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二十八章)
南懷瑾教授講述
第二十八章 千功輸一罵
升第一義天之兩翼,等學而明見佛性,莊嚴而可度衆生,爲法國土之王。因茲二力,出生死海之底。
“第一義天”是中國佛學特有的名稱。中國上古文化史中,天與道兩字的定義就有四、五重解釋。比如,四書五經中的“天”字,有時代表宗教上的觀念,代表主宰性,有時代表自然科學天體的天,而《中庸》的“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這個“天”字不是自然科學的天,也不是宗教性的天,而是理性的天,也就是在南北朝時代佛經翻譯所用的第一義。義者,道理。第一義,就是至高無上的真理,智慧中的智慧。給它加個形容詞,就成了第一義天。也就是明心見性,見到本地風光的智慧,在佛學上又叫做菩提、涅槃、真如等名詞。他說,這個定慧雙修的法門是升第一義天的兩翼,用現代的科技來講,相當于飛機的動力加速推進器。
“等學而明見佛性”,要修定,同時也要修慧,光是打坐修定而不修慧是不行的;或者只是把顯教、密教的理研究得通透而沒有實證的功夫,也不行。因此,定慧要等學才能明見佛性。“莊嚴而可度衆生”,定慧等持才能達到智慧圓滿、福德圓滿,兩大莊嚴才能救度衆生。“爲法國土之王”,如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的國土,釋迦牟尼佛的國土則是這個裟婆世界,裟婆世界你不要看成很髒哦!其實它和淨土一樣莊嚴,只是我們業力的關系才會覺得它髒。有一回有人問釋迦牟尼佛爲何會在這地面不平,有高山、海洋及人心險惡的裟婆世界成佛,佛說我這個地方並不賴,因此以手指按地,與會者都看見這個世界和其他佛淨土沒有兩樣,這個道理就是“心淨則國土淨”。只要我們的心一甯靜就是壞環境也變成好環境;也就是因爲有見惑及思惑才會有善惡、是非、好壞的差別,假如見、思惑都清淨了,則一切國土本來莊嚴。
“因茲二力,出生死海之底”,很多同學問:“道理明明懂,但做功夫不上路是什麼道理?”你的見解、學問雖然有了,但是還不能形成一股力量,因此大乘的十波羅密中的第九波羅密是力波羅密。庵提遮女曾提出一個問題來問文殊菩薩:“明知生是不生之理,生死是空,但總是被生死所轉,是什麼道理?”文殊菩薩回答:“其力末充。”因此,這一節極力地勸我們要定慧雙修,不可偏廢。
全假雙修,散妄亂而似風吹雲,破愚暗而如日照世。動邪見之深刺,拔無明之厚根。爲大覺海之陰陽,作寶華王之父母。備一乘之基地,堅萬行之垣牆。以此相應,能入宗鏡。
這一段是對定慧等持的贊歎之詞,大家都看得懂,我們就不再細述了。接著下面這一段,也就是在講述見空性的道理。
治標與治本的差別
前據臺教,明五百番安心法門。皆爲逗機,對病施藥。今依祖教,更有一門,最爲省要,所爲(另一版本爲“謂”)無心。
他已經把天臺宗講完了,現在要講的是禅宗的路線。這一路下來,我們介紹了天臺宗及一切大、小乘修止觀的方法。很多同學經常相互地問:“你是修什麼的啊?”他說:“我修天臺宗的止觀法門。”結果不用問也知道,他是在那兒吃飽飯沒得事情做,數空氣的,這不是天臺宗。這個宗並沒專叫你數空氣。所謂天臺小止觀中的數息觀、隨息觀,這些是對治法門,可以偶爾一用,但不能常用。等于我們吃的點心,是肚子餓了偶然吃的;要是把點心當飯吃,吃上一個月,保證要去看腸胃科了,因爲會出毛病的,所以不能把聽呼吸等于修止觀,而說我在修天臺宗。不然,你不是自欺就是欺人。
上面他引用的天臺宗方法有五百種變化,“明五百番安心法門”,有五百種正反相對,那麼多的止觀修法。永明壽禅師像是個百貨公司的老板,當他要推銷天臺宗時,便站在天臺宗的櫃臺向客人推銷,說明天臺宗有多好。天臺宗講完了,他說這些只是應機說法,對病施藥,有一種人不是頓悟的根基,必須漸修而來的就用這個方法,有這個病就吃這個藥。現在他又到禅宗這邊來當經理了。
“今依祖教,更有一門”,現在依照禅宗祖師的傳統,他說有一個最上乘的修行法門,絕對可以成佛。是什麼東西呢?他把它叫做“無心法門”,你到了無心就成功了。
你的心不是你的好朋友
何者?若有心則不安,無心則自樂。
“何者”,他說爲什麼會這麼講呢?“若有心則不安”,這個心是妄想心,是意識思想的心境。凡是人有心就不安,人要是有思想、有感覺、有執著就永遠不能得到安心。“無心則自樂”,真樂就是涅槃境界,也就是常、樂、我、淨的境界。涅槃不是代表死亡,不要搞錯了。“無心則自樂”這是定義。
故先德偈雲:“莫與心爲伴,無心心自安;若將心作伴,動即被心謾。”《法華經》雲:“破有法王,出現世間。”
這是中國古代禅宗祖師的詩,但這在文學資格上並不能構成詩,而是詩的一種變相。因爲中國的詩偏重于情意的境界,偏重于理性的解說就不叫做詩,而叫做偈子。“莫與心爲伴”,我們不要抓住心念的境界,比如今天有個同學說要抓住這個心念,要抓住心念的境界,碰到空的境界就拼命想抓住這個念,這就錯了。“無心心自安”,到達無心之地就成功了,心自然安。二祖因爲有心才去求達摩祖師來安心,被達摩祖師罵一頓,罵完以後到達了無心之境,達摩祖師說已經把你的心安好了,就是這個道理。“若將心作伴,動即被心謾”,這裏要注意,很多朋友學佛修道做功夫都犯了這句話的錯誤。“動即被心謾”,自己騙自己,之所以不成道就是墜在這句話中。
佛在《法華經》上說“破有法王,出現世間”,所有的佛到這世間來的目的就是“破有”,因爲一切衆生都是抓有。即使是想成道或成佛都是在抓著一樣東西;反過來說,假如一個人能把執有通通放下,就自然能成道。因此,佛示現世間就是來破有。所以,佛稱法王,也稱空王。
福氣是什麼氣?
