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一章 依止善知識爲入道根本 第二節 略示修法▪P7

  ..續本文上一頁微。

   故雖未修之際,亦應讀誦、觀覽關于此類之教法,並數數憶念之,廣修助道順緣,勤忏障道罪垢。且于一切之根本,即本所受之戒,宜善護持。

   複應于止觀易生之四因,善修習之。

  首先,總的說明未修中間應當如何調心。很多人之所以修行不得力,主要就是因爲平日不能善用其心。心念像流水一般,不會上座後就立即切斷,自動改道。這種“截斷衆流”的功夫,一般人並不具備,這就必須依靠平時的守護。在座上修什麼,也要將這一用心帶到座下。

   “禮拜、經行、念誦等等,雖有多門,其主要者,若僅于正修時精進,未修間則于其所修法不住念知,多諸散亂者,則生效甚微。”不住念知,即不住于正知正念。修行法門雖有很多,如禮拜、經行、念誦等,但如果只是在正式上座修行時精進用功,平時卻不能安住在與所修法門相應的正知正念中,妄想紛飛,散漫放逸,那麼修行必然收效甚微。

   “故雖未修之際,亦應讀誦、觀覽關于此類之教法。”因此,雖然不是正式修法的時間,也應念誦或閱讀與此相關的經論。比如修依止法,應該反複念誦《事師法五十頌》等相關典籍,反複思惟其中深義,從而對依止功德和不依止過患獲得定解,成爲確定無疑的認識和想法,而不僅僅是停留于概念性的了解中。很多佛子都知道因果、無常等教法,但這些認知對我們的人生有多少影響?是這些教法沒有力量嗎?根本原因,就是我們對因果和無常沒有形成堅定不移的定解。似乎這些教理只是用來說的,只是一種抽象的、用來解釋世間現象的理論,是現實生活之外的概念。

   “並數數憶念之,廣修助道順緣,勤忏障道罪垢。且于一切之根本,即本所受之戒,宜善護持。”獲得定解後,還應當時時憶念,使這些觀念深深紮根于心田。同時,廣泛修習並創造有利修行的順緣,精勤忏悔障礙道業的罪業。對于一切修行的根本,也就是我們所受持的戒律,更須勤加守護。戒是無上菩提之本,也是正順解脫之本,是修習任何法門都繞不開的基礎。否則,很容易偏離方向。

   “複應于止觀易生之四因,善修習之。”所以,應該對有助于止觀生起的四種助緣善加修習,分別是守護根門、正知而行、于食知量、悎寤瑜伽,相關內容在《瑜伽師地論》中有詳細介紹。

  1.守護根門

   謂依于根塵生六識已,再于識所了別之悅意六境及不悅意六境生貪嗔時,當好自防護,莫令生起。

  第一,守護六根門頭。六根分別爲眼、耳、鼻、舌、身、意,是我們接受外部信息的六個窗口。眼睛接受顔色的信息,耳朵接受聲音的信息,鼻子接受氣味的信息,舌頭接受味道的信息,身體接受感覺的信息,意識接受諸法的信息。佛教認爲,世間萬相皆可統攝爲法,包括我們看到、聽到、可以言說和無法言說的一切。前五識所緣爲現量,而意識所緣境界最爲廣泛,稱爲法塵,在認識作用上有現量、比量和非量叁種。

   “謂依于根塵生六識已。”當六根接觸六塵(色聲香味觸法)時,會生起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和意識。當然,這只是簡單的說法。按唯識觀點,每個識的生起,根和塵只是其中的重要條件,還須其他因素的共同成就。如眼識的生起要有光線、距離等九個條件,所謂“眼識九緣生”。

   “再于識所了別之悅意六境及不悅意六境生貪嗔時,當好自防護,莫令生起。”在識所緣的境界中,既有我們喜歡的六種境界,也有我們不喜歡的六種境界。面對悅意和不悅意兩類境界,內心會産生不同反應,對悅意之境起貪,對不悅意之境起嗔。守護根門所做的,是在這個關頭保持正念,保持覺照,不使貪嗔之心生起。

   對于初學者來說,沒有相應定力,還是應該以遠離爲上。出家衆應選擇清淨叢林修行,在家衆則應選擇正命而如法的生活。否則,時常接觸不良境界後,難免把持不住。當然遠離並非究竟解決之道,具備定力後,還是應該以觀照力來面對,這樣才能真正不被境界所轉。

  2.正知而行

   如《入行論》雲:“身心于時時,應數數觀察,專務于此者,即護正知相。”此謂身等于彼彼事轉時,須依正所了知之應作不應作而行。

  第二,正知而行。

   “如《入行論》雲:身心于時時,應數數觀察,專務于此者,即護正知相。”正如《入行論》所說的那樣:對于我們的身口意叁業,應當時刻保持智慧的觀照,能夠專心于此的人,就是在護持正知正念。

   “此謂身等于彼彼事轉時,須依正所了知之應作不應作而行。”這就是說,當身、口、意叁業面對相應境界時,應當依正念明確了知,什麼是應該做的,什麼是不應該做的。每天,我們都要說很多話,做很多事,但往往是隨著念頭或所緣境跑來跑去。某個念頭現起,立刻隨之而去,並落入相關情緒,卻很少反省這個念頭如法與否,這個行爲正當與否。

   正知而行,就是提醒我們以智慧觀察每個起心動念和所作所爲。對于自己的思想和行爲,時時都能了了分明,而不是被念頭驅趕著忙來忙去,卻不知自己忙些什麼。一旦正知正念力量生起,情緒對我們的影響就越來越小了。

