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悦——快乐呼吸16法(阿姜布拉姆)▪P4

  ..续本文上一页感受罢了)。虽然有些禅修者体验到了身体的感觉或看见光,但他们所描述的其实都是相同现象,他们都体验到了同样纯净的心境,只是由于感知不同,做出了不同的表述而已。

  禅相的特质

  我们可通过以下6个特点来认出禅相:(1)它只有在禅修者达成第五个禅修阶段,体验到"美丽的呼吸"之后才会出现;(2)它在呼吸消失时出现;(3)它只有在色、声、香、味、触等五外入处完全消失时才会出现;(4)它只有在静默的当下,当内心的杂念完全消失时才会出现;(5)它奇特却又极吸引人;(6)它是具有单纯之美的征象。希望这6个特点可以帮助你区分真正的禅相与想象中的禅相。

  禅相初次生起时,可能会显得模糊,这是因为禅修者太快进入禅相了。在此情况下,禅修者应立即返回上一个禅修阶段,持续专注地觉知美丽的呼吸。有时禅相如灯塔上的灯火一般,明灭不定直至消失,这也意味着禅修者太早离开了"美丽的呼吸"这个境界。须知,"心"只有先做到长时间轻松地觉知"美丽的呼 吸",之后才可能对于更加细微的禅相保持清晰的正念。因此,在持续觉知"美丽的呼吸"这一阶段里,你应安忍且勤勉地调伏"心"——只有当体验禅相的时机成熟时,禅相才会是明亮、稳定且容易维持的。

  放

  下

  禅相之所以显得模糊,主要原因可能是你尚未感到深度的满足,还想进一步体验明亮的禅相或禅那。但是你要切记!禅那是"放下"的状态,是不可思议的深度满足。因此,你要先抛开饥饿渴求的心,培养对美丽呼吸的满足感,这样禅相与禅那就会自行生起。

  换言之,禅相之所以不稳定、模糊,是因为身为造作者的你不肯停止干涉。造作者即是控制者,就是那个在后座指挥驾驶的乘客,他总是不肯安分守己,因此才把事情搞得一团糟。禅修是自然而然的安定过程,它需要你完全抽身旁观——你只有真正放下,禅那才可能出现。"真正"放下,是要造作者完全不干涉整个禅修的过程。

  让造作者彻底放下的好办法是积极地对禅相表达信念,非常温和地打断内心的静默,并在心中默念,你对禅相完全有信心,因此身为造作者的你会放弃一切控制,并就此消失。此时,心将在你的注视下驾驭 禅修的过程。

  在此你无需做任何事,因为禅相极美,根本不劳你费心便能吸引心的注意力。但要小心,你不能发问,例如:"这是什么?""这是禅那吗?""我下一步该怎么做?"这些都表明造作者希望再次介入。发问会打断禅修的过程,你可以等禅修过后再来评估一切。就像一位优秀的科学家,只有等到最后所有的数据都齐备时,才会评估实验成果。

  无需注意禅相的形状或者边缘,"它是圆形还是椭圆形?""边缘清晰或模糊?"这些都是不必要的问题,只会造成更多混乱。让心随意而行,它通常会趋向禅相的中心,中心是最美的部分,拥有最亮且最纯净的光。禅相中心的光明将完全四散并笼罩你,你应放下一切,让心自由自在地遨游,融入禅悦之中,然后进入禅修之道的第七阶段——"禅那"。

  第二部分 10.第七阶段:禅那

  要进入禅那之门,你可能会遇到两个常见的障碍——高兴与恐惧。高兴时,心会变得激动:"哇,这就是它!"这时禅那就不太可能发生。对治之法是,把所有的"哇!"都留待退出禅那之后,才激动地叫出来。

  但你更可能遇见的障碍是恐惧,恐惧来自你对禅那的强大力量以及禅悦的认知,或者缘于你发现有些东西在你完全进入禅那后必须舍弃。造作者在进入禅那之前是静默的,但一直存在着。然而,在禅那之中,造作者会完全消失,只有觉知者还在运作。你完全能够觉知,但无法控制一切,甚至无法生起一个念头,更不可能做出决定。也就是说,你的意志被冻结了,这对初学者来说会很可怕,因为他完全不曾有过类似无法控制却又完全清醒的经历。 这种恐惧感可以通过增强对佛法的信心,以及通过认知并趋入禅悦来加以克服。佛陀常在《鹑喻经》等经书中提及,不应害怕禅那中的禅悦,而应追求、增长并经常修习之。因此,在感到恐惧之前,你应当完全信任禅悦,并抱持对佛陀教法与佛陀弟子的信心。要相信佛陀的教法,并在经历轻松、无形、无我和禅悦的过程中,让禅那温暖地拥抱你,那将会是你生命中最难以忘怀的经历。你要勇敢地、全心全意地舍弃控制时间的欲望,并亲自去体验这一切。

  禅那的特质

  禅那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如果只是持续几分钟,那就不该称为"禅那"。高阶禅那通常会持续数小时以上,一旦进入状态,你便无法选择退出,只有在心准备好要退出,并在累积的"动力"耗尽时,你才可以退出禅那。每个禅那都是一种相当安定和令人满意的意识状态,因此它的特质就是长时间的持续性。

