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佛法的一切修行都离不开精进,唯有精进地布施、精进地持戒、精进地忍辱、精进地修习禅定、精进地修学般若正观,才能迅速集资净障,成就菩提资粮。可以说,精进是一切法门的加速器。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精进之前需要谨慎取舍。如果方向错误,越努力,就会距目标越遥远。
五、静虑学处
1.静虑自性
于随一妙善所缘,心一境性,心正安住。
静虑,就是禅定。这一部分内容讲得很简略,因为后面有大量篇幅专讲止观。
“于随一妙善所缘,心一境性,心正安住。”静虑,是将心安住于善所缘境,达到心一境性的效果。当心正当安住的时候,其他妄念就没有机会活动了。凡夫的心,就是一大堆混乱情绪加上一大堆错误想法。正是这种混乱,遮蔽了我们对空性的认识。修行所要做的,就是让心安住下来。但这种安住必须是善所缘,才不会有负面效应。其实,我们平时也有安住的时候,工作狂可以进入“工作三昧”,艺术家可以进入“艺术三昧”,但这些并不是善所缘,结果很可能还是在引发贪嗔烦恼,或是令人痴迷,或是令人癫狂。所以,修行应选择善所缘,这样才能作为进一步修观的基础。
2.静虑差别
差别者,从自性门,有世出世间之二。从品类门,有止与观及止观双运之三品。以作用之差别,有令现法身心安乐而住,及现证功德与饶益有情之静虑。一、于何等引生起身心轻安之静虑。二、成就神通解脱遍处胜处等共诸声闻所有功德之静虑。三、以静虑成办十一种饶益之静虑。
关于禅定的差别,本论主要从自性门、品类门和作用差别进行介绍。
“差别者,从自性门,有世出世间之二。”禅定的差别,从自性进行区分,有世间和出世间两种。一种是世间禅定,如四禅八定;还有一种是出世间的禅定,如直接缘空性作为所缘,这是圣者的静虑。
“从品类门,有止与观及止观双运之三品。”从品类进行区分,主要有三种:一是专门修止,二是专门修观,三是止观双运。
“以作用之差别,有令现法身心安乐而住,及现证功德与饶益有情之静虑。一、于何等引生起身心轻安之静虑。二、成就神通解脱遍处胜处等共诸声闻所有功德之静虑。三、以静虑成办十一种饶益之静虑。”从禅定的作用上说,分为令身心安住、现证功德和饶益有情三种。现法乐住,是现前获得身心轻安的境界。除了无色界惟心轻安外,其余都是身心轻安。现证功德者,成就神通,都是由定所引生,这是和外道共通的。至于成就遍处解脱,则不与外道共,因为心念力是为了希求解脱,必入内道佛乘才有。由此引生的定力,才有遍处解脱功德。什么是遍处?指尽一切处无所不遍之意。修定时先缘一小境,纯熟后,所缘之境即遍一切。如十遍处之青遍处等,先缘青色小境,然后遍一切皆青色。胜处者,谓如形色等胜一切处。凡遍处胜处都是定力串习的作用,这些静虑是菩萨与声闻共同修学成就功德的静虑。饶益有情静虑者,是以静虑成办十一种饶益有情的静虑。具体内容见《瑜伽师地论·菩萨地戒品》,此处指菩萨专心安住于十一种饶益有情事中,心无散乱,从而成就饶益有情的静虑。
3.身心生起之法
生起之法,思惟修静虑之胜利及不修之过患等,于下奢摩他时当广说。修学静虑具六度之施者,自住静虑,亦安他于彼是也。其余如前。
“生起之法,思惟修静虑之胜利及不修之过患等,于下奢摩他时当广说。”奢摩他,梵语音译,意为止。禅定的生起途径,首先是思惟修习禅定有什么殊胜利益,及不修有什么过患。相关内容,本论在之后的“止观章”会作广泛说明。
“修学静虑具六度之施者,自住静虑,亦安他于彼是也。其余如前。”怎样使所修静虑具足六度?其中的布施,就是自己安住于禅定,并帮助他人安住于禅定。其他五度也是同样。
六、智慧学处
般若,是六度的核心所在。如果没有智慧指引,我们所修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可能都是世俗的有漏行为,无法成为佛果资粮。关于菩萨道修行的完整内容,本论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那就是“方便与慧,随学一分,不得成佛”。方便与慧,其实就是六度——前五度是方便,主要帮助我们成就慈悲,同样也为成就智慧奠定基础,所谓“五度如盲,般若如导”。可见,般若的修习是特别重要的。那么我们怎样来认识般若,并通过修习来开启般若智慧呢?
