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一章 依止善知识为入道根本 第二节 略示修法▪P7

  ..续本文上一页微。

   故虽未修之际,亦应读诵、观览关于此类之教法,并数数忆念之,广修助道顺缘,勤忏障道罪垢。且于一切之根本,即本所受之戒,宜善护持。

   复应于止观易生之四因,善修习之。

  首先,总的说明未修中间应当如何调心。很多人之所以修行不得力,主要就是因为平日不能善用其心。心念像流水一般,不会上座后就立即切断,自动改道。这种“截断众流”的功夫,一般人并不具备,这就必须依靠平时的守护。在座上修什么,也要将这一用心带到座下。

   “礼拜、经行、念诵等等,虽有多门,其主要者,若仅于正修时精进,未修间则于其所修法不住念知,多诸散乱者,则生效甚微。”不住念知,即不住于正知正念。修行法门虽有很多,如礼拜、经行、念诵等,但如果只是在正式上座修行时精进用功,平时却不能安住在与所修法门相应的正知正念中,妄想纷飞,散漫放逸,那么修行必然收效甚微。

   “故虽未修之际,亦应读诵、观览关于此类之教法。”因此,虽然不是正式修法的时间,也应念诵或阅读与此相关的经论。比如修依止法,应该反复念诵《事师法五十颂》等相关典籍,反复思惟其中深义,从而对依止功德和不依止过患获得定解,成为确定无疑的认识和想法,而不仅仅是停留于概念性的了解中。很多佛子都知道因果、无常等教法,但这些认知对我们的人生有多少影响?是这些教法没有力量吗?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对因果和无常没有形成坚定不移的定解。似乎这些教理只是用来说的,只是一种抽象的、用来解释世间现象的理论,是现实生活之外的概念。

   “并数数忆念之,广修助道顺缘,勤忏障道罪垢。且于一切之根本,即本所受之戒,宜善护持。”获得定解后,还应当时时忆念,使这些观念深深扎根于心田。同时,广泛修习并创造有利修行的顺缘,精勤忏悔障碍道业的罪业。对于一切修行的根本,也就是我们所受持的戒律,更须勤加守护。戒是无上菩提之本,也是正顺解脱之本,是修习任何法门都绕不开的基础。否则,很容易偏离方向。

   “复应于止观易生之四因,善修习之。”所以,应该对有助于止观生起的四种助缘善加修习,分别是守护根门、正知而行、于食知量、悎寤瑜伽,相关内容在《瑜伽师地论》中有详细介绍。

  1.守护根门

   谓依于根尘生六识已,再于识所了别之悦意六境及不悦意六境生贪嗔时,当好自防护,莫令生起。

  第一,守护六根门头。六根分别为眼、耳、鼻、舌、身、意,是我们接受外部信息的六个窗口。眼睛接受颜色的信息,耳朵接受声音的信息,鼻子接受气味的信息,舌头接受味道的信息,身体接受感觉的信息,意识接受诸法的信息。佛教认为,世间万相皆可统摄为法,包括我们看到、听到、可以言说和无法言说的一切。前五识所缘为现量,而意识所缘境界最为广泛,称为法尘,在认识作用上有现量、比量和非量三种。

   “谓依于根尘生六识已。”当六根接触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时,会生起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当然,这只是简单的说法。按唯识观点,每个识的生起,根和尘只是其中的重要条件,还须其他因素的共同成就。如眼识的生起要有光线、距离等九个条件,所谓“眼识九缘生”。

   “再于识所了别之悦意六境及不悦意六境生贪嗔时,当好自防护,莫令生起。”在识所缘的境界中,既有我们喜欢的六种境界,也有我们不喜欢的六种境界。面对悦意和不悦意两类境界,内心会产生不同反应,对悦意之境起贪,对不悦意之境起嗔。守护根门所做的,是在这个关头保持正念,保持觉照,不使贪嗔之心生起。

   对于初学者来说,没有相应定力,还是应该以远离为上。出家众应选择清净丛林修行,在家众则应选择正命而如法的生活。否则,时常接触不良境界后,难免把持不住。当然远离并非究竟解决之道,具备定力后,还是应该以观照力来面对,这样才能真正不被境界所转。

  2.正知而行

   如《入行论》云:“身心于时时,应数数观察,专务于此者,即护正知相。”此谓身等于彼彼事转时,须依正所了知之应作不应作而行。

  第二,正知而行。

   “如《入行论》云:身心于时时,应数数观察,专务于此者,即护正知相。”正如《入行论》所说的那样:对于我们的身口意三业,应当时刻保持智慧的观照,能够专心于此的人,就是在护持正知正念。

   “此谓身等于彼彼事转时,须依正所了知之应作不应作而行。”这就是说,当身、口、意三业面对相应境界时,应当依正念明确了知,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每天,我们都要说很多话,做很多事,但往往是随着念头或所缘境跑来跑去。某个念头现起,立刻随之而去,并落入相关情绪,却很少反省这个念头如法与否,这个行为正当与否。