  3.于食知量

   改正過多過少違量而食之串習,總以無礙修善爲度。又修于食愛著之過患,以無染心及爲饒益施者,並念身中諸蟲,現以食物攝受,俾未來世亦得以法攝而化之。又念,爲作一切有情義利而受其食。

   《親友書》雲:“受餐如服藥,知量去貪嗔,非爲肥驕傲,但欲任持身。”

  第叁,是關于飲食的修行。飲食是滋養色身的重要手段,經雲:“一切衆生,皆依食住。”有情生命需要食物來維系,包括段食、觸食、思食、識食四種。段食,即分段而食,是我們平常受用的飲食。觸食,即身體對環境的感受,那些惡劣環境也是會影響身心健康的。思食,即意志,是我們生活在世間的動力。有些人臨命終時,因爲心願未了,往往能支持很長時間。而在生命延續過程中,“我想活著”這一念頭則會牽引我們不斷投生。識食,生命延續需要有識的執持,一旦識離開後,身體就成爲沒有知覺的屍體了。本論的“于食知量”主要是指斷食。那麼,我們怎樣才能使吃飯成爲修行呢?

   “改正過多過少違量而食之串習,總以無礙修善爲度。”對于日常飲食,我們要改正吃得過多或過少的習慣。究竟應該吃多少,可根據自身實際情況決定,總之,應該以不妨礙修行爲標准。不少人遇到好吃的,就會暴飲暴食,結果不僅消化不良,還會引發昏沈,影響修行。當然吃得太少也不行,因爲色身也是需要食物滋養的。

   “又修于食愛著之過患。”此外,還應觀修貪著食物的種種過患。一是金錢的過患,爲滿足口腹之欲而大量消費,就必須爲此辛苦工作。一是色身的過患,過量飲食會給消化系統造成極大負擔,有損健康。其實,再精美的食物,只要嚼了吐出來,就成了人人避之惟恐不及的垃圾,實在沒什麼可貪著的。吃肉,更等于在分食動物屍體。豐子恺曾經有過一幅題爲“開棺”的漫畫,畫中就是一把刀在打開肉罐頭。我們覺得肉罐頭是食物,可仔細想想,不就是裝屍體的棺材嗎?

   “以無染心及爲饒益施者,並念身中諸蟲,現以食物攝受,俾未來世亦得以法攝而化之。”我們應該以利益布施者的清淨發心而受用食物,並想到那些生活在我們體內的寄生蟲,觀想自己正以食物攝受他們,由此結下善緣,未來能以佛法攝受並度化他們。經雲:“色身爲蟲聚”,只有我們受用食物,它們才能因此受食並存活。

   “又念,爲作一切有情義利而受其食。”我們還應該觀想,受食不只是爲了自己,也是爲了借假修真,以這個色身完成修行大業,最終利益一切衆生。這樣吃飯,就是在修行了。

   “《親友書》雲:受餐如服藥,知量去貪嗔,非爲肥驕傲,但欲任持身。”《親友書》說:吃飯應該像吃藥那樣,按一定的量服用,遠離貪嗔之心。因爲吃飯並不是爲了長養我執,而是爲了使色身正常運轉,擔負修道使命。一般來說,我們對吃藥是不會貪著的,但爲了健康也是不會拒絕的。如果能以這樣的心態吃飯,就能有效去除對食物的貪嗔之心。

   可見,吃飯能否成爲修行,關鍵就在于對待飲食的心態。叢林的齋堂又名“五觀堂”,也是要求僧衆在受供時“食存五觀”。五觀的內容是:

   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想著自己所吃的每一口飯,會有許多人付出辛勤勞動。我們不耕不織,卻在此安然享用,由此生起感恩之心。

   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同時還要想想自己有什麼資格和德行接受他人供養?如果德行未具而受供,是有損福報的。所以我們不僅要惜福,更要培福。如果不慎將現有這點福報耗盡,修道障緣將會更多。

   叁、防心離過,貪等爲宗。用餐時應該保持觀照,不起貪嗔。這是飲食中常有的兩種狀態,合口味就拼命貪吃,不合口味就心生煩惱,這就被舌根所轉了。

   四、正事良藥,爲療形枯。飲食不是爲了長得好看,也不是爲了貪著美味,而是爲了治療饑渴之病。戒律中,將饑渴等身體所需稱爲“故病”,即與生俱來的疾病,食物不過是療病良藥。

   五、爲成道業,應受此食。我們吃飯,是爲了修行、爲了成就佛道、爲了利益一切衆生。如果有這樣的發心,無論吃什麼都消受得起。否則,在寺院享受十方僧物時,自己還是要掂量掂量的。

   以上五種觀想都是幫助我們在吃飯時提起正念。當然,其中有一些是特別針對出家人而說。但核心有兩點,一是遠離貪著,二是端正發心,爲利他而吃,這也是每個在家衆應有的認知。

  4.悎寤瑜伽

   勤行悎寤瑜伽,及睡眠時應如何者,《親友書》雲:“精勤度永日,及初後夜分,眠夢猶存念,勿使命虛終。”謂晝夜永日及夜之初後二分是正修時。若修習之余,在經行宴坐中(應以精勤)淨除五蓋,令其具義利也。睡眠者,系休息時。雖然,亦勿令其無義空過。

   此中身之威儀者,于中夜時右…

《第一章 依止善知識爲入道根本 第二節 略示修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