1.智慧自性
总言慧者,于所观境、事物或法能具拣择,此通于五明处善巧之慧也。
首先是说明智慧的特征。
“总言慧者,于所观境、事物或法能具拣择,此通于五明处善巧之慧也。”总的来说,慧就是我们对所缘的一切境界、事物和法能够进行抉择、判断的作用,明了其中的功德、过失和真伪。同时,也包含对五明的善巧。五明是印度人对世间学问所作的归纳,即有关佛法的内明,有关辩论的因明,有关语言文字的声明,有关医学的医方明,有关科学艺术的工巧明。对这些学问的熟悉和使用,也属于慧的范畴,是通于凡夫和菩萨的智慧。
2.智慧差别
慧差别中,有通达胜义、通达世俗及通达有情义利之三慧。一、通达胜义者,无我之真实义,由总义门而为比度,及由现证门而为量度也。二、通达世俗者,即通五明处善巧之慧也。三、通达有情义利者,即了解有情现后无罪义利,如何修行之理也。
“慧差别中,有通达胜义、通达世俗及通达有情义利之三慧。”关于慧的类型,主要分为通达空性、通达世俗和通达有情义利三种。或许有人会说,一切智慧皆含摄于胜义、世俗之中,为什么还要单列“通达有情义利”的智慧呢?这是特别针对菩萨行者以利益有情为重的修行特点而安立。
“一、通达胜义者,无我之真实义,由总义门而为比度,及由现证门而为量度也。”胜义,即殊胜的境界,指空性。第一是通达胜义,即通达诸法无我的究竟实相。其中包含两个阶段,一是依闻思正见推理观察,了知一切法无我;二是通过禅修,现量证得无我的空性。
“二、通达世俗者,即通五明处善巧之慧也。”第二是通达世间一切现象的智慧,主要是通达五明的智慧,这样才能有效地摄受并度化众生。
“三、通达有情义利者,即了解有情现后无罪义利,如何修行之理也。”第三是通达利益众生的智慧,这就需要了解,哪些事对有情的现在或未来都有利益,而且是没有负面作用的利益,以及如何利益的原理。利益众生是有前提的,不是他们要求什么你就做什么的。因为众生的很多要求可能是颠倒甚至是罪恶的,于人于己皆有害无益。所以菩萨在利益众生时须经智慧抉择,知道怎么做对众生才有好处。
3.身心生起之法
生起之法,应思惟慧生不生之功德及过患。初者,《般若百颂》云:“见不见功德,慧是其根本,由修此二故,当摄持智慧。”菩萨于乞者,虽施身肉,如取之于药树,无慢怯等之分别者,盖以智慧现证真实之故也。
又以见三有、涅槃衰损之慧,为利他而修戒,令戒清净,以慧通达不忍及忍之损益,令心调伏,不为邪行苦楚所夺。又以慧善知精进之事,于彼精进,趣道甚速。又安住真实义静虑之殊胜喜乐,以依道理之慧而成办,故能清净施等五度者,由般若而得自在也。显现相违之二事,以具慧故,成不违者。
如菩萨若为四洲之转轮圣王,而不为增上欲尘所转者,是具足慧忍之力。如是虽见悦意有情,慈心猛利,然不致掺合少许之贪著。虽于有情之苦有猛利恒常不忍之悲悯,然无忧逼,致起为善不勇之懈怠。虽具欢喜无量,然心于所缘无散乱之跃动。虽常具平等大舍,然于众生义利刹那亦不弃舍者,以具慧使然也。
又于能为彼等同等力之障碍,亦以慧而灭故。如《赞所应赞》云:“不舍于法性,而随顺世俗。”谓诸相缚所执之事,虽微尘许亦不可得,而于得大决定之法性亦不须舍,然与内外因缘出生别别之果,心得决定之俗谛,亦不相违,而且随顺。故于诸无慧力者最极乖违之事,而于具慧者不违且顺。
又如彼论云:“开许及遮止,佛语或一定,或时则不定,彼此亦无违。”谓大小乘及显密二中开遮不同,有其多种,彼等以一补特伽罗受持二种,寻求无量经教之密意,无慧力者虽成相违,然于善巧则不相违,亦是以慧而为之也。
次、慧不生之过患者。若离智慧,则施等五度及见不成清净。《摄度论》云:“若无智慧而求果,布施自性不成净,利他舍施说为胜,余是增财之加行。”又云:“不以明慧而除暗,彼不能具清净戒,多以无慧诸戒等,以染慧成烦恼浊。”又云:“由邪慧过扰其心,不信解住忍功德,分别美恶持不善,如无功德王名称。”又云:“于诸智者胜赞叹,较彼深细更无余,以欲过失不能障,意正无慧不可成。”又云:“于慧无勤心若执,彼见不成遍清净。”其中王名称者,谓无功德之王,虽偶一次而起名闻,随即失也。
以是之故,须生智慧,彼因亦于清净之经典,与心之能力相称而为听闻。《摄度论》云:“寡闻盲汉不知修,无闻彼当何所思,故当勤闻从彼因,如思以修广生慧。”至尊慈氏亦云:“三轮诸分别,许彼所知障。悭等诸分别,许彼烦恼障。远离彼诸障,除慧更无余。胜慧闻为本,是故闻为胜。”《集学论》亦云:“应忍当求闻,次应住林薮,当精进等引。”
前贤亦云:“须先闻诸法而铭于心,数数思惟、筹量、分别。若将法忘已,纯一执心,则于修学无有助伴。故上修者由闻上,中修者闻亦中耳。有几许修习,须如尔许了知法而渐次增大也。若如是思惟决定了知坚固者,于恶友说一切善不善意乐皆是分别,悉应断弃者,则念法中未如是说,善知识亦不如是认许,便不随彼口而转矣。若无般若,仅有些微信心,见哭而哭,见笑而笑,犹如流水,任决东西,随彼所说,认为实在而随转耳。”
修学慧时,具…
《第五章 上士道修心次第 第四节 广说菩萨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