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长流,这是顺着心生烦恼杂染、业杂染和果杂染的观心。如是追本溯源,逆流而上的观心,则认为要脱离生死轮回的世间,就必须先无异熟识;要无异熟识,就必须没有名言、我执、有支三种习气;若欲无此三种习气,就必须没有执著性的错觉和染污性的盲动,及此二者的熏习;若欲无此二者及其熏习,就必须断除无明;若欲断除无明,就必须全面而彻底地了本识心。若欲能如是顺逆观心,则自能知境由心变,是心非境而境空;心亦相待而有,境无故识无而心亦空。由斯便通达诸法实相,悟入心的本性,而不起惑造业,截断世间生死之流。以是义故,《分别瑜伽论》作如是说:“菩萨于定位,观影唯是心,义相既灭除,审观唯自想。如是住内心,知所取非有,次能取亦无,后住无所得。”
那么,观心识心,住无所得,岂不是就导引人生进入消极无为、空虚寂灭的领域了么?不然,大谬不然。佛教的心理学认为观心识心之后,必能赢得最极美满、最极究竟而有最积极意义的硕果,也就是促使人生进入至真、至善、至美的理想领域。观下节论述自知。
七、舍去染心、依止净智与改造世界、升华人生
世间许多学术,无论是种种哲学或各门科学都寓有人类的最高理想——改造世界、升华人生。但是对世界和人生现象的观察,只停顿在某些部分和外表上,其理论联系实践就不能对世界进行深入改造,对人生也无多裨益。如果对世界和人生所有现象的探索能由表及里而掌握其本质,由部分及全面而抓住其总体,这样的理论联系实践就能彻底地改造世界、升华人生,而实现人类最高的理想。此中前者是一切世间学;后者是佛教科学的哲学,这种哲学的实质就是佛教的心理学。佛教的心理学主张舍去染心、依止净智,就能从本质上彻底改造世界、升华人生。因为如前已说,现实世间一切现象都是杂染心理的具体表现,彻底改造了的世界和升华了的人生是清净心理现象的外表形式。那么舍染心、依净智所表现出的世界与人生又怎样呢?根据佛学世界与人合一而以人为主的观点,对佛典在这方面的论述,加以总结,而用现代通俗语言诠表,可以说舍染依净有四种不可思议的优越性:(1)生命体的不可思议优越性;(2)生活的不可思议优越性;(3)生活环境的不可思议优越性;(4)智能的不可思议优越性。这里所说不可思议优越性,意谓人们现实的生活比较低级而狭隘,不能据此比拟和推想转依后世界人生至真、至善、至美的理想情景,也就是说转依即是成佛,成了佛的殊胜是不可以语言形容的。
所谓生命体的不可思议优越性,这是指佛身而言。佛有法、报、化三身。“法身”亦名“自性身”。《成唯识论》云:“一自性身,谓诸如来真净法界,受用变化平等所依。离相寂然,绝诸戏论,具无边际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报身”亦名“受用身”。《成唯识论》云:“二受用身,此有二种:一自受用,谓诸如来三无数劫,修集无量福慧资粮,所起无边真实功德,及极圆净常遍色身,相续湛然尽未来际,恒自受用广大法乐。二他受用,谓诸如来由平等智示现微妙净功德身,居纯净土,为住十地诸菩萨众,现大神通,转正**,决众疑网,令彼受用大乘法乐。合此二种,名受用身。”至于“化身”,《成唯识论》云:“三变化身,谓诸如来由成事智,变现无量随类化身,居净秽土,为未登地诸菩萨众,二乘异生,称彼机宜,现通说法,令各获得诸利乐事。”如是三身,法身是本来清净无为真实功德,以真如为体;报身是无漏有为真实功德,以净智为体,而由大圆智品所现。