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佛的人堕落而为凡夫。若人心里悟而不迷,有一刹那的正念,就会使人超凡入圣。这说明了坚持正念、破除邪念,在见性开悟上的重要性,而学人必须在观心察念上百倍其功。六祖说:“迷来悟度,邪来正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其意义就是要在种种邪念生起时迅速用与之相应的正念来加以克服,也就是不怕念起,只怕觉迟的察念功夫。因为意识阵地经常邪正交争,若不尽力树正念以除邪念,则心必染污而不清净,必难入道。永嘉禅师所说的“寂寂惺惺、惺惺寂寂”的修禅功夫,即是据此而言。但是学人若欲迅速达到见性开悟的目的,又当树什么有力的正念以为之呢?根据六祖的禅法当坚持念真如本性的正念。《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切世出世间有漏无漏的有为法皆由心识之所显现,如梦如影,全无实体,不可分别执着。这种诸法不可分别执著的清净本性,就是真如本性。“应作如是观”,就是在一切有为法上反复参悟,经常参悟其不可分别言说的空理,就是念真如本性。有了念真如本性的正念,自会佛来佛斩、魔来魔斩,而一切杂念皆得遣除,这就是六祖所说的“于念而无念、于相而离相”的见性禅法。所以六祖又说:“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邪正俱不用,清净智无余。”能够经常以念真如本性的正念,克服种种或善或恶的妄念,自会有清净智慧现起,而得见性成佛。故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续,必得道果。”
本文对见性开悟的微妙法门作了比较详明而扼要的阐述,为了便于学人对此中妙义易于理解和掌握,特对其中各各要点进行条分缕析,分门细辨。但是,道贵守约施博,行宜举一贯万。在此中所说诸修法中如何进行总持而一以贯之呢?直切了当地说:抓“悲智等运”四字而已。悲能广度众生以积福,智能观空遣相以积慧,两者并行,恰是自觉觉他之成佛妙道。学人如能切实行之,终身不移,自必豁然开悟而速证真空本性。(信息来源:摘自《法音》)
明心见性的定义是什么?
明心就是明白自己的真实心、实相心,也就是找到自己的第八识、如来藏、阿赖耶识、真如……(此一心有诸多不同名称),也是禅宗所谓的破本参或破初参,或是俗称的开悟。
此心是有情众生生命之最初与最后的根源,证得这个无形无相人人本有的真实心,便能如实了知此心不是妄想、分别、思惟、觉观的心,不是能听能知的心,也不是一念不生时还能观照分别的心;而且能够时时刻刻观照此心,确定此心是真实不灭的本来面目,也是《心经》所说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心;也能够现观此心藉缘能生万法,与蕴处界及一切万法非一非异,现前领受阿赖耶心、意根末那、及意识等体性。明心时不但可以亲自体验此心的体性及运作,亦可随时随地照见其它一切有情此心的运作,亲自观见中道实相而不堕一异俱不俱等邪见中。
而见性指的是眼见佛性(「佛性」一词另有「成佛之性」之意),也就是禅门里面所谓的重关(即第二关之意;禅门的第三关则是牢关)。
真如是本体,佛性是作用,真如具备佛性的作用,但真如不是佛性;佛性虽从真如而来,但佛性不是真如,佛性与真如非一非异(譬如灯之与光)。真如无形无相,不可眼见,佛性虽然也是无形无相,但却可以眼见(《大般涅槃经》佛已有明示),能以眼根眼识由一切有情无情身上照见自己的佛性,方可称为见性之触证,若不能以父母所生眼而见佛性者,皆不能称为见性。眼见佛性者,若欲见时,随时能见;不欲见时,则可不见。佛性是在一切的境相上显现,所以佛性虽然是空性,也具足了有性;因为空有两边都清楚分明,所以不落两边,见性的当下就住在中道实相之中,不会像明心之人比较偏向空的一边。从此以后,可以时时刻刻体验真如和佛性的运作,而世界身心的真实感,顿时消失,因此而得到解脱的功德正受,世界如幻观便得成就。另外,眼根若见性,则六根一时俱见,亦即眼能见佛性,耳、鼻、舌、身、意,也都能见佛性;此时就会看到佛性与感觉不即不离,佛性和感觉是混在一起的。然而佛性却不是感觉之性,不是我们一般人妄觉之性。如果定力不退的话,这种眼见佛性的境界就会永不退失。
欲求眼见佛性者,须具三种资粮:定力、慧力、福德因缘。此三若缺其一,不但善知识无法相助,十方诸佛现前亦不能助其眼见。眼见佛性之亲证,不易勘验,唯证者自知,不像明心者可借口说手呈其自心藏识的运作即能验其虚实。勘验者唯能依据被勘验者所描述见性之情境而判断,不能藉被勘验者之眼根而检验之,故说极难勘验。
在明心的阶段,如果真正悟得真,悟得成片的人,他的见地永远不会退失,而能入七住常住不退位。因为他悟得真实,所以身见(以色身为我)、我见(以能觉知、能觉照之心为我)会断除,疑见、戒禁取见随后也就跟着断,从此永不入三恶道。但是见性的阶段不一样,会随着定力的退失,而无法保任眼见佛性的境界。
明心见性之人,虽然已经证得真如佛性无生无灭的无生忍,但因尚未获得尽智(一切后有永尽的智慧),即未断尽一念无明,未断尽贪瞋痴慢疑等修所断烦恼,所以虽然得到了无生忍,仍然还要再轮回。必须悟后历缘对境去断除一念无明之修所断烦恼,才能获得尽智,才能成为菩萨阿罗汉或进入八地,才能免除分段生死的轮回。必须悟后渐渐的断除第八识中累积的无数烦恼习气的种子,再修学无量百千三昧,断尽尘沙无明,才能于最后身菩萨的明心见性之时成佛。
学佛的觉醒
何谓证悟?
