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開悟要訣▪P5

  ..續本文上一頁佛的人墮落而爲凡夫。若人心裏悟而不迷,有一刹那的正念,就會使人超凡入聖。這說明了堅持正念、破除邪念,在見性開悟上的重要性,而學人必須在觀心察念上百倍其功。六祖說:“迷來悟度,邪來正度,愚來智度,惡來善度。”其意義就是要在種種邪念生起時迅速用與之相應的正念來加以克服,也就是不怕念起,只怕覺遲的察念功夫。因爲意識陣地經常邪正交爭,若不盡力樹正念以除邪念,則心必染汙而不清淨,必難入道。永嘉禅師所說的“寂寂惺惺、惺惺寂寂”的修禅功夫,即是據此而言。但是學人若欲迅速達到見性開悟的目的,又當樹什麼有力的正念以爲之呢?根據六祖的禅法當堅持念真如本性的正念。《金剛經》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一切世出世間有漏無漏的有爲法皆由心識之所顯現,如夢如影,全無實體,不可分別執著。這種諸法不可分別執著的清淨本性,就是真如本性。“應作如是觀”,就是在一切有爲法上反複參悟,經常參悟其不可分別言說的空理,就是念真如本性。有了念真如本性的正念,自會佛來佛斬、魔來魔斬,而一切雜念皆得遣除,這就是六祖所說的“于念而無念、于相而離相”的見性禅法。所以六祖又說:“邪來煩惱至,正來煩惱除,邪正俱不用,清淨智無余。”能夠經常以念真如本性的正念,克服種種或善或惡的妄念,自會有清淨智慧現起,而得見性成佛。故大勢至菩薩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續,必得道果。”

  本文對見性開悟的微妙法門作了比較詳明而扼要的闡述,爲了便于學人對此中妙義易于理解和掌握,特對其中各各要點進行條分縷析,分門細辨。但是,道貴守約施博,行宜舉一貫萬。在此中所說諸修法中如何進行總持而一以貫之呢?直切了當地說:抓“悲智等運”四字而已。悲能廣度衆生以積福,智能觀空遣相以積慧,兩者並行,恰是自覺覺他之成佛妙道。學人如能切實行之,終身不移,自必豁然開悟而速證真空本性。(信息來源:摘自《法音》)

  明心見性的定義是什麼?

  明心就是明白自己的真實心、實相心,也就是找到自己的第八識、如來藏、阿賴耶識、真如……(此一心有諸多不同名稱),也是禅宗所謂的破本參或破初參,或是俗稱的開悟。

  此心是有情衆生生命之最初與最後的根源,證得這個無形無相人人本有的真實心,便能如實了知此心不是妄想、分別、思惟、覺觀的心,不是能聽能知的心,也不是一念不生時還能觀照分別的心;而且能夠時時刻刻觀照此心,確定此心是真實不滅的本來面目,也是《心經》所說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心;也能夠現觀此心藉緣能生萬法,與蘊處界及一切萬法非一非異,現前領受阿賴耶心、意根末那、及意識等體性。明心時不但可以親自體驗此心的體性及運作,亦可隨時隨地照見其它一切有情此心的運作,親自觀見中道實相而不墮一異俱不俱等邪見中。

  而見性指的是眼見佛性(「佛性」一詞另有「成佛之性」之意),也就是禅門裏面所謂的重關(即第二關之意;禅門的第叁關則是牢關)。

  真如是本體,佛性是作用,真如具備佛性的作用,但真如不是佛性;佛性雖從真如而來,但佛性不是真如,佛性與真如非一非異(譬如燈之與光)。真如無形無相,不可眼見,佛性雖然也是無形無相,但卻可以眼見(《大般涅槃經》佛已有明示),能以眼根眼識由一切有情無情身上照見自己的佛性,方可稱爲見性之觸證,若不能以父母所生眼而見佛性者,皆不能稱爲見性。眼見佛性者,若欲見時,隨時能見;不欲見時,則可不見。佛性是在一切的境相上顯現,所以佛性雖然是空性,也具足了有性;因爲空有兩邊都清楚分明,所以不落兩邊,見性的當下就住在中道實相之中,不會像明心之人比較偏向空的一邊。從此以後,可以時時刻刻體驗真如和佛性的運作,而世界身心的真實感,頓時消失,因此而得到解脫的功德正受,世界如幻觀便得成就。另外,眼根若見性,則六根一時俱見,亦即眼能見佛性,耳、鼻、舌、身、意,也都能見佛性;此時就會看到佛性與感覺不即不離,佛性和感覺是混在一起的。然而佛性卻不是感覺之性,不是我們一般人妄覺之性。如果定力不退的話,這種眼見佛性的境界就會永不退失。

  欲求眼見佛性者,須具叁種資糧:定力、慧力、福德因緣。此叁若缺其一,不但善知識無法相助,十方諸佛現前亦不能助其眼見。眼見佛性之親證,不易勘驗,唯證者自知,不像明心者可借口說手呈其自心藏識的運作即能驗其虛實。勘驗者唯能依據被勘驗者所描述見性之情境而判斷,不能藉被勘驗者之眼根而檢驗之,故說極難勘驗。

  在明心的階段,如果真正悟得真,悟得成片的人,他的見地永遠不會退失,而能入七住常住不退位。因爲他悟得真實,所以身見(以色身爲我)、我見(以能覺知、能覺照之心爲我)會斷除,疑見、戒禁取見隨後也就跟著斷,從此永不入叁惡道。但是見性的階段不一樣,會隨著定力的退失,而無法保任眼見佛性的境界。

  明心見性之人,雖然已經證得真如佛性無生無滅的無生忍,但因尚未獲得盡智(一切後有永盡的智慧),即未斷盡一念無明,未斷盡貪瞋癡慢疑等修所斷煩惱,所以雖然得到了無生忍,仍然還要再輪回。必須悟後曆緣對境去斷除一念無明之修所斷煩惱,才能獲得盡智,才能成爲菩薩阿羅漢或進入八地,才能免除分段生死的輪回。必須悟後漸漸的斷除第八識中累積的無數煩惱習氣的種子,再修學無量百千叁昧,斷盡塵沙無明,才能于最後身菩薩的明心見性之時成佛。

  學佛的覺醒

  何謂證悟?