法身是理,报身是事;法身是体,报身是相。理由事显,事揽理成;体必有相,相必依体。故法报二身意义上自有区分,而具体佛身却是法报浑然为一,是佛的真身。佛的真身其殊胜相虽无量无边,而准理可说有四:(1)“真常”。法性本来自有,无始无终,真实不虚,常如不变,四智心品从无漏种生已,相续无间,穷未来际,与真如同属圆成实性而为一佛身,故最极真常。(2)“清净”。净智与真如一为无分别空,一为无分别慧,二俱远离戏论,湛如虚空,合此二者而为身,故最极清净。(3)“庄严”。佛之真身,美妙至极,极乐国土阿弥陀佛“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彼化身庄严如此,何况法报浑一之真正佛身!(4)“光明”。阿弥陀佛常放百千万倍于娑婆日轮的佛光,遍照极乐大千世界,变化佛身的光明相如此殊胜,何况法报浑一的真正佛身?至于他受用身和无量变化身,全由真身佛的智力、愿力和通力之所示现或变化,是真身佛的无穷妙用。总观佛三身的无边殊胜相,说明了转依成佛其生命体是最极伟大坚牢而雄健绝伦,这就是转依成佛在生命体上不可思议的优越性。
所谓生活的不可思议优越性:诸佛的生活殊胜相主要体现于“大涅槃”的“常、乐、我、净”。报身名受用身,即以广大法乐之涅槃妙境为所受用。涅槃以真如为体,真如是无始本有,妙湛圆寂,无生无灭,常住不变;佛以无漏妙智亲证真如,以简择力灭所知障和续生恼烦障,永离分段和变异生死,其身常存,穷未来际,是之谓“常”。法报浑一之真身常恒至极安和、无变异相、无生死相,故无“生、老、病、死”之苦;有为无为功德具足,不须外求,得胜受用,故无“求不得苦”;常与所摄受的诸大菩萨及天人等,欢聚道场,说法回答,故无“爱别离苦”;诸佛恒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饶益有情,而诸有情亦常尊敬供养,至心归命,故无“怨憎会苦”;无漏五蕴安稳和顺所成之身,远离乖违,在根本上杜绝一切苦因,故无“无常五趣五蕴苦”。无有众苦,即得诸乐,而轻安适悦,自在解脱,是之谓“乐”。一切诸法本无有我,众生执我而实无我可得;诸佛破除我执而有摄众生为一体之大我,且有常住不灭之身命,是之谓“我”。世间有情执我执法虚妄熏习,诸识生时,便有种种似我似法杂染相现;诸佛净智起用,远离分别执着,故所见相纯而无杂,净而不染,是之谓“净”。如是常、乐、我、净四相,佛学称为“四德”。德者,得也,谓佛亲自证得此殊胜妙境而受用无穷。至于无量他受用身和变化身,是佛大悲愿力和智力之所示现或变现,具有最积极的利他作用而极度丰富了佛的生活内容。这种生活与诸大菩萨度化众生所具十种自在相同,而其殊胜相更远过之。佛欲入某趣某处现身教导众生,欲往则往,欲来则来,欲暂留则暂留,欲久住则久住,寿之高下随心,是为“命自在”。佛现无量无边变化身,无量化身即有无量化心,而其心皆具无边妙用,不取不舍,无挂无碍,是为“心自在”。佛之无量化身,所在之处,其生活资具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为“资具自在”。诸佛如来愿力无穷,随其所愿,皆得如理,皆得成就,是为“愿自在”。佛所作业,既超凡夫二乘,也超十地菩萨,其相纯净不染,其用不可思议,是为“业自在”。佛入人天诸趣,或现八相成道而有受生相,或不现八相成道而无受生相,生与不生,随心示现,是为“受生自在”。