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悅——快樂呼吸16法(阿姜布拉姆)▪P7

  ..續本文上一頁進步,只會使情況變得更糟。因此,要學習對當下知足,忘記禅那,就對此時此刻感到知足。當知足感加深時,禅那將會因應而起。

  要滿足于靜默的當下。你若真的知足,無需說話,無需多想。大多數言語或想法,不是抱怨或想要離開,就是想做其他事情。"想"意味著不知安定。若真的知足,你一定是安定、安靜的。試著強化自己的知足感吧,那正是掉舉的解藥。

  即使身體疼痛並微覺不適,你還是可以改變自己的感知,視之爲很好,甚至很美的事。你可以看看自己能否滿足于這種狀況,以及是否允許疼痛感存在。

  出家之後,我曾有好幾次感到身體劇烈的疼痛,但我沒有逃避,因爲那樣無法消除隨之而來的掉舉。我努力讓心完全接受疼痛感的存在並對此感到滿足,結果發現自己也能接受更劇烈的疼痛。你若能那麼做,便不會感到疼痛有多可怕,掉舉也會隨之消失,你完全可以安住于疼痛之中。伴隨疼痛而來的掉舉,可能才是最糟的部分,通過知足去除掉舉,你甚至可能享受疼痛。

  請你對目前所了悟的當下、靜默、呼吸等,發展知足之心。無論你正在何種禅修階段,都請知足——發自真心地知足。這樣,你將逐漸安定,並使禅修變得更深入。

  克服了普通的掉舉後,在更深入的禅修階段通常還會出現一種更加微妙的掉舉。這是指當你初次看見禅相時,陷入掉舉的你會叁心二意,不滿足于眼前的禅相,想要得到更多,並感到興奮不安——這種狀態會輕易地阻撓你體驗禅相。你應當采取的對治之法是:什麼也不做,只是讓自己知足,只是坐在那裏看著禅相如花般綻放,而後進入禅那。

  不論你爲此要花一個小時還是五分鍾,或者永遠都不會看到禅相,你都能夠知足,那便是走上了通往禅那之道。假如禅相猶如燭火般明滅不定,那是內心陷入掉舉的征兆。反之,如果你能毫不費力地將注意力維持于當下的禅修之上,即表明你已經克服了掉舉。

  第叁部分 5.第五障:疑

  最後一個障礙稱爲"疑",它針對的對象可能是教法、老師或你自己。

  對于針對教法的疑,你要有足夠的信心,相信禅修定會帶來美好的結果。你可能已經曆過許多美好的事,那就讓這些正面積極的經曆來強化你的信心吧,你應當相信禅修的作用。打坐,在安定中修心,尤其在禅那中修心,是非常有意義的,它將會帶給你清明、快樂和對佛法的正見。

  說到針對老師的疑,老師們常常像是運動團隊的教練,主要工作是根據自己的經驗來教導學生,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言行舉止來啓發學生。但你在信任老師之前,要先檢驗他們,觀察他們的行爲,並檢視他們是否言行一致。他們若真的知道自己所教授的內容,就應該是有道德、有自製力且可以激勵學生的人。只有以身作則、堪爲典範的老師,才是你應該信任的。

  懷疑自己的人會想:"我沒希望,我辦不到,我真沒用,我相信除了自己之外的每個人都已達到禅那,且已開悟。"這些挫敗與失望感往往會因爲老師的激勵與鼓舞而被克服。老師的工作是要告訴你:"是的,你可以做到這一切。很多人已經做到了,你怎麼會不行呢?"老師會給你打氣,要你相信自己一定能夠

  心想事成。

  事實上,只要你有足夠的決心與信心,成功是遲早的問題,唯有那些中途放棄的人才會失敗。

  你也可能會轉而懷疑自己當下的經曆:"這是什麼?這是禅那嗎?這是對當下的覺知嗎?"這即是疑障,它不應該出現在禅修之時,你需要盡可能地放下,讓心保持安定、享受快樂,你可以在事後回顧並自問:"那是怎麼回事?真有趣。那時發生了什麼事?"禅修之後,才是你確認那些事是否爲禅那的時機。如果你在禅修時心想:"這是禅那嗎?"那麼它一定不可能是禅那!因爲那樣的想法不可能在深入禅修的階段出現。只有在事後,當你回顧那些狀態時,才可能檢視它並說:"啊!那是禅那。"

  如果在禅修中遭遇困難,你就該停下來問自己:"這是哪一種障礙?"一旦明白所遇爲何種障礙,你就可尋找相應的方法來解決。若是欲貪障,你就該逐漸把注意力從五入處移開,專注于呼吸或別的禅修對象;若是嗔念障,你就該發展慈悲心;若是昏沈障,你就該記住"珍視覺知";若是掉悔障,你當謹記"知足、知足、再知足",或練習寬恕;若它是疑障,你就要堅定對老師、教法以及自己的信心。

  每次禅修時,你都應該有系統地運用合適的方法來解除相關障礙,這樣一來,你所遇到的障礙很快就會消失。

  障礙工場

  禅修者之所以無法克服障礙,是因爲他們不了解障礙的出處。想要獲得成功的禅修,禅修者務必充分了解障礙的運作過程(那是只有身處覺知者與覺知對象之間才能看見的)。造作者製造障礙,阻礙禅修者進步,而製造障礙的工場就位于心與其禅修對象之間的空間裏。

