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从住持三宝到自性三宝▪P4

  ..续本文上一页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心的体没有任何相状。椅子是有相的、房子是有相的,我们的心却如虚空般无形无相。平日,我们总在诉说各种心情:或云开心,或云心痛,或云心想,等等。但心究竟是什么?当我们返观自照,无法找到丝毫踪迹。所谓觅心了不可得。

  无念为宗的念,即念头,也就是心的造作。《坛经》云:“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无念,表面看似乎是排除起心动念,心不造作。事实上,禅宗修行并不排除起心动念,更不会追求单纯的无思无念的境界。乃念而无念,心在造作的当下,又不陷入造作心境中。换言之,通过念契入无念的心体,安住于无念又不妨起心动念。

  无住为本的住,即执著、住相,尽管搬柴运水,行住坐卧,心却不能粘于境界。所以,禅师的吃饭睡觉,与我们的吃饭睡觉有本质区别。凡夫已习惯住相,起心动念,必会抓住某个对象,使心陷入其中。而禅师却能于日用中保有观照,所谓“三餐吃饭,不曾咬一粒米”。这不是说,他吃得什么味道都没有,那就与木石、痴汉无异了。许多人误解禅宗的不分别,以为是一概不知。事实并非如此,无住的含义,乃是分别而不执著。虽知好知坏,知冷知暖,却无丝毫染着,更不会将好恶情绪带动起来。了了分明,却一无所染。无住的修行,也是《金刚经》一再强调的。经云:“菩萨布施应不住色生心,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做任何事,乃至修利他行,皆不应有所执著,这就必须启动觉性作用,否则是很难做到不住的。

  《坛经》中,六祖还为我们开示了一行三昧的修行。何为一行三昧?即时时保持直心、平常心。《坛经》云:“善知识!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如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莫心行谄曲,口但说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于一切法,勿有执着。迷人着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坐不动,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何谓直心?是让心从惯常的扭曲状态解放出来。何谓平常心?并非平日那颗动荡不安的心,若将之妄作平常心,无疑自欺欺人。平常心,是指本然的、没有造作的心。

  由此可见,教下和宗下所以会有渐、顿之别,关键在于见地和修行方法不同。教下的修行是从妄心入手,通过戒定慧逐渐瓦解凡夫心,契入空性。宗下则直接立足于觉性,由认识并熟悉觉性,完成无上佛果的修行。在契入觉性的方法上,教下与宗下有渐入与直入的不同,故本文将宗下称为顿修之道。

  7、顿修法门的思考

  禅宗入手处极高,一旦契入,直接简明,效果显著。正因为起点过高,故对行人根基及师长要求也不同寻常。在历经“一花开五叶”的极度昌盛后,法将凋零,逐渐式微。在今天看来,未免有些高处不胜寒的寂廖。那么,问题何在?

  禅宗标识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常被后人作为不学经教的挡箭牌。事实上,若没有正见作为择法眼,在认识觉性的问题上可能会很模糊,甚至将那些被意识包装过、改造过的我法二执当作觉性。心的功能极其强大,你想象觉性是什么,它就会化现相应境界诱惑你,使你进入自我制造的心理状态中,其实那和空性了不相干。唯有依正见和胜言量,才能准确辨别修行中出现的各种境界。

  隋唐时期,禅宗之所以并不特别重视经教、强调闻思,有自身的时代背景。一则,当时教理发达,学人普遍程度较高,对修行来说,知见已然够用,无须再下太大功夫,可将精力更多集中于证法上。二则,当时大德辈出,学人即使在见上弱一点,有善知识在一旁耳提面命,修行也不至于出现太大偏差。

  但对今人而言,若无善知识引导,又缺乏正见,在禅堂坐着修什么?究竟会走向哪里?就我看到及了解的情况,实在不太乐观。因为内心世界太复杂了,说是处处陷阱也不为过。若无明师把手指点,最好选择更稳妥、安全的修行方式,以免蹉跎人身,乃至着魔发狂。

  此外,还应重视基础建设。唐、宋之后,禅宗每况逾下,衍生种种狂禅、野狐禅、文字禅、口头禅,甚至成为文人附庸风雅的玄谈素材。一代圣教沦落至此,令人不忍。多年修学中,我深刻意识到,佛法修行有一些共同的、绕不开的基础。除前面所说的闻思正见而外,还有皈依、发心和戒律。若想绕开这些寻找捷径,只能是南辕北辙,越走越远。尤其禅宗这种高层次的修行,更需奠定扎实基础。否则,心行必定无法相应。所以对今天的很多人来说,见性似乎天边云彩,遥不可及。事实上,见性未必那么神秘,那么艰难。因为见性所见的那个层面,是我们本自具足的,如果方法正确,在现有心行上是可以触及的。当然,这也需要因缘具足,不是随便说一下即可见道,需要相应的基础积累。

