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二十七章)
南懷瑾教授講述
第二十七章 大好山水誤禅心
若掉散心,須行叁昧。若昏沈意,宜啓慧門。
“若掉散心”,掉散是兩個名詞的總和,掉是掉舉,散是散亂。普通顯教的經典對亂動的妄念,粗相叫散亂,細相叫掉舉。不管修顯修密,或依任何一宗一派修持。有時覺得粗的心念非常清淨,可是細的心念在不知不覺之間還是有,這就是屬于掉舉心。不論是散亂或掉舉都必須要修叁昧之定。叁昧是梵音,如果中國文字來翻譯就是正受。然而爲何不用中文的正受來翻譯,而依然保持它梵文的音“叁昧”?因爲中文的正受並不能完全地代表叁昧的原義,如果中譯爲正受,很難解釋哪—種感受才是正受,哪一種不是正受。問題就因此而産生,在譯成正受之後,下面就必須下一大堆的定義。簡單說,佛法基本上先從般若的空觀入手,假如沒有達到真空的狀態,這整個修持的過程都不算是正受,但這只限定在初步的範圍。
比如,今天下午有個道友提出動靜二相之間的問題,這個理論非常漂亮。我就請問他,什麼叫動相?什麼叫靜相?所謂動靜之間在什麼地方?普通我們所了解的,思想妄念的浮動,眼看、耳聽、手動……都是動相。靜相在哪裏呢?幾乎很少人能認到靜相。一般所謂靜相,是把動靜兩個現象對立起來,認爲心念的清靜,比如,坐在那兒如如不動什麼都沒有想,好像是空的,就認爲這是靜相。那就是大錯特錯!錯在哪裏呢?現在是科學時代,大家學佛法不能將宗教盲目地接受就套到身上來,應該非常理性地把它看清楚。當你心裏什麼都沒有,在那極清淨的境界,那正是動相。就是在你感覺到有個空,那個空正是動相,那是第六意識的波浪似乎不動所造成的那個清淨面,因此在觀念上我們把它認作是靜相。其實錯了,那正是大動相。換句話說,我們得了個結論:“大動如靜”。比如,這個地球在動,我們人生活在地球上並未感覺到它在動,又如“大音希聲”,這是老子的話,高頻主的音聲,人的耳朵聽不見,比如現代科學知道,銀河系統在每一秒中都有爆炸的音聲,可是我們聽不見,這就是大音希聲的道理。
這裏說明了掉舉心和散亂心是如此地嚴重,這個時候噸“須行叁昧”,求正定,比如入空定以達到見空性,如何是空,要確實地了解透徹並且要證得,如果把身心偶然瞎貓碰到死老鼠的時候,忽然覺得身體沒有了,空空洞洞,把它認爲是空,那就嚴重了。因爲你那空空洞洞充其量就那麼大,那還是屬于意識境界的範圍,而不是空的叁昧。
年輕同學要注意,“若掉散心,須行叁昧”,也可在雞蛋裏挑骨頭。怎麼挑法呢?就是掉散心可以用行動、修行來除滅。如果把“行”硬是拉過來做成這種解釋,也非常通,這是更微細的讀法。一般學佛的人都在靜態裏頭求證菩提之果,有時在靜態裏頭求正定是做不到的。假使能配合上適當的運動,反而在行中很容易得定。年輕人精力過剩,散亂的心太大,給他來些運動,運動疲勞了,什麼都不想,雖然不是正叁昧,至少也是個懶叁昧。常懶的叁昧也不錯喲!不要看到懶就以爲不對,假如要你同一個姿勢睡個叁天叁夜都不動,如果你做到了也差不多了,就伯你做不到。因此,懶叁昧也不錯,禅宗就有位懶殘禅師很有名的。下面與散亂相對的就是昏沈。
莫將消沈作定神
“若昏沈意,宜啓慧門”,昏沈也是佛學修持的名詞。昏沈分兩種,粗昏沈是睡眠,細昏沈則是打坐的人坐在那裏兩個肩膀挂下來,就好像面條給水泡得軟軟的,頭頸也怪怪的。真的入定沒有這個狀態,比如開水在燒,正開的那個氣冒上來是筆直的。又如天氣將開展睛朗的時候,那個清氣是一條線筆直的不動搖的。人體生命的功能也是這佯,真得了定,生命的功能發揮到高度升華時候,必然自己會端正,雖然不求氣脈之道,而氣脈之道自然而來。這裏要是不清楚,很多人都把細昏沈當成入定。因此,密宗黃教的宗喀巴大師在他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及《略論》裏頭,再叁地提到,希望不要認錯了,把細昏沈當成定來修持;否則如此下去所得的果報,就是到畜生道裏去了。如此學佛,就是修善因而反得惡果。
不管是粗昏沈或是細昏沈又分兩種,因此在顯教的經上,有弟子提出來問題問釋迦牟尼佛,人爲什麼會昏沈?答覆有兩個原因。一是身疲勞,肉體疲勞了需要睡眠,至于老年人則是身體衰弱到極點而不想睡,嬰兒一天要睡十二到十四小時的睡眠;八、九歲的幼童則需要七、八個鍾頭的睡眠,十幾歲、二十歲前睡七個鍾頭,中年睡六個小時就夠了。老年人有時睡不著,那不是功夫到了,而是身體衰退到了極點。另外一個則是心疲勞的昏沈,一個人灰心到極點成天都想睡覺,一個被判死刑的人,灰心到極點連身體都拖不功,都需要兩個人架起來走,腿都不屬于他的了,這種灰心到極點也是昏沈。
“若昏沈意”,若意識不清明就如昏沈的境界,“宜啓慧門”,這個時候需要參究經教的理,要思想不是不思。因此,教理不透只是呆板的盤起雙腿在那裏死修,或死敲木魚,就是木魚被你敲破了也沒用。在這個時候,就要打開你的智慧之門。關于我們修持最重要的,調伏散亂心及昏沈心的對治法門,基本的原理在這裏說明了,至于詳細的方法沒有講,因爲方法發揮起來有很多。
