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悅——快樂呼吸16法(阿姜布拉姆)▪P5

  ..續本文上一頁個障礙與克服五障的方法。

  第叁部分 1.第一障:欲貪

  所謂欲貪,不僅僅是我們平常所知道的渴望,它是阻撓禅修者進入禅那的最主要障礙,所以被列爲五障之首。禅修初學者最了解它帶來的麻煩。"欲貪"的巴利語是kāma-chand,其中k¨

  ma意指任何與色、聲、香、味、觸等五外入處有關的事物,而chanda意指喜好或契合,兩字相連後的意思是"喜好、關注或涉入五入處的世界"。

  舉例來說,禅修時聽到某種聲音,我們爲何不能忽略它呢?它爲何會嚴重幹擾我們?許多年前,我們寺院外面的村莊舉辦歡宴時,喇叭噪音很大,破壞了寺院的甯靜,我們因此向老師阿姜查抱怨噪音妨礙禅修。大師回答:"不是噪音妨礙你們,而是你們妨礙噪音!"

  在上述例子中,欲貪是指心在幹涉聲音。同理,若有人說因爲腳痛而無法禅修,其實並不是疼痛妨礙了他,而是他妨礙了疼痛。他若具備正念,便會看見自己的覺知離開了身體,並再次對感受外界産生興趣,那便是欲貪在運作。

  人很難克服欲貪,因爲我們非常執著于五入處及相關的事,一旦産生執著,我們就無法從中抽身。檢視五入處與身體之間的關系對于我們了解這種執著很有幫助。我們通常會宣稱五入處的存在是爲了保護身體,但洞見告訴你的恰恰相反:身體之所以存在,是爲了向五入處提供在世間玩樂的載體。你也將會察覺到,當五入處消失時,身體也隨之消失,放下其中一個,便意味著另一個也放下了。

  逐漸去除欲貪

  你無法單靠意志力便能放下五入處與身體,在禅修中去除欲貪需要一個漸進的過程。首先,應選擇舒適安靜的地方開始禅修,你若覺得坐在椅子上更舒服,也可以這麼做——別忘了佛陀有時也坐在椅子上。剛閉上眼睛時,你對身體還沒有太多感覺,這就像從明亮處走進黑暗裏,得花幾分鍾才能看清周圍,同理,要在閉上眼睛幾分鍾後,我們的身體姿勢才會做出調整。像這樣遷就欲貪,你的身體暫時會感到舒適,五入處也會得到滿足,但這並不會持久。你必須利用這最初的舒適,趕緊讓心遠離五入處,將其置于五入處所不能及之地。具體方法得從"覺知當下"開始。

  我們的過去與未來幾乎都被五入處之事所占據,記憶裏充滿身體的感受、味道、氣味、聲音或影像,未來規劃裏也同樣離不開五入處。通過覺知當下,我們可以斬斷關于過去與未來的多數欲貪。

  下一個禅修階段是"靜默地覺知當下",你需要在此階段去除一切思想,也即去除"欲尋"。佛陀稱欲貪的某些部分爲"欲尋",意即細想五入處的世界。對于禅修初學者而言,欲尋最明顯的形式是性幻想,我們會爲此類欲尋虛耗數小時,尤其在長期閉關時。

  要突破這個阻撓禅修進步的障礙,你需要內觀或淨信①,且要明白徹底解脫五入處(即禅那)是比性經驗更棒的事。出家僧尼放棄性行爲,並非出于恐懼或壓抑,而是因爲他們發現了某種更有意義的事。即使只是想到午餐也是欲尋,靜默會被此打斷。少數禅修者能體悟到自己在注意身體的感覺,例如想到自己正在"吸氣"或"聽到一種聲音"或"感到一陣刺痛",這些也屬于欲尋,都是進一步禅修的障礙。

  ①淨信,即清淨的信心,所信的對象是真實的、有功德的、能夠成就菩提的,乃是佛教中對"信"的一般定義。

  偉大的道家聖人老子,會在傍晚時讓一名弟子陪他一起散步,弟子總是一路保持靜默。一天傍晚,他們走到山脊時,弟子歎道:"好美的夕陽。"老子從此再也不讓這名弟子陪他。當其他人問起原因時,老子解釋:"那個弟子說”好美的夕陽”時,他已不是在看夕陽,而是看見那些字。"所以你們在禅修時必須放棄言語,因爲那意味著你已不再對事情保持正念,而只是把時間徒然浪費在描述上。 在"靜默地覺知當下"時,五入處的世界就如被局限在籠子裏,無法漫遊或造成任何危害。其次,爲了完全舍棄五入處與身體,你應將正念集中于五入處世界的一小部分而排除其他部分,也就是將正念集中在對呼吸的感覺上,而不去注意身體的其他感覺或聲音。呼吸將成爲你從五入處世界進入內心的踏腳石。

  當成功地持續專注于呼吸時,你將會發覺所有的聲音都消失了。而你完全不會察覺到聲音停止的那個瞬間,因爲它的本質即是逐漸消逝。這種消逝就像肉體的死亡一般,是一個較爲緩慢的過程而非突發事件

  你在坐禅結束後,花一點時間來回顧禅修(如第一章所建議的)時,通常會發現心將不受任何聲音的影響。你也會發現身體已消失,感覺不到手,也接收不到任何關于腳的訊息,唯一覺知的只有呼吸。

  當部分身體似乎消失時,有些禅修者會感到驚慌,這顯示出他們對于身體的強烈執著,亦表明欲貪正在運作,會阻礙禅修的進步。通常你會在不久之後逐漸熟悉身體消逝的感覺,並開始喜歡不受拘束的美好平靜。在此期間,不斷鼓勵你斷除執著的,是由"放下"産生的自由與喜悅。

