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悦——快乐呼吸16法(阿姜布拉姆)▪P5

  ..续本文上一页个障碍与克服五障的方法。

  第三部分 1.第一障:欲贪

  所谓欲贪,不仅仅是我们平常所知道的渴望,它是阻挠禅修者进入禅那的最主要障碍,所以被列为五障之首。禅修初学者最了解它带来的麻烦。"欲贪"的巴利语是kāma-chand,其中k¨

  ma意指任何与色、声、香、味、触等五外入处有关的事物,而chanda意指喜好或契合,两字相连后的意思是"喜好、关注或涉入五入处的世界"。

  举例来说,禅修时听到某种声音,我们为何不能忽略它呢?它为何会严重干扰我们?许多年前,我们寺院外面的村庄举办欢宴时,喇叭噪音很大,破坏了寺院的宁静,我们因此向老师阿姜查抱怨噪音妨碍禅修。大师回答:"不是噪音妨碍你们,而是你们妨碍噪音!"

  在上述例子中,欲贪是指心在干涉声音。同理,若有人说因为脚痛而无法禅修,其实并不是疼痛妨碍了他,而是他妨碍了疼痛。他若具备正念,便会看见自己的觉知离开了身体,并再次对感受外界产生兴趣,那便是欲贪在运作。

  人很难克服欲贪,因为我们非常执著于五入处及相关的事,一旦产生执著,我们就无法从中抽身。检视五入处与身体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了解这种执著很有帮助。我们通常会宣称五入处的存在是为了保护身体,但洞见告诉你的恰恰相反:身体之所以存在,是为了向五入处提供在世间玩乐的载体。你也将会察觉到,当五入处消失时,身体也随之消失,放下其中一个,便意味着另一个也放下了。

  逐渐去除欲贪

  你无法单靠意志力便能放下五入处与身体,在禅修中去除欲贪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首先,应选择舒适安静的地方开始禅修,你若觉得坐在椅子上更舒服,也可以这么做——别忘了佛陀有时也坐在椅子上。刚闭上眼睛时,你对身体还没有太多感觉,这就像从明亮处走进黑暗里,得花几分钟才能看清周围,同理,要在闭上眼睛几分钟后,我们的身体姿势才会做出调整。像这样迁就欲贪,你的身体暂时会感到舒适,五入处也会得到满足,但这并不会持久。你必须利用这最初的舒适,赶紧让心远离五入处,将其置于五入处所不能及之地。具体方法得从"觉知当下"开始。

  我们的过去与未来几乎都被五入处之事所占据,记忆里充满身体的感受、味道、气味、声音或影像,未来规划里也同样离不开五入处。通过觉知当下,我们可以斩断关于过去与未来的多数欲贪。

  下一个禅修阶段是"静默地觉知当下",你需要在此阶段去除一切思想,也即去除"欲寻"。佛陀称欲贪的某些部分为"欲寻",意即细想五入处的世界。对于禅修初学者而言,欲寻最明显的形式是性幻想,我们会为此类欲寻虚耗数小时,尤其在长期闭关时。

  要突破这个阻挠禅修进步的障碍,你需要内观或净信①,且要明白彻底解脱五入处(即禅那)是比性经验更棒的事。出家僧尼放弃性行为,并非出于恐惧或压抑,而是因为他们发现了某种更有意义的事。即使只是想到午餐也是欲寻,静默会被此打断。少数禅修者能体悟到自己在注意身体的感觉,例如想到自己正在"吸气"或"听到一种声音"或"感到一阵刺痛",这些也属于欲寻,都是进一步禅修的障碍。

  ①净信,即清净的信心,所信的对象是真实的、有功德的、能够成就菩提的,乃是佛教中对"信"的一般定义。

  伟大的道家圣人老子,会在傍晚时让一名弟子陪他一起散步,弟子总是一路保持静默。一天傍晚,他们走到山脊时,弟子叹道:"好美的夕阳。"老子从此再也不让这名弟子陪他。当其他人问起原因时,老子解释:"那个弟子说”好美的夕阳”时,他已不是在看夕阳,而是看见那些字。"所以你们在禅修时必须放弃言语,因为那意味着你已不再对事情保持正念,而只是把时间徒然浪费在描述上。 在"静默地觉知当下"时,五入处的世界就如被局限在笼子里,无法漫游或造成任何危害。其次,为了完全舍弃五入处与身体,你应将正念集中于五入处世界的一小部分而排除其他部分,也就是将正念集中在对呼吸的感觉上,而不去注意身体的其他感觉或声音。呼吸将成为你从五入处世界进入内心的踏脚石。

  当成功地持续专注于呼吸时,你将会发觉所有的声音都消失了。而你完全不会察觉到声音停止的那个瞬间,因为它的本质即是逐渐消逝。这种消逝就像肉体的死亡一般,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而非突发事件

  你在坐禅结束后,花一点时间来回顾禅修(如第一章所建议的)时,通常会发现心将不受任何声音的影响。你也会发现身体已消失,感觉不到手,也接收不到任何关于脚的讯息,唯一觉知的只有呼吸。

  当部分身体似乎消失时,有些禅修者会感到惊慌,这显示出他们对于身体的强烈执著,亦表明欲贪正在运作,会阻碍禅修的进步。通常你会在不久之后逐渐熟悉身体消逝的感觉,并开始喜欢不受拘束的美好平静。在此期间,不断鼓励你断除执著的,是由"放下"产生的自由与喜悦。

