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二十六章)▪P2

  ..續本文上一頁,那是什麼力量呢?非上帝的力量,也非菩薩的力量,更不是閻王的力量,是自心的業力所支使。接著永明壽禅師引用禅宗的著作:

  散男子、散女人對善男子、善女人

  故雲:“禅非智無以窮其寂;智非禅無以發其照。”

  “故雲”不是佛經上的,讀書要注意,這是永明壽禅師引用中國禅宗祖師的著作,分析得很清楚。

  “禅非智無以窮其寂”,修禅定功夫時,如果沒有大智慧的定,就不能達到涅槃寂滅的境界。什麼是涅槃寂滅的境界,也就是智慧的解脫。那麼,智慧如何成就呢?

  “智非禅無以發其照”,智慧的妙用如果沒有經過禅定功夫的鍛煉,就不能如太陽般照亮天下。智慧是大照明的明燈,非經禅定修持,就無以發其照。

  何者?謂禅無智,但是事定;若得智慧,觀于心性,即爲上定。

  “謂禅無智,但是事定”,光作功夫,打起坐來迷迷糊糊、舒舒服服地在那裏享受,這叫凡夫禅,充其量只是靜的境界,還不算禅定。因此,禅若沒有智慧的發照作用,只能算是一點靜坐功夫而已!與定不相幹,這點千萬注意!

  “若得智慧,觀于心性,即爲上定”,在禅定功夫中,由佛法的智慧達到明心見性,才是上等的定。但上等的定並不一定是禅宗,不要把禅定和禅宗混爲一談,不過,禅宗離不開禅定。此話我已再叁申明。

  若智不得禅,乃爲散善分別慧,若有定,如密室燈,寂而能照,離動分別成實慧故。

  “若智不得禅,乃爲散善分別慧”,你先研究經教的理,佛理搞通了,很有智慧,但是功夫不到、定力不夠,妄念一動,或生理一起作用,你就把握不住,縱使把《華嚴經》全部背得,也抵不住事,此即“智不得禅”,禅定功夫不夠。“乃爲散善”,如此不能說你不善,算是好了;也不能說你不在學佛,是在學佛,然而走“散善”,不是知止爲善。有時善心發了,就阿彌陀佛;有時毛病來了,就“阿彌陀佛”,這叫散善,不是真善。所以佛經上說“善男子、善女人”是不容易的,我們年輕時調皮,把善男子、善女人,諧音成“散男子、散女人”。因此有智慧學問好,沒有真定禅定的功夫,只能算是散善而已!仍屬人道中的事,這個散善叫做分別智慧、妄想智慧,不是真智慧;不是能得解脫、證涅槃的智慧。

  “若有定,如密室燈,寂而能照”,智慧若有了定力,如密室中的燈不晃動,永遠在清淨境界中,照見萬法萬象。禅定的心鏡照見五蘊皆空就是這樣。

  “離動分別成實慧故”,這個時候,真得定力的智慧,沒有分別心,都照見。照見不是不知道,是知道而無分別雜念。換句話說,雜亂的念頭不跳動,此心寂照,這才是真實的智慧法門。

  起念現定境,心寂智無邊

  若定慧雙運,動寂融通,則念念入叁昧之門,寂寂運無涯之照。

  又是一副好對子!再進一步更高明的人,“若定慧雙運”,定慧如車之雙輪,同時連轉滾動,有定即有慧,有慧即有定。

  “動寂融通”,這種人是大菩薩的境界,不一定出世,就在入世、做事的動中永遠清淨,動寂融會,貫通爲一,走的是上乘佛法的大菩薩道,不能拿普通定慧來規範他。

  “則念念入叁昧之門”,已無法用怎麼修定,修哪一步功夫這些標准來範圍他了,他的起心動念無一而不合于佛法的叁昧。

  “寂寂運無涯之照”,他雖在凡夫界中與凡夫—樣在動,但此心永遠在涅槃寂滅中,有無量無邊的智慧。

  禅宗所走的路子就是“念念入叁昧之門,寂寂通無涯之照”。

  信受奉行正當時

  如上種種開示,種種證明,如是調停,如是剖析,削繁簡要,去僞存真,以無數萬億諸方便門,皆令一切含生盡入此宗鏡。

  以上所言種種開示,全是《華嚴經》、《大涅槃經》、《大智度論》等經論的要旨,我用這種方法將其中修持要點抽出,並有調停組成另一系統,同時爲你們解剖分析;削去繁複之言,力求簡化扼要;舍去假的,保留真的。爲什麼說那麼多話?無非要使一切含生入此宗鏡,明心見性!

