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在家律學(聖嚴法師)▪P6

  ..續本文上一頁叁寶功德。(《校量功德經》,大正一六 • 七八叁下至七八五中)

  四、過去有一位莎鬥比丘,專誦叁寶之名,經過十年的歲月,便證得了初果斯陀含,如今在普香世界作辟支佛。(《木木患子經》,大正一七 • 七二六中)

  從上面所舉的四例,便可知道歸依叁寶是極爲難得的事。同時,佛陀也曾說過,只要有人歸依叁

  寶,便有四王天派遣叁十六位善神,隨身護持,並且希望受了叁歸以後的弟子,將此叁十六位善神的名子,寫下來,隨身攜帶,便可辟除邪惡,出入無畏。現在不妨將此叁十六位善神的名字,照抄如下,以備行者應用:

  (一)彌栗頭不羅婆(善光),主疾病。

  (二)彌栗頭婆呵娑(善明),主頭痛。

  (叁)彌栗頭婆邏波(善力),主寒熱。

  (四)彌栗頭栴陀羅(善月),主腹滿。

  (五)彌栗頭陀利奢(善見),主癰腫。

  (六)彌栗頭阿婁呵(善供),主顛狂。

  (七)彌栗頭伽婆帝(善舍),主愚癡。

  (八)彌栗頭悉坻哆(善寂),主瞋恚。 (九)彌栗頭菩提薩(善覺),主淫欲。

  (十)彌栗頭提波羅(善天),主邪鬼。

  (十一)彌栗頭呵娑帝(善住),主傷亡。

  (十二)彌栗頭不若羅(善福),主冢墓。

  (十叁)彌栗頭苾阇伽(善術),主四方。

  (十四)彌栗頭伽隸娑(善帝),主怨家。

  (十五)彌栗頭羅阇遮(善主),主偷盜。

  (十六)彌栗頭修乾陀(善香),主債主。第二篇信佛學佛的開始(歸依叁寶)

  (十七)彌栗頭檀那波(善施),主劫賊。

  (十八)彌栗頭支多那(善意),主疫毒。

  (十九)彌栗頭羅婆那(善吉),主五瘟。

  (二十)彌栗頭缽婆馱(善山),主蜚屍。

  (二十一)彌栗頭叁摩馱(善調),主注連。

  (二十二)彌栗頭戾褅馱(善備),主注複。

  (二十叁)彌栗頭波利陀(善敬),主相引。

  (二十四)彌栗頭波利那(善淨),主惡黨。

  (二十五)彌栗頭虔伽地(善品),主蠱毒。

  (二十六)彌栗頭毗梨駝(善結),主恐怖。

  (二十七)彌栗頭支陀那(善壽),主厄難。

  (二十八)彌栗頭伽林摩(善逝),主産乳。

  (二十九)彌栗頭阿留伽(善願),主縣官。

  (叁十) 彌栗頭阇利馱(善固),主口舌。

  (叁十一)彌栗頭阿伽馱(善照),主憂惱。

  (叁十二)彌栗頭阿诃婆(善生),主不安。

  (叁十叁)彌栗頭娑和邏(善至),主百怪。

  (叁十四)彌栗頭波利那(善藏),主嫉妒。

  (叁十五)彌栗頭固陀那(善音),主咒咀。

  (叁十六)彌栗頭韋陀羅(善妙),主厭禱。

  上面所抄的叁十六位善神,出于《灌頂叁歸五

  戒帶佩護身咒經》(大正二一 • 五○一下至五○二中),該經說,凡是受了叁歸的人,就有四王天王派遣他們來爲之護持,同時,此叁十六位神王,各各還有萬憶恒河沙數的鬼神,爲其眷屬,輪番護持受了叁歸的人。如能書寫神王名字,帶在身上,那是最好。其中第二十四及第叁十四的兩個音譯名字相同惟其意譯不同,當無防礙。

  不過,我們應當知道:歸依叁寶,雖可求得現生的平安與快樂,歸依叁寶的最終目的,乃在回到叁寶的懷抱,並使自己也成爲叁寶——皆可以成佛,切不要自暴自棄。 第叁篇人間天上的護照——五戒十善第一章五戒及其內容第一節什麼是五戒

  凡是一個有組織有理想的團體,有其組成的人員,也必有其組織的規章;組織的健全與否,但看其規章的內容而定。此一組織是否有其卓越的成績表現,也由其規章中所含的理想而定。一切的社會組織,都是依其各各的理想,而製定規章,再由規章産生力量。不過規章的能否産生力量,尚視其組成人員能否一致對其規章的擁護與遵守。

  學校有校規,政黨有黨章,學生有自治公約,訓練機構有學員守則,政黨有其黨員守則,軍人除了軍法軍紀之外,尚有軍人守則。再推至國際間的各

  種公約規章乃至聯合國的憲章,都屬同一性質的分門別類。其目的不外說明組成分子的權利義務與共同理想的追求。

  但是世界上的任何公約,任何規章,不會永久存在,也不會永久不變的,惟有宗教徒的戒律是例外的。戒律的性質,雖然也跟一切社會組織的規章公約或守則相似。不過,一個宗教能否相傳不衰,而且愈傳愈廣,也要看其戒律的內容而定了。有史以來的人類世界,不知已有過多少宗教,而到目前爲止,世所公認的宗教,卻寥寥可數。因爲戒律的功用,不惟防止信徒的腐化,更要能夠增進人類大衆乃至一切衆生的幸福,否則的話,便會受到自然的淘汰!