若處見修位中,此是行時,非是證時。若居究竟即內,此是證時,非是行時。
首先,我們先要了解佛學教理上的兩上名詞,見道位及修道位。所謂見道位,就是明心見性,見空性。時下年輕人流行談禅,其實真正的禅是很不容易的。譬如,有許多的著作常常提到禅宗不成器的祖師(很對不起,我給他下個評語是不成器的祖師)他說過的幾句話:未見道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道時,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成道後,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在美國、歐洲、日本,禅學非常流行,一談到禅,這些話就經常被引用。我覺得很好玩,有時假把肚子都笑痛了。
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換句說,見人不是人,見狗不是狗,就是禅了。假如這樣,那很簡單,只要把高度的鎮定劑給他吃,他吃完以後神經麻木了、自然看山不是山,狗不是狗,那不都成了道了?有些人灰心到極點或是眼睛患有白內障,東西都看不清楚,那不都成了道了?真是胡扯。爲什麼我稱他爲不成器的祖師?沒錯,他是悟了道的,但是因爲講了這個話不周全被後人用錯了,被誤解了,是很嚴重的。因此一位禅師所講的話,是必須經過相當慎重的考慮。
真正見道,到空性的時候,見山不是山,他知道是山,只是不起分別而已;見水是水嗎?是水!知道是水,而不是無知的狀態;若無知則是大昏沈,不是見道;知道是水,只是無妄念、無分別。因此,勉強用“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來形容它。但這樣就是見到空性了嗎?不是!只是粗相的妄念偶然地靜止下來。現代的科學來講,如果有人修行到這個境界,我們請一位醫生來看看他的心電圖,因爲妄念清淨,所以他的心電圖就是呈現平穩的水平線,醫生不懂,一看嚇死了,就會認爲他的心髒有問題。因此,在心境很清淨的時候,心電圖就不波動了,腦波也一樣。
見道、修道、證道、行道的難度
假如我們做個科學的檢查,發現心念到達了這個境界,呼吸也將近等于沒有了,即使這樣也還不是見道位,只可以說是功夫已經初步地做到了某個階層。然而,有些人雖然見到了一點空性,功夫卻未必能做到這步田地,見道雖然是見了,但是修道的功夫還沒有到。因此,見位及修位是不同的。佛經所使用的這個“位”字,拿現代的觀念來講就是層次,因此見道與修道,是兩個不同的層次。證道位,是見、修都圓滿了,才是證道位。然後才是行道位,我平常跟各位感歎;見道不難,修道難;修道不難,證道難;證道也不難,行道難啊!真地能以大慈大悲來入世、來行道是很艱苦的事,唯有大菩薩才肯犧牲自我,因此行道是最難的,《華嚴經》最後也提出“普賢行願品”來證明。
“若處見修位中,此是行時,非是證時”,假如修行人還在見道位或修道位,那麼是做功夫對治散亂與昏沈的時候,不要因爲做功夫過程中偶然呈現的一些境界,就以爲自己證道了,那就錯了。有人問這個境界會不會掉?會掉,因爲那只是瞎貓碰到了死老鼠,靠不住的。假如,見道及修道真到了家,那麼無論何時何地,哪怕是在六道中,在動亂中或在清淨中,都能隨時保持在這個境界,那才是與定有一點相近,否則就是自己欺騙了自己。我們做人,千萬不能自欺。
“若居究竟即內,此是證時,非是行時”,假定有人大徹大悟、修證成功了,而居究竟即內,心外無法,隨時隨地不在道外,那麼散亂及昏沈的境界與理論,就另當別論了,這個時候是證道的時候,不是修持做功夫的階段。真證道的人,不管是散亂或昏沈皆在道中行。
不可如二乘忽忽取證,沈實際之海,溺解脫之坑。
他說,關于散亂與昏沈,如何來對治修持,一個修大乘道的人,理論真要認識清楚,然後修持。千萬不可像小乘的人,他用叁句話來形容小乘的人:一、“忽忽取證”,急急忙忙,拿到一根雞毛就當成了今箭,或是拿了一張衛生紙。小乘的人得了一點清淨,抓到一點空的境界,便說自己悟道了,然後叫人“不要吵我呀!”要他發點心做個事,“哎呀!不行!我的功夫就垮了。”都不能入世,只想住茅蓬,不要人打擾,這就是小乘人忽忽取證。急急忙忙的以爲自己到家了,其實還沒起步呢!結果他落到什麼地方呢?二、“沈實際之海”,二乘人見到的那點空,對不對呢?對!不是不對。好比說,以前的紙窗,用筆頭戳了個洞,眼睛透過這個洞去看虛空,他自己覺得他看到虛空了,這就是虛空,但他不曉得這個宇宙有多大。這就是我們平常有句話,門縫裏看人,把人看扁了。因此我們可以說,二乘人見的空是門縫裏看天,空被他看成一條線。因此說,…
《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二十七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