  接著,隨著呼吸的漸漸消失,你的心中將充滿莊嚴的禅相,這時你才完全去除欲貪,不再涉入五入處的世界。于是,你感受到禅悅,並最終來到了禅那的門前。

  正如佛陀在《本生經》中所言:"你越去除五入處的世界,你就越會感覺到禅悅。你若想要體驗完全的禅悅,就要完全去除五入處的世界。"

  第叁部分 2.第二障:嗔念

  第二障是嗔念,也是禅定的主要障礙,西方的禅修者尤其要注意此障。我們一般都認爲嗔念即是怨怒他人,但其實並非如此,嗔念的對象,似乎更可能是你自己,甚至是禅修的對象。

  對自己生嗔

  對自己生嗔的一些表現是:不讓自己狂喜、安定或禅修成功。這與西方人的性格特點較有關系,根源則在于西方人的教育方式。

  對自己産生嗔念,很可能會導致你無法深入禅修,對此你應當注意。我是在好幾年前,聽某位西方尼師談到她的禅修經曆時,才發覺這個問題的。她禅修時經常可以深入到幾乎就要進入禅那狀態,她說自己已經站在禅那的門口了,卻無法進入,障礙就是她自覺不該得到這份快樂。實際上,那是她對自己的嗔念阻礙了她,她不願讓自己體驗禅悅。從那時起,我在許多人身上都看到了同樣的情形。有時當禅修變得安定或令我們感到快樂時,我們便以爲一定是哪裏出錯了,于是會對自己生嗔,不允許自己快樂與自在。

  以這位尼師爲例,她很清楚地看見介于自己與禅那之間的是細微的嗔念障礙,她自認爲不該得到禅悅。爲何不該呢?她確實應該得到禅悅啊!世上有些狂喜是不合理的,有些則違反了佛陀的戒律,或使人生病或有可怕的副作用,但禅悅沒有任何副作用,也沒有不合理,而且佛陀分明是在頌贊它們。 如果你仔細審視自己的禅修方式,可能會發現自己同樣遇到了嗔念的障礙,但並非在到達禅那之前遇上。你可能是在更早一些的禅修階段,在不允許自己高興時碰到它,當時你可能更喜歡忍受痛苦,甚于享受安定與快樂,也可能認爲自己不應得到快樂、禅悅和自在。

  不願得到快樂,就意味著你有罪惡感。當某人被發現有罪時,法律的懲罰通常會隨之而來。在我們的傳統觀念中,罪與罰是分不開的。我們若對某事抱有罪惡感,想到的下一件事就會是自我懲罰——否定自己應得的某種愉悅、快樂或自在,而西方人就只會不斷懲罰自己。真是瘋了!

  善待自己

  我們可以練習慈心禅,讓自己放松一下,以便克服嗔念的障礙。你應對自己說:"通往內心之門已經完全向我敞開,我允許自己快樂,允許自己安定,我要善待自己。在此次禅修中,我要有足夠的善意,讓自己得到安定與大喜。"

  你若發現難以對自己施舍慈心,就問自己爲什麼吧!也許你心中有根深蒂固的罪惡感,以致你還在期待懲罰,不肯無條件地寬恕自己。

  佛教的倫理之美在于,它不在意別人對你做了什麼,也不在意你受到了多麼不公平的待遇——你仍然可以完全原諒他們。我曾聽人說有些事是無法原諒的,但那不符合佛教的倫理。在佛教中,沒有什麼事是不可原諒的。幾年前,一個精神錯亂者跑到蘇格蘭某所小學,殺死了許多小孩,此後的某次宗教儀式中,

  一位地位較高的教會執事請求上帝不要原諒這個人,他認爲有些事是不可原諒的!聽到有宗教領袖不肯寬恕悲劇事件的製造者,並以那樣的方式治療人們的痛苦時,我的心情很沈重。

  如果你是佛教徒,就必然能原諒一切事情。你的寬恕便是治療,它解決了舊問題,而且絕對不會製造新問題。因爲對自己根深蒂固的成見,致使你無法原諒自己,有時是因爲問題深埋在心中,有時是因爲你已經忘了它。你只知道心中有些事讓你有罪惡感而無法原諒自己,你覺得有理由否決自己的自由、禅那和覺悟。爲何不嘗試著善待自己呢?對自己生嗔,就是你禅修無法成功的主要原因。

  對禅修對象生嗔

  對禅修對象生嗔,這常發生于還不太熟悉入息出息的人身上。我說"還",是因爲熟悉入息出息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只要遵從指示去做,每個人都會成功。倘若你仍然不能成功,可能就是對禅修或禅修對象生嗔了。你可能會坐下來想:"哦!又來了"、"這一定很困難"、"我實在不想做這事"、"我這麼做是因爲禅修者都這麼做",或"我一定要成爲一個好的佛教徒,而這是佛教徒應該做的"。你若帶著嗔念開始禅修,勉強爲之,便很難進步——你是擺明了跟自己過不去。

  我喜愛禅修,而且非常享受它。某次有幸輪到自己帶領衆僧閉關禅修,我很高興,于是對大家說:"太好了,閉關禅修啊!"我每天早上都很期待禅修。"哇!我正在閉關禅修,不必做寺院的其他例行工作。"我太喜愛禅修了,對它毫無憎惡之感。你若也持這種態度,便會發現心正如佛陀所言的那樣,在"躍向禅修"。

  我喜歡這個比喻:你走在街上,忽然看見某位老友就在街對面,而…

《禅悅——快樂呼吸16法(阿姜布拉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開動真理之輪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