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二十六章)▪P2

  ..续本文上一页,那是什么力量呢?非上帝的力量,也非菩萨的力量,更不是阎王的力量,是自心的业力所支使。接著永明寿禅师引用禅宗的著作:

  散男子、散女人对善男子、善女人

  故云:“禅非智无以穷其寂;智非禅无以发其照。”

  “故云”不是佛经上的,读书要注意,这是永明寿禅师引用中国禅宗祖师的著作,分析得很清楚。

  “禅非智无以穷其寂”,修禅定功夫时,如果没有大智慧的定,就不能达到涅槃寂灭的境界。什么是涅槃寂灭的境界,也就是智慧的解脱。那么,智慧如何成就呢?

  “智非禅无以发其照”,智慧的妙用如果没有经过禅定功夫的锻炼,就不能如太阳般照亮天下。智慧是大照明的明灯,非经禅定修持,就无以发其照。

  何者?谓禅无智,但是事定;若得智慧,观于心性,即为上定。

  “谓禅无智,但是事定”,光作功夫,打起坐来迷迷糊糊、舒舒服服地在那里享受,这叫凡夫禅,充其量只是静的境界,还不算禅定。因此,禅若没有智慧的发照作用,只能算是一点静坐功夫而已!与定不相干,这点千万注意!

  “若得智慧,观于心性,即为上定”,在禅定功夫中,由佛法的智慧达到明心见性,才是上等的定。但上等的定并不一定是禅宗,不要把禅定和禅宗混为一谈,不过,禅宗离不开禅定。此话我已再三申明。

  若智不得禅,乃为散善分别慧,若有定,如密室灯,寂而能照,离动分别成实慧故。

  “若智不得禅,乃为散善分别慧”,你先研究经教的理,佛理搞通了,很有智慧,但是功夫不到、定力不够,妄念一动,或生理一起作用,你就把握不住,纵使把《华严经》全部背得,也抵不住事,此即“智不得禅”,禅定功夫不够。“乃为散善”,如此不能说你不善,算是好了;也不能说你不在学佛,是在学佛,然而走“散善”,不是知止为善。有时善心发了,就阿弥陀佛;有时毛病来了,就“阿弥陀佛”,这叫散善,不是真善。所以佛经上说“善男子、善女人”是不容易的,我们年轻时调皮,把善男子、善女人,谐音成“散男子、散女人”。因此有智慧学问好,没有真定禅定的功夫,只能算是散善而已!仍属人道中的事,这个散善叫做分别智慧、妄想智慧,不是真智慧;不是能得解脱、证涅槃的智慧。

  “若有定,如密室灯,寂而能照”,智慧若有了定力,如密室中的灯不晃动,永远在清净境界中,照见万法万象。禅定的心镜照见五蕴皆空就是这样。

  “离动分别成实慧故”,这个时候,真得定力的智慧,没有分别心,都照见。照见不是不知道,是知道而无分别杂念。换句话说,杂乱的念头不跳动,此心寂照,这才是真实的智慧法门。

  起念现定境,心寂智无边

  若定慧双运,动寂融通,则念念入三昧之门,寂寂运无涯之照。

  又是一副好对子!再进一步更高明的人,“若定慧双运”,定慧如车之双轮,同时连转滚动,有定即有慧,有慧即有定。

  “动寂融通”,这种人是大菩萨的境界,不一定出世,就在入世、做事的动中永远清净,动寂融会,贯通为一,走的是上乘佛法的大菩萨道,不能拿普通定慧来规范他。

  “则念念入三昧之门”,已无法用怎么修定,修哪一步功夫这些标准来范围他了,他的起心动念无一而不合于佛法的三昧。

  “寂寂运无涯之照”,他虽在凡夫界中与凡夫—样在动,但此心永远在涅槃寂灭中,有无量无边的智慧。

  禅宗所走的路子就是“念念入三昧之门,寂寂通无涯之照”。

  信受奉行正当时

  如上种种开示,种种证明,如是调停,如是剖析,削繁简要,去伪存真,以无数万亿诸方便门,皆令一切含生尽入此宗镜。

  以上所言种种开示,全是《华严经》、《大涅槃经》、《大智度论》等经论的要旨,我用这种方法将其中修持要点抽出,并有调停组成另一系统,同时为你们解剖分析;削去繁复之言,力求简化扼要;舍去假的,保留真的。为什么说那么多话?无非要使一切含生入此宗镜,明心见性!

