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在家律学(圣严法师)▪P6

  ..续本文上一页三宝功德。(《校量功德经》,大正一六 • 七八三下至七八五中)

  四、过去有一位莎斗比丘,专诵三宝之名,经过十年的岁月,便证得了初果斯陀含,如今在普香世界作辟支佛。(《木木患子经》,大正一七 • 七二六中)

  从上面所举的四例,便可知道归依三宝是极为难得的事。同时,佛陀也曾说过,只要有人归依三

  宝,便有四王天派遣三十六位善神,随身护持,并且希望受了三归以后的弟子,将此三十六位善神的名子,写下来,随身携带,便可辟除邪恶,出入无畏。现在不妨将此三十六位善神的名字,照抄如下,以备行者应用:

  (一)弥栗头不罗婆(善光),主疾病。

  (二)弥栗头婆呵娑(善明),主头痛。

  (三)弥栗头婆逻波(善力),主寒热。

  (四)弥栗头栴陀罗(善月),主腹满。

  (五)弥栗头陀利奢(善见),主痈肿。

  (六)弥栗头阿娄呵(善供),主颠狂。

  (七)弥栗头伽婆帝(善舍),主愚痴。

  (八)弥栗头悉坻哆(善寂),主瞋恚。 (九)弥栗头菩提萨(善觉),主淫欲。

  (十)弥栗头提波罗(善天),主邪鬼。

  (十一)弥栗头呵娑帝(善住),主伤亡。

  (十二)弥栗头不若罗(善福),主冢墓。

  (十三)弥栗头苾阇伽(善术),主四方。

  (十四)弥栗头伽隶娑(善帝),主怨家。

  (十五)弥栗头罗阇遮(善主),主偷盗。

  (十六)弥栗头修乾陀(善香),主债主。第二篇信佛学佛的开始(归依三宝)

  (十七)弥栗头檀那波(善施),主劫贼。

  (十八)弥栗头支多那(善意),主疫毒。

  (十九)弥栗头罗婆那(善吉),主五瘟。

  (二十)弥栗头钵婆驮(善山),主蜚尸。

  (二十一)弥栗头三摩驮(善调),主注连。

  (二十二)弥栗头戾褅驮(善备),主注复。

  (二十三)弥栗头波利陀(善敬),主相引。

  (二十四)弥栗头波利那(善净),主恶党。

  (二十五)弥栗头虔伽地(善品),主蛊毒。

  (二十六)弥栗头毗梨驼(善结),主恐怖。

  (二十七)弥栗头支陀那(善寿),主厄难。

  (二十八)弥栗头伽林摩(善逝),主产乳。

  (二十九)弥栗头阿留伽(善愿),主县官。

  (三十) 弥栗头阇利驮(善固),主口舌。

  (三十一)弥栗头阿伽驮(善照),主忧恼。

  (三十二)弥栗头阿诃婆(善生),主不安。

  (三十三)弥栗头娑和逻(善至),主百怪。

  (三十四)弥栗头波利那(善藏),主嫉妒。

  (三十五)弥栗头固陀那(善音),主咒咀。

  (三十六)弥栗头韦陀罗(善妙),主厌祷。

  上面所抄的三十六位善神,出于《灌顶三归五

  戒带佩护身咒经》(大正二一 • 五○一下至五○二中),该经说,凡是受了三归的人,就有四王天王派遣他们来为之护持,同时,此三十六位神王,各各还有万忆恒河沙数的鬼神,为其眷属,轮番护持受了三归的人。如能书写神王名字,带在身上,那是最好。其中第二十四及第三十四的两个音译名字相同惟其意译不同,当无防碍。

  不过,我们应当知道:归依三宝,虽可求得现生的平安与快乐,归依三宝的最终目的,乃在回到三宝的怀抱,并使自己也成为三宝——皆可以成佛,切不要自暴自弃。 第三篇人间天上的护照——五戒十善第一章五戒及其内容第一节什么是五戒

  凡是一个有组织有理想的团体,有其组成的人员,也必有其组织的规章;组织的健全与否,但看其规章的内容而定。此一组织是否有其卓越的成绩表现,也由其规章中所含的理想而定。一切的社会组织,都是依其各各的理想,而制定规章,再由规章产生力量。不过规章的能否产生力量,尚视其组成人员能否一致对其规章的拥护与遵守。

  学校有校规,政党有党章,学生有自治公约,训练机构有学员守则,政党有其党员守则,军人除了军法军纪之外,尚有军人守则。再推至国际间的各

  种公约规章乃至联合国的宪章,都属同一性质的分门别类。其目的不外说明组成分子的权利义务与共同理想的追求。

  但是世界上的任何公约,任何规章,不会永久存在,也不会永久不变的,惟有宗教徒的戒律是例外的。戒律的性质,虽然也跟一切社会组织的规章公约或守则相似。不过,一个宗教能否相传不衰,而且愈传愈广,也要看其戒律的内容而定了。有史以来的人类世界,不知已有过多少宗教,而到目前为止,世所公认的宗教,却寥寥可数。因为戒律的功用,不惟防止信徒的腐化,更要能够增进人类大众乃至一切众生的幸福,否则的话,便会受到自然的淘汰!

