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三章 共下士道修心次第 第一节 念死无常▪P5

  ..续本文上一页在念死的三种根本中,思惟“死期无定”最具有警策意义,最能令我们生起危机感。所以,应当对这一点努力修习。以此策励学人,引发迫切的修行之心。

  3.死时除佛法外余皆无益

   若见及此身定须趋于后世,尔时虽极怜爱之亲友围绕,无一能留住(不死)。虽尽其所有悦意之财聚,一微尘许不能携去(亦携不去)。即与生俱有之自身骨肉亦须弃舍,何况其他。

  在思惟定死和死期不定之后,进而还要思考:当我们死亡时,除佛法外,世间一切都派不上用场。以下,分别从亲友无益、财物无益、自身无益三个方面进行说明。

   “若见及此身定须趋于后世,尔时虽极怜爱之亲友围绕,无一能留住。”当我们离开这个世间时,虽然亲人、朋友围绕身边,十分留恋,但又有谁有能力把我们留在这个世间呢?不想分开,但不得不分开;不想离去,但不得不离去。我们出家时,家人往往会设置诸多障缘,希望我们和他们有同样的生活方式和兴趣爱好,事实上,就是希望我们一起轮回。如果我们真的留下和他们作伴,到死别的那天,谁又能给予什么切实帮助呢?谁又能对我们负责呢?

   “虽尽其所有悦意之财聚,一微尘许不能携去。”当死亡到来时,不论拥有多少富可敌国的财富珍宝,此时,连微尘那么大的一点都不可能带去。更不可能用钱财与死神进行交换。几十年苦心经营积攒的财物,必须统统放下,对我们没有丝毫利益。

   “即与生俱有之自身骨肉亦须弃舍,何况其他。”当死亡到来时,即使和我们关系最密切的、从出生起就相伴一生的血肉之躯也不可能带走,更何况其他的身外之物。

   亲友、财物和色身都是我们今生最为珍爱,也是为之花费最多精力和时间的。不仅如此,我们造作的很多恶业,起因也在于此。虽然我们任劳任怨,甚至不计后果地做了那么多,但在生死关头,又有哪一样可以帮助我们呢?

  由此三种因相,应知此身一切圆满,决定终当舍离于我,我亦有终当舍离彼等而去他世之一日,须念今日即是彼日(即是彼时)。故应决定不为眷属、身命、受用等缘所转,而专修佛法焉。此心虽难发生,然为入道之根本,故有励力思察之必要。

   博多瓦云:“我能除现世之荣耀(心)者,即修此无常。此既能遣除亲眷、资具等现前一世荣贵之爱著,又知唯己一身,更无二伴同趣后世。便念除佛法外,更无一事可作者。心不贪于现世,无常之观乃生,故于此心未生以来,即是障隔一切佛法之道也。”

   多巴云:“集资净障,对于本尊本师启白祈祷,勇悍殷勤,数数思惟。纵经百年不生,亦如是修。然有为之法必不恒常安住,何由不能生起耶。”

   又有人欲改修所缘境,以问迦马巴,迦马巴但仍教如前。若问余者,则答不知。

   如是,若依止善知识与暇满、无常等诸法品类,凡经论中所有者,于彼彼等皆可了知,取而修习焉,则易得佛之密意。其余法类,亦当如是了知。

  这一段是对念死无常的总结。

   “由此三种因相,应知此身一切圆满,决定终当舍离于我,我亦有终当舍离彼等而去他世之一日,须念今日即是彼日。故应决定不为眷属、身命、受用等缘所转,而专修佛法焉。”通过对三种因相的思惟,可以知道,今生所拥有的一切身内身外之物,最终必然要舍我而去,我们也迟早会有舍离一切前往他方世界的那天。如果把今天当做死亡到来的那一天,就不会被亲朋好友、物质财富等外缘所左右,而能心无旁骛地修学佛法。因为这一切都是不可靠的,在生死关头无法给我们任何实际帮助。经常这样思惟,贪著和烦恼就会相应减少。

   “此心虽难发生,然为入道之根本,故有励力思察之必要。”这一心行虽然难以生起,却是入道的关键所在。有必要努力地思惟审察,务必令之生起。

   “博多瓦云:我能除现世之荣耀者,即修此无常。此既能遣除亲眷、资具等现前一世荣贵之爱著,又知惟己一身,更无二伴同趣后世。便念除佛法外,更无一事可作者。心不贪于现世,无常之观乃生,故于此心未生以来,即是障隔一切佛法之道也。”此处,博多瓦就自身修行经验为学人作了精彩开示:我之所以能够放下对现世荣耀的贪著,正是因为修习无常的缘故,以此能够断除对于亲人、物质等现世一切荣华富贵的贪爱。更要知道,我们能有的不过是自身业力,再也没有任何人可以陪伴我们前往来世。由此思惟,除了修习佛法,世间没有任何一件事值得去做。如果我们的心不贪著于现世利益,无常观就能生起。如果这一心行尚未生起,将障碍一切法门的修学。因为那样我们就会对财富、地位、荣耀生起贪著,尤其是出家人,被人恭敬或供养惯了,稍不留神就会对此生起贪心。身为一代大德,博多瓦必然会面对名闻利养的考验,而他能够远离荣耀之心的关键,就是因为修习无常。

   “多巴云:集资净障,对于本尊本师启白祈祷,勇悍殷勤,数数思惟。纵经百年不生,亦如是修。然有为之法必不恒常安住,何由不能生起耶?”大德多巴说:修习任何法门都要集资净障,这就必须对本尊或上师勇猛、殷勤地不断祈祷,同时反复思惟,即使无常观百年不曾生起,也决不气馁,依然坚持不懈地修习。因为一切有为法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不可能没有变化,只要我们创造与之相应的因缘,必定是能够成就的。

   “又有人欲改修所缘境,以问迦马巴,迦马巴但仍教如前。若问余者,则答不知。”有人在念死、念无常的过程中,修着修着就失去兴趣了,想要改变观修所缘境,于是就请教大德迦马巴,迦马巴仍指导他像以前那样修行。此人又请教其他修行法门,迦马巴就回答他说不知道。学人之所以会对念死无常失去兴趣,关键是没有体会到这一修行对生命的意义,就不肯持之以恒。那样也就体会不到法喜,如何能使修行提高呢?

   “如是,若依止善知识与暇满、无常等诸法品类,凡经论中所有者,于彼彼等皆可了知,取而修习焉,则易得佛之密意。其余法类,亦当如是了知。”以上讲述的各个法门,如依止善知识,思惟暇满、义大、难得,再到念死、念无常,所有这些观修内容,只要属于大小乘经典中介绍的,都可以学习了解,并运用于实修中,那就容易体认佛陀说法的深意。对于其他教法,也应当通过这些途径全面了解。不仅认真学习经典要义,现实生活中接触到的一切,凡对修习无常等有帮助的,都可作为参考。

   以上,说明了念死无常的重要性和具体修习方法。关于这一修法的重要性,主要是从不念死的过患、念死的胜利、发何种念死心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既有反面的例证,也有正面的开显,更有对念死误区的辨析。而具体修法则更为详尽,从三种根本、九种因相、三种决定,层层递进,帮助我们对修行提起警觉之心。人身难得,唯有抓紧时间用来修行,才能发挥它的最大价值。

  

  

《第三章 共下士道修心次第 第一节 念死无常》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