  “众生”是包括了有生而无命,无知觉、无思想的;“含生”是含有尘性的生命,有知觉、有感情。唯有含生的生命才能成佛;没有知觉、没有感情的众生不能成佛,只能成为佛的附属,谓之眷属佛,是附属国土而已!

  “入此宗镜”,此宗即成佛之宗;此镜能照见一切,所以本书也叫“宗镜”。

  如囊中有宝,不探示之,唯有智者,犹室中金藏,未遇智人,何由发掘。

  许多庙子上都收藏了《大藏经》,出钱买书的出家众、在家居士确实做了功德,值得欢喜赞叹!不过,都供养了众生——书虫。佛经开示的法门无数,一般人哪有功夫去看?永明寿禅师搜集了佛法的精华,把佛经中的宝藏挖掘出来,编辑成《宗镜录》。好比口袋中的宝贝。不是智人不给他看;你是智者就传给你。如房间里的金矿宝库,没有碰到识宝的人挖不出来。

  若珠蔽内衣里,弗因亲友所示,争致富饶;似穷子之家珍,非长者之诱引,曷能承绍?设或明了,信入无疑,更在当人,克己成办。炼磨余习,直取相应。一切时中,不得忘照。自量生熟,各逐便宜,此是修定时,此是修慧时。

  这一段古文看起来有点啰嗦,如果用长声慢念的方法念,不但不觉得啰嗦,反觉得很清楚。

  他说,《宗镜录》为我们引出佛法的法宝。“珠蔽内衣里”是《法华经》内的典故。众生的肉体本来就有不生不灭的长生之宝,是我们自己找不出来。等于佛菩萨把一颗无价的宝珠缝在我们的衣服里,结 果我们不知道,还在外面讨饭,很可怜!如果找到自那衣服里的珠宝,你本来是个大富人。

  “弗因亲友所示”,亲友等于善知识,没有善知识的指示,你如何知道自已富裕?一旦悟道了,回转来找到自己的宝贝,你就知道自己是个富有之人。

  “似穷子之家珍,非长者之诱引,曷能承绍”,这也是《法华经》上的故事。佛菩萨就是家长,我们都是佛菩萨的儿女。我们离家出走,菩萨们只好用诱导式教育把我们找回来,不然不能成佛。

  “设或明了,信入无疑”,“设”字古人常用,即假设之意。假定明心见性、悟道了,真正信进去,没有怀疑了。那么,怎么悟道呢?你以为有个老师可以传你一个秘诀帮助你成道?没有这回事!连佛都帮不了你,佛只能教化人,没有办法代你修代你悟。佛的弟弟阿难,跟他几十年都走了错误的路子,以为佛是他哥哥,在他头上一指就可以成道!所以他不肯修,最后被佛骂一顿。修行要靠自己,不要搞错了!

  “更在当人,克己成办”,在世间做任何事业,不能信赖任何一个人,朋友、社会互助则有之,信赖则不行,要靠自己站起来。修行更是不能信赖他人,佛菩萨、善知识、老师……哪里能够帮助你成道!“更在当人,克己成办”,要发狠自己站起来,限定自己做到什么程度。如果做到悟了道,悟道以后还要不要修持呢?问题来了。

  “炼磨余习,直取相应”,道是悟了,习气则是要靠自己修行作功夫,慢慢磨转过来,然后直下承当。

  “一切时中,不得忘照”,任何时候,随时随地,不要忘记照顾自己的心念。

  “自量生熟,各逐便宜”,把自己过去所走的老路、恶业的熟路疏远隔离,转变为生路。把不习惯的修道之路慢慢熟练。修道是证自量境界,唯有自己知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别人没有办法帮低估,所以是“自量生熟,各逐便宜”。用什么方法呢?念佛也好、打坐也好、参禅也好,任何方法都可以用。

  “此是修定时,此是修慧时”,什么时间该修慧?什川时间该修定?有些同学写日记问我:“老师给我安排一个修持的时间表。”我一看,唉呀!又是水泥的脑筋,你怎么不叫我替你安排几时吃饭、几时喝水!肚子饿了就吃饭,口干就喝水,你自己要“自量生熟,各逐便宜”。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方法,或者什么时候该换一个方法,要懂得变通。视自己情况而变,该静时,不随境物转动;不需要静时,做别的或看经也可以。知时知量,调正身心,这才叫修行。

  永明寿禅师什么话都吩咐完了,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你要有自己的心得。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二十六章)》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