《淨名經》雲:“除去所有,唯置一床”。即是除妄心之有。外境本空,以心有法有,心空境空故。
《淨名經》就是《維摩經》。維摩居士的方丈空,四方只有一丈大小,也就是見方一丈,故稱方丈。但是,爲什麼是一丈,而不是九尺或一丈一呢?這裏面也是有秘密的。在維摩居士的方丈室裏什麼都沒有,只有一張禅床。雖然這個處所這麼簡單,但是當文殊菩薩帶領了那麼多的大菩薩、小菩薩、大羅漢、小羅漢、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那麼一大堆人來,同時,天上也來了一大堆的天人,他這個方丈室卻都能容納得下。
“除去所有,唯置一床”,《淨名經》講的維摩诘居士一無所有,只有一張禅床。下面是永明壽彈師的注解,“即是除妄心之有”,他說《淨名經》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去掉我們心中有所求的心念。因爲有求皆苦,想求佛、求道、求福報,那就是一天到晚讓自己受罪。有人說,這位老先生、老太太好有福氣喲!我們要知道福有多大,氣就有多大,你要是肯受氣嘛,那就去修福。人家說,你兒孫滿堂真是好福氣喲!那可真是受盡了氣。所以,我常跟我的孩子講,你們長大了走你們的,跟我不相幹。他們說,爸爸要什麼?我說什麼都不要,你們不給我氣受就已經很好了。換句話說,你們不給我出事情,我就很感激你們了。所以,世間的福氣呀!有福就有氣。這是真的!不是說笑話。因此,假如有這些妄心,就要把它去掉。
“外境本空”,對于境界你不需要去空它,它本來就空。外境不理你的,是本空的,你想求個空,盡是在那裏求有。“以心有法有”,想修個什麼道呀!那盡是給自己找麻煩。把這些妄求都拿掉,那就是“心空境空”了。
《起信論》雲:“是故當知,一切世間境界之相,皆依衆生無明妄念而得建立。如鏡中像,無體可得,唯從虛妄分別心轉,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故。”
這一節文字是馬鳴菩薩所著的《大乘起信論》中的原文。永明壽禅師爲了說明無心的觀念,所以找了許多佛經的資料來。這一節文字很明白,我們就不再解釋了。
人生格言中的佛理
是以但得無心,境自不現。即無對待,逆順何生?以逆境故,生嗔惱強賊幹懷。以順境故,牽愛情華箭入體。能令心動,故稱不安。
在說明本節文字前,要注意上節所引用《大乘起信論》的最後兩句話:“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這是學佛的第一步,因此必須把它認識清楚。假如,夜裏怕黑覺得有鬼,那麼那個鬼就愈厲害;若你一不害怕,什麼事情都沒有。它本來不是鬼,鬼是沒有的,是我們自己引來的。因爲我們本身是鬼。有些年輕女同學說,哎呀!夜裏看到鬼!我跟她們講,鬼有什麼可怕的呀!世界上最可怕的是人。只要當心人就好,不需要去怕鬼。
對于“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永明壽禅師怎麼解釋?“是以但得無心,境自不現”。人只要真正修養到無心之地,萬境就自然空了。“既無對待,逆順何生”,到了空的境界,是絕對的,而不是相對的。沒有相對的東西,就無所謂順境或逆境。因爲人無法進入空的境界,因此“以逆境故,生嗔惱強賊幹懷”,我的心想這樣,結果不是這樣,偏是那樣。那樣與這樣,兩個相對起來就是逆境而産生了煩惱。一有煩惱呀!強賊幹懷,心裏頭已經有賊了。人生大部分都在逆境中,中國有兩句老話,“不如意事常八九”,人一生裏頭所碰到的事,不如意的十分裏頭有八九分,“可與人言無二叁”,有時候,痛苦不如意的事,還沒有辦法跟朋友講呢!或者,講的時候人家還笑你,因此往往是啞吧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還有個同樣的話,“十有九輸天下事”,在世界上做人做事十件就輸了九件,沒有一樣是痛快的。“百無一可意中人”,認識的一百個朋友當中,說不定沒有一個是真正自己的朋友。這是由對待順逆而生。由這些中國的名句、人生格言,就懂得當我們做事情不如意的時候,沒有什麼好煩惱的。
我常告訴大家…
《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二十八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