影響的,看看你能讓它多安定。慢慢品嘗美麗呼吸的甜美,越安定,越甜美。
只剩下"美麗"
呼吸很快就會消失,不是你希望如此,而是當你進入一定的安止狀態時,就只會剩下"美麗"這一征象
英國作家劉易斯•卡羅爾的《愛麗絲漫遊仙境》中有段著名的文字,可能有助于理解這段呼吸消失的 過程。該書說到,愛麗絲驚訝地看見"嘻笑貓"坐在附近一棵樹的大樹枝上,張開大嘴笑著。 一如所有仙境中的奇異生物,"嘻笑貓"擁有政客的口才,它不僅能在後來的對話中辯贏愛麗絲,還會突然消失,然後又突然出現。
愛麗絲說:"我希望你不要乍然出現又消失,那會讓人頭暈眼花!""好!"這只貓說。這次它消失得很緩慢,從尾巴開始,最後是張開大嘴的笑貌,那笑貌在身體其他部位都消失後,又持續顯現了一段時間。"嗯!過去我常看見貓而不見笑容,"愛麗絲心想,"但現在卻是只見笑容不見貓!這是我這輩子見過最怪異的事!"
對于禅修經驗而言,以上這段話可以說是歪打正著的比喻,如同最後只剩下"嘻笑貓"張開大嘴而笑的樣子,禅修者的身體與呼吸漸漸消失,最後只剩下美麗。對愛麗絲而言,那是她一生中所見過最怪異的事,而對禅修者來說這也相當奇特:清楚地體驗到自由流動的美麗,而其中並無實體,也不存在絲毫氣息。 "美麗",或更精確地說是"美麗的征象",乃是禅修之道上的下一個階段。這個"征象"的巴利語①是Nimitta,即"禅相"。下一個階段就是"體驗美麗的禅相"。
①巴利語是一種古代語言,屬印歐語系,與梵文十分相近,乃小乘佛教上座部經典(又稱巴利藏經)及注釋書所使用之宗教書面語言,並被古代佛教徒認爲是佛祖釋迦牟尼使用的語言。近代許多語言學家認爲它是一種方言。
第二部分 9.第六階段:體驗美麗的禅相
第六階段會在我們徹底放下身體、思想和五入處①(包括呼吸的覺知)時達成,此時你所覺知的對象只剩下美麗而純淨的心理征象——禅相,也即"心"所感知的真實場景,它在初次出現時會顯得極爲奇特,因爲我們先前根本未曾經曆過這樣的事。然而,"心"會遍尋有關生命的記憶,查找類似的情形。多數禅修者會將此無實體的美(心理上的喜悅)感知爲美麗的光,有人會看見白光或金星,有人會看見藍珍珠等,但那其實並不是光。因爲眼睛是閉著的,禅修者的眼識已封閉許久。實際上,那是"心"首次擺脫五入處的世界,猶如滿月穿過重重烏雲照耀世間(滿月在此代表明亮的心,烏雲則代表五入處的世界)。此時的禅相不是光,但它被感知爲光,這個不盡准確的描述是感知所能提供的最好描述了。
①"入處"的巴利語爲āyatana。此處的五入處,包括眼、耳、鼻、舌、身等五內入處(五根),和色、聲、香、味、觸等五外入處(五境)。
有些禅修者會以極平靜或狂喜等身體感覺來描述禅相的初次顯露,但禅修者的身識(有關苦樂或冷熱等的感覺)已長期關閉,因此那些也不是身體的實際感受(只是禅修者心理上的…
《禅悅——快樂呼吸16法(阿姜布拉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