  接下來就是說,當你不是選擇阿含解脫道,而是選擇了函蓋阿含解脫道的大乘佛菩提道,想要真的實行菩薩道而廣度有情衆生時,首要之道就是先斷我見及求明心開悟。想要明心的話,對于參禅悟道必須具備的正確知見,必須先熏習。如同采摘中藥草,須要先了知藥草的形狀、特性等等才能去采摘,否則茫無頭緒,如何來采?證悟明心也是一樣,您想要證悟明心,究竟是要悟得什麼心?真心有什麼特性?有什麼功能?什麼是常住不壞的真心?什麼是緣起性空的妄心?二者有何差異處?都先要有一些認識,您才不會像在大海裏撈針一樣毫無目標;否則,連門都摸不到,要如何入門而開悟?禅宗開悟雖然是無門之門,但只要是遇到了真善知識,他必有善巧方便,來引導您步入無門之門,不會像一般的瞎眼阿師說:“禅是無法可說的。”或者說:“開悟是不能講的,也是講不出來的。”那麼請問你:“佛說法四十九年是在說什麼?拈花微笑的公案又在說什麼?曆代祖師的公案又是在講什麼?”真的無可說嗎?只有尚未開悟的阿師,怕徒弟們問他有沒有開悟,才會說是無可說、不能說;那是不懂裝懂,讓您以爲他真的是懂,只是籠罩您罷了!要是真悟的禅師,必有爲您處,決定不會說:“禅悟不可以說出來,禅悟說不出來。”

  佛菩提道的第一步就是明心,明心開悟就是證得第八識如來藏心,所以對八識心的體性有什麼不同,要多少了知一下,您才能從中找得到您所要找的真心。前面有提過,心王有八:第八識阿賴耶識、第七識末那識,第六識意識及前五識;有時合說爲前六識,是指第六識及前五識。八識心王依體性之不同可分類爲四種,略說如下:

  (一)第八識(阿賴耶識)是“恒而不審”;前七識及六塵萬法皆從祂而生,無始以來心體常住,是不生不滅的常住心,祂離見聞覺知故不分別六塵萬法,故六塵萬法雖從祂而生,祂卻對它們從不思量亦不作主,這就是開悟明心所找到的真實心。

  (二)第七識(稱爲末那或意根)是“恒審思量”;祂遍緣一切法,因爲恒時于其所緣諸法思量該取該舍、該作不作,所以祂是六塵萬法中時時作主、處處作主之心。祂從第八阿賴耶識中出生卻不自知,反執第八識爲自內我,將第八識據爲己有。由不肯承認自己虛妄故,由遍計(貪著)諸法故,恒令第八識流注自身之種子而使意根自己不斷的從第八識出生,而能于叁界中現行不斷,吾人之五陰亦因此而不斷的于叁界中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故吾人于六道中輪回生死不能出離,皆因意根之執著而起;而意根這個執著性,卻是由意識的無明──錯誤認知──而使意根不斷的産生執著性。所以順觀十二因緣法時“無明”排在第一,辟支佛及阿羅漢皆因斷了意識的無明而使意根的我執滅失,才能滅盡十八界而入無余涅槃。又意根因了別慧很微劣,不能細分別六塵萬法,所以經常令第八識出生前六識來協助分別。

  (叁)第六識意識是“審而不恒”;意識具有思量性,但依意根而轉(即聽命于意根)故不能作主;祂善能分別六塵萬法,亦能分析、衡量意根所取諸法之利弊得失,讓意根能作主決定,是意根最得力的助手;意識須依意根與阿賴耶識之共同配合,才能存在及運作,也不能離開法塵而單獨現行;必須同時依于阿賴耶識、意根及法塵(若生于欲界尚需依于五色根)才能現起、作用,故屬依他起性。又五色根爲吾人意識之所依,當五根之功能羸劣時,意根便不令祂現行,讓五根休息,故意識非是恒時不滅而是夜夜斷滅的識。尚有其他狀況意根亦會不令意識現行,此處略而不說。

  (四)前五識(眼耳鼻舌身識)是“非恒非審”,只能了別五塵粗法;如眼識之了別青黃赤白……等粗相,但不能了別細相,因此只能配合意識、提供意識所需而使意識能作更微細之分別判斷;其余四識也是如此,只是配合意根、意識來運作的,自己不能作主及思惟判斷。

  此八識心王雖然各有體性,但卻能和合似一,配合無間圓融無礙,凡夫衆生往往把這八識誤認爲只是一個心。在這八識心王之中,每一識各有每一識的作用,不能互相替換,你不能夠把第六識當作第八識來用,也不能夠把第七識當作第八識來用;也不能說悟了或成佛以後只剩下第八識而沒有了第六識、第七識,仍然是八個識都具足存在…

《開悟要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