佛于诸境,能以胜解力令其转化,于地忍解为水火风等即得转化为水或火或风,于水火风等随胜解力的转化亦然,是为“解自在”。诸佛神通广大,欲入某趣某处化度众生,即便能入;于示现某种身相威仪,即便得现;于变现某种境事,即便能现;其身光明无量,任意隐显、卷舒、转化,任意往来山河无碍;于诸物境任意改转,于诸世界任意使之震动或移置方位;于诸妖魔鬼蜮,皆能任意降服;诸如是等,是为“神力自在”。佛于一切法,皆善观其自相共相而无执着;化众利他,凡所说法,无不方便善巧;所立种种法门,无不如理称量,是为“法自在”。佛的智慧无边,“自然智”、“一切智”、“无碍智”悉皆具足;在化导众生时显示智力无滞无碍,于种种胜义谛理,即起根本智而予以现观亲证;于种种世俗谛理,即起后得智而予以悟入或诠说;有时圆照二谛显示中道了义;诸如是等,是为“智自在”。如是化身所具十种自在相,与其真身所受用的常、乐、我、净涅槃相,皆超过言辩寻思境界,是为转依成佛在生活上不可思议的优越性。
所谓生活环境的不可思议优越性:此中优越首先是佛身所依的刹土庄严美丽,无以复加,阿弥陀佛所居极乐世界以金银琉璃等七宝为地,以八功德水为池,金沙布地,宝树宝网,巧妙安布,化身佛土如是庄严,何况佛真身所居世界?其次,诸佛常与福慧高深的大菩萨众,云集道场,宣讲问答,胜况异常;常与人天大众欢聚于庄严法会之中,断疑解惑,法喜无量,诸如是等,皆构成佛生活环境的最极优异,然佛于此环境,不取不舍,心无所住,而逍遥于清虚常寂的真性之中。如是真性,周圆无际,无处不在,无人不具,但凡夫执有我法覆令不显,不能直接受用;诸佛破我法执,直接受用此周圆无际的真性,而此真性就成了佛生活环境的主要部分。此段所说一系列的殊胜境相,是为转依成佛在生活环境上不可思议的优越性。
所谓智能的不可思议优越性:此有两方面,一是如前已说,佛于一切法自相共相皆善观察,说法断疑皆极善巧,分析有情诸根胜劣而因机施教,这是佛智能一系列的表现。二是佛有“五眼”、“六通”最极殊胜的特异功能,以说明其智能的至极优越。佛与常人皆有“肉眼”,能见眼前种种形形色色的物象;依殊胜定力发起“天眼”,于一切或远或近,或粗或细,或有障或无障的种种色像,皆能明见;有殊胜“慧眼”能现观诸法胜义谛理;有“法眼”能通达一切世俗谛理,并能安立种种微妙法门;有“佛眼”能圆照真俗二谛,宣说中道了义。这就是佛的“五眼”。佛有“天眼智通”,于一切或远或近,或粗或细,或有阻或无阻的一切色像,无不悉见;有“天耳智通”,于一切或远或近,或大或小,或有障或无障的声音,无不悉闻;有“他心智通”,于一切众生内心所思所想,无不悉知;有“宿命智通”,于诸有情过去未来所有生生世世的种种所作所受,无不悉晓;有“神境智通”,于内身外器,任意转化,摧伏魔怨,没敢抗拒,放大光明,往来自在;有“漏尽智通”,破我法执,断所知障及续生烦恼障,永离生死,自在解脱。如是六通及前五眼,除肉眼外,皆是佛最极殊胜的特异功能。此特异功能与上所说观法说法的善巧妙用,皆是转依成佛在智能上不可思议的优越性。
以上四种不可思议的优越性,充分说明舍去染心、依止净智是彻底改造世界,升华人生,而实现人类最崇高的理想。
佛教的心理学既指出了人类最崇高的理想,并说明了实现的具体方法,大可为人们研究和应用。但是此门心理学也是一门科学的哲学,包罗万有,内容极为丰富,笔者仅就管见,写此不成熟之作,尚希读者予以指正!
《佛教的心理学》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