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佛法的一切修行都離不開精進,唯有精進地布施、精進地持戒、精進地忍辱、精進地修習禅定、精進地修學般若正觀,才能迅速集資淨障,成就菩提資糧。可以說,精進是一切法門的加速器。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在精進之前需要謹慎取舍。如果方向錯誤,越努力,就會距目標越遙遠。
五、靜慮學處
1.靜慮自性
于隨一妙善所緣,心一境性,心正安住。
靜慮,就是禅定。這一部分內容講得很簡略,因爲後面有大量篇幅專講止觀。
“于隨一妙善所緣,心一境性,心正安住。”靜慮,是將心安住于善所緣境,達到心一境性的效果。當心正當安住的時候,其他妄念就沒有機會活動了。凡夫的心,就是一大堆混亂情緒加上一大堆錯誤想法。正是這種混亂,遮蔽了我們對空性的認識。修行所要做的,就是讓心安住下來。但這種安住必須是善所緣,才不會有負面效應。其實,我們平時也有安住的時候,工作狂可以進入“工作叁昧”,藝術家可以進入“藝術叁昧”,但這些並不是善所緣,結果很可能還是在引發貪嗔煩惱,或是令人癡迷,或是令人癫狂。所以,修行應選擇善所緣,這樣才能作爲進一步修觀的基礎。
2.靜慮差別
差別者,從自性門,有世出世間之二。從品類門,有止與觀及止觀雙運之叁品。以作用之差別,有令現法身心安樂而住,及現證功德與饒益有情之靜慮。一、于何等引生起身心輕安之靜慮。二、成就神通解脫遍處勝處等共諸聲聞所有功德之靜慮。叁、以靜慮成辦十一種饒益之靜慮。
關于禅定的差別,本論主要從自性門、品類門和作用差別進行介紹。
“差別者,從自性門,有世出世間之二。”禅定的差別,從自性進行區分,有世間和出世間兩種。一種是世間禅定,如四禅八定;還有一種是出世間的禅定,如直接緣空性作爲所緣,這是聖者的靜慮。
“從品類門,有止與觀及止觀雙運之叁品。”從品類進行區分,主要有叁種:一是專門修止,二是專門修觀,叁是止觀雙運。
“以作用之差別,有令現法身心安樂而住,及現證功德與饒益有情之靜慮。一、于何等引生起身心輕安之靜慮。二、成就神通解脫遍處勝處等共諸聲聞所有功德之靜慮。叁、以靜慮成辦十一種饒益之靜慮。”從禅定的作用上說,分爲令身心安住、現證功德和饒益有情叁種。現法樂住,是現前獲得身心輕安的境界。除了無色界惟心輕安外,其余都是身心輕安。現證功德者,成就神通,都是由定所引生,這是和外道共通的。至于成就遍處解脫,則不與外道共,因爲心念力是爲了希求解脫,必入內道佛乘才有。由此引生的定力,才有遍處解脫功德。什麼是遍處?指盡一切處無所不遍之意。修定時先緣一小境,純熟後,所緣之境即遍一切。如十遍處之青遍處等,先緣青色小境,然後遍一切皆青色。勝處者,謂如形色等勝一切處。凡遍處勝處都是定力串習的作用,這些靜慮是菩薩與聲聞共同修學成就功德的靜慮。饒益有情靜慮者,是以靜慮成辦十一種饒益有情的靜慮。具體內容見《瑜伽師地論·菩薩地戒品》,此處指菩薩專心安住于十一種饒益有情事中,心無散亂,從而成就饒益有情的靜慮。
3.身心生起之法
生起之法,思惟修靜慮之勝利及不修之過患等,于下奢摩他時當廣說。修學靜慮具六度之施者,自住靜慮,亦安他于彼是也。其余如前。
“生起之法,思惟修靜慮之勝利及不修之過患等,于下奢摩他時當廣說。”奢摩他,梵語音譯,意爲止。禅定的生起途徑,首先是思惟修習禅定有什麼殊勝利益,及不修有什麼過患。相關內容,本論在之後的“止觀章”會作廣泛說明。
“修學靜慮具六度之施者,自住靜慮,亦安他于彼是也。其余如前。”怎樣使所修靜慮具足六度?其中的布施,就是自己安住于禅定,並幫助他人安住于禅定。其他五度也是同樣。
六、智慧學處
般若,是六度的核心所在。如果沒有智慧指引,我們所修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可能都是世俗的有漏行爲,無法成爲佛果資糧。關于菩薩道修行的完整內容,本論提出了一個重要觀點,那就是“方便與慧,隨學一分,不得成佛”。方便與慧,其實就是六度——前五度是方便,主要幫助我們成就慈悲,同樣也爲成就智慧奠定基礎,所謂“五度如盲,般若如導”。可見,般若的修習是特別重要的。那麼我們怎樣來認識般若,並通過修習來開啓般若智慧呢?