  另一方面,禅宗修行有如剑走偏锋。如《坛经》,见地及修行手段皆凌厉迅捷,仰之弥高。但作为菩提道的修行,并非完整建构。作为大乘行者,除见性外还须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以此成就大悲,证得佛陀所具备的悲、智二德。

  由此可见,学禅、修禅皆不能离开经教,离开悲智双运的大乘发心, 离开佛法的基础建设,很有可能出偏或成空中楼阁。我个人在修学中,也是将教下和宗下结合起来。其实,教本服务于宗,宗也离不开教。当年,达摩祖师东来,以四卷《楞伽》印心。至四祖、五祖之后,将重点转至《金刚经》。除此而外,禅宗更有多达百卷的《禅宗全集》,比教下各宗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说,禅宗虽标识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祖师们仍很重视经教对修学的指导作用,所谓“藉教悟宗”。宗下这一传统,值得今天的学人认真思考,继承光大。

  

  三、皈依僧

  僧,梵语僧伽,包括凡夫僧和贤圣僧。僧宝不仅是人天导师,更是担当如来家业的栋梁,正法久住的庄严象征。没有僧团,也就没有佛法在世间的流传。

  皈依僧,是以贤圣僧具备的品质为究竟皈依处,那就是无漏智慧和解脱的功德。但在事相上,这种皈依也离不开凡夫僧。比如我们发心皈依,若无因缘得遇圣贤,是否一等再等,不惜错失今生呢?须知,我们皈依的是十方三世一切僧宝,而不是某个僧人,某位师父。不仅如此,还要以佛、法、僧为完整的皈依对象,不可稍有偏废。

  当然,皈依一切僧宝,并不等于亲近所有出家人。现实中的僧团,往往是良莠不齐的。对于修学者而言,必须有选择地亲近善知识。不论《阿含经》,还是大乘经典,都再再强调善知识的重要性。所以说,皈依僧的重点,正是在于选择具德善知识,以之作为修行良师。

  1、善知识的选择

  善知识,为具足正见、德才兼备,能引导众生断恶修善、趣向佛道的良师益友,又称善友、胜友。著名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即为依止善知识的典范。那么,又该如何寻找善知识?经论中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标准(参见《皈依修学手册》)。

  在宗喀巴大师总结的“择师十条件”中,标准为:调伏,与戒相应者;寂静,与定相应者;惑除,与慧相应,伏断烦恼者;德增,戒定慧具,不缺不减者;有勇,益他无畏倦者;经富,有多闻者;觉真,有实义者;善说,不颠倒者;悲深,无希求者;离退,于一切时恭敬说者。

  具足这些功德,便可作为众生依止。但在今天这个末法时代,很难值遇全德善知识,即使有幸遇到,也往往因这样那样的障碍无法常随左右。而修学佛法又不能没有善知识引领,所以,在因缘不具足的情况下,不妨先依止具有少分功德的善知识。在此,和大家简单谈几点,这是善知识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换言之,是作为善知识的底线。若这些基本条件尚未具足,千万谨慎对待,不可盲目依止。

  这三个基本条件,分别是持戒清净、具足正见和有慈悲心。其中,又以具足正见最为关键,此为佛法修行核心,亦是佛教与其他宗教的不共所在。正如佛陀于《圆觉经》所言:“末世众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心不住相,不着声闻缘觉境界,虽现尘劳,心恒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足可见,正见为根本中的根本。倘若见地不正,只能以盲导盲,遑论解脱?