  “衆生”是包括了有生而無命,無知覺、無思想的;“含生”是含有塵性的生命,有知覺、有感情。唯有含生的生命才能成佛;沒有知覺、沒有感情的衆生不能成佛,只能成爲佛的附屬,謂之眷屬佛,是附屬國土而已!

  “入此宗鏡”,此宗即成佛之宗;此鏡能照見一切,所以本書也叫“宗鏡”。

  如囊中有寶,不探示之,唯有智者,猶室中金藏,未遇智人,何由發掘。

  許多廟子上都收藏了《大藏經》,出錢買書的出家衆、在家居士確實做了功德,值得歡喜贊歎!不過,都供養了衆生——書蟲。佛經開示的法門無數,一般人哪有功夫去看?永明壽禅師搜集了佛法的精華,把佛經中的寶藏挖掘出來,編輯成《宗鏡錄》。好比口袋中的寶貝。不是智人不給他看;你是智者就傳給你。如房間裏的金礦寶庫,沒有碰到識寶的人挖不出來。

  若珠蔽內衣裏,弗因親友所示,爭致富饒;似窮子之家珍,非長者之誘引,曷能承紹?設或明了,信入無疑,更在當人,克己成辦。煉磨余習,直取相應。一切時中,不得忘照。自量生熟,各逐便宜,此是修定時,此是修慧時。

  這一段古文看起來有點啰嗦,如果用長聲慢念的方法念,不但不覺得啰嗦,反覺得很清楚。

  他說,《宗鏡錄》爲我們引出佛法的法寶。“珠蔽內衣裏”是《法華經》內的典故。衆生的肉體本來就有不生不滅的長生之寶,是我們自己找不出來。等于佛菩薩把一顆無價的寶珠縫在我們的衣服裏,結 果我們不知道,還在外面討飯,很可憐!如果找到自那衣服裏的珠寶,你本來是個大富人。

  “弗因親友所示”,親友等于善知識,沒有善知識的指示,你如何知道自已富裕?一旦悟道了,回轉來找到自己的寶貝,你就知道自己是個富有之人。

  “似窮子之家珍,非長者之誘引,曷能承紹”,這也是《法華經》上的故事。佛菩薩就是家長,我們都是佛菩薩的兒女。我們離家出走,菩薩們只好用誘導式教育把我們找回來,不然不能成佛。

  “設或明了,信入無疑”,“設”字古人常用,即假設之意。假定明心見性、悟道了,真正信進去,沒有懷疑了。那麼,怎麼悟道呢?你以爲有個老師可以傳你一個秘訣幫助你成道?沒有這回事!連佛都幫不了你,佛只能教化人,沒有辦法代你修代你悟。佛的弟弟阿難,跟他幾十年都走了錯誤的路子,以爲佛是他哥哥,在他頭上一指就可以成道!所以他不肯修,最後被佛罵一頓。修行要靠自己,不要搞錯了!

  “更在當人,克己成辦”,在世間做任何事業,不能信賴任何一個人,朋友、社會互助則有之,信賴則不行,要靠自己站起來。修行更是不能信賴他人,佛菩薩、善知識、老師……哪裏能夠幫助你成道!“更在當人,克己成辦”,要發狠自己站起來,限定自己做到什麼程度。如果做到悟了道,悟道以後還要不要修持呢?問題來了。

  “煉磨余習,直取相應”,道是悟了,習氣則是要靠自己修行作功夫,慢慢磨轉過來,然後直下承當。

  “一切時中,不得忘照”,任何時候,隨時隨地,不要忘記照顧自己的心念。

  “自量生熟,各逐便宜”,把自己過去所走的老路、惡業的熟路疏遠隔離,轉變爲生路。把不習慣的修道之路慢慢熟練。修道是證自量境界,唯有自己知道,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別人沒有辦法幫低估,所以是“自量生熟,各逐便宜”。用什麼方法呢?念佛也好、打坐也好、參禅也好,任何方法都可以用。

  “此是修定時,此是修慧時”,什麼時間該修慧?什川時間該修定?有些同學寫日記問我:“老師給我安排一個修持的時間表。”我一看,唉呀!又是水泥的腦筋,你怎麼不叫我替你安排幾時吃飯、幾時喝水!肚子餓了就吃飯,口幹就喝水,你自己要“自量生熟,各逐便宜”。什麼時候該用什麼方法,或者什麼時候該換一個方法,要懂得變通。視自己情況而變,該靜時,不隨境物轉動;不需要靜時,做別的或看經也可以。知時知量,調正身心,這才叫修行。

  永明壽禅師什麼話都吩咐完了,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你要有自己的心得。

  

  

《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二十六章)》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