1.智慧自性
總言慧者,于所觀境、事物或法能具揀擇,此通于五明處善巧之慧也。
首先是說明智慧的特征。
“總言慧者,于所觀境、事物或法能具揀擇,此通于五明處善巧之慧也。”總的來說,慧就是我們對所緣的一切境界、事物和法能夠進行抉擇、判斷的作用,明了其中的功德、過失和真僞。同時,也包含對五明的善巧。五明是印度人對世間學問所作的歸納,即有關佛法的內明,有關辯論的因明,有關語言文字的聲明,有關醫學的醫方明,有關科學藝術的工巧明。對這些學問的熟悉和使用,也屬于慧的範疇,是通于凡夫和菩薩的智慧。
2.智慧差別
慧差別中,有通達勝義、通達世俗及通達有情義利之叁慧。一、通達勝義者,無我之真實義,由總義門而爲比度,及由現證門而爲量度也。二、通達世俗者,即通五明處善巧之慧也。叁、通達有情義利者,即了解有情現後無罪義利,如何修行之理也。
“慧差別中,有通達勝義、通達世俗及通達有情義利之叁慧。”關于慧的類型,主要分爲通達空性、通達世俗和通達有情義利叁種。或許有人會說,一切智慧皆含攝于勝義、世俗之中,爲什麼還要單列“通達有情義利”的智慧呢?這是特別針對菩薩行者以利益有情爲重的修行特點而安立。
“一、通達勝義者,無我之真實義,由總義門而爲比度,及由現證門而爲量度也。”勝義,即殊勝的境界,指空性。第一是通達勝義,即通達諸法無我的究竟實相。其中包含兩個階段,一是依聞思正見推理觀察,了知一切法無我;二是通過禅修,現量證得無我的空性。
“二、通達世俗者,即通五明處善巧之慧也。”第二是通達世間一切現象的智慧,主要是通達五明的智慧,這樣才能有效地攝受並度化衆生。
“叁、通達有情義利者,即了解有情現後無罪義利,如何修行之理也。”第叁是通達利益衆生的智慧,這就需要了解,哪些事對有情的現在或未來都有利益,而且是沒有負面作用的利益,以及如何利益的原理。利益衆生是有前提的,不是他們要求什麼你就做什麼的。因爲衆生的很多要求可能是顛倒甚至是罪惡的,于人于己皆有害無益。所以菩薩在利益衆生時須經智慧抉擇,知道怎麼做對衆生才有好處。
3.身心生起之法
生起之法,應思惟慧生不生之功德及過患。初者,《般若百頌》雲:“見不見功德,慧是其根本,由修此二故,當攝持智慧。”菩薩于乞者,雖施身肉,如取之于藥樹,無慢怯等之分別者,蓋以智慧現證真實之故也。
又以見叁有、涅槃衰損之慧,爲利他而修戒,令戒清淨,以慧通達不忍及忍之損益,令心調伏,不爲邪行苦楚所奪。又以慧善知精進之事,于彼精進,趣道甚速。又安住真實義靜慮之殊勝喜樂,以依道理之慧而成辦,故能清淨施等五度者,由般若而得自在也。顯現相違之二事,以具慧故,成不違者。
如菩薩若爲四洲之轉輪聖王,而不爲增上欲塵所轉者,是具足慧忍之力。如是雖見悅意有情,慈心猛利,然不致摻合少許之貪著。雖于有情之苦有猛利恒常不忍之悲憫,然無憂逼,致起爲善不勇之懈怠。雖具歡喜無量,然心于所緣無散亂之躍動。雖常具平等大舍,然于衆生義利刹那亦不棄舍者,以具慧使然也。
又于能爲彼等同等力之障礙,亦以慧而滅故。如《贊所應贊》雲:“不舍于法性,而隨順世俗。”謂諸相縛所執之事,雖微塵許亦不可得,而于得大決定之法性亦不須舍,然與內外因緣出生別別之果,心得決定之俗谛,亦不相違,而且隨順。故于諸無慧力者最極乖違之事,而于具慧者不違且順。
又如彼論雲:“開許及遮止,佛語或一定,或時則不定,彼此亦無違。”謂大小乘及顯密二中開遮不同,有其多種,彼等以一補特伽羅受持二種,尋求無量經教之密意,無慧力者雖成相違,然于善巧則不相違,亦是以慧而爲之也。
次、慧不生之過患者。若離智慧,則施等五度及見不成清淨。《攝度論》雲:“若無智慧而求果,布施自性不成淨,利他舍施說爲勝,余是增財之加行。”又雲:“不以明慧而除暗,彼不能具清淨戒,多以無慧諸戒等,以染慧成煩惱濁。”又雲:“由邪慧過擾其心,不信解住忍功德,分別美惡持不善,如無功德王名稱。”又雲:“于諸智者勝贊歎,較彼深細更無余,以欲過失不能障,意正無慧不可成。”又雲:“于慧無勤心若執,彼見不成遍清淨。”其中王名稱者,謂無功德之王,雖偶一次而起名聞,隨即失也。
以是之故,須生智慧,彼因亦于清淨之經典,與心之能力相稱而爲聽聞。《攝度論》雲:“寡聞盲漢不知修,無聞彼當何所思,故當勤聞從彼因,如思以修廣生慧。”至尊慈氏亦雲:“叁輪諸分別,許彼所知障。悭等諸分別,許彼煩惱障。遠離彼諸障,除慧更無余。勝慧聞爲本,是故聞爲勝。”《集學論》亦雲:“應忍當求聞,次應住林薮,當精進等引。”
前賢亦雲:“須先聞諸法而銘于心,數數思惟、籌量、分別。若將法忘已,純一執心,則于修學無有助伴。故上修者由聞上,中修者聞亦中耳。有幾許修習,須如爾許了知法而漸次增大也。若如是思惟決定了知堅固者,于惡友說一切善不善意樂皆是分別,悉應斷棄者,則念法中未如是說,善知識亦不如是認許,便不隨彼口而轉矣。若無般若,僅有些微信心,見哭而哭,見笑而笑,猶如流水,任決東西,隨彼所說,認爲實在而隨轉耳。”
修學慧時,具…
《第五章 上士道修心次第 第四節 廣說菩薩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