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应移流转乃至不和合性十法在内。
十四法者:1、“得”,谓即成就不失之义,有种子、现行和自在解脱三方面的成就。2、“无想等至”,即外道所修的无想定、依三禅遍净天求出离想,灭不恒现行的前六转识及彼心所。3、“灭尽等至”,即圣者所修的灭尽定,谓依于无所有处定灭不恒行心心所前六识几恒行心心所末那识一分。4、“无想所有”,即修无想定所得的业报无想天。5、“命根”,谓诸有情由先业所感的根身在一定时间内能相续生存不致灭坏。6、“众同分”,谓有人法二类,同类有情如人类、天类,名人同分;色心等法其同类者,名法同分。7、“生”,谓有情本无今有。8、“住”,谓有情生已暂停。9、“老”,谓有情住别前后至于衰老。10、“无常”,谓有情暂有还无至于死灭。11、“名身”,谓诠表诸法自性的名词。12、“句身”,谓诠表诸法意义差别的语句。13、“文身”,文即是字,为名句所依。14、“异生性”,谓诸有情未入圣位,于诸趣中流转相续。
识蕴者:即心、意、识三所摄八识。阿赖耶识名最胜心,诸法种子之所集积,有能藏、所藏、我爱执藏三义,又名阿陀那识,是执持根身义。“最胜意”即第七末那识,恒审思量执第八识为我。“识”谓前六转识,有眼、耳、鼻、舌、身、意,以其能了别色、声、香、味、触诸境,故名为识。
“蕴”者是聚积义,解释见前。
色等五蕴与十二处、十八界相融通,故常有蕴、处、界三科的合称。因之,此论言五蕴后紧接着讲处与界。
十二处者:谓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与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眼等五根与色等五尘属色蕴,意根即前所说之识蕴,解释见前。法处即摄受、想、行蕴、无表色等及虚空、择灭、非择灭、想受灭、不动、真如六无为法。容受诸色的太空是为虚空;由智慧简择,灭诸烦恼,即得解脱,是名择灭;不由智慧简择灭诸烦恼,而诸法毕竟清净,无生灭相,是为非择灭;远离三灾八患,不为苦乐所动的四禅,是为不动;无所有处想受不行所显真理,是为想受灭;我法二空绝对真理常如不变,远离妄倒,是为真如。此十二处是诸识生长门义,故名为处。
十八界者:即六根、六尘及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六根、六尘如蕴中解。六识者:依眼根起,缘色为境,是名眼识;依耳根起,缘声为境,故名耳识;依鼻根起,缘香为境,故名鼻识;依舌根起,缘味为境,故名舌识;依身根起,缘触为境,故名身识;依意根起,缘法为境,故名意识。此中意识专指第六转识,因第七末那、第八赖耶均已摄入意根故。此十八法通名为界者,界有三义:①种子义,此十八法皆各由其自种所生;②任持义,此十八法皆各具有其从缘所生独特自相;③是法界义,此十八法统摄有为无为染净法故。
以何义故宣说蕴等一段,主要是薄伽梵为令有情断除三种我执,特说“蕴、处、界”三科。为除有情我执自性,特说五蕴法,令有情观自身心依五蕴假合而有,离开五蕴,我之自性了不可得。说十二处为令有情断除有受者的我执想,因观十二处能知根与境接,自有感受,其中并无实法的感受者。说十八界为令有情观己作业,知是根、境、识三相对和合,其中随离一法都无造作可能,故此三者都不是真实的作者。既然除开五蕴求我自性了不可得;除开六根、六尘,真实的受者了不可得;除开十八界法,真实的作者了不可得,那末,真实的我在哪里呢?依“蕴、处、界”三科而观,则知人我本空,证我空真如,而烦恼障自断,不造有漏业而证得涅槃解脱。
复次以下论主以二十五问答对十八界进行详细分析,使学者对蕴处界法有融会贯通的理解。1、几有色、几无色两问答说明五根、五尘及法界中少分属色蕴,其余诸界皆余蕴摄,而非色蕴。2、几有见、几无见一对问答说明色界是眼之所见,其余诸界非眼所见。然复当知,当今科学发达,五色根界亦可用显微镜观察,而五根亦属可见。3、有对、无对一对问答,说明色法中五根、五尘有实形质可互障碍即是有对,其余诸界无形无质,皆属无对。4、几有漏、几无漏一对问答,论主主张色法所摄五根五尘及眼等五识全部,意根、意识、法界少分均属有漏,是恶见所生、烦恼所起之处,均属有漏,意根、意识及法三界中,少部分属无漏。若依《成唯识论》则不应如是分析,因如来四智及法报化三身,均十八界摄。准此则十八界法全通有漏无漏。5、几欲界系一问答,谓十八界在欲界全有;6、几色界系一问答,谓除香、味、鼻、舌四界,其余十四界色界皆有。7、几无色界系一问答,谓意根、意识及法三界,无色界有,其余诸界,非无色界有。8、几不系一问答,论主认为无漏界无十八界法,属不系。依《成唯识论》如来无漏界仍有十八界法,只有小乘证无余依涅槃才无有十八界法。9、“几蕴所摄”一问答,谓法界中所摄无为法非五蕴摄,其余诸界皆五蕴摄。10、“几取蕴所摄”一问答,取蕴谓五蕴世界,此世界纯有漏摄。11、“几善、不善、无记”三问答,文义晦涩,今且依《成唯识论》、《八识规矩颂》解释之:眼等六识及法七界通善、恶、无记三性,色法的五根、五尘十界及意根中第七第八两识,均属无记。12、“几是内、几是外”一对问答,除色声香味触及法界,余皆属内;除六根、六识十二界,余皆属外。13、“几有缘、几无缘”一对问答,谓六识及意根七八两识、法界中心所一部分,均于境界有能缘用,均属有缘,其余诸界是心识所缘境,属无缘。14、“几有分别”一问答,谓意界、意识界、法界少分属有分别,余界均无分别。若依唯识理则可说眼等五识亦有分别,因眼等虽无意识依名取相的随念分别,但有辨青黄赤白的自性分别。15、“几执受、几非执受”一对问答,眼、耳、鼻、舌、身五根及色、香、味、触为非执受。16、“几同分、几彼同分”一对问答,词义不明,大抵此处所言同分,系指人同分而言;此处所言彼同分,是指法同分而言。(完)
《五蕴论讲义》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