接下来就是说,当你不是选择阿含解脱道,而是选择了函盖阿含解脱道的大乘佛菩提道,想要真的实行菩萨道而广度有情众生时,首要之道就是先断我见及求明心开悟。想要明心的话,对于参禅悟道必须具备的正确知见,必须先熏习。如同采摘中药草,须要先了知药草的形状、特性等等才能去采摘,否则茫无头绪,如何来采?证悟明心也是一样,您想要证悟明心,究竟是要悟得什么心?真心有什么特性?有什么功能?什么是常住不坏的真心?什么是缘起性空的妄心?二者有何差异处?都先要有一些认识,您才不会像在大海里捞针一样毫无目标;否则,连门都摸不到,要如何入门而开悟?禅宗开悟虽然是无门之门,但只要是遇到了真善知识,他必有善巧方便,来引导您步入无门之门,不会像一般的瞎眼阿师说:“禅是无法可说的。”或者说:“开悟是不能讲的,也是讲不出来的。”那么请问你:“佛说法四十九年是在说什么?拈花微笑的公案又在说什么?历代祖师的公案又是在讲什么?”真的无可说吗?只有尚未开悟的阿师,怕徒弟们问他有没有开悟,才会说是无可说、不能说;那是不懂装懂,让您以为他真的是懂,只是笼罩您罢了!要是真悟的禅师,必有为您处,决定不会说:“禅悟不可以说出来,禅悟说不出来。”
佛菩提道的第一步就是明心,明心开悟就是证得第八识如来藏心,所以对八识心的体性有什么不同,要多少了知一下,您才能从中找得到您所要找的真心。前面有提过,心王有八:第八识阿赖耶识、第七识末那识,第六识意识及前五识;有时合说为前六识,是指第六识及前五识。八识心王依体性之不同可分类为四种,略说如下:
(一)第八识(阿赖耶识)是“恒而不审”;前七识及六尘万法皆从祂而生,无始以来心体常住,是不生不灭的常住心,祂离见闻觉知故不分别六尘万法,故六尘万法虽从祂而生,祂却对它们从不思量亦不作主,这就是开悟明心所找到的真实心。
(二)第七识(称为末那或意根)是“恒审思量”;祂遍缘一切法,因为恒时于其所缘诸法思量该取该舍、该作不作,所以祂是六尘万法中时时作主、处处作主之心。祂从第八阿赖耶识中出生却不自知,反执第八识为自内我,将第八识据为己有。由不肯承认自己虚妄故,由遍计(贪著)诸法故,恒令第八识流注自身之种子而使意根自己不断的从第八识出生,而能于三界中现行不断,吾人之五阴亦因此而不断的于三界中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故吾人于六道中轮回生死不能出离,皆因意根之执著而起;而意根这个执著性,却是由意识的无明──错误认知──而使意根不断的产生执著性。所以顺观十二因缘法时“无明”排在第一,辟支佛及阿罗汉皆因断了意识的无明而使意根的我执灭失,才能灭尽十八界而入无余涅槃。又意根因了别慧很微劣,不能细分别六尘万法,所以经常令第八识出生前六识来协助分别。
(三)第六识意识是“审而不恒”;意识具有思量性,但依意根而转(即听命于意根)故不能作主;祂善能分别六尘万法,亦能分析、衡量意根所取诸法之利弊得失,让意根能作主决定,是意根最得力的助手;意识须依意根与阿赖耶识之共同配合,才能存在及运作,也不能离开法尘而单独现行;必须同时依于阿赖耶识、意根及法尘(若生于欲界尚需依于五色根)才能现起、作用,故属依他起性。又五色根为吾人意识之所依,当五根之功能羸劣时,意根便不令祂现行,让五根休息,故意识非是恒时不灭而是夜夜断灭的识。尚有其他状况意根亦会不令意识现行,此处略而不说。
(四)前五识(眼耳鼻舌身识)是“非恒非审”,只能了别五尘粗法;如眼识之了别青黄赤白……等粗相,但不能了别细相,因此只能配合意识、提供意识所需而使意识能作更微细之分别判断;其余四识也是如此,只是配合意根、意识来运作的,自己不能作主及思惟判断。
此八识心王虽然各有体性,但却能和合似一,配合无间圆融无碍,凡夫众生往往把这八识误认为只是一个心。在这八识心王之中,每一识各有每一识的作用,不能互相替换,你不能够把第六识当作第八识来用,也不能够把第七识当作第八识来用;也不能说悟了或成佛以后只剩下第八识而没有了第六识、第七识,仍然是八个识都具足存在…
《开悟要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