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你們過去曾共同度過很美好的時光。此時,無論自己正打算去哪裏或想要做什麼,你都不在乎了,只想沖到街對面去,給他一個熱情的擁抱——"去喝杯咖啡吧,我們太久沒見面了!我也不管約會是否遲到了。走吧!讓我們好好聚一聚。"禅修就像一位親密老友,你願意放下手邊的所有事情,只爲與之相聚一敘。我若是在一裏之外看見禅修,一定會沖向它,給它一個溫暖的擁抱,並找個地方和它一起喝杯咖啡。至于禅修的對象——呼吸,我的呼吸和我是最佳拍檔,我們曾共同度過很美好的時光。若以這種善意看待呼吸,你就會明白,在禅修中覺知呼吸其實很簡單。
當然,情況也許正相反——當你知道自己必須和這個該死而且討厭的呼吸在一起時。你和它曾有過很不愉快的相處經曆,看見它從街對面走過來,你會想:"天啊!它又來了!"你會試圖躲開,好讓它看不見你,你只想逃避。很不幸的是,許多人確實會對呼吸生起這種嗔念。
因此,請對禅修的對象培養善意,設法讓自己喜歡這段禅修。比如像這樣想:"哇!好棒!我只需坐在這裏,不必做其他任何事:不必蓋房子、寫信或打電話。我只需坐在這裏,和我親愛的老友——呼吸共處即可。"你若能這麼做,就已去除嗔念之障,而且還能得到反向的增長——增長對呼吸的慈愛。
我用以下方法來克服對呼吸的所有嗔念。我會將呼吸看成是自己的新生兒,你會把自己的嬰兒遺忘在商場裏嗎?你會把他遺失在路上嗎?你會讓他長時間離開你的視線嗎?我們爲何無法專注于呼吸呢?那是因爲對呼吸缺少慈愛,我們不喜歡也不欣賞它。你若能像對待自己的小孩或某位難以割舍的親密愛人一樣地欣賞呼吸,你就絕對不會遺忘或放棄它,而是會始終注意它。但如果你對呼吸心懷嗔念,你就會發現自己總是將它遺忘,而且還會一直想著要失去它,因爲你一點都不喜歡它。這正是你無法進入禅那的真正原因。
總之,嗔念是一個障礙,你可以通過悲憫他人、寬恕自己、對禅修對象報以慈愛之心、和善地關愛禅修對象等,來克服這個障礙。當你對禅修對象心懷慈愛時,無需多做努力就能守住它。
第叁部分 3.第叁障:昏沈
第叁障是昏沈。相信我們都已經通過自身的禅修經驗了解它了。我們坐禅時,無法真正知道自己在觀察什麼,不知道自己是在觀察當下、靜默、呼吸,還是在觀察其他對象,這是因爲心是昏沈的,猶如沒有光線照亮內在般,心的世界陷入了一片陰暗與模糊。
妙法消解昏沈
克服昏沈最精妙、最有效的方式是任由自己陷入昏沈——別對抗它!記得當我還是泰國森林寺的年輕比丘時,在淩晨3點15分的打坐中如果想睡覺,我就會拼命掙紮,以求戰勝昏沈,但抗爭通常以我的失敗告終。
不過,當我真的成功克服昏沈而不再感到昏昏欲睡時,掉舉①往往取而代之。因此,我會努力平息掉舉並再次陷入昏眠,于是我的禅修過程就如鍾擺,一直在兩端之間擺蕩,永遠找不到中點。
①"掉舉"是一種輕度的興奮狀態,陷入掉舉的禅修者內心會浮現過往的回憶、雜念,甚至帶動欲貪、嗔念等情緒,而無法進入禅定。
我花了好幾年的時間,才了解個中原委。
佛陀主張觀照,而非對抗。因此,我開始檢視昏沈的原因——過去我一直在淩晨3點15分禅修,睡得少而且營養不良。一個英國比丘身處炎熱的熱帶叢林,結果還能怎樣呢!陷入昏沈便是無可避免的結果。
看清原因後,我選擇停止抗爭並讓腦袋低垂,慢慢睡去——天曉得,我甚至還可能打鼾!不過,當我停止對抗昏沈時,昏沈的情況也沒有持續太久。此外,當我通過了昏沈的考驗時,接下來即可體驗到安定而非掉舉。我已找到鍾擺的中點,而且從此就能輕松地觀察呼吸。
禅修中的昏沈是心疲倦的結果。若對抗昏沈,則會使你更累,這時,休息可讓能量重回你的內心。爲理清這個過程,我們要了解構成心的兩個部分:覺知者與造作者。覺知者是被動的那一半心,它只接收訊息;而造作者是主動的那一半心,它會進行評估、思考和控製,二者共同消耗同一顆心的能量。因此,當你忙忙碌碌地努力做事時,造作者會消耗你的多數能量,只留下很少的能量給覺知者。當覺知者的心理能量匮乏時,你就會感到昏沈。
幾年前的一次閉關中,某個在城裏擔任企業主管的閉關者因爲工作繁忙而遲到。坐禅的第一個晚上,她的心可說是死氣沈沈,因此我特別指導她如何克服昏沈:我請她休息。接下來她連續3天都睡過頭,一覺睡到黎明,吃過早餐後又回去倒頭大睡,午餐過後再打個大盹。多麼精彩的禅修啊,在這毫不抗爭的叁天裏,造作者幾乎沒得到任何心理能量——心理能量自然而然地流向了覺知者。
叁天過後,她的心漸漸亮了起來,再過叁天,她已能趕上其他禅修者的進度。在閉關結束前,她已經領先且成爲那次閉關的優秀禅修者之一。