  聰明的禅修者會觀察自己的呼吸,同時也會注意"如何"觀察呼吸。若能看見自己對呼吸的期待,你便是遇到了第一障"欲貪";若能察覺其間的侵略性,你便是遇到了第二障"嗔念";若能認出其間的恐懼(也許是害怕失去關于呼吸的覺受),你便是在禅修時碰到了幾種混合的障礙。有時你看似成功,能專注于觀察呼吸數分鍾,但卻無法進一步深入。實際上,你在禅修中的主要任務即是發現這些障礙並把它們排除。

  不論面對何種覺知對象,若能把安詳、慈愛放在自己與覺知對象之間(即安詳、慈愛地對待覺知對象),那麼你在禅修的每個階段都不會出錯。例如,當性幻想出現時,你待之以安詳,那樣的白日夢很快就會失去動力,終至消失。

  就如房子是由千百塊磚頭砌疊而成一樣,安詳之屋(即禅那)也是由千百個靜默的當下累積而成。當你在每一個相續的當下,都能安詳、柔和或慈愛地對待覺知對象時,你就不再需要性幻想,疼痛會消失,昏沈將轉爲光明,掉舉將失去動力,禅那會自然而然地發生。

  總之,你要先知道,五障是在覺知者與被覺知對象之間的空間裏出現的,然後才能把安詳與慈愛放入其間。當然,你不只需要這樣的正念,還需要增長我所說的"無爲的正念"——絕不控製或幹涉覺知對象。這樣一來,一切障礙都將被摧毀並迅速消失。

  蛇的譬喻

  有些禅修者抱怨說,某些糾纏不清的障礙在禅修時經常出現。這些反複出現的障礙,可用以下由"蛇的譬喻"衍生出的方法加以克服。

  早年我在泰國森林裏修行時,因爲沒有涼鞋,所以晚上經常打著赤腳返回茅舍,又因爲沒有手電筒,所以我總是利用星光引路。雖然森林中的小路上有很多蛇出沒,但我從來沒有被咬過,因爲我知道它們數量龐大且非常危險,所以一直小心翼翼地提防著。如果看到路上有可疑的東西,即使那只是一根棍子,我也會跳過去或繞道,因而能成功地避開危險。

  禅修之道上同樣會有許多危險的障礙等著要抓你,讓你無法進步。但你只要記得它們就潛伏在四周,而且很危險,自然會提高警惕,不會被逮到。糾纏不清的障礙就如爲數極多的蛇,你如果不想被它逮到,就該在每次開始打坐時提醒自己,小心那個糾纏不清的障礙,因爲它很危險。此時你就會在整個坐禅過程中,一直提防它出現在覺知者(你自己)與覺知對象之間的空間裏。運用這個方法,你就不太可能會被抓到。

  那羅祗梨對策

  有些禅修者說他們曾一次同時感受到五個障礙,且來勢洶洶!當時他們心想自己可能會發瘋。爲了幫助禅修者准確並強有力地反擊五障,我提出了"那羅祗梨對策"——這與廣爲人知的佛陀遭遇的某件事有關

  佛陀的敵人們試圖在他托缽乞食的狹窄街道上,釋放一頭醉酒的公象"那羅祗梨"來殺害他。看見瘋象狂奔而來的人尖叫著讓佛陀和隨行的僧人們快閃開,于是除了佛陀與侍者阿難,所有比丘都避到一旁去了。阿難勇敢地擋在佛陀面前,准備犧牲自己來保護他敬愛的老師,佛陀溫柔地推開阿難,獨自面對狂象的猛烈攻擊。

  佛陀當然擁有神通力,我相信他能抓住大象的鼻子,在頭上轉叁圈,然後把它抛入幾百裏外的恒河中!但那並不符合佛陀的行事風格,他會慈悲地放下。也許他心裏想的是"親愛的那羅祗梨,無論你對我做什麼,我的心門都爲你敞開。你可以用鼻子打擊我或將我踩在腳下,我都不會嗔恨你,我會無條件地關愛 你"。佛陀溫柔祥和地對待凶猛的大象,那是無法抵擋的、真正慈悲的力量,幾秒之內,狂暴的大象就被降服了,那羅祗梨溫順地趴在大慈大悲者的腳邊,佛陀輕輕地拍著它的鼻子:"做得好!那羅祗梨,做得好。"

  某些禅修者在修行時,他們的心就如橫沖直撞、破壞力巨大的醉象,在這種時候,請記得"那羅祗梨對策"。別用暴力去征服內心那頭狂暴的公象,應慈悲地放下:"我親愛的狂心,無論你對我做了什麼,我的心門都完全爲你敞開。你可以打擊我或摧毀我,我都不會嗔恨你。無論你怎麼做,我都愛你——我的心。"要與你的狂心和解而非對抗,那是在極短時間內真正慈悲地放下的力量,心將不再狂暴,轉而溫順地站在你的面前,被你溫柔的正念輕輕地拍著:"做得好!心,做得好!"

  克服卷土重來的障礙

  經常有人問起,克服障礙後可以持續多久,如果克服了它們,是意味著從此永無憂患,還是只限于禅修期間不受幹擾?

  事實是,你只是暫時地克服了它們。心非常敏銳且安定,你可以長時間專注于某件事,而且毫無嗔念,即使別人打你的頭,你也不生氣,你對于欲樂(例如性愛)也不感興趣,這就是好的禅修結果。但過了一段時間(時間長短取決于禅修的深度與長度),障礙會再度返回。這就像在拳擊場內,對手只是被擊倒而已。障礙只是暫時"失去知覺",此後還是會卷土重來,並展開報複,但你至少知道該怎麼去克服它們。你返回禅那的次數越多(即克服障礙的次數越多),障礙就會變得越來越虛弱無力。接下來,你…

《禅悅——快樂呼吸16法(阿姜布拉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開動真理之輪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