  禅那的另一个特质是,只有在清晰地认出禅相后,它才会出现。此外,我们应知道,在任何一种禅那中,禅修者都不可能感受到身体(如肉体疼痛)或听见外界声音,或产生任何念头(连"善"念也不会有)。禅修者只会有一种清晰的感知:一段很特别的禅悦经验,持久不变,那不是恍惚,而是一种高度觉知的状态。你可以据此判断,那些你自以为的禅那究竟是真实的还是想象的。我会在本书第二部的一至三章对"禅那"再做特别说明。

  止观禅修

  有些传统佛学理论提到两种禅:观禅与止禅。事实上,两者是同一件事的两个方面,彼此密不可分。"止"是禅修中产生的安乐,"观"是从同一禅修过程中产生的洞见;"止"导致"观","观"也导致"止"。

  那些误以为这里只指导如何修"止"而无关乎"观"的读者需要明了的是,本书所教导的既非"观"亦非"止",而是"修行"。

  这些方法是由佛陀所教导,并传承自泰国东北部的森林传统,我的老师阿姜查便在此传承之列。阿姜查经常说,"止"与"观"二者就如手心与手背,不能分拆,也不能脱离正见、正思维及正业等来修习。在佛教传统中,"观"与"止"是不可分割的。若要在上述七个禅修阶段取得进步,禅修者确实需要正见并接受佛陀的教法,且必须戒行清净。

  修习止观禅法,可在三个方面产生洞见:洞见令人苦恼之事、洞见禅修之道,以及洞见"心"的本质。

  洞见令人苦恼之事

  当遭遇死亡、疾病、失意甚至恼人的争执时,我们不仅会痛苦,还会困惑。犹如在树木繁茂的危险丛 林中迷了路,我们应爬到树上的高处去寻找远方的地标(例如通往安全处所的河流或道路),在眺望并掌握前路的情况之后,你的苦恼自然会消失。

  在这个比喻中,丛林代表日常生活中纠缠不清的苦恼事。爬上树顶则代表禅修,那会令你感到平静与安定,洞见便由此产生。

  因此,若遇到重大的问题,别一直去想它,因为此时你已经迷失在自己的丛林中。如果能认真遵循此前所介绍的禅修方法,你便能顺利地解决问题、消除苦恼。你若登高远眺丛林,以此获得平静(亦即"止"),就能从那个有利位置获得解决问题的洞见。

  洞见禅修之道

  在每次坐禅结束时,花两三分钟回顾坐禅的全过程。无需在禅修时"做笔记",因为你在结束时会很容易记住过程中的觉受。不论坐禅过程是安稳的还是充满挫折的,你都应自问,是不是因为自己做了什么,才会产生安稳或挫折感呢?没有人一开始就是完美的禅修者,只有在坐禅结束时回顾与反省自身,才会获得关于禅修的洞见。

  每次坐禅结束时,回顾禅修中获得的洞见,将会深化你的禅修体验并助你克服禅修中遇到的障碍。对此我会在本书第二部分作深入探讨。

  目前我只能说,你需要洞见来达成我所描述的每一个阶段。例如,要放下念头,你就需要获得关于什么是"放下"的洞见,在禅修时每精进一个阶段,你的洞见就会深入一些。在达到禅那的阶段后,你的洞见将得到全面提升。

  此外,这些深入禅修之道的洞见,也有助于解决你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是因为你身上导致禅修障碍的某些习性,和你在日常生活中会造成困境的笨拙态度如出一辙。我们需要在禅修过程中培育内心的力量,以获得平静、产生洞见,然后将两者应用在下一阶段的禅修与日常生活中,去追求快乐与成功。

  洞见"心"的本质

  最深入与最细微的洞见,可令你深入了解"心"的真实本质,这洞见并非可以通过信赖或思考而得,只能通过禅修,通过绝对安定、释放"心"而后觉知"心",方能获得。

  为了觉知心的秘密,禅修者必须完全舍弃思想,长久地安住于禅那中,持续观察"心"。有个比喻是,千瓣莲花在夜晚合上花瓣,在黎明时张开。当第一道曙光落在最外围的那层花瓣上,它们便张开,温暖的阳光又接着落在内层一圈花瓣上,如是往下递延,但若乌云遮蔽阳光,花瓣便会合上。只有不断地接受长时间的日照安抚,莲花才会逐渐张开,直至最内层,最终展露出它的秘密。

  这个比喻中的莲花就代表心,阳光的温暖代表安定的念力,云代表破坏安定的思想或烦恼。有些禅修者只是专注于花瓣的内圈并误以为:"这就是它。"这是虚假的证悟,此时安定会被打破,莲花瞬即合拢。 然而,随着禅修的逐渐深入,你可以持续安定数小时,可以远离障碍来观察心,并看见最内圈的花瓣完全开展,露出莲花芯中的珍宝,此时的你将会证悟最高的洞见——"心"的实相。你亲自去发现吧!我曾提出唯有"安忍"才是禅修捷径。这对于本章讨论的七个禅修阶段都适用,这些都是"放下"的阶段,彼此密切相关。最后进入禅那阶段时,禅修者必须真的放下,这是深度的放下,唯有通过细心与勤勉的修行方能达成。

  在本章中,我只描述了达到禅修初期七个阶段的基本方法,但接下来还有关于禅修的障碍、念的特质和其他禅修对象等内容有待说明。现在,请将你的注意力转向禅修的五…

《禅悦——快乐呼吸16法(阿姜布拉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开动真理之轮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