  2、善知识的作用

  在大小乘经论中,佛陀时常赞叹善知识的重要性。有部毗奈耶杂事记载:“阿难陀言:诸修行者,由善友力,方能成办。得善友故,远离恶友,以是义故,方知善友是半梵行。佛言:阿难陀勿作是言,善知识者是半梵行。何以故?善知识者是全梵行,由此便能离恶知识,不造诸恶。常修众善,纯一清白,具足圆满梵行之相。由是因缘若得善伴与其同住乃至涅槃事无不办,故名全梵行。”告诉我们:由亲近善知识,而能远离恶友,不再造作恶行,时时修习善行。所以说,依止善知识意义重大,为全梵行,即圆满一切修行的保障。

  《坛经》中,也多处标明善知识的作用:“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又道:“若自不悟,需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虽然世人本具菩提之智,却身陷迷梦,无法认识本心。唯有真正见性的善知识,才能帮助我们开显上乘修法,直入自性。唯有真正了知修行途所有激流暗礁的明眼过来人,才能引导我们避开重重陷阱,顺利前进。若他自己尚在黑暗中摸来摸去,虽也能从不同层面给我们以帮助,却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而,《坛经》所说的善知识,必须是见性的明眼人,如此才能指示我们契入本心。

  翻开禅宗历史,千里寻师、为法忘躯的记载比比皆是,并留下许多相关禅林用语,沿用至今。如“云水”、“行脚”,皆指觅师求道的出家人,为求访明师而跋涉山川,参访各地。宗门公案中,更屡屡出现善知识观机逗教,因人说法的生动故事。祖师座下,往往只须三言两语,即令求法者契入本心。除此而外,更有各种超越常规的特殊手段,如临济喝、云门饼、赵州茶、德山棒等,皆为宗师点拨弟子的善巧。当然我们也要知道,公案记载的只是开悟的高潮部分,学人所以能言下开悟,彻见本心,也离不开之前的积累。这种内因和外因的结合,才碰撞出豁然开朗的刹那,切不可生搬硬套,盲目效仿。

  3、依止善知识的条件

  选择善知识,固然需要相应的标准。而作为学法者来说,成为具格弟子,同样要达到一定要求。否则,即使有缘得遇善知识,也所获无多,甚至因此而造作恶业。

  如果说,具足戒行、正见和慈悲是作为善知识的底线,那么,印顺法师在《成佛之道》中总结的“观德莫观失,随顺莫违逆”,则可视为依止善知识的底线。尤其是“观德莫观失”,是对学人信心的重要考核。凡夫心是染污的,由此染污的凡夫心,所见难免出现偏差乃至根本颠倒。所以,一旦通过观察抉择确定依止师后,切勿再以凡夫心妄加分别。

  凡夫处处由我出发,执著于我的认识,我的想法,我的见解。若不放下这些障碍,所学佛法往往被自我加工而变质。对善知识的依止,更要放下我的好恶情见。否则的话,善知识的严格,会被我们当作苛刻;善知识的慈悲,会被我们视为放任。常常是,我们在心中预设了关于善知识的各种想象,一旦现实与之不符,便立刻依我见而非佛法作出判断,从而产生怀疑乃至退转。

  曾经有人依止某禅师学法。一日,禅师不小心坐到针上,便“哎唷”一声跳将起来。学人信心顿失,认定禅师尚未开悟,否则怎会对一根针作出如此反应呢?禅师知其弃师而去,叹道:这个可怜虫,要知道,不仅是我,连针和这声“唉唷”都不是真实存在的呵。这个故事生动而发人深省,作为初学者,想必也会遭遇那位学人同样的怀疑。问题是,我们如何对待这一切,如何不让这份怀疑演变为冲动和错误。

  佛法虽然强调智慧,突出自力,同样离不开信心这一重要助缘。所谓“信为道源功德母”。越高的法门,信心越发重要。如果对善知识缺乏信心,就不能承担大法。佛法甚深微妙,但又极其平常。真正见性,未必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神奇,不是见到就会放光动地。刚见到时,它往往是很平常的,这就需要以信来接受。然后,在师长指导下逐渐熟悉心性,逐渐开发心的威力。若未曾对善知识生起信心,本身就不是合格的法器,又如何盛载清净的甘露法雨?

  皈依僧宝,虽是以整个僧团为对像。但从修行而言,还应落实到对善知识的依止。当我们选择并确定善知识后,必须对之生起清净无染的信心。唯有这样,才能在善知识指导下认识本来,找到开启觉性的入处。最终,成就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的生命本质。

  结束语

  今天,从“认识住持三宝到自性三宝”为大家作了介绍。皈依三宝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成就自性三宝,但这离不开外在的住持三宝。本次夏令营主题是“《坛经》与人生佛教”,为此,我重新学习了《坛经》,将这样一些想法贡献给大家,希望对各位修学有所启发。

  

  五、问答篇

  <暂无>

  

《从住持三宝到自性三宝》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