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在念死的叁種根本中,思惟“死期無定”最具有警策意義,最能令我們生起危機感。所以,應當對這一點努力修習。以此策勵學人,引發迫切的修行之心。
3.死時除佛法外余皆無益
若見及此身定須趨于後世,爾時雖極憐愛之親友圍繞,無一能留住(不死)。雖盡其所有悅意之財聚,一微塵許不能攜去(亦攜不去)。即與生俱有之自身骨肉亦須棄舍,何況其他。
在思惟定死和死期不定之後,進而還要思考:當我們死亡時,除佛法外,世間一切都派不上用場。以下,分別從親友無益、財物無益、自身無益叁個方面進行說明。
“若見及此身定須趨于後世,爾時雖極憐愛之親友圍繞,無一能留住。”當我們離開這個世間時,雖然親人、朋友圍繞身邊,十分留戀,但又有誰有能力把我們留在這個世間呢?不想分開,但不得不分開;不想離去,但不得不離去。我們出家時,家人往往會設置諸多障緣,希望我們和他們有同樣的生活方式和興趣愛好,事實上,就是希望我們一起輪回。如果我們真的留下和他們作伴,到死別的那天,誰又能給予什麼切實幫助呢?誰又能對我們負責呢?
“雖盡其所有悅意之財聚,一微塵許不能攜去。”當死亡到來時,不論擁有多少富可敵國的財富珍寶,此時,連微塵那麼大的一點都不可能帶去。更不可能用錢財與死神進行交換。幾十年苦心經營積攢的財物,必須統統放下,對我們沒有絲毫利益。
“即與生俱有之自身骨肉亦須棄舍,何況其他。”當死亡到來時,即使和我們關系最密切的、從出生起就相伴一生的血肉之軀也不可能帶走,更何況其他的身外之物。
親友、財物和色身都是我們今生最爲珍愛,也是爲之花費最多精力和時間的。不僅如此,我們造作的很多惡業,起因也在于此。雖然我們任勞任怨,甚至不計後果地做了那麼多,但在生死關頭,又有哪一樣可以幫助我們呢?
由此叁種因相,應知此身一切圓滿,決定終當舍離于我,我亦有終當舍離彼等而去他世之一日,須念今日即是彼日(即是彼時)。故應決定不爲眷屬、身命、受用等緣所轉,而專修佛法焉。此心雖難發生,然爲入道之根本,故有勵力思察之必要。
博多瓦雲:“我能除現世之榮耀(心)者,即修此無常。此既能遣除親眷、資具等現前一世榮貴之愛著,又知唯己一身,更無二伴同趣後世。便念除佛法外,更無一事可作者。心不貪于現世,無常之觀乃生,故于此心未生以來,即是障隔一切佛法之道也。”
多巴雲:“集資淨障,對于本尊本師啓白祈禱,勇悍殷勤,數數思惟。縱經百年不生,亦如是修。然有爲之法必不恒常安住,何由不能生起耶。”
又有人欲改修所緣境,以問迦馬巴,迦馬巴但仍教如前。若問余者,則答不知。
如是,若依止善知識與暇滿、無常等諸法品類,凡經論中所有者,于彼彼等皆可了知,取而修習焉,則易得佛之密意。其余法類,亦當如是了知。
這一段是對念死無常的總結。
“由此叁種因相,應知此身一切圓滿,決定終當舍離于我,我亦有終當舍離彼等而去他世之一日,須念今日即是彼日。故應決定不爲眷屬、身命、受用等緣所轉,而專修佛法焉。”通過對叁種因相的思惟,可以知道,今生所擁有的一切身內身外之物,最終必然要舍我而去,我們也遲早會有舍離一切前往他方世界的那天。如果把今天當做死亡到來的那一天,就不會被親朋好友、物質財富等外緣所左右,而能心無旁骛地修學佛法。因爲這一切都是不可靠的,在生死關頭無法給我們任何實際幫助。經常這樣思惟,貪著和煩惱就會相應減少。
“此心雖難發生,然爲入道之根本,故有勵力思察之必要。”這一心行雖然難以生起,卻是入道的關鍵所在。有必要努力地思惟審察,務必令之生起。
“博多瓦雲:我能除現世之榮耀者,即修此無常。此既能遣除親眷、資具等現前一世榮貴之愛著,又知惟己一身,更無二伴同趣後世。便念除佛法外,更無一事可作者。心不貪于現世,無常之觀乃生,故于此心未生以來,即是障隔一切佛法之道也。”此處,博多瓦就自身修行經驗爲學人作了精彩開示:我之所以能夠放下對現世榮耀的貪著,正是因爲修習無常的緣故,以此能夠斷除對于親人、物質等現世一切榮華富貴的貪愛。更要知道,我們能有的不過是自身業力,再也沒有任何人可以陪伴我們前往來世。由此思惟,除了修習佛法,世間沒有任何一件事值得去做。如果我們的心不貪著于現世利益,無常觀就能生起。如果這一心行尚未生起,將障礙一切法門的修學。因爲那樣我們就會對財富、地位、榮耀生起貪著,尤其是出家人,被人恭敬或供養慣了,稍不留神就會對此生起貪心。身爲一代大德,博多瓦必然會面對名聞利養的考驗,而他能夠遠離榮耀之心的關鍵,就是因爲修習無常。
“多巴雲:集資淨障,對于本尊本師啓白祈禱,勇悍殷勤,數數思惟。縱經百年不生,亦如是修。然有爲之法必不恒常安住,何由不能生起耶?”大德多巴說:修習任何法門都要集資淨障,這就必須對本尊或上師勇猛、殷勤地不斷祈禱,同時反複思惟,即使無常觀百年不曾生起,也決不氣餒,依然堅持不懈地修習。因爲一切有爲法都是因緣和合而成,不可能沒有變化,只要我們創造與之相應的因緣,必定是能夠成就的。
“又有人欲改修所緣境,以問迦馬巴,迦馬巴但仍教如前。若問余者,則答不知。”有人在念死、念無常的過程中,修著修著就失去興趣了,想要改變觀修所緣境,于是就請教大德迦馬巴,迦馬巴仍指導他像以前那樣修行。此人又請教其他修行法門,迦馬巴就回答他說不知道。學人之所以會對念死無常失去興趣,關鍵是沒有體會到這一修行對生命的意義,就不肯持之以恒。那樣也就體會不到法喜,如何能使修行提高呢?
“如是,若依止善知識與暇滿、無常等諸法品類,凡經論中所有者,于彼彼等皆可了知,取而修習焉,則易得佛之密意。其余法類,亦當如是了知。”以上講述的各個法門,如依止善知識,思惟暇滿、義大、難得,再到念死、念無常,所有這些觀修內容,只要屬于大小乘經典中介紹的,都可以學習了解,並運用于實修中,那就容易體認佛陀說法的深意。對于其他教法,也應當通過這些途徑全面了解。不僅認真學習經典要義,現實生活中接觸到的一切,凡對修習無常等有幫助的,都可作爲參考。
以上,說明了念死無常的重要性和具體修習方法。關于這一修法的重要性,主要是從不念死的過患、念死的勝利、發何種念死心叁個方面進行闡述。既有反面的例證,也有正面的開顯,更有對念死誤區的辨析。而具體修法則更爲詳盡,從叁種根本、九種因相、叁種決定,層層遞進,幫助我們對修行提起警覺之心。人身難得,唯有抓緊時間用來修行,才能發揮它的最大價值。
《第叁章 共下士道修心次第 第一節 念死無常》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