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悅——快樂呼吸16法(阿姜布拉姆)▪P4

  ..續本文上一頁感受罷了)。雖然有些禅修者體驗到了身體的感覺或看見光,但他們所描述的其實都是相同現象,他們都體驗到了同樣純淨的心境,只是由于感知不同,做出了不同的表述而已。

  禅相的特質

  我們可通過以下6個特點來認出禅相:(1)它只有在禅修者達成第五個禅修階段,體驗到"美麗的呼吸"之後才會出現;(2)它在呼吸消失時出現;(3)它只有在色、聲、香、味、觸等五外入處完全消失時才會出現;(4)它只有在靜默的當下,當內心的雜念完全消失時才會出現;(5)它奇特卻又極吸引人;(6)它是具有單純之美的征象。希望這6個特點可以幫助你區分真正的禅相與想象中的禅相。

  禅相初次生起時,可能會顯得模糊,這是因爲禅修者太快進入禅相了。在此情況下,禅修者應立即返回上一個禅修階段,持續專注地覺知美麗的呼吸。有時禅相如燈塔上的燈火一般,明滅不定直至消失,這也意味著禅修者太早離開了"美麗的呼吸"這個境界。須知,"心"只有先做到長時間輕松地覺知"美麗的呼 吸",之後才可能對于更加細微的禅相保持清晰的正念。因此,在持續覺知"美麗的呼吸"這一階段裏,你應安忍且勤勉地調伏"心"——只有當體驗禅相的時機成熟時,禅相才會是明亮、穩定且容易維持的。

  放

  下

  禅相之所以顯得模糊,主要原因可能是你尚未感到深度的滿足,還想進一步體驗明亮的禅相或禅那。但是你要切記!禅那是"放下"的狀態,是不可思議的深度滿足。因此,你要先抛開饑餓渴求的心,培養對美麗呼吸的滿足感,這樣禅相與禅那就會自行生起。

  換言之,禅相之所以不穩定、模糊,是因爲身爲造作者的你不肯停止幹涉。造作者即是控製者,就是那個在後座指揮駕駛的乘客,他總是不肯安分守己,因此才把事情搞得一團糟。禅修是自然而然的安定過程,它需要你完全抽身旁觀——你只有真正放下,禅那才可能出現。"真正"放下,是要造作者完全不幹涉整個禅修的過程。

  讓造作者徹底放下的好辦法是積極地對禅相表達信念,非常溫和地打斷內心的靜默,並在心中默念,你對禅相完全有信心,因此身爲造作者的你會放棄一切控製,並就此消失。此時,心將在你的注視下駕馭 禅修的過程。

  在此你無需做任何事,因爲禅相極美,根本不勞你費心便能吸引心的注意力。但要小心,你不能發問,例如:"這是什麼?""這是禅那嗎?""我下一步該怎麼做?"這些都表明造作者希望再次介入。發問會打斷禅修的過程,你可以等禅修過後再來評估一切。就像一位優秀的科學家,只有等到最後所有的數據都齊備時,才會評估實驗成果。

  無需注意禅相的形狀或者邊緣,"它是圓形還是橢圓形?""邊緣清晰或模糊?"這些都是不必要的問題,只會造成更多混亂。讓心隨意而行,它通常會趨向禅相的中心,中心是最美的部分,擁有最亮且最純淨的光。禅相中心的光明將完全四散並籠罩你,你應放下一切,讓心自由自在地遨遊,融入禅悅之中,然後進入禅修之道的第七階段——"禅那"。

  第二部分 10.第七階段:禅那

  要進入禅那之門,你可能會遇到兩個常見的障礙——高興與恐懼。高興時,心會變得激動:"哇,這就是它!"這時禅那就不太可能發生。對治之法是,把所有的"哇!"都留待退出禅那之後,才激動地叫出來。

  但你更可能遇見的障礙是恐懼,恐懼來自你對禅那的強大力量以及禅悅的認知,或者緣于你發現有些東西在你完全進入禅那後必須舍棄。造作者在進入禅那之前是靜默的,但一直存在著。然而,在禅那之中,造作者會完全消失,只有覺知者還在運作。你完全能夠覺知,但無法控製一切,甚至無法生起一個念頭,更不可能做出決定。也就是說,你的意志被凍結了,這對初學者來說會很可怕,因爲他完全不曾有過類似無法控製卻又完全清醒的經曆。 這種恐懼感可以通過增強對佛法的信心,以及通過認知並趨入禅悅來加以克服。佛陀常在《鹑喻經》等經書中提及,不應害怕禅那中的禅悅,而應追求、增長並經常修習之。因此,在感到恐懼之前,你應當完全信任禅悅,並抱持對佛陀教法與佛陀弟子的信心。要相信佛陀的教法,並在經曆輕松、無形、無我和禅悅的過程中,讓禅那溫暖地擁抱你,那將會是你生命中最難以忘懷的經曆。你要勇敢地、全心全意地舍棄控製時間的欲望,並親自去體驗這一切。

  禅那的特質

  禅那會持續較長一段時間,如果只是持續幾分鍾,那就不該稱爲"禅那"。高階禅那通常會持續數小時以上,一旦進入狀態,你便無法選擇退出,只有在心准備好要退出,並在累積的"動力"耗盡時,你才可以退出禅那。每個禅那都是一種相當安定和令人滿意的意識狀態,因此它的特質就是長時間的持續性。