因此,不要試圖對抗你的心,不要想改變情況,應該任由它去。你要與昏沈和解而非作戰,接著,你的心理能量將被釋放而流向覺知者,昏沈自然會消失。
珍視覺知
另一個克服昏沈的方法是更加珍視覺知。禅修之道上有時會有岔路口,左邊通往昏沈,右邊通往正念。你可以憑經驗認出這個路口,這是禅修中選擇昏沈小巷或正念大道的時機。往左,你將同時放棄造作者與覺知者;往右,你將放棄造作者而保留覺知者。你若珍視覺知,將會自覺選擇右邊的正念之道。
昏沈與嗔念
昏沈有時是第二障嗔念的結果。我以前去澳洲監獄教導禅修時,常會聽到這樣的獄中俚語:"多睡1小時,便少關1小時。"擁有這種負面情緒的禅修者會有趨入昏沈的傾向,而嗔念正是其症結所在。
我們泰國的寺院每星期都會有一次徹夜禅修。在徹夜打坐的過程中,昏沈總會規律性地在午夜過後出現,將我製服一兩個小時。回想起來,我在出家之前常在派對、搖滾音樂會、俱樂部裏徹夜狂歡,或在淩晨兩點聆聽某個樂團的音樂,那時我從不會感到昏昏欲睡。爲什麼?顯然當你正在享受所做的事情時,不太可能陷入昏沈,但當你不喜歡正在做的事情時,昏沈就會出現。我以前不喜歡徹夜打坐,認爲那是愚蠢的做法,所以只是勉強爲之罷了。這就是我心中的嗔念,也是我昏沈的原因。當我改變態度,從徹夜打坐中覓得樂趣並樂享其中時,昏沈便很少出現。因此,你也應該審視自己的昏沈,看它是否源自嗔念。
禅修忌恐懼
當我還是居士時,曾在英格蘭北部參加過一次禅修閉關。清晨的禅堂很冷,大家都會把毯子裹在身上。但那樣很容易使人在禅修中睡著,于是禅師拿著一根大棍子來回巡視,我旁邊的家夥才剛開始打盹兒就挨打了。霎時間,每個人的昏沈都消失了——只需一個人被打就足以使我們警醒。問題是,喚醒我的那種
恐懼感此後一直跟著我,阻礙我更進一步禅修。這段經曆給我的教訓是,不宜通過恐懼或暴力等不善的方法,去追尋平靜與自在。
在泰國東北部的古老森林傳統中,比丘們會在危險的地方禅修,例如樹上的高臺、懸崖邊或老虎出沒的森林裏。幸存者說他們得到了很好的禅修,但你卻永遠無法聽到那些不幸者的感言。
第叁部分 4.第四障:掉 悔
掉悔(掉舉與後悔)是最細微的障礙之一,其主要成分是心的掉舉。但請先容我對"後悔"作簡短說明。
後
悔
後悔是你所做過或說過的惡業造成的結果,換言之,它是惡行的結果。若禅修中感到後悔,你應該原諒自己而非沈溺其中。每個人都會犯錯,智者並不是永遠不會犯錯的人,而是能原諒自己並從中汲取教訓的人。有些人太後悔了,以致相信自己永遠不可能覺悟。
佛經裏有大家耳熟能詳的、關于央掘摩羅的故事。央掘摩羅是個連環殺人狂,他殺了999個人,並切下每個人的一根手指挂在頸上做成花環,故有"指環"之稱。第1000名受害者是佛陀,他當然無法殺死佛陀,而是佛陀"殺了他"——殺了他的惡行與煩惱。後來,他成爲佛教比丘。即使像央掘摩羅這樣的殺人魔,
都可能達到禅那並完全覺悟,那麼你呢?難道你殺過人?你是殺人狂嗎?連那樣的人都能覺悟,你當然也可以。無論你曾做過什麼壞事或對什麼事感到後悔,請永遠記得央掘摩羅,這樣你就不會覺得自己太糟糕。原諒、放下過去,是克服後悔的良方。
掉
舉
掉舉(興奮不安)就是禅修時一味想要做別的事情,或腦子裏胡思亂想,或想去別處(除了當下之外的任何一處)逛逛。掉舉一如欲貪,是禅修的主要障礙之一,它會使我們難以長時間地靜坐。
我們之所以感到掉舉,是因爲不懂得欣賞知足之美:我們不了解"無爲"的單純樂趣,對于既存事物同樣心存挑剔而非欣賞。
禅修中的掉舉,永遠是無法感受當下的喜悅所致,至于是否能感受到喜悅,取決于我們看待事情的態度。例如看著一杯水,你可以覺得它很美,也可以認爲它很普通。禅修時,我們可以把覺知呼吸看做是無聊和單調的事,也可以看成是非常美麗和獨特的事。我們如果認爲專注于呼吸是很有價值的,就不會感到掉舉,不想再做別的事了。
我從"覺知當下"開始修禅,就是爲了克服掉舉的唠唠叨叨:"我想去當下之外的某個地方。"無論當下有多麼舒適,掉舉總會說它不夠好。看著你的蒲團,掉舉會說它太大或太小、太硬或太寬;掉舉會看著閉關中心說:"它不夠好,我們應該一天吃叁餐,還應該享受客房服務。"
與挑剔心相反的是知足心,你應該盡一切可能讓自己對所擁有的一切及周圍的環境感到知足。要謹防禅修中産生的挑剔心。有時你可能會想:"我還不夠深入,我已觀察當下很久了,卻一直沒什麼進步。"此類想法正是掉舉的因。禅修的進展如何無關緊要,重要的是你要對它絕對知足,相信自己的禅修將會更深入。如果你不滿意于自己的…
《禅悅——快樂呼吸16法(阿姜布拉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