  雖然,除了佛教之外,沒有一個其他的宗教能夠適用戒律的含義而如佛教的內容者,我們卻又不能否認他們之有部分戒律的作用。

  本來,戒律兩字是中國字,戒律兩字的意義,也是各有所指,戒是有所不爲,律是有所當爲;戒是不能如此,律是應當如此;戒是各人的持守,律是團體的活動。所以在梵文中,戒叫做屍羅(S ī la),律叫做毗奈耶(Vinaya),不過,有時也可將戒 律二義通用的,故也不必硬把戒律二字的定義分割開來。

  現在我們所要講的是戒字。

  戒字的含義,說文解字說是“警也”,是警覺的意思,不能做的做不得的事,就不要去做,就是戒,故也實是一種道德標准的限製。比如通常說的戒賭、戒煙、戒酒等等,便是一種約束的行爲。

  我們既已知道戒不是佛教專有的東西,其他的宗教,同樣各有各的戒規或誡命。不過佛教的戒與其他宗教的戒是不盡相同的。

  但是,我們應當明白一個原則,凡爲有益于人類的任何高級宗教,它就不能違反人類的道德基准。因此所製的戒律,也不會相差太遠,雖然佛教的戒律,由于層層的發揮,而超出一切宗教之上。

  我們的五戒,是一切佛戒的基礎,但是五戒的戒目,並沒有什麼稀奇突出之處。在印度的古代,各宗教都有五戒,而且都是大體相同。即便基督教十誡的後五誡,也是如此,現在分別列舉如下:

  一、佛教的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二、摩那法典的五戒:不殺生、不妄語、不偷盜、

  不非梵行(不淫)、不貪瞋。

  叁、包達夜那法典的五戒:不殺生、不妄語、不偷盜、忍耐、不貪。

  四、錢多佉耶奧義書的五戒:苦行、慈善、正行、不殺生、實語。

  五、耆那教的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妄語、不淫、離欲。

  六、瑜伽派的五戒:不殺生、不妄語、不偷盜、不邪淫、不貪。

  七、基督教的後五誡:勿殺、勿盜、勿淫、勿妄證、勿貪他人之所有。

  由上面的比較可以知道,佛教五戒的特色是不飲酒,其他各宗教沒有戒酒的。因爲佛教是重于智慧的,飲酒能使人昏迷沈醉(酒的害處,後面詳說),所以不許飲酒。至于其他各宗教所標的貪欲貪瞋。那不是行爲,而是心理現象,佛教的五戒之中,實已包攝無余(詳于後面五戒攝十善)。

  還有一點,中國古來,多有人主張儒釋道叁教同源之說,最早是見于後漢的《牟子理惑論》中,故將佛教的五戒,配于儒教的五常——仁、義、禮、智、信。

  但是五戒與五常的配法,向來各有不同:

  一、天臺《仁王經疏》中是這樣的:不殺生配仁、不偷盜配智、不邪淫配義、不飲酒配禮、不妄語配信。(大正叁叁 • 二六○下至二六一上)

  二、《止觀》卷六的配法又是兩樣的:不殺生配仁、不偷盜配義、不邪淫配禮、不飲酒配智、不妄語配信。(大正四六 • 七七中)

  叁、通常的配法是如此的:不殺生配仁、不偷盜配義,不邪淫配禮,不妄語配信,不飲酒配智。

  但此以佛教五戒配合儒教五常的方法,只能說明人間的道德標准,有一相近相接的趨勢,卻不能說是絕對貼切的。別的不說,光以不飲酒一戒而言,雖然含有禮與智的精神,但是儒教的禮與智,絕不等于佛教的不飲酒戒,因爲實際上儒教並不戒酒。

  說到這裏,我們可以分辨戒的優劣高下了。以佛法看,戒有世戒與第一義戒——佛戒的不同。除了佛製的戒,一切都是世戒。佛戒之不同于世戒,乃在出發點與目的之不一。其他各宗教,守戒是爲了遵循上帝或神的意志,比如基督徒奉行十誡,因其是上帝宣示的約命,如不遵守,便是違背了上帝,而致會觸怒上帝。佛教則不然,佛戒雖由佛製,但

  其遵守在于各人,佛陀製戒也是根據衆生的意志而來,佛陀絕不勉強任何人,守戒不是爲佛而守,而是爲了各人的自由意志而守。正像吃飯是各人自己的事,吃了自己飽,不吃自己餓,與他人毫無關系。不過佛陀以其大智大悲的胸懷,他雖不能代衆生吃飯,他卻會勸導愚癡挨餓的衆生去吃飯——守戒。這是佛戒與世戒的第一點不同。

  一般的世戒,多半是偏于一面的。比如基督徒守誡(誡是教訓式的戒),是爲求得上帝的寵愛而期于末日之後,進入上帝的天國。他們守誡的目的,不爲造成人間的幸福與和樂,而是爲達生天的意欲,所以是偏于形上的或所謂出世的(以佛法說,他們即使生天,也未真的出世),所以往往也會爲了天國的理由而否定人間的和樂;比如宗教的戰爭,即由此而來;另有像儒教(實在是儒家而非儒教,因爲儒家根本不成爲宗教)對于倫理綱常的遵守,是爲造成人間的幸福與和樂,但卻不作形上或出世的向往,所以又是偏于現實的了。惟有佛教徒的遵守佛戒,既爲造福人間,也爲追求出世的境界,所以佛教史上只有忍辱與犧牲的記載,不會找到戰爭或血腥的事實。這是佛戒與世戒的第二點不同。

  一般的世戒,只有形式的遵守,並無戒體的納受,所以也沒有戒罪與性罪的分別,比如基督教的十誡,並不是單…

《在家律學(聖嚴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