  虽然,除了佛教之外,没有一个其他的宗教能够适用戒律的含义而如佛教的内容者,我们却又不能否认他们之有部分戒律的作用。

  本来,戒律两字是中国字,戒律两字的意义,也是各有所指,戒是有所不为,律是有所当为;戒是不能如此,律是应当如此;戒是各人的持守,律是团体的活动。所以在梵文中,戒叫做尸罗(S ī la),律叫做毗奈耶(Vinaya),不过,有时也可将戒 律二义通用的,故也不必硬把戒律二字的定义分割开来。

  现在我们所要讲的是戒字。

  戒字的含义,说文解字说是“警也”,是警觉的意思,不能做的做不得的事,就不要去做,就是戒,故也实是一种道德标准的限制。比如通常说的戒赌、戒烟、戒酒等等,便是一种约束的行为。

  我们既已知道戒不是佛教专有的东西,其他的宗教,同样各有各的戒规或诫命。不过佛教的戒与其他宗教的戒是不尽相同的。

  但是,我们应当明白一个原则,凡为有益于人类的任何高级宗教,它就不能违反人类的道德基准。因此所制的戒律,也不会相差太远,虽然佛教的戒律,由于层层的发挥,而超出一切宗教之上。

  我们的五戒,是一切佛戒的基础,但是五戒的戒目,并没有什么稀奇突出之处。在印度的古代,各宗教都有五戒,而且都是大体相同。即便基督教十诫的后五诫,也是如此,现在分别列举如下:

  一、佛教的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二、摩那法典的五戒:不杀生、不妄语、不偷盗、

  不非梵行(不淫)、不贪瞋。

  三、包达夜那法典的五戒:不杀生、不妄语、不偷盗、忍耐、不贪。

  四、钱多佉耶奥义书的五戒:苦行、慈善、正行、不杀生、实语。

  五、耆那教的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不淫、离欲。

  六、瑜伽派的五戒:不杀生、不妄语、不偷盗、不邪淫、不贪。

  七、基督教的后五诫:勿杀、勿盗、勿淫、勿妄证、勿贪他人之所有。

  由上面的比较可以知道,佛教五戒的特色是不饮酒,其他各宗教没有戒酒的。因为佛教是重于智慧的,饮酒能使人昏迷沉醉(酒的害处,后面详说),所以不许饮酒。至于其他各宗教所标的贪欲贪瞋。那不是行为,而是心理现象,佛教的五戒之中,实已包摄无余(详于后面五戒摄十善)。

  还有一点,中国古来,多有人主张儒释道三教同源之说,最早是见于后汉的《牟子理惑论》中,故将佛教的五戒,配于儒教的五常——仁、义、礼、智、信。

  但是五戒与五常的配法,向来各有不同:

  一、天台《仁王经疏》中是这样的:不杀生配仁、不偷盗配智、不邪淫配义、不饮酒配礼、不妄语配信。(大正三三 • 二六○下至二六一上)

  二、《止观》卷六的配法又是两样的:不杀生配仁、不偷盗配义、不邪淫配礼、不饮酒配智、不妄语配信。(大正四六 • 七七中)

  三、通常的配法是如此的:不杀生配仁、不偷盗配义,不邪淫配礼,不妄语配信,不饮酒配智。

  但此以佛教五戒配合儒教五常的方法,只能说明人间的道德标准,有一相近相接的趋势,却不能说是绝对贴切的。别的不说,光以不饮酒一戒而言,虽然含有礼与智的精神,但是儒教的礼与智,绝不等于佛教的不饮酒戒,因为实际上儒教并不戒酒。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分辨戒的优劣高下了。以佛法看,戒有世戒与第一义戒——佛戒的不同。除了佛制的戒,一切都是世戒。佛戒之不同于世戒,乃在出发点与目的之不一。其他各宗教,守戒是为了遵循上帝或神的意志,比如基督徒奉行十诫,因其是上帝宣示的约命,如不遵守,便是违背了上帝,而致会触怒上帝。佛教则不然,佛戒虽由佛制,但

  其遵守在于各人,佛陀制戒也是根据众生的意志而来,佛陀绝不勉强任何人,守戒不是为佛而守,而是为了各人的自由意志而守。正像吃饭是各人自己的事,吃了自己饱,不吃自己饿,与他人毫无关系。不过佛陀以其大智大悲的胸怀,他虽不能代众生吃饭,他却会劝导愚痴挨饿的众生去吃饭——守戒。这是佛戒与世戒的第一点不同。

  一般的世戒,多半是偏于一面的。比如基督徒守诫(诫是教训式的戒),是为求得上帝的宠爱而期于末日之后,进入上帝的天国。他们守诫的目的,不为造成人间的幸福与和乐,而是为达生天的意欲,所以是偏于形上的或所谓出世的(以佛法说,他们即使生天,也未真的出世),所以往往也会为了天国的理由而否定人间的和乐;比如宗教的战争,即由此而来;另有像儒教(实在是儒家而非儒教,因为儒家根本不成为宗教)对于伦理纲常的遵守,是为造成人间的幸福与和乐,但却不作形上或出世的向往,所以又是偏于现实的了。惟有佛教徒的遵守佛戒,既为造福人间,也为追求出世的境界,所以佛教史上只有忍辱与牺牲的记载,不会找到战争或血腥的事实。这是佛戒与世戒的第二点不同。

  一般的世戒,只有形式的遵守,并无戒体的纳受,所以也没有戒罪与性罪的分别,比如基督教的十诫,并不是单…

《在家律学(圣严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