  接着,随着呼吸的渐渐消失,你的心中将充满庄严的禅相,这时你才完全去除欲贪,不再涉入五入处的世界。于是,你感受到禅悦,并最终来到了禅那的门前。

  正如佛陀在《本生经》中所言:"你越去除五入处的世界,你就越会感觉到禅悦。你若想要体验完全的禅悦,就要完全去除五入处的世界。"

  第三部分 2.第二障:嗔念

  第二障是嗔念,也是禅定的主要障碍,西方的禅修者尤其要注意此障。我们一般都认为嗔念即是怨怒他人,但其实并非如此,嗔念的对象,似乎更可能是你自己,甚至是禅修的对象。

  对自己生嗔

  对自己生嗔的一些表现是:不让自己狂喜、安定或禅修成功。这与西方人的性格特点较有关系,根源则在于西方人的教育方式。

  对自己产生嗔念,很可能会导致你无法深入禅修,对此你应当注意。我是在好几年前,听某位西方尼师谈到她的禅修经历时,才发觉这个问题的。她禅修时经常可以深入到几乎就要进入禅那状态,她说自己已经站在禅那的门口了,却无法进入,障碍就是她自觉不该得到这份快乐。实际上,那是她对自己的嗔念阻碍了她,她不愿让自己体验禅悦。从那时起,我在许多人身上都看到了同样的情形。有时当禅修变得安定或令我们感到快乐时,我们便以为一定是哪里出错了,于是会对自己生嗔,不允许自己快乐与自在。

  以这位尼师为例,她很清楚地看见介于自己与禅那之间的是细微的嗔念障碍,她自认为不该得到禅悦。为何不该呢?她确实应该得到禅悦啊!世上有些狂喜是不合理的,有些则违反了佛陀的戒律,或使人生病或有可怕的副作用,但禅悦没有任何副作用,也没有不合理,而且佛陀分明是在颂赞它们。 如果你仔细审视自己的禅修方式,可能会发现自己同样遇到了嗔念的障碍,但并非在到达禅那之前遇上。你可能是在更早一些的禅修阶段,在不允许自己高兴时碰到它,当时你可能更喜欢忍受痛苦,甚于享受安定与快乐,也可能认为自己不应得到快乐、禅悦和自在。

  不愿得到快乐,就意味着你有罪恶感。当某人被发现有罪时,法律的惩罚通常会随之而来。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罪与罚是分不开的。我们若对某事抱有罪恶感,想到的下一件事就会是自我惩罚——否定自己应得的某种愉悦、快乐或自在,而西方人就只会不断惩罚自己。真是疯了!

  善待自己

  我们可以练习慈心禅,让自己放松一下,以便克服嗔念的障碍。你应对自己说:"通往内心之门已经完全向我敞开,我允许自己快乐,允许自己安定,我要善待自己。在此次禅修中,我要有足够的善意,让自己得到安定与大喜。"

  你若发现难以对自己施舍慈心,就问自己为什么吧!也许你心中有根深蒂固的罪恶感,以致你还在期待惩罚,不肯无条件地宽恕自己。

  佛教的伦理之美在于,它不在意别人对你做了什么,也不在意你受到了多么不公平的待遇——你仍然可以完全原谅他们。我曾听人说有些事是无法原谅的,但那不符合佛教的伦理。在佛教中,没有什么事是不可原谅的。几年前,一个精神错乱者跑到苏格兰某所小学,杀死了许多小孩,此后的某次宗教仪式中,

  一位地位较高的教会执事请求上帝不要原谅这个人,他认为有些事是不可原谅的!听到有宗教领袖不肯宽恕悲剧事件的制造者,并以那样的方式治疗人们的痛苦时,我的心情很沉重。

  如果你是佛教徒,就必然能原谅一切事情。你的宽恕便是治疗,它解决了旧问题,而且绝对不会制造新问题。因为对自己根深蒂固的成见,致使你无法原谅自己,有时是因为问题深埋在心中,有时是因为你已经忘了它。你只知道心中有些事让你有罪恶感而无法原谅自己,你觉得有理由否决自己的自由、禅那和觉悟。为何不尝试着善待自己呢?对自己生嗔,就是你禅修无法成功的主要原因。

  对禅修对象生嗔

  对禅修对象生嗔,这常发生于还不太熟悉入息出息的人身上。我说"还",是因为熟悉入息出息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只要遵从指示去做,每个人都会成功。倘若你仍然不能成功,可能就是对禅修或禅修对象生嗔了。你可能会坐下来想:"哦!又来了"、"这一定很困难"、"我实在不想做这事"、"我这么做是因为禅修者都这么做",或"我一定要成为一个好的佛教徒,而这是佛教徒应该做的"。你若带着嗔念开始禅修,勉强为之,便很难进步——你是摆明了跟自己过不去。

  我喜爱禅修,而且非常享受它。某次有幸轮到自己带领众僧闭关禅修,我很高兴,于是对大家说:"太好了,闭关禅修啊!"我每天早上都很期待禅修。"哇!我正在闭关禅修,不必做寺院的其他例行工作。"我太喜爱禅修了,对它毫无憎恶之感。你若也持这种态度,便会发现心正如佛陀所言的那样,在"跃向禅修"。

  我喜欢这个比喻:你走在街上,忽然看见某位老友就在街对面,而…

《禅悦——快乐呼吸16法(阿姜布拉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开动真理之轮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