  禅那的另一個特質是,只有在清晰地認出禅相後,它才會出現。此外,我們應知道,在任何一種禅那中,禅修者都不可能感受到身體(如肉體疼痛)或聽見外界聲音,或産生任何念頭(連"善"念也不會有)。禅修者只會有一種清晰的感知:一段很特別的禅悅經驗,持久不變,那不是恍惚,而是一種高度覺知的狀態。你可以據此判斷,那些你自以爲的禅那究竟是真實的還是想象的。我會在本書第二部的一至叁章對"禅那"再做特別說明。

  止觀禅修

  有些傳統佛學理論提到兩種禅:觀禅與止禅。事實上,兩者是同一件事的兩個方面,彼此密不可分。"止"是禅修中産生的安樂,"觀"是從同一禅修過程中産生的洞見;"止"導致"觀","觀"也導致"止"。

  那些誤以爲這裏只指導如何修"止"而無關乎"觀"的讀者需要明了的是,本書所教導的既非"觀"亦非"止",而是"修行"。

  這些方法是由佛陀所教導,並傳承自泰國東北部的森林傳統,我的老師阿姜查便在此傳承之列。阿姜查經常說,"止"與"觀"二者就如手心與手背,不能分拆,也不能脫離正見、正思維及正業等來修習。在佛教傳統中,"觀"與"止"是不可分割的。若要在上述七個禅修階段取得進步,禅修者確實需要正見並接受佛陀的教法,且必須戒行清淨。

  修習止觀禅法,可在叁個方面産生洞見:洞見令人苦惱之事、洞見禅修之道,以及洞見"心"的本質。

  洞見令人苦惱之事

  當遭遇死亡、疾病、失意甚至惱人的爭執時,我們不僅會痛苦,還會困惑。猶如在樹木繁茂的危險叢 林中迷了路,我們應爬到樹上的高處去尋找遠方的地標(例如通往安全處所的河流或道路),在眺望並掌握前路的情況之後,你的苦惱自然會消失。

  在這個比喻中,叢林代表日常生活中糾纏不清的苦惱事。爬上樹頂則代表禅修,那會令你感到平靜與安定,洞見便由此産生。

  因此,若遇到重大的問題,別一直去想它,因爲此時你已經迷失在自己的叢林中。如果能認真遵循此前所介紹的禅修方法,你便能順利地解決問題、消除苦惱。你若登高遠眺叢林,以此獲得平靜(亦即"止"),就能從那個有利位置獲得解決問題的洞見。

  洞見禅修之道

  在每次坐禅結束時,花兩叁分鍾回顧坐禅的全過程。無需在禅修時"做筆記",因爲你在結束時會很容易記住過程中的覺受。不論坐禅過程是安穩的還是充滿挫折的,你都應自問,是不是因爲自己做了什麼,才會産生安穩或挫折感呢?沒有人一開始就是完美的禅修者,只有在坐禅結束時回顧與反省自身,才會獲得關于禅修的洞見。

  每次坐禅結束時,回顧禅修中獲得的洞見,將會深化你的禅修體驗並助你克服禅修中遇到的障礙。對此我會在本書第二部分作深入探討。

  目前我只能說,你需要洞見來達成我所描述的每一個階段。例如,要放下念頭,你就需要獲得關于什麼是"放下"的洞見,在禅修時每精進一個階段,你的洞見就會深入一些。在達到禅那的階段後,你的洞見將得到全面提升。

  此外,這些深入禅修之道的洞見,也有助于解決你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這是因爲你身上導致禅修障礙的某些習性,和你在日常生活中會造成困境的笨拙態度如出一轍。我們需要在禅修過程中培育內心的力量,以獲得平靜、産生洞見,然後將兩者應用在下一階段的禅修與日常生活中,去追求快樂與成功。

  洞見"心"的本質

  最深入與最細微的洞見,可令你深入了解"心"的真實本質,這洞見並非可以通過信賴或思考而得,只能通過禅修,通過絕對安定、釋放"心"而後覺知"心",方能獲得。

  爲了覺知心的秘密,禅修者必須完全舍棄思想,長久地安住于禅那中,持續觀察"心"。有個比喻是,千瓣蓮花在夜晚合上花瓣,在黎明時張開。當第一道曙光落在最外圍的那層花瓣上,它們便張開,溫暖的陽光又接著落在內層一圈花瓣上,如是往下遞延,但若烏雲遮蔽陽光,花瓣便會合上。只有不斷地接受長時間的日照安撫,蓮花才會逐漸張開,直至最內層,最終展露出它的秘密。

  這個比喻中的蓮花就代表心,陽光的溫暖代表安定的念力,雲代表破壞安定的思想或煩惱。有些禅修者只是專注于花瓣的內圈並誤以爲:"這就是它。"這是虛假的證悟,此時安定會被打破,蓮花瞬即合攏。 然而,隨著禅修的逐漸深入,你可以持續安定數小時,可以遠離障礙來觀察心,並看見最內圈的花瓣完全開展,露出蓮花芯中的珍寶,此時的你將會證悟最高的洞見——"心"的實相。你親自去發現吧!我曾提出唯有"安忍"才是禅修捷徑。這對于本章討論的七個禅修階段都適用,這些都是"放下"的階段,彼此密切相關。最後進入禅那階段時,禅修者必須真的放下,這是深度的放下,唯有通過細心與勤勉的修行方能達成。

  在本章中,我只描述了達到禅修初期七個階段的基本方法,但接下來還有關于禅修的障礙、念的特質和其他禅修對象等內容有待說明。現在,請將你的注意力轉向禅修的五…

《禅悅——快樂呼吸16法(阿姜布拉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開動真理之輪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