   正知而行,就是提醒我们以智慧观察每个起心动念和所作所为。对于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时时都能了了分明,而不是被念头驱赶着忙来忙去,却不知自己忙些什么。一旦正知正念力量生起,情绪对我们的影响就越来越小了。

  3.于食知量

   改正过多过少违量而食之串习,总以无碍修善为度。又修于食爱著之过患,以无染心及为饶益施者,并念身中诸虫,现以食物摄受,俾未来世亦得以法摄而化之。又念,为作一切有情义利而受其食。

   《亲友书》云:“受餐如服药,知量去贪嗔,非为肥骄傲,但欲任持身。”

  第三,是关于饮食的修行。饮食是滋养色身的重要手段,经云:“一切众生,皆依食住。”有情生命需要食物来维系,包括段食、触食、思食、识食四种。段食,即分段而食,是我们平常受用的饮食。触食,即身体对环境的感受,那些恶劣环境也是会影响身心健康的。思食,即意志,是我们生活在世间的动力。有些人临命终时,因为心愿未了,往往能支持很长时间。而在生命延续过程中,“我想活着”这一念头则会牵引我们不断投生。识食,生命延续需要有识的执持,一旦识离开后,身体就成为没有知觉的尸体了。本论的“于食知量”主要是指断食。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使吃饭成为修行呢?

   “改正过多过少违量而食之串习,总以无碍修善为度。”对于日常饮食,我们要改正吃得过多或过少的习惯。究竟应该吃多少,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决定,总之,应该以不妨碍修行为标准。不少人遇到好吃的,就会暴饮暴食,结果不仅消化不良,还会引发昏沉,影响修行。当然吃得太少也不行,因为色身也是需要食物滋养的。

   “又修于食爱著之过患。”此外,还应观修贪著食物的种种过患。一是金钱的过患,为满足口腹之欲而大量消费,就必须为此辛苦工作。一是色身的过患,过量饮食会给消化系统造成极大负担,有损健康。其实,再精美的食物,只要嚼了吐出来,就成了人人避之惟恐不及的垃圾,实在没什么可贪著的。吃肉,更等于在分食动物尸体。丰子恺曾经有过一幅题为“开棺”的漫画,画中就是一把刀在打开肉罐头。我们觉得肉罐头是食物,可仔细想想,不就是装尸体的棺材吗?

   “以无染心及为饶益施者,并念身中诸虫,现以食物摄受,俾未来世亦得以法摄而化之。”我们应该以利益布施者的清净发心而受用食物,并想到那些生活在我们体内的寄生虫,观想自己正以食物摄受他们,由此结下善缘,未来能以佛法摄受并度化他们。经云:“色身为虫聚”,只有我们受用食物,它们才能因此受食并存活。

   “又念,为作一切有情义利而受其食。”我们还应该观想,受食不只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借假修真,以这个色身完成修行大业,最终利益一切众生。这样吃饭,就是在修行了。

   “《亲友书》云:受餐如服药,知量去贪嗔,非为肥骄傲,但欲任持身。”《亲友书》说:吃饭应该像吃药那样,按一定的量服用,远离贪嗔之心。因为吃饭并不是为了长养我执,而是为了使色身正常运转,担负修道使命。一般来说,我们对吃药是不会贪著的,但为了健康也是不会拒绝的。如果能以这样的心态吃饭,就能有效去除对食物的贪嗔之心。

   可见,吃饭能否成为修行,关键就在于对待饮食的心态。丛林的斋堂又名“五观堂”,也是要求僧众在受供时“食存五观”。五观的内容是:

   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想着自己所吃的每一口饭,会有许多人付出辛勤劳动。我们不耕不织,却在此安然享用,由此生起感恩之心。

   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同时还要想想自己有什么资格和德行接受他人供养?如果德行未具而受供,是有损福报的。所以我们不仅要惜福,更要培福。如果不慎将现有这点福报耗尽,修道障缘将会更多。

   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用餐时应该保持观照,不起贪嗔。这是饮食中常有的两种状态,合口味就拼命贪吃,不合口味就心生烦恼,这就被舌根所转了。

   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饮食不是为了长得好看,也不是为了贪著美味,而是为了治疗饥渴之病。戒律中,将饥渴等身体所需称为“故病”,即与生俱来的疾病,食物不过是疗病良药。

   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我们吃饭,是为了修行、为了成就佛道、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如果有这样的发心,无论吃什么都消受得起。否则,在寺院享受十方僧物时,自己还是要掂量掂量的。

   以上五种观想都是帮助我们在吃饭时提起正念。当然,其中有一些是特别针对出家人而说。但核心有两点,一是远离贪著,二是端正发心,为利他而吃,这也是每个在家众应有的认知。

  4.悎寤瑜伽

   勤行悎寤瑜伽,及睡眠时应如何者,《亲友书》云:“精勤度永日,及初后夜分,眠梦犹存念,勿使命虚终。”谓昼夜永日及夜之初后二分是正修时。若修习之余,在经行宴坐中(应以精勤)净除五盖,令其具义利也。睡眠者,系休息时。虽然,亦勿令其无义空过。

   此中身之威仪者,于中夜时右…

《第一章 依止善知